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究竟為何物?

2020-12-12 考古流帆

金縷玉衣又稱「玉匣」,是一種漢代流行的葬具,目前發現的金縷玉衣都是漢代的,具體成形於何時,目前還無從知曉,可以肯定的是起源自於我們古代先人的葬玉制度。我國的以玉為葬的習俗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在紅山文化一些高級墓葬中就發現用玉陪葬的習俗,一般是玉豬龍放置於墓主的胸前,可能和遠古巫術有關,紅山文化形成的特殊的「唯玉為葬」的制度。

紅山玉豬龍

之後歷代都有用玉陪葬的習俗,發展到戰國時期,逐漸開始在屍體上放置玉器,出現了玉覆面,按照人臉的形狀在紗巾上綴上不同形狀的玉器,再之後出現了玉琀、玉握等,而玉衣的來源可能是鱗施,《呂氏春秋·節喪》曾有記載:「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到漢代發展成為金縷玉衣,其是葬玉的集大成者 。考古發現西漢時期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使用金縷,但也有銀縷、銅縷或絲縷,似乎並未嚴格的規定。到了東漢,《後漢書·禮儀志》明確記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玉衣的等級制度遂規範井然。

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是為「金玉在九竅,則屍體為不朽。」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而金縷玉衣只有八件,卻只有5件修復完整,分別是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西漢楚王劉戊(一說為第二代楚王劉郢客)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騰(曹操祖父)的一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漢墓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劉勝墓沒發掘以前考古界對玉衣只知其物,而未見其物,只是記載於史冊,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中山王劉勝金縷玉衣

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現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現藏徐州市博物館,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玉片最多,達4248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玉製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應為第三代楚王劉戊。

楚王金縷玉衣

銀縷玉衣在我國只在徐州市東漢彭城王墓中發現一件,其形狀與金縷玉衣相似,現收藏玉南京博物院。

銀縷玉衣

絲縷玉衣最為完整的發現與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眛(趙佗的孫子)墓中。

趙眛絲縷玉衣

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 東園」。這裡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而一件玉衣需要一名熟練的玉工製作十年。實際過程中事與願違,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墓主屍骨不朽的願望,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借鑑了漢代陵墓經常被盜的經驗,黃初三年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在中國大地流行了四百年的玉衣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金縷玉衣究竟為何物?一說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一說金縷玉衣並不是殮服,而是葬具,相當於棺的作用,因為玉衣在古代成為玉匣而不叫玉衣,「匣」很明顯是個容器,並且古代人的衣服也不長玉衣的樣子,所以它應當是一件容器充當棺槨的作用。而後者似乎更有說服力。

相關焦點

  • 「神奇」的金縷玉衣
    於是,就出現了「神奇」的金縷玉衣。金縷玉衣,又稱「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諸侯王等皇室宗親死後特有的一種殮服。據史書記載,玉衣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當時規定,皇帝和高級貴族可用金縷;一般諸侯王、列侯可用銀縷;帝妃、皇后、長公主可用銅縷;再往下,只能用絲縷,絕對不能亂了規矩。
  • 天津博物館的這件金縷玉衣,雖精美絕倫,卻來歷成迷
    我這一次來到天津博物館參觀,看到了一件漢代金縷玉衣,它雖精美絕倫,卻也讓我充滿了疑惑,比如說它到底出土自哪裡?是誰的墓葬?何時被收藏至天津博物館?以上問題為何在館藏介紹中隻字不提?我仔細閱讀了這件金縷玉衣的介紹,這件玉衣原玉片數高達87%,經修復還原。
  • 金縷玉衣
    根據文獻記載玉衣的使用是分等級的,《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根據考古發掘資料,依據穿綴玉衣片的絲縷質地的不同,也可將玉衣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
  • 滿城出土的「金縷玉衣」意味著什麼?
    然而,發掘物中最引人讚嘆和注窓的是兩件「金縷(金絲)玉衣」。兩件「金縷玉衣」都是由一片片的小玉片用金絲穿起來編綴製成的。由於年代久遠,發掘時,玉衣已經變形,部分玉片也因為金絲折斷而散亂,可是,整個玉衣仍完整地保存下來。經過考古工作者細心的工作,兩件玉衣都完全復原了。修復的金縷玉衣,劉勝的一件長1.88米,用玉2498片,用金約1100克;竇綰的一件長1.72米,用玉2160片,用金約700克。這兩件金縷玉衣曾公開展出,還曾在日本、歐美許多國展出,轟動了全世界。那麼,穿金縷玉衣入葬是怎麼一回事?
  • 金縷玉衣配皇帝,銀縷玉衣,配誰?
    其中,有兩樣文物,堪稱稀世珍寶,它們分別是: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他妻子竇綰身上的兩件金縷玉衣那件金縷玉衣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所用金絲大約有1100克,記得當時出土的時候,在全國曾引起不小的轟動。即使時至今日,當有人談及這件金縷玉衣的時候,還嘖嘖稱讚:國寶,國寶啊!那麼,金縷玉衣,究竟是用來幹嘛的?
  • 南博11月展出西漢「金縷玉衣」
    經過整理後的1850片金縷玉衣殘片初成規模  南京博物院的技術部門正在對一件金縷玉衣進行修復,預計將於今年11月修復完畢,屆時將在南博展出。「這些玉片大部分玉質粗糙,但從殘留的金絲可以看出這是一件金縷玉衣,死者身份應該為諸侯王。」早報記者日前從南京博物院獲悉,該院的技術部門正在對一件金縷玉衣進行修復,預計將於今年11月修復完畢,屆時將在南博展出。
  • 盜墓筆記中神秘的金縷玉衣,竟然在南京見到了
    其實玉俑就是現實原型文物:金縷玉衣,最早出現於西漢。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大致出現在文景時期。但在西漢時尚未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故已發現的西漢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縷,也有銀縷、絲縷。到東漢時則實行了嚴格的玉衣等級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資格在駕崩時穿金縷玉衣,而諸侯死去時只能穿銀縷玉衣,一般的貴族和長公主只能穿銅縷玉衣。
  • 劉勝金縷玉衣中為何沒有屍骨,卻發現棗泥灰?專家揭開了真相
    這件金縷玉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劉勝金縷玉衣,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金縷玉衣,但是當時考古隊在發現了劉勝金縷玉衣之後,卻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那就是為何金縷玉衣中沒有發現劉勝的屍骨,這確實是令考古隊整體都極為的不解。
  •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 2014-11-09 09:32:10  考古資料顯示,玉衣起源甚古。西周時期的「玉覆面」(「綴玉面幕」)可能為其發端,東周時期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珠襦」、「鱗施」之類編綴玉片的服飾。西漢前期,山東臨沂劉疵墓出土了由玉片和金縷編綴而成的頭罩、手套和鞋套,漢代玉衣初露端倪。
  •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穿金縷玉衣(圖)
    原標題: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導讀:考古發現西漢時期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使用金縷,但也有銀縷、銅縷或絲縷,似乎並未嚴格的規定。到了東漢,《後漢書·禮儀志》明確記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玉衣的等級制度遂規範井然。
  • 【國寶品鑑】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玉質,漢代文物,一件,復原後由2008片玉片組成,1985年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號漢墓出土。1968年隨著河北滿城西漢中山王墓的發掘,出土了兩件完整的玉衣,由於這兩件玉衣是用金絲編綴成的,因此發掘報告中將這兩件玉衣取名為「金縷玉衣」。這使得世人重新看到真實金縷玉衣的面貌和結構形制。
  • 盜墓者在遇到金縷玉衣時,為何放棄昂貴的玉片,只抽金絲呢
    金縷玉衣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聽起來像是小說裡的裝備,在現實生活中卻真實存在的,還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作為陪葬品,古人相信金縷玉衣有防腐的作用。
  • 金縷玉衣之謎
    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文物,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 「金縷玉衣」有啥「神奇」?一文讀懂它!
    金縷玉衣,在漢代也是有等級的,不是有錢就能穿的東西。根據文獻(續漢書-禮儀志》記載,漢代皇帝才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第一代列侯、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金縷玉衣,河南永城梁王漢墓那,你要問了:為啥梁王墓、中山靖王墓這些都是「金縷玉衣」?
  • 已知年代最早金縷玉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已知年代最早金縷玉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2017-01-23 1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1月23日,「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製作工藝最精的一件金縷玉衣亮相此間
  • 金縷玉衣 罹經盜焚兩劫
    靜靜躺在國家博物館內,作為鎮館之寶的這件金縷玉衣,是1973年出土的西漢中山懷王劉修的殮服。它曾罹經盜墓和焚燒兩劫而安然無恙,穿越2000多年時光歲月隔世出土,詮釋著古人不朽之夢。金縷玉衣躲過盜焚兩災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號漢墓出土了一件寶貝——金縷玉衣,一時轟動全國。
  • 梁孝王墓葬在三國時期,被曹操盜掘,為何金縷玉衣依然保存完好?
    這座古墓雖然已經被盜過了,裡面很多東西已經被被摧毀,但是考古學家還是發現了很多珍貴的文物,玉器和寶石數量是最多的,有各種玉雕刻的裝飾品,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生活用品,陶鼎、鐵燈等文物,還有各種武器,這些文物自然珍貴,但是和墓主身上那件金縷玉衣相比都毫無光芒。
  • 金縷玉衣千裡之外來到赤峰,就是讓你先睹為快!
    用玉片和金線做的衣服,可求來世來生,還被盜墓賊嫌棄了;可以與秦朝兵馬俑相提並論,沉睡於地下兩千多年的楚漢軍隊,竟然是半成品墓穴中的陪葬物…
  • 博物館裡的大漢典範,與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的一場約會
    劉勝金縷玉衣滿城漢墓的墓主人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夫人竇綰,在1968年的考古工作中不僅發現品種眾多的陪葬品還分別在兩個墓室中各發現了一件金縷玉衣。劉勝金縷玉衣特寫根據身份的不同和玉衣根據製作的絲縷材質還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第十子、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其妻竇綰為竇太后的同族親戚加孫媳的雙重身份,百年後享用金縷玉衣的規制在適合不過了。
  • 為何盜墓賊遇到金縷玉衣,只抽走金絲,不拿玉衣?懂的才是聰明人
    漢送帝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西京雜記》金縷玉衣,又稱為「玉匣」,因為它形似鎧甲匣子,將人彎曲裝入其中,又用金絲和玉片構成。漢代人很崇尚死亡,他們認為將遺體保存好,並且保持其體內精氣不外洩就可以重生。金縷玉衣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漢送帝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