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精品: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藏佛教造像藝術

2021-01-08 收藏家雜誌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

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始建於1852年,初建時的名稱為南肯辛頓博物館。1899年在位的伊莉莎白女王為紀念英國歷史上偉大的君主之一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夫婿阿爾伯特親王,遂將博物館更名為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

與其他博物館集中展出的方式不同,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展館把佛教造像藝術的陳列劃分為三塊不同區域。下面我們對三個展區的重點造像稍加梳理,多角度來欣賞這批優秀的造像藝術藏品。

3~4世紀 石雕釋迦牟尼坐像

第一個展區的主題是「佛陀的生命」,陳列的藝術品講述了佛陀一生的各個階段,包括佛陀的出生、證悟、修行和涅槃。還闡述了在各個階段中弟子們對他的追隨,並展示了該館在印度佛教遺址獲取的佛舍利,其中包含早至公元前二三世紀的佛舍利。

17世紀 銅鎏金蓮花生坐像

展品精選了數尊具有代表性的各種藝術風格釋迦牟尼造像,既有早期2~3世紀印度犍陀羅風格灰色片巖、秣菟羅風格紅色雪花砂巖石雕造像,又有經典的11世紀東北印度帕拉黃金時期的黑石雕造像,同時還有6世紀中國北齊的一對大理石菩薩站像。不同的石材質地在展館中相映成趣,在彰顯各個時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藝術審美的同時,又從看似不同風格的獨立個體的空間藝術氣息比對推演出造像藝術在歷史橫軸上的跳躍和傳承。這種陳列手法貫穿了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展館佛教藝術的方方面面。

1718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這個展覽區域中陳列的大尺寸金銅佛教造像,這一件高度為140釐米的釋迦牟尼成道像堪稱18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的經典之作。整件造像製作規整,體態端正而威嚴,雙目眼瞼略微低垂,以溫柔而又堅毅的目光俯視體恤眾生。造像通體鎏金,金水雖經歲月磨礪依然燦然,臉上冷金塗敷保存完整。另外,此件造像的胎體自上而下存在很多細密的方形補丁,這些補丁的工藝細膩純熟,應當是技藝高超熟練的工匠方能為之。這種細密的將鑄漏的氣孔切割成方形孔洞並加以修補的方式多見於尺寸巨大的造像,另外考慮到此件佛像底座圈足上文筆細膩的藏文鏨刻,可以推斷該造像出自西藏高等級作坊。此造像有多處藝術特徵與盛產大尺寸的清代宮廷造像風格不同,上挑的眼線,下垂手指連接處的圓滑過度以及虎口處的處理手法都不類同於內地的工藝,反而與後藏扎什倫布寺的風格有幾分相似,由此可以判斷此件造像的產地應為西藏。

15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這件造像為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目測整像高度約120釐米左右。整尊造像氣宇軒昂,鎏金燦然,能夠留存到現今實屬難得,該造像在蓮臺上方的前部以及蓮座底部圈足的正前方曾經都應有文字題刻,後被人為刮去剷平,所刻內容已無法判斷。館方給出的斷代為15世紀,為Charlotte Alison Shaw 1977年捐贈。

10世紀 合金銅嵌紅銅蓮花手觀音站像

第二個展廳的主題是大乘佛教及其在亞洲的廣泛傳播。在這個展廳中,呈現了來自印度、中國西藏、尼泊爾、緬甸、爪哇等亞洲不同地區表現大乘佛教的視覺藝術。其中有幾件早期的高古佛像頗具震撼力。另外一件91釐米高的尼泊爾風格白度母造像身材婉如16歲少女,身上除舊有鎏金外,又在身體暴露的部位全部施有一層厚厚的白色粉彩以示白度母的身色,也是難得一見的精品。研究者在此件白度母的體內發現了藏文書寫的祈願文本,為該造像在西藏被供奉的間接證據。這種白度母站像在西藏的信仰傳承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14世紀 銅鎏金白度母站像

第三個展廳的主題是佛教密宗和護法。相對來說,這個展館中陳列的造像不是太多,但卻是藝術氣氛最濃的。

其中一件高度為89釐米的尼泊爾風格蓮花手觀音站像。整尊菩薩造像鎏金完整華麗,渾身鑲嵌紅寶石、祖母綠、青金石以及綠松石等寶石共計123顆,軀體周正,相貌端莊,肩寬腿長,儼然一位世間王者形象。菩薩身側的佩帶婉轉飄揚,衣褶繁複而不失織物質感,下身貼體短裙上鏨刻碎花圖案,極富裝飾意趣。

14~15世紀 銅鎏金蓮花手菩薩站像

另外,在展廳中央的玻璃櫃中,單獨陳列著一件堪稱傑作的永宣風格鎏金大成就者毗瓦巴坐像,造像尺寸目測高度120釐米左右。與我們常見的毗瓦巴造型略微不同,其左手握拳平舉於身前,而不是傳統造型中的食指伸出以示當空定住太陽的形象。身上的瓔珞富麗華貴,下身的短裙裝飾層層疊加,細膩繁複,工藝極致。我們從造像的神態、項鍊瓔珞的形制以及衣褶的處理等諸多方面都可以清晰判斷出此件造像系出名門,是一件來自於明代永樂佛教藝術頂峰時期的造像極品。

銅鎏金大成就者毗瓦巴坐像及坐像局部

佛教藝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自身的圖像學美感所能給觀者帶來的視覺感官刺激和享受,如果我們能夠透過一件件飽經歷史風霜洗禮的造像實物本身去回望它所被附加的無數故事和典故,從中學習經驗教訓並加以檢討,自省其身,這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和快樂。

原文作者:劉釗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12月刊《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之我見》(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歡迎關注【收藏家】百家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相關焦點

  •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世界上最精美的裝飾藝術博物館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通常簡稱V&A)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間裝置及應用藝術的博物館,創立於1852年。在英國,它是規模僅次於大英博物館的第二大國立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裝飾藝術和設計博物館。
  • 【經典】寶相莊嚴|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中國佛教造像
    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有豐富精美的中國佛教造像,涵蓋了廣闊的歷史時期。本文將通過對這些館藏精品進行簡要評述,一窺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發展軌跡。(圖2-1)寧氏宗族造像碑西魏,公元551年,高339釐米,寬99釐米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1926.591)至 6 世紀,佛教教義在中國流傳更加深入,並直接在藝術中表現出來
  •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中國瓷
    V&A是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縮寫,位於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裝飾藝術與設計博物館。館內永久藏品超過450萬件館名是為了紀念艾爾伯特親王和維多利亞女王而命名。該館成立於1852年,藏品種類眾多,涵蓋歐洲、美洲、亞洲及非洲的藝術品。
  • 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精品展在青州市博物館開展
    >begin--> 由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主辦的「一鑿一磨皆菩提——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精品展」11月18日開展。以青州為中心出土的佛教造像因濃鬱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學界讚譽為「青州風格」,這其中以1996年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造像最具代表性。此次展覽以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為主兼及遺址上出土的其他造像精品,共展出文物36件,展示了「青州風格」佛教造像的發展演變進程,體現了青州造像別具特色的藝術成就。
  • 旅歐紀實·對英國國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觀感
    英國是最早的博物館發祥地,也是博物館最發達的國家,迄今有2500家博物館,僅倫敦就有200多個。所以,專程去英倫看展館,是個開眼界的好選擇,且多是免費。本人此次在倫敦遊歷了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國家肖像館(註:油畫·雕塑類,非名人蠟像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國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帝國戰爭博物館····看博物館既是增進文化與藝術體驗,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展開思考與聯想的平臺,感覺收穫良多。
  • 旅順博物館藏古代印度佛教造像的由來
    旅順博物館藏古代印度佛教造像共106件(組),為日本大谷光瑞(ōtani Kōzui,1876年12月27日—1948年10月5日)於1902年11月至1903年1月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進行的第一次探險活動所得。
  •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埃及 館 一樓:羅塞塔 石碑,在石碑上刻有 埃及 國王託勒密五世加冕禮周年紀念日上通過的一條法令,共有三種文字:象形文字(適用於祭祀的法令)、通俗文字(日常草寫體)、 希臘 文字(官方語言)。因為閱讀與書寫象形文字在14世紀後就失傳了,這塊石碑被發現後,這塊三語文本成了破譯象形文字的鑰匙,對研究古 埃及 文化有巨大意義。因此被稱為 大英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高城佛光·黃驊市博物館藏北朝石刻造像菁華
    高城佛光黃驊市博物館藏北朝石刻造像菁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發現了多批佛教造像窖藏
  • 第三屆佛友會暨古代造像藝術精品展圓滿落幕
    感受古代造像藝術魅力,領略廈門獨特自然風情,11月10日-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古代造像收藏愛好者齊聚廈門磐基希爾頓酒店,共赴第三屆佛友會暨古代造像藝術精品展。本屆展會由廈門博美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慕古雅集·佛友會主辦,泰山石化公司、海絲藝術品中心協辦,會期4天,廣大藏友不僅可以參加古代造像藝術研討會,學習專業知識,還可以觀看歷代佛造像精品展,直接上手罕見頂級佛像。聯拍在線受邀參與了此次盛會。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二)
    ——隨筆上期有了早年造像賞析鋪墊,現進入隋朝後中國的佛教造像,有相當一部分是上承北朝遺韻,特別是延襲了北齊的藝術風格,使隋初乃至開皇中期之作都沒能擺脫它的影響。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尊阿彌陀佛鎏金銅像,頭作高髻,面龐秀潤,眉細目長。雙眼微開,作靜穆凝思狀。
  • 來遼寧省博物館,看佛教造像展——遼寧遊(37)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釋迦牟尼佛,後被尊為釋祖或佛祖。佛教最早經西域傳入中國,已有二千餘年的悠久歷史。佛像在佛教信徒傳經弘法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廣義上的佛像包括佛、菩薩、羅漢、明王、諸天等一切佛教造像。公元一世紀,佛像藝術產生於古印度,十六國時期,中國出現了真正具有禮佛目的、獨立供養的佛像。
  •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一座藝術博物館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一座藝術博物館,也是僅此於大英博物館的第二大國立博物館。不得不說,這裡的東西都富有藝術特色,博物館的規模也非常之大。從各個時期的潮流服飾到各個年代的珠寶首飾,婚禮服飾,瓷器,手工藝製品,雕塑,阿拉伯地毯等等,出自人手的藝術品因有盡有。
  • 潘捷分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之夜-造像藝術一瞥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之夜造像藝術一瞥感謝潘捷分享圖片資料潘捷 Jay Pa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埃及、巴比倫、亞述、遠東和近東、希臘和羅馬 、歐洲、非洲、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和紐幾內亞等各地藝術珍品330餘萬件。包括古今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雕塑、繪畫、素描、版畫、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器、紡織品、金屬製品、家具、古代房屋、武器、盔甲和樂器。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本文為您詳細介紹了目前中國文物的海外收藏現狀,並整理出藏有較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名單,以供諸君參考。亞瑟 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中國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廳,出自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雲岡造像、河南淇縣東魏李道贊等五百人造像碑等傑作濟濟一堂。
  • 佛影靈奇:佛教金銅造像中的蓮花形象
    在佛教經典與佛教藝術中,蓮花是常常可以看到的象徵物。釋迦牟尼佛坐像一般都是結跏趺坐在蓮花臺上;阿彌陀佛接引像則是手持蓮臺垂手接引;觀世音菩薩也是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淨瓶,一手執蓮花。佛教的回向偈中稱道:「願生西方淨土,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足見蓮花在佛教中的意義非凡。北魏太和二年(478年) 落陵委造銅蓮花手觀音像 山東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 博興縣博物館藏漢傳佛教金銅造像,作為中國佛教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南北朝的繁榮、隋唐的鼎盛、五代吳越的中興三個重要階段,時代特色明顯,發展脈絡清晰。
  • 邢臺造像碑失竊20年終回歸 還有哪些河北珍寶在路上?
    這批文物均是遼、宋時期,其中,彩繪七佛裝藏筒形單層簷木雕佛塔2件,色澤豔麗,線條流暢,人物神態刻畫細膩,在遼代佛教文物中極為少見;六角形重簷銀舍利塔1件、金舍利塔1件,質地均為貴重金屬,為遼代地宮出土的同時期佛塔精品。經過蔚縣警方6個月偵查,2011年9月,專案組在山東淄博起獲了遼代舍利金塔、舍利銀塔、四大天王彩繪木雕、北宋花口瓷盤等被盜文物109件,11名犯罪嫌疑人被公訴。
  •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線下限時體驗館亮相上海
    12月7日,V&A博物館線下體驗館正式亮相上海。主辦方供圖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博物館)聯手物兮物共同打造的V&A博物館線下體驗館中國首秀於12月7日正式亮相上海。
  • 圖文詳解大英博物館藏佛教文物節選
    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英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本文所選文物為博物館藏隸屬印度、尼泊爾、西藏等喜瑪拉雅文化區域出品的佛教藝術品。
  • 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V&A)倫敦設計節巡禮
    概述:>概述: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V&A)是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博物館之一,藏品之豐富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在成功的舉辦了1851年倫敦世博會後,英國皇室為了建立英國文化、藝術、科學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將英國塑造為文化強國,在South Kensington地區興建了規模龐大的集大學、博物館、音樂廳和公共空間於一體的建築群,V&A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 李嘉誠先生講述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故事
    3月27日,香港唯一一間以佛教藝術為展覽主題的博物館及學術研究基地-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