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照見了自己

2020-12-11 騰訊網

電影《辛棄疾1162》劇照

01.少年握槊,氣憑陵、酒盛詩豪餘事

辛棄疾,生時戰亂仍頻。祖父辛贊希望他成為大將之才,又尊崇西漢北擊匈奴的名將霍去病,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棄疾」。

經歷靖康之恥後,辛棄疾所在的山東早已淪為金人國土。幼年喪父,在爺爺辛贊的撫養下成長。辛贊雖因生活所迫做了金國官員,但是一心想雪靖康之恥。

少年辛棄疾在爺爺的培養下,習兵法韜略、堪舞槍弄棒。辛家祖先戰功赫赫,將門之後。辛贊一心想讓辛棄疾能繼先祖遺志,成就一番功業。

辛棄疾年少時,還得到爺爺送的一把劍,劍名「光復」。

02.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柳永一首《觀海潮》,寫盡了南宋都城臨安的繁華。不想,金主金廢帝完顏亮看到後,竟萌生了南徵之心。為籌集戰備物資,金國對統治域內的漢民橫徵暴斂,一時民怨沸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1162年,宋-金地域圖

二十出頭的辛棄疾加入了耿京的起義軍,任掌書記。初出茅廬的辛棄疾,在幕後出謀劃策,頗得耿京賞識。然而,這才是辛棄疾實現理想的第一步,他要做一個馳騁沙場、收復失地的將帥,而不只是一個文職人員。寫詞只是副職,主業還是打仗。

辛棄疾的八拜之交義端和尚變節,偷走了耿京的帥印,飛馬疾逃,趕去金軍那邊請賞。耿京氣憤不已,此事因辛棄疾而起,辛在耿京面前立下軍令狀——取義端首級,拿回帥印,以儆效尤。

說罷,便獨自揚鞭而去。在去往金軍大營的路上,辛棄疾攔住了義端。辛棄疾目光如炬,義端嚇得兩股戰戰,只一味求饒。辛棄疾舉起劍,怒從心中起,直接砍下叛徒義端的頭顱。

經此事,耿京對他更加器重和賞識。在辛棄疾謀劃下,起義軍連連取勝。金軍南徵遭到宋軍頑強抵抗,可完顏亮不甘失敗,硬著頭皮讓將士們繼續作戰。在接連慘敗中,後院起火,完顏雍篡位,很快消息傳到了前線。

疲乏不堪的金軍士兵策劃了一場兵變,殺了完顏亮,做鳥獸散,回來向新主子請賞。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那新皇上位,還不得三十把火。完顏雍登基後停止了南徵,還對起義軍說,停止叛亂,既往不咎。這一政策,很快安撫了各地起義軍。耿京問辛棄疾「咱們該何去何從?」辛棄疾建議南歸。於是,辛棄疾前往臨安(今杭州),拜見宋高宗趙構。

就在辛棄疾帶著宋高宗任命文書歸來途中,噩耗傳來,耿京被張安國暗殺。辛棄疾聽聞,如晴天霹靂,向著陰沉天空,發出了震徹蒼穹的怒嚎。

辛棄疾歸來後,招募了五十人敢死隊,束馬銜枚,闖入了金軍地盤。辛棄疾以五十人,衝進五萬人的金軍大營,生擒還在暢飲的張安國。隨後快馬疾馳,日夜兼程,將張安國押送至南宋政府,將其處斬。

以上便是,辛棄疾戎旅生涯中最為光輝的時刻。也是他在日後不得志時的經常回憶。

03.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南歸後,辛棄疾平定過叛亂、組建過軍隊。怎奈,「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他遭到各種污衊:所謂貪汙、所謂嗜殺成性......這些惡意中傷,讓辛棄疾很是困頓與悲憤。

他怎能不知道官場險惡呢?但是他為官期間,堅持為民請命,屢次上書宋孝宗,要求減輕賦稅、實行更多惠民政策;早日北伐,讓遺民回歸家園。這一系列上書也就是著名的《美芹十論》。他不畏權貴,與貪圖富貴,只為安逸享樂的惡官、貪官作鬥爭。

電影虛構的辛棄疾紅顏知己-霜花

0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開禧元年(1205年),辛棄疾66歲,時值權相韓侂胄執政,正在積極籌劃北伐,朝廷重新啟用辛棄疾,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再次來到京口北固亭,辛棄疾寫下了他此生的代表作(專指詞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他在詞中寫道: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從1162到1205,正好過去了43年。

此次北伐,也像辛棄疾在詞中的擔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一次北伐,前期能取得優勢,倉皇北顧,也是金人正處於,辛棄疾給朝廷北伐建議中寫道的「必亂必亡」之時。但由於前期戰事準備不足,缺乏良將,而又內奸頻出,致使南宋北伐竟演變成了金人南侵。

開禧三年(1207年),上天和辛棄疾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金人南侵,朝廷議和,但是金人提出的條件欺人太甚,除了稱臣、稱子,要錢之外,他們還要韓侂胄的項上人頭。這便激怒了韓侂胄,他決定重整旗鼓,出兵北伐。

那個遭受忌憚,被韓侂胄罷免的辛棄疾,又重新被啟用,這次官職是很和辛棄疾心意的,樞密院都承旨,指揮北伐軍事。

要是這個官職早一點到來就好了。此時辛棄疾已病入膏肓,時常陷入昏迷。昏迷中,他夢見了,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夢見了,醉裡挑燈看劍的忠憤氣填膺;夢見了耿京、夢見了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夢見了爺爺送給自己的寶劍「光復」.....

昏迷數日後,辛棄疾睜開了眼睛,目光依舊如炬,拖著疲軟的身體坐起,大喊:「殺賊、殺賊!」隨後歸於寂靜。

就這樣,朝廷任命書已下達,辛棄疾還沒上任,就病死家中。

05.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少年跟隨祖父飽讀詩書、遊歷山川,立下收復之志;青年從戎,參加起義,萬軍之中生擒叛徒;中年的辛棄疾,作為「歸正人」的身份,遭受猜忌,不予重用,頻繁遷調,雖有很好的強國策略、北伐建議,但不被當朝者採用,在各地方任職,也頗有建樹,但畢竟和他的收復之志相去甚遠,進而閒居江西上饒;晚年雖被啟用,儘管他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英雄氣概,但天命難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們不僅要問,難道西湖歌舞不香嗎?難道臨安的上元佳節花燈不好看嗎?你,辛棄疾為什麼要追著「殺賊」二字不放。

也許靖康之恥,過去太久,人們的國讎家恨,早已拋擲腦後;也許世人和金主完顏亮一樣,也迷戀這自古繁華的錢塘,迷戀這曼妙的西湖歌舞,他們願意沉醉其中,把臨安當成長安,甘於偏安一隅,甘於俯首稱臣。

沉醉於夢幻的人,都氣憤那個打破他們美夢的「兇手」。君且看,《青玉案·元夕》為我們描述一個多麼美妙的上元燈會,火樹銀花,燈火輝煌,一片繁盛。這是世人眼中夢幻的錢塘,也是他們暫時的避難所,但也是辛棄疾心中明日的中華,那時的中華必將山河一統,迎來偉大復興。只有這樣的繁華才真實,才能給詩人真正的慰藉。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個站在燈火疏落,人流稀少,角落裡的「美人",她在想些什麼呢。不屑於與偏安一隅的朝廷合汙,不願意與沉醉歌舞的世人同流。她到底在想些什麼呢?她想祖父的遺志,她想淪落在異族手裡的濟南,想她家鄉的親朋好友,想那殘破不全、四分五裂的祖國河山,更想那在鐵蹄踐踏下遺民的淚水。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作者:海南師範大學 郭銳

細雨溼流光

改稿及4、5段主寫:飛雪

相關焦點

  • 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照見了自己
    辛棄疾以五十人,衝進五萬人的金軍大營,生擒還在暢飲的張安國。隨後快馬疾馳,日夜兼程,將張安國押送至南宋政府,將其處斬。 以上便是,辛棄疾戎旅生涯中最為光輝的時刻。也是他在日後不得志時的經常回憶。
  • 【聽】花好月圓,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文&誦:溫馨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多希望能夠在華麗與喧囂中尋得那位超俗的美人,驀然回首,她婷婷飄飄若影若仙般映入眼帘。「我希望在我最美的年華遇見你,在這個群星璀璨的夜晚,華燈鳳蕭見證著彼此初遇的驚豔與美好!人生初始的情懷就在這驀然間不知所措的來了.」
  • 每日賞析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譯文 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瀰漫著大街。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裡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通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溶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辛棄疾時年約35歲。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者不思復國,偏安一隅,沉湎於享樂。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是誰?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是誰?辛棄疾是我們非常熟知的一位詩人,他在「詞」上的成就不比蘇軾差,與蘇軾齊名被稱為「蘇辛」。《青玉案·元夕》是辛棄疾不多的婉約詞之一,也是他代表詞作之一,許多人即使不熟悉這個名字,卻也知道「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名句,這是本詞的最後一句,也是點睛之筆,若沒有這句,「元夕」就只是熱鬧,任何人都能表現出來的熱鬧,甚至有些詞人能夠比他表現得更好,然而加上這最後一句,整首詞立馬就變了味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辛棄疾(南宋) 原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 入夜一城花燈好象是春風吹開花兒掛滿千枝萬樹,煙火象是被吹落的萬點流星。驅趕寶馬拉著華麗車子香風飄滿一路。
  • 辛棄疾這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到底該如何理解?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所以聊辛棄疾詞中的這一句,是因為這句太有爭議了。所以緊接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本義上理解「那人」就是辛棄疾的心上人,或者燈市中其中一位陌生女子,都沒有毛病。二、以王國維為代表性的「境界」含義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天涯雖然路遠,但那希望的光還是像東方破曉的紅日,在昭示著黎明的到來,陽光明媚的日子,在召喚。因挫敗而迷茫的心,依然有希望的火苗在燃燒。此境界是人生信念生生不息,奮鬥不止的一種精神。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是誰?多數人沒有理解對
    我想到的便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說起來,這首詞,真的要我們去說他的題目,一時間還真是想不起來,但是只要提到這句話,那便是人人都可對得上的一句詞其實,我覺得辛棄疾這首詞的名字《青玉案·元夕》和文中的此情此景真的是遙相呼應。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今天是元宵佳節。古往今來,寫元宵節的詩詞汗牛充棟,唯有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寫的這篇傳唱千古。此去杭州一定要去逛一逛宋城。西子湖畔,嶽王廟前,我都曾駐足。敬立於嶽王廟正殿的嶽飛塑像前,當我的目光聚焦於「還我河山」的匾額時,不知為何會淚流滿面。
  • 辛棄疾這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到底該如何理解?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所以聊辛棄疾詞中的這一句,是因為這句太有爭議了。小結:所以緊接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有多少人曾在心中默默期待:「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一切都來源於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他就是辛棄疾。辛棄疾的愛國之情不必多說,家國抱負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的作品更是體現了他的情懷,「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都是辛棄疾的氣魄。但更令人驚嘆的,是他不僅擅長豪放詞,婉約詞也寫得極其美妙、精巧。「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最簡單,也最美。
  • 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他的作品風格,與他的性格、理想有著很大的關係。辛棄疾一生主張抗金,想要恢復祖國大好河山,但是他從未得到統治者的重用。他的一生是無奈的,壯志難酬成了他人生的常態。我們從他很多的詩詞當中都可以知道,他說「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他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潮擁擠,眼光所及之處皆是美人之雲鬟鬢繞。千百人中找尋你,沒有發現你的蹤跡,心中不免失落。燈火稀疏的地方,看見你靜靜地站立。月下人獨立,微影燕雙飛。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眾裡尋她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 詩詞裡的相思,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賽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閱珊處。《青玉案·元夕)辛棄疾這樣熱鬧的節日,來往看燈的人,自然是不在少數的,有的人坐著寶馬雕車,一路行過,陣陣清香。樂聲四起,那月亮的光波轉動著,很是耀眼,這一夜,魚形、龍形的燈美美地舞動著。年輕貌美的姑娘們都盛裝打扮,一起手牽著手,一邊笑著一邊說著話。此時卻有我這樣的一個人,孤單的身影,四處在尋覓著,等著意中人兒,正在失望之餘,不經意地一回頭.卻發現她正在那燈火闌珊處站立著,似乎也是等待著我的到來。
  • 人世間有一種特別的驚喜,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再上西樓月色難寄,驀然回首一陣驚喜。無悔緣分註定此遇,淚如雨憔悴殘燭,今生願相許。從來不識愁滋味,畢竟少年多少心事,醞釀在夢裡,再最初、燈火闌珊處。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青春已經凋謝,無法聽清楚,待醒時、燈火闌珊處。
  • 2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眾裡尋她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說的是女人還是男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說的是女人還是男人?說起詩詞,我們就不得不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詩詞三境界,其中最後一重境界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話也是百度公司取名的由來。
  • 人生三境第三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的治學第三境界是說:「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啓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