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影靈奇:佛教金銅造像中的蓮花形象

2021-01-08 中國收藏雜誌

在佛教經典與佛教藝術中,蓮花是常常可以看到的象徵物。釋迦牟尼佛坐像一般都是結跏趺坐在蓮花臺上;阿彌陀佛接引像則是手持蓮臺垂手接引;觀世音菩薩也是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淨瓶,一手執蓮花。佛教的回向偈中稱道:「願生西方淨土,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足見蓮花在佛教中的意義非凡。

北魏太和二年(478年) 落陵委造銅蓮花手觀音像 山東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 博興縣博物館藏

漢傳佛教金銅造像,作為中國佛教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南北朝的繁榮、隋唐的鼎盛、五代吳越的中興三個重要階段,時代特色明顯,發展脈絡清晰。而在這些佛教金銅造像中,蓮花的身影時常可見。

東魏 鎏金銅交腳彌勒菩薩像 鄭州自來水廠出土 鄭州博物館藏

隋大業二年(606年) 鎏金銅二佛並坐像 河北唐縣北伏城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比如五代宋初吳越國地方政權,在崇佛的吳越國王錢俶和禪淨結合高僧延壽等共同推動下,以兩浙為中心大量鑄造佛教金銅造像。地處東南、立國兩浙、建都杭州的的吳越國(907年至978年),號為「東南佛國」,出土佛教遺物眾多,金銅造像獨具時代、地域特色。而吳越國金銅造像保留了很多唐代造像的風格,在造像形式、題材上有一些創新,以各種形態的通身背光和高大的束腰仰覆蓮座的使用最具特點。

五代 吳越國鎏金銅龍柱佛像 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在此,本文擷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金銅造像,以饗讀者。

開寶二年(969年) 鎏金銅菩薩坐像 蘇州瑞光塔出土 蘇州博物館藏

遼代 金座銀佛像 河北蔚縣南安寺塔地宮出土 蔚縣博物館藏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9年6月刊《佛影靈奇 拈花一笑》作者:青果

相關焦點

  • 金佛光明,帶您一覽中國古代佛教金銅造像
    隨著《僧祗戒心》等佛教儀軌的弘傳,單體佛造像開始出現。據史料記載,三國笮融曾造金銅佛像,西晉時高僧竺法護在洛陽造菩薩金銅像12尊,但都沒有實物傳世。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單體金銅佛像是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收藏的十六國時期後趙建武四年(338)銘款銅鎏金坐佛造像。
  • 唐.鎏金釋迦牟尼雙協侍菩薩造像賞析
    > 1、 「梵音金像」漢傳佛教藝術展。 2、「西起東興」漢傳造像、宮廷銅器展。 參閱: 1、文物出版社《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第378頁。 2、文物出版社《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第251頁。 3、故宮出版社《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第358頁。
  • 南朝金銅佛造像為何出現在南京德基廣場施工現場?
    殘存獨立頭光,頭光中飾曲枝忍冬紋和蓮花紋。背屏頂部插件中出現託塔力士及阿育王塔,飛天作羽翼狀雙髻。 以上金銅佛造像所呈現豐富的藝術特徵,進一步證明了古代文獻中有關以建康為中心的南朝佛教造像的先進性,為學術界的相應認識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泡沫以後 金銅佛造像市場漸復甦
    其後在海外和中國香港市場金銅佛像拍賣帶動下,2004年北京翰海上拍逾百件佛像,給內地佛像拍賣重書一筆。而在今年春拍中,嘉德、保利等多家拍賣行設立金銅佛像專場。較高的成交率、多件高價拍品,是否意味著金銅佛造像板塊經過近十年市場孕育,正迎來春天?《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了解到,2008年一度因市場泡沫過大戛然而止的金銅佛像拍賣自2010年復拍兩年多後,市場情況還在整理階段。
  • 博物精品: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藏佛教造像藝術
    不同的石材質地在展館中相映成趣,在彰顯各個時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藝術審美的同時,又從看似不同風格的獨立個體的空間藝術氣息比對推演出造像藝術在歷史橫軸上的跳躍和傳承。這種陳列手法貫穿了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展館佛教藝術的方方面面。
  • 古玩收藏全攻略之佛像篇——金銅造像的分類和定名
    由於佛道教的造像分類複雜,定名也讓人傻傻分不清。只有正確的分清各種造像名稱和造型,才能在金銅造像收藏中有辯偽的基礎。 &佛像頭部的各處佛家名稱 佛道教造像中,以佛教的造像最為龐雜,形象眾多,讓人眼花繚亂。
  • 宋.銅普賢菩薩造像賞析
    宋代是個文人政權,經濟發達,在北宋(960—1127年)的一百六七十年中,藝術達到了相當的繁榮,佛教也更加貼切庶民的生活,民間中流行各種名目的信佛團體即邑會,以崇信觀音之風為盛。
  • 7-10世紀 銅鎏金毗溼奴造像
    7-10世紀 銅鎏金毗溼奴造像 H:24.5cm展覽:1、「梵音金像」漢傳佛教藝術展。 2、「西起東興」漢傳造像、宮廷銅器展。
  • 專家指出清代金銅佛像乏善可陳(圖)
    ,火熱的佛像拍場中有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明清金銅佛像頗受中國藏家青睞,如不久前紐約佳士得的春拍中,就有一尊明永樂金銅造像以四千多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   那麼,與《域外銅造像深受西方藏家追捧》(詳見本報5月18日B1版)一文介紹的域外金銅造像相比,難道國產造像真能在造型、工藝、內涵等方面勝其一籌,從而受國內藏家熱捧嗎?下面,我們聽聽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一西平措等業內專家的見解。
  • 【經典】寶相莊嚴|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中國佛教造像
    這些微型佛像系用坯泥在模具中翻出,然後粘接在穀倉罐(又稱魂瓶)上部。佛像施青釉,透明度較高,周圍堆塑大量與佛教傳入前中國墓葬信仰相關的形象,使得該佛像並未被察覺。這種類型的青瓷穀倉罐在長江下遊的江、浙兩省 3 世紀中晚期墓葬中屢有出土。穀倉罐上的堆塑分為若干層,用以保護、供奉和取悅死者的靈魂。中心部分是持戟的鎮墓武士,戴獸紋面具,其上有環形飾物。
  • 「自在菩提」——中國金銅佛造像、唐卡(Part II)
    、銀西藏尊勝佛母為藏傳佛教中長壽三尊(另兩尊為無量壽佛、白度母)之一。最初造像中的寶冠佛形象,可能是在菩薩思想深入人心以後對佛刻板裝飾傳統的一種反動,以增加造像的裝飾效果。後世對此解釋有多種,一種認為,在佛教經典有關佛傳故事的記載中,反覆提到,喬達摩太子在家則成轉聖輪王,出家則成佛。寶冠佛是其轉聖輪王的形象。另外寶冠佛的出現與佛教密宗盛行的時代大致相同,即公元6至7世紀。它的出現也許正是密宗佛教三身說理論成熟的標誌。, 佛祖頭戴五葉寶冠,兩側有寶繒飄拂。
  • 「菩提華光——河北博物院藏銅佛造像展」4日開展
    記者耿輝 攝燕趙都市報訊(記者楊佳薇 通訊員董劍橋)9月4日至10月31日,河北博物院將於北區二樓13、14號展廳舉辦「菩提華光——河北博物院藏銅佛造像展」,市民可前往參觀。展覽擬於10月31日結束。中國佛教蘊含的豐富思想和文明,具有獨特的東方魅力,經過兩千年的發展演化,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沉澱在精神世界和文化血脈之中。佛教造像既蘊含著豐富的宗教意涵,又寄託著造像者的精神訴求,其本身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也彌足珍貴。佛教自東漢開始萌芽,十六國時期迅速發展,至北朝時期達到高峰。
  • 歷代觀音造像53品
    觀音菩薩半跏思惟像灰色片巖犍陀羅公元2-3世紀石質,為頭戴本特冠飾的剎帝利形象的菩薩像,左手持蓮花,倚坐在蓮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腳壓在左腿膝上。藤椅兩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似代表布施者。這種半跏思惟菩薩像在犍陀羅較為少見。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二)
    整個造像風格與北齊時出現的佛像作品較為接近,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後的傳承關係。成熟期的隋代佛像,不論金銅小像還是石刻大像,都不乏精美之作。特別是一鋪多尊的組合式鎏金銅像,內容豐富,主題突出,而且講究形式布局的多樣化,極富藝術情趣,而其製作工藝,更是精美絕倫,令人嘆服。一九七四年陝西西安南郊出土了一尊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董欽造阿彌陀佛鎏金銅像,這是有隋一代成鋪造像中的最精之作。
  • 「銅鎏金佛像」,其市場價值如何?
    佛教造像也一樣,各時期傳入的有限的印度造像如同種子,在各時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風格的造像。隨著中國佛教文化的成熟,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像在中國工匠的手中逐漸脫離原有風格,加入了中國自身的造像形態,建立、發展成獨特的中國佛像,在這藝術融匯、交流中,呈現出各時代多姿多彩的鮮明特色。
  • 金銅佛像材質淺析,讓你真正了解古人崇高的信仰與智慧!
    金屬材質中絕大多數為銅質,也有少量的銀質、金質以及鐵質、錫質造像。這些金屬在歷史上同時是貨幣的製作材料,所以用金銅材質製成的佛像尤顯珍貴。今天我們就來對金銅造像的材質進行細緻的研究歸納。以期讓佛教藝術的愛好者能夠全面的認識歷史上不同金屬材質佛教造像的製作區域和製作背景,從而豐富提高鑑賞知識,對不同歷史時期的造像做出更加科學的斷代依據。
  • 「明清金銅佛像」為什麼被市場所認可?
    投資明清金銅佛像決不是以量取勝,用買十件雜品的錢,不如集中資金好好收購一件稀有度高、材質特殊、具藝術性的作品,其將來增值的空間一定會大大超越另外那十件小作品。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由於明代佛學興盛,廣建寺院,以朝廷布施及民間供奉的需要,使得金銅佛像迅速發展,並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佛像」。
  • 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是佛教世界的教主,常見的形象有兩種
    阿彌陀佛常見的形象有坐、立兩種。坐像的特點為結跏趺坐,兩手於臍下結印,掌心託一個寶瓶或蓮臺。接引佛是阿彌陀佛的立佛,其形象特點是作接引眾生的姿勢,右手下垂,作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成佛的願望;左手當胸,掌中有金蓮臺。2004年秋天津文物公司拍賣兩尊阿彌陀佛銅造像。一尊出自明代,高30釐米,頭飾螺發,肉髻高聳,寶珠頂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