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鎮江,有這麼一座山,山上有這麼一座樓,舉世聞名。這座山就是北固山,這座樓就是北固樓。之所以說這山與樓很是聞名,原因在於一個人,他寫了兩首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提到這兩首詞,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給大家聊一聊南宋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歷城,自小父母早亡,他是跟著祖父一起生活的。金朝滅了北宋後,祖父想領著家人南下的,但是家裡的成員眾多,所以沒有南下。之後迫於生計,祖父在金朝當官,但是其心一直想光復中原,統一山河。而在辛棄疾小的時候,祖父便常常帶著他登高望遠,指點江山,告訴孫兒辛棄疾一些軍事知識。就是在祖父的教育薰陶之下,辛棄疾自小就懷有一統河山的願望。
有一年,辛棄疾起義反抗金朝。之前他已經投靠一位農民起義軍,其首領非常地重視辛棄疾。有一回,辛棄疾在觀察了周圍的軍事環境後,對這位首領開口說道:「如今金朝的軍隊已經壯大,這對於我們起義軍來說,那是非常不利的,我建議南下,依靠我們漢人朝廷的勢力,一同推翻金朝。」
首領一聽,感覺很有道理,馬上同意了,隨即派遣辛棄疾南下拜見南宋皇帝。皇帝一聽北方起義軍要投靠自己,便高興地答應了。之後辛棄疾被封為掌中書記,由他北上接應起義軍。
辛棄疾返回北方,剛剛來到中途,便聽說了起義軍裡有人叛變了,殺死了首領,投靠了金朝。辛棄疾一聽,隨即暴怒,接著他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地殺入了金朝軍營,抓獲了叛賊。期間他還發表演講,讓一萬多人跟隨著他,浩浩蕩蕩地南下投靠了大宋王朝。
南宋聽聞了辛棄疾的事跡後,震驚朝野,狂贊辛棄疾的英勇膽大,而這一年辛棄疾才23歲,可謂是英雄出少年。
之後辛棄疾在南宋當了官,由於當時的主和派不願意與金朝戰爭,所以,40多年來,辛棄疾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戰事。為此,辛棄疾常常寫詞,表達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而說到辛棄疾唯一一次備戰的地方,那便是他在鎮江擔任知州期間,辛棄疾的夫人就是鎮江人,所以他對鎮江很有感情。在備戰的時候,他曾兩次登上北固山的北固樓。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兩篇詩詞就是他在北固樓上揮筆灑墨寫下的。
從詞句當中,一方面我們看到了辛棄疾的豪邁與志向;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辛棄疾的無奈與悲憤。比如「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裡就寫到了北固樓之景,以景壯志;「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裡就寫到了自己的願望,想像孫權一樣,保衛江東;「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裡就寫到了南宋人民對戰事的一種消極,原本各地烽火狼煙,積極備戰,而如今這些烽火臺都像烏鴉一樣,暗淡沒有生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裡就寫到了辛棄疾的悲憤,戰國時期,趙王想起用廉頗,但不知道這位老將軍的身體情況如何,於是派人來慰問。而辛棄疾如今的情況比廉頗還慘,連有人慰問安撫都沒有。
所以,後世之人往往一登上北固樓,便想起了辛棄疾的「悲壯」與「鬱郁不得志」的情感。是故北固樓又有「悲壯樓」之稱。
晚年,辛棄疾被朝廷免去了官職。之後,他在家中休養,兩年後便去世了。傳說辛棄疾去世之前,死不瞑目,意志裡依舊不忘為國殺敵,死前連聲大喊「殺賊、殺賊、殺賊。」從中可以知道,辛棄疾一生的夙願,而他的愛國之情值得我們後世之人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