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辦了2015學術活動,本次活動的主題是「電影的歷史與未來——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10周年」。活動邀請到了
王曉棠、
田華、
丁蔭楠、
韋廉、
陶玉玲、
謝飛、
滕文驥、
王希鍾、
傅正義、
黃健中、
何群、
黃建新、
穆德遠等電影藝術家到場,活動設立了致敬環節,由少先隊員向藝術家們鮮花,之後由王曉棠和丁蔭楠代表老藝術們致辭。活動現場,中國電影博物館邀請藝術家們留下手模,屆時會由影博永久珍藏。
致敬環節和印手模環節之後,是電影藝術家座談會,電影博物館副館長王健主持座談會,王健副館長希望藝術家們對當前的中國電影,以及中國電影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提供意見,老藝術家們也在會上暢所欲言。
導演滕文驥表示:「我希望這樣的活動今後能夠擴大範圍,電影博物館召開這類學術活動有一定優勢,所以能否多關注一些已經逐漸淡出大家視線的導演,有很多導演在1980年代初拍攝了不少出色作品,但是現在可能已經不拍電影了,我希望他們也能來參加這樣的活動,畢竟他們當初的作品也曾影響了中國電影的發展。至於現在電影技術的發展,我之前剛剛製作了一部電影
《黃河》,前期拍攝我沒有問題,到了後期製作就很多環節不了解了,畢竟現在都是數位化了,很多技術我也在學習,電影技術的更新基本上就是五年一個更新換代。」
對於電影技術的更新換代,攝影師穆德遠也說道:「陳凱歌當年拍攝
《荊軻刺秦王》就進口了一臺高清晰的膠片攝影機,那時候基本上就是最先進的攝影機了,拍攝效果非常好。但是,沒過幾年,數碼攝影機開始普及,這臺膠片攝影機就很少使用了,現在還是倉庫裡。其實影博可以拿來收藏,可以說,從這臺攝影機之後,電影就正在進入數位化的時代。」
導演黃建新則對電影拷貝的保存和修復提出了意見,他說:「我最近幾年和港臺電影人合作比較多,他們很多導演的膠片都是私人公司存放在倉庫裡,膠片很多已經損毀了,必須要修復的地步了。但是港臺地區的膠片修復很難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所以我也希望電影博物館考慮下把港臺導演的電影膠片引進來修復和保存。」
化妝師王希鍾是1950年進入北影廠擔任的化妝員,是新中國第一代化妝師。他發言說道:「我希望今後影博的學術活動能更為寬泛,讓更多的電影幕後工作者,像剪輯師、化妝師、燈光師、攝影師都參與進來,甚至是專門給剪輯師或者化妝師開設學術活動,因為現在這些環節的電影工作人員大家缺乏交流,很多老一輩的經驗沒有傳承。有些電影製作也不夠嚴謹,我看了一些近幾年的電影,很多瑕疵都讓我難以忍受,有些畫面的漏洞在過去必須是要重拍來彌補的,但仍然可以上映放給觀眾。所以,我還是希望電影幕後的技術人員能夠有更多的交流和學習。」
八一廠的導演韋廉發言說:「現在數位化時代,但是很多老電影人的資料在網上是不全的,甚至是沒有的。舉個例子說吧,我的父親韋布是
《三毛流浪記》的製片主任,他的資料就很少,網上也是很難查到,所以就一直有學術研究者來找我詢問,然後我再告訴他們,但這種情況也只能是暫時的。我希望未來電影博物館能夠更為全面的收集中國電影人的資料,讓這個資料庫成為權威,這樣讓後代寫書寫史有據可依。」
座談會後,副館長王健聽取了大家的發言之後,表示會根據大家的意見來改善影博的工作,讓中國電影博物館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次活動是中國電影博物館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1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之後還有其他活動陸續舉辦。
作者:LJ 編輯: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