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1日早上9點,廣州日報記者連線上了正在義大利米蘭進行援助的我國專家,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中醫師胡旭。這個時間,是義大利當地時間的深夜,胡旭結束了又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剛剛準備休息。
為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和交流,3月12日,由中國紅十字會和國家衛健委共同組建的9人中方赴義大利抗疫專家組先期到達;3月17日下午,浙江也派出12人組成的醫療專家組出徵義大利,協助應對疫情。胡旭是此次中方醫療專家組中的兩位中醫之一。在國內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胡旭參與研製了多種防治新冠肺炎的中藥方藥,他說,「希望把我們的科研成果,和義大利人民及當地的華人、華僑分享。」
當地疫情直擊:公交系統未停 有人出門不戴口罩
3月18日,胡旭隨浙江醫療專家組從上海浦東機場出發,義大利當地時間3月18日下午16時許,抵達了位於義大利半島北部倫巴第地區的米蘭馬爾彭薩機場。「倫巴第大區是義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重的大區,累計確診病例佔義大利確診病例總數的近一半。」到達後來不及好好調整時差,胡旭和專家組成員第二天一早就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
「這幾天,我們跟當地的衛生行政部門交流了中國的防控經驗,也跟當地的醫生進行了交流,走訪了解當地醫院感染科的救治情況、院內感染、防護情況,以及公共衛生的隔離措施等。義大利目前醫護人員緊缺、防護物資不夠,這些都和我們當初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然而胡旭也發現,當地防護、隔離的層級水平,跟國內的情況不一樣,導致目前的新增患者還是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義大利的疫情防控形勢十分複雜,工作難度大,超出預期。」
「很多商場、娛樂場所已經停業了,但公交系統沒停,人們還在走來走去,也有不少人沒有戴口罩,所以形勢還是非常嚴峻的。因為國情不同,當地的防控水平可以到什麼層級,受各方面限制。比如說公共運輸,如果要限制或停止,不能由大區決定,要由國家來決定;又比如工廠停工,也不是由地區說了算的,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停產停工。層級不同,只能達到不同層級的防控水平,不能由地區隨便發布。」 針對當地的公共衛生政策和隔離措施等,專家組正在與當地進行建議、協商,希望有助於更好地控制疫情。
輕症未能收治 靠自覺居家隔離
胡旭介紹說,「義大利的隔離、停產停工等措施暫時無法在所有區域施行,短期內新增患者很多。此外,由於醫療資源受限,醫護人員、防疫物資不足,大部分疑似患者無法得到核酸檢測,只能在家中『居家隔離』,而且沒有藥物提供。因此,不管是華人、華僑,還是當地人,都難免有焦慮的情緒。」
胡旭說,相對來說好一些的是,當地很多人都有「家庭醫生」,他們可以求助於家庭醫生,人們的情緒會穩定一些。但家庭醫生並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提供。他們對於輕症患者的叮囑,大部分是「居家隔離、好好休息,多喝水。」
「當地的華人華僑也是處在同樣的狀態,所以他們特別希望能夠得到祖國專家的支持和服務。」 截至記者發稿,胡旭所在的專家組已經在網上接到了100多個華人華僑的反饋問診,其中除了疑似病例,已經有十幾個在當地得到確診的患者了。但是即便確診了,因為醫療資源的缺乏,也沒有被收治,且沒有被隔離,因為當地還沒有類似「方艙醫院」的地方。而且,當前也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推薦給輕症患者服用。
為當地華人華僑開通網上問診 發放中成藥
「我們在這兩天的走訪中發現,一些當地華人華僑的工廠、公司還在運行,我們就告訴他們從工廠、公司的層面怎樣進行消殺防護,在進餐的時候怎樣隔離,生活、工作空間怎樣消殺,空調系統怎樣運作等。」
去到當地之後,胡旭和所在的浙江醫療專家組還指導米蘭僑界建立了網上問診渠道,呼籲有疑似症狀和確診的僑胞,抓緊時間向疫情專家諮詢。「專家組在線上當地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了解新冠肺炎,告訴他們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讓大家以科學的態度和方式直面嚴峻的疫情,打贏這場戰疫。」針對目前確診輕症的華人、華僑患者,專家組還計劃通過當地僑聯等渠道,把帶來的中藥製劑向當地華人華僑提供,輔助康復。
將和意方分享中醫藥防疫抗疫經驗
在國內疫情發生以來的50多個刻骨銘心的日日夜夜裡,胡旭一直奮戰在醫院。從事中醫內科學肺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18年的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肺部感染、哮喘、慢阻肺、腫瘤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作為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中醫藥臨床與科研專家組成員,胡旭參與研製了多種防治新冠肺炎的中藥方藥,這次還帶去了同德醫院專家編著的科普出版物《扶正祛邪,抗擊疫病——家庭中醫藥防疫讀本》的電子版,也希望能在義大利進行推廣,助力抗疫。
胡旭表示:「中醫藥在歷代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在繼承中醫基礎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疫病的特點,不斷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中醫藥在國內新冠肺炎鬥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們也希望能讓義大利方面了解到中西醫在密切合作、共同抗擊疫情所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分享中醫藥防疫抗疫經驗。」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馮秋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馮秋瑜(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馮秋瑜、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