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江海區)建設城央綠廊,還岸於民,讓市民親水近水。
麻園河水、岸同治,舊貌換新顏。
水體治理配合周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體現城市品位。圖為位於龍溪河的龍溪湖。 郭永樂 攝
如今,市民可以在龍溪河邊享受垂釣樂趣。 郭永樂 攝
麻園河邊建起口袋公園,給予市民休閒的空間。
即便是秋冬時節,位於高新區(江海區)的龍溪河岸也人氣不減,市民走在水岸綠道,只見碧波蕩漾,不時有魚兒翻動水面,泛起漣漪。藍天白雲下,河水倒映著綠樹繁花,也反映出高新區(江海區)黑臭水體綜合整治的成果。
整治河湧、投入巨資進行汙水處理、建設截汙管網……近年來,高新區(江海區)向麻園河、龍溪河、禮樂中心河等黑臭水體宣戰,在改善水環境質量的同時,系統地進行植被復綠、景觀營造,打造綠色水岸生態慢行系統。如今,靈動清新的自然水景、特色親水平臺俯首即是,公共空間品質進一步提高,水清、岸綠、景美的環境讓周邊市民享受親水生活。
「要把昔日『臭水河』變成『景觀河』,把最好的濱水空間留給老百姓。」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江海區委書記彭章瑞在調研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時說。
治水攻堅
找準「病根」 精準治理
「整治前,河水又黑又臭,沒有人願意在河邊走。」近日,家住新華村的李先生正背著女兒在禮樂中心河邊散步,他說,小時候河裡能摸魚抓蝦,承載著大家的童年記憶,不少村民都盼望著水質能恢復。
高新區(江海區)河網密布,97條河流縱橫交錯,隨著城市建設與發展,轄區不少內河遭到嚴重汙染,影響了城市「容貌」和附近居民生活,禮樂中心河、麻園河、龍溪河被列入黑臭水體治理名單。對此,高新區(江海區)制定「一河一策」實施方案,找準「病根」,精準治理,累計投入治水工作資金16.6億元,於今年8月實現3條河流「長制久清」。
控源截汙 告別黑臭
按照「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的思路,2016年起,高新區(江海區)從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等方面著手,對黑臭水體進行系統整治。
「從根源上追溯,初期我們就對黑臭水體流域範圍內的工業、生活、農業汙染源頭進行摸底。」據江海區城管局副局長林健豪介紹,從向社會公布黑臭水體流域內工業汙染源信息情況、建立汙染源清單,到關閉禁養區內152家養殖場、約談300多家企業,該區僅用2個月的時間,為黑臭水體整治打下堅實基礎。
截汙難度大,管網欠帳多,是高新區(江海區)治水的難點所在。對此,高新區(江海區)按照截汙納管、分散式汙水處理的理念,完成沿河截汙管貫通工作,基本消除河道汙水直排現象,同時實現雨汙分流。江海區城管局局長黃勇表示,即使是實施難度大、暫無法實現雨汙分流的農村地區,也通過截流,將汙水送至汙水處理廠進行達標處理。
沿岸截汙工作建立在大量的群眾工作基礎之上。外海街道石咀河(龍溪河支流)流經人口眾多的沙津橫社區,臨河房屋全部接入排汙管。動工前,外海街道水利部門召集了各村委會主任、村小組組長提前做好解釋工作,把信息傳遞給村民。石咀河治理項目負責人表示:「有位老人家始終無法打消顧慮,於是我們寫下承諾書,在工藝、用料上做好保證,最終得到支持。」
汙水截留後,還需要經過重重「關卡」,才能摘掉「黑臭」的帽子。在禮樂街道東仁村5000噸/天一體化汙水處理站,禮樂中心河上遊產生的汙水經過淨化設施處理後,水、泥分離,蓄水池中黑臭的汙水變為透亮的清水。汙水處理站工作人員表示,從這裡流出的水能夠達到農村排放標準。
經過清淤、截汙、建汙水一體化處理設施等多種手段,高新區(江海區)3條河流逐漸告別黑臭。此外,該區還想了不少好辦法,修復黑臭水體的生態系統,重現魚蝦遊弋的良好生態。
今年,居住在龍溪河、麻園河、禮樂中心河周邊的居民發現,河道中增添了許多生態浮島,河道兩岸花草繁茂。而這,都是淨化水質、恢復生態的「寶貝」。每條河兩岸的植被都有所不同,有枝葉鮮綠、花色鮮豔的水生美人蕉,有能去除氨氮、魚兒們喜歡的狐尾藻……
在龍溪河龍溪湖公園段,時常有市民坐享垂釣,在高新區經營餐館的羅先生也是其中一位。羅先生說,自己來江門不久,卻也聽朋友講過龍溪河過去的面貌,「如今,我一個小時能釣到七八條白條魚,可見這裡的水生態已經得到修復。」
打造河長制「江海樣板」
西江生態持續轉好,水鳥大批回歸,要加強保護;禮樂中心河上遊垃圾量大,要加大清潔力度……2017年,高新區(江海區)走在全市前列制定印發《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對防治水汙染、改善水環境等七大重點工作任務進行了細化、實化,建立部門、街道、村(社區)協同「作戰」的三級河長制網格化管理組織體系,為轄區內204.95公裡的79條大江小河找到保護者,隨時層層落實解決河流問題,河湖不再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
目前,高新區(江海區)共有區、街道、村(社區)三級河長94名、河道警長39名,包括區主要領導在內的四套領導班子成員盡數擔任區河、湖長,隨時與街道、村河長們一起巡河,現場辦公治河。第三方機構也加入了治河監督隊伍,每月對22個水質監測點進行監測和通報,發現問題由相關部門、街道認領,制定「時間表」進行整治。
此外,高新區(江海區)組建專項行動黨員先鋒隊,在全市率先出臺河湖管理範圍亂搭亂建亂堆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累計投入7372萬元,拆除違法建築19萬平方米,將列入市河湖「清四亂」的30宗問題清單全部銷號,成為完成「四亂」清理面積最大、整治速度最快的區域。
江海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局長梁永光表示,高新區(江海區)還探索創新河湖管護模式,積極推進水利工程物業化管理,積極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標準化、專業化、物業化改革,選取龍泉滘水閘(電排站)作為廣東省運行管理省級改革試點,推行管養分離,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標準化、專業化、物業化管理。「此項改革形成了行之有效、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成為河長制『江海樣板』在全省推廣。」梁永光說。
結合智慧治水平臺建設,該區還投資3200萬元,構建全流域綜合預報調度系統,實現全流域涉水信息全面感知、降雨及洪水滾動預報、水利工程防洪排澇及水環境綜合調度等。實施「網際網路+河長制」行動,實現河湖基礎數據、水利工程、河湖水質、河湖岸線、河長制任務、河長巡查管理等信息通過GIS「一張圖」進行集中展示,提高河湖問題治理效率。
還岸於民
打造碧水環繞的城市慢行系統
在實現水清、岸綠、景美的路上,高新區(江海區)在治水基礎上以水為脈、串點成線、連線成帶,整合生態、旅遊、休閒、健身、文化等資源,銜接中心城區的道路、公園、景觀,打造碧水環繞的城市慢行系統。目前,該區已完成25.2公裡碧道建設,到明年將延伸為39.6公裡,這些「水名片」如同一顆顆珍珠鑲嵌在綠地之上,為高新區(江海區)增添水韻之美。
打造「景觀河」 擦亮「水名片」
清晨,伴著鳥鳴,行人們沿著河邊漫步,準備開啟一天的生活;午間,在打了個盹後倚靠著岸堤,讓正午的陽光喚醒自己;傍晚,夕陽照射在水面上,泛起的漣漪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邊。如今的龍溪河不僅完全褪去了「黑臭」的外衣,還成了一條「景觀河」。
針對區域內河道水系的打造,高新區(江海區)通過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等方式,對沿線景觀進行綜合整治,水系、道路和綠化並重,貫通河道水系,連通濱河通道,打造「景觀河」,擦亮「水名片」。景觀方面,該區利用現有空間增設景觀綠帶,建設、提升河濱公園,讓「花漫兩岸」進一步促進綠色空間與城市空間的融合。
無論是城央綠廊上並排延伸的景觀綠道、跑步道、自行車道、散步道,還是龍溪河、麻園河邊新建的河濱慢行道,親水步道,都體現了高新區(江海區)對濱河空間的重視。為彰顯山水自然之美,該區還岸於民,減少部分建設用地,為建設生態公園、河道保護帶預留出空間,讓周邊市民「漫享生活」。在修建慢行系統過程中,該區將部分河濱道路改為步行道,讓市民休閒放鬆時有了更安全舒適的空間,靠近河岸一側的居住環境變得更加安靜。
江門市君盛實業有限公司位於龍溪河邊,今年以來,到龍溪河邊散步成為該公司員工的娛樂活動。「午飯後,大家帶著水杯三三兩兩走到河邊,吹著風,欣賞河邊繁花,走累了就在長凳上坐一坐。」該公司員工阿強說,現在的龍溪河就是一道美麗景觀,點亮了兩岸,讓工業區也有了城市品位。
目前,龍溪河兩岸還有幾家企業正在進行廠區外觀修繕。區城管局工作人員表示,這些企業在政府號召下,都主動提升面貌,推進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
還百姓親水樂趣 讓生態成果惠民
在禮樂中心河新龍裡段,兩岸景觀示範段工程正加快建設,道路鋪裝瀝青罩面、建造嶺南風格景觀廊橋和風雨亭、加裝景觀燈飾……一系列的變化正在高新區(江海區)發生。
除了保障水系河流本身生態性、提升河道綠地景觀外,高新區(江海區)水岸工程還十分注重人與水的互動性,從群眾需求出發設計,還百姓親水樂趣,讓生態成果惠民。有條件的河道都將兩岸設計為多級親水平臺,根據不同季節中河道水量的不同,市民可以在不同平臺上散步遊樂,實現親水近水。此外,濱水區域還將打造更多適宜市民休憩的設施和空間。
清水綠地也串聯起了高新區(江海區)的文化韻味。針對不同水系特徵,該區沿水打造了具有高新特色的文化載體、文化地標、文化業態,充分彰顯城市傳統文化底蘊。在麻園河高新創智城段,公共文化新地標「兩館一中心」坐落在岸,現代化建築外觀與幾何狀河岸涼亭、天藍色河岸慢行道相呼應,展現高新活力;在城央綠廊下沙公園段,江南特色建築沿河而立,漁家特色街、鹹水歌廣場別有韻味;在禮樂中心河道兩旁,鄉村壁畫展示著龍舟文化、農耕文化,頗有田園風情。
美麗的河岸生態環境,讓市民幸福感滿滿。禮樂中心河岸新寧裡51號的新洋房格外惹眼,房主區女士表示,看到家鄉生態的蝶變,已外出工作的兒子特地為她在老宅基地新建了這棟新洋房,還找了專業公司進行現代化設計。「河水不臭了,環境好了,生活很幸福。」區女士說。
文/圖 李雨溪 彭偉宗(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