考點1:普通心理學
考點2:教育心理學的初創時期
教育心理學的初創時期是20世紀20年代以前
1868年,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因此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1877年,俄國教育學家兼心理學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著作。
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l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標誌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被譽為「教育心理學之父」。
考點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兒童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物體恆存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徵表現為:
①出現了語詞或其他符號,開始出現表象和形象圖式;
②兒童的概念是具體的、動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③認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④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指不能從對方的觀點考慮問題,以為每個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樣。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正在小學階段讀書,此時的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徵為:
①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②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等方面的守恆關係;
③去自我中心具體邏輯思維(例:可根據具體事物判斷其大小)
(4)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上)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最大的特點是已經擺脫了具體可感知事物對思維的束縛,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這個時期的兒童能根據假設進行推理,相信演繹得到的推論,使認識指向未來。
考點4:維果斯基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提出了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教學與智力發展的關係的思想。
在教學與發展的關係上,維果茨基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最近發展區思想;一個是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一個是關於學習的最佳期限問題。
考點5:認知方式的類型
1.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
2.沉思型與衝動型
3.輻合型與發散型
考點6: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理論
桑代克通過「餓貓開迷箱」的實驗指出,學習的實質就是有機體經過試誤,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聯結,即形成S-R直接的聯結,這就是著名的聯結理論。
桑代克從實驗中總結出了三條學習的規律,分別如下:
(1)準備律。
準備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學習者有準備而且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活動也感到煩惱。
(2)練習律。
桑代克認為,對於已形成的聯結,經常練習會增強聯結,不用則會使聯結減弱甚至消失。
(3)效果律。
桑代克認為,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可改變的聯結,給以滿意的後果,聯結就增強;給以不滿意的後果,聯結就減弱。獎勵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效果律指導人們使用一些具體獎勵。
考點7: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
正強化是在環境中呈現引起滿意結果的刺激,使得行為頻率增加。
負強化是指移除環境中的厭惡刺激,使得行為頻率增加。
懲罰
懲罰也是一種改變行為的方式。與強化對反應頻率的增加相反,懲罰是減少不期待行為的發生頻率的過程。
消退
在強化過程中撤掉強化物而導致行為的減弱以及消失的過程稱為消退。消退往往用於矯正不良行為,用忽視使已經建立的不良強化慢慢消退。
考點8:奧蘇貝爾認知-同化學習理論
根據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進行學習分類:一是學習進行的方式,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係,可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過程就是原有觀念對新觀念加以同化的過程。其中,原有觀念和新觀念之間有三種關係,即下位學習(或稱類屬學習)、上位學習(或稱總括學習)和並列學習(或稱組合學習)。
先行組織者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並且能夠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和新任務關聯起來。也就是,通過呈現「組織者」,在學習者已有知識與需要學習的新內容之間架設一道橋梁,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學習新材料。這種引導性材料被稱為先行組織者。
考點9:華生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經典性條件作用的學習律包括學習的消退律和學習的泛化和分化律。
經典性條件作用形成後,如果反覆呈現條件刺激,卻不呈現無條件刺激,條件反應的強度逐漸減弱,條件反應甚至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消退現象。
經典性條件作用一旦形成,機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作出條件反應,這被稱為條件作用的泛化。如果只強調條件刺激,而不強化與其相似的其他刺激,機體學會只對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而對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條件反應,就出現了條件作用的分化。
考點10:學習動機
1.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
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他們努力學習獲得學業成就,主要是為了實現家長的期待,並得到家長的讚許。到了兒童後期和少年期,附屬內驅力的強度有所減弱,而來自同伴、集體的讚許和認可逐漸替代了對長者的依附。在這期間,贏得同伴的讚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則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滿足自己的求知需要,並從中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
2.學習動機的理論
(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統又包括五種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2)成敗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
3.學習動機的培養
(1)了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4.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考點11:學習策略
認知策略: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常用的精細加工策略:記憶術(如位置記憶法、縮減與編歌訣、諧音聯想法、關鍵詞法、視覺聯想);做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利用背景知識,聯繫實際等。
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
資源管理策略:學習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學習工具管理策略,努力資源管理策略、外援資源管理策略。
考點12:學習遷移
1.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形式訓練說:最早的關於遷移的理論
相同要素說:觀點: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到另一種學習,即產生學習遷移。代表人物是桑代克等人。
經驗類化理論:兩種學習活動之間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識產生遷移的必要條件,而遷移產生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通過概括形成了能夠泛化的共同原理。代表人物是賈德(「水下打靶」實驗)。
學習定勢說:定勢是指通過前面活動對隨後活動產生影響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其中最著名的是盧欽斯關於思維定勢的研究。
考點13:創造性及其培養
創造性其主要特徵有三個:
1.流暢性:流暢性指一般創造力高的人能在短時間內表達出數量較多的觀念,亦即反應迅速而眾多。
2.變通性:變通性即靈活性,是指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其思維能變化多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不易受功能固著、定勢等作用的影響。因而有超常的構思,能提出新的觀念和新的思想。
3.獨特性:獨特性指對問題能提出超乎尋常的獨特、新穎的見解。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越新奇獨特者,其獨創性越高。
考點14:品德的心理結構
道德認識: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道德情感: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品德實現轉化的催化劑。
道德意志: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是調節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為: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
考點15:道德發展理論
1.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2~5歲):無道德規則,規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
權威階段(6~8歲)---他律道德階段:對權威具有絕對的服從性。對行為的判斷主要根據客觀結果,而不考慮主觀動機。
可逆性階段(8~10歲)----自律道德開始的階段:開始依據內在標準進行道德判斷。規則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可以修改的。規則具有一種保證相互行動、相互給予的可逆特徵。
公正階段(10~12歲):傾向於主持公道、平等。從行為動機來判斷行為的責任。與成人的關係從權威性過渡到平等性。
2.柯爾伯格認為道德認知發展
兩難故事法: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沿用了皮亞傑的間接故事和臨床訪談的研究方法。
三水平:
a.前習俗水平
b.習俗水平
c.後習俗水平
六階段:
a.懲罰服從取向階段
b.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c.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d.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e.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f.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考點16: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