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
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始建於1852年,初建時的名稱為南肯辛頓博物館。1899年在位的伊莉莎白女王為紀念英國歷史上偉大的君主之一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夫婿阿爾伯特親王,遂將博物館更名為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
與其他博物館集中展出的方式不同,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展館把佛教造像藝術的陳列劃分為三塊不同區域。下面我們對三個展區的重點造像稍加梳理,多角度來欣賞這批優秀的造像藝術藏品。
第一個展區的主題是「佛陀的生命」,陳列的藝術品講述了佛陀一生的各個階段,包括佛陀的出生、證悟、修行和涅槃。還闡述了在各個階段中弟子們對他的追隨,並展示了該館在印度佛教遺址獲取的佛舍利,其中包含早至公元前二三世紀的佛舍利。
展品精選了數尊具有代表性的各種藝術風格釋迦牟尼造像,既有早期2~3世紀印度犍陀羅風格灰色片巖、秣菟羅風格紅色雪花砂巖石雕造像,又有經典的11世紀東北印度帕拉黃金時期的黑石雕造像,同時還有6世紀中國北齊的一對大理石菩薩站像。不同的石材質地在展館中相映成趣,在彰顯各個時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藝術審美的同時,又從看似不同風格的獨立個體的空間藝術氣息比對推演出造像藝術在歷史橫軸上的跳躍和傳承。這種陳列手法貫穿了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展館佛教藝術的方方面面。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這個展覽區域中陳列的大尺寸金銅佛教造像,這一件高度為140釐米的釋迦牟尼成道像堪稱18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的經典之作。整件造像製作規整,體態端正而威嚴,雙目眼瞼略微低垂,以溫柔而又堅毅的目光俯視體恤眾生。造像通體鎏金,金水雖經歲月磨礪依然燦然,臉上冷金塗敷保存完整。另外,此件造像的胎體自上而下存在很多細密的方形補丁,這些補丁的工藝細膩純熟,應當是技藝高超熟練的工匠方能為之。這種細密的將鑄漏的氣孔切割成方形孔洞並加以修補的方式多見於尺寸巨大的造像,另外考慮到此件佛像底座圈足上文筆細膩的藏文鏨刻,可以推斷該造像出自西藏高等級作坊。此造像有多處藝術特徵與盛產大尺寸的清代宮廷造像風格不同,上挑的眼線,下垂手指連接處的圓滑過度以及虎口處的處理手法都不類同於內地的工藝,反而與後藏扎什倫布寺的風格有幾分相似,由此可以判斷此件造像的產地應為西藏。
這件造像為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目測整像高度約120釐米左右。整尊造像氣宇軒昂,鎏金燦然,能夠留存到現今實屬難得,該造像在蓮臺上方的前部以及蓮座底部圈足的正前方曾經都應有文字題刻,後被人為刮去剷平,所刻內容已無法判斷。館方給出的斷代為15世紀,為Charlotte Alison Shaw 1977年捐贈。
第二個展廳的主題是大乘佛教及其在亞洲的廣泛傳播。在這個展廳中,呈現了來自印度、中國西藏、尼泊爾、緬甸、爪哇等亞洲不同地區表現大乘佛教的視覺藝術。其中有幾件早期的高古佛像頗具震撼力。另外一件91釐米高的尼泊爾風格白度母造像身材婉如16歲少女,身上除舊有鎏金外,又在身體暴露的部位全部施有一層厚厚的白色粉彩以示白度母的身色,也是難得一見的精品。研究者在此件白度母的體內發現了藏文書寫的祈願文本,為該造像在西藏被供奉的間接證據。這種白度母站像在西藏的信仰傳承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第三個展廳的主題是佛教密宗和護法。相對來說,這個展館中陳列的造像不是太多,但卻是藝術氣氛最濃的。
其中一件高度為89釐米的尼泊爾風格蓮花手觀音站像。整尊菩薩造像鎏金完整華麗,渾身鑲嵌紅寶石、祖母綠、青金石以及綠松石等寶石共計123顆,軀體周正,相貌端莊,肩寬腿長,儼然一位世間王者形象。菩薩身側的佩帶婉轉飄揚,衣褶繁複而不失織物質感,下身貼體短裙上鏨刻碎花圖案,極富裝飾意趣。
另外,在展廳中央的玻璃櫃中,單獨陳列著一件堪稱傑作的永宣風格鎏金大成就者毗瓦巴坐像,造像尺寸目測高度120釐米左右。與我們常見的毗瓦巴造型略微不同,其左手握拳平舉於身前,而不是傳統造型中的食指伸出以示當空定住太陽的形象。身上的瓔珞富麗華貴,下身的短裙裝飾層層疊加,細膩繁複,工藝極致。我們從造像的神態、項鍊瓔珞的形制以及衣褶的處理等諸多方面都可以清晰判斷出此件造像系出名門,是一件來自於明代永樂佛教藝術頂峰時期的造像極品。
佛教藝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自身的圖像學美感所能給觀者帶來的視覺感官刺激和享受,如果我們能夠透過一件件飽經歷史風霜洗禮的造像實物本身去回望它所被附加的無數故事和典故,從中學習經驗教訓並加以檢討,自省其身,這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和快樂。
原文作者:劉釗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12月刊《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之我見》(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歡迎關注【收藏家】百家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