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鑄造發展史》:以史為鑑 鑄造的力量薪火相承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鑄造一直相伴而行,對推動社會進步、提升社會生產力起到了獨特作用。鑄造,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個重要支柱。

  國家開放大學出版社聯合中國鑄造協會,發起編撰了《中國鑄造發展史》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一卷)(第二卷)。該書由「全國鑄造行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資深冶金史、鑄造史專家田長滸教授帶領的編寫團隊歷經六年精心打磨而成,已成功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並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這是兩部完整、深入、詳實地描述鑄造在華夏大地上產生、發展與演變歷程的鴻篇巨製,為讀者生動地勾勒出鑄造無時不刻伴隨中華民族文明「共生、共榮、共難、共建」的歷史畫面,將中國古代和近代鑄造業誕生、發展、壯大的歷史性經驗積澱,升華為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一卷)縱橫鑄造誕生前的史前時期到封建社會的鐵器時代,以發展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圖文並茂地呈現了我國古代鑄造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歷程,系統介紹了古代鑄造工藝技術及其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大推動作用,透徹闡釋了我國鑄造技術所具有的獨創性、延續性及取得的輝煌成就。書中博大精深的內容足可堪稱為實現我國由「鑄造大國」走向「鑄造強國」宏大目標難能可貴的力量之源。

  《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二卷)詳細描繪了我國近代鑄造的產生背景和曲折歷程,深刻剖析了我國近代社會鑄造業由盛轉衰的原因,首次提出鑄造持續發展的前途在於規律化、規格化、規模化這一科學論斷。

  鑄造的力量激發中華民族文化創新活力

  《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一卷)具有學術性、普及性、實用性「三性」兼備的特點。學術性方面,對鑄造的起源、典型器物及工藝進行探究和分析,在同類書籍中首提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三大藝術要素,創新性地提出中國古代鑄造的十大歷史貢獻和九項突出技術成就,對於激發中華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普及性方面,向社會各界展示了中國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燦爛的文明成就,充分彰顯了中國古代鑄造在世界冶金技術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促進今天國民經濟發展中拔山舉鼎的力量,對於激發民族自豪感普及意義甚高;實用性方面,列舉了鑄造工藝的範例,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古代鑄造工匠如何選用造型材料、如何制範、如何對鑄件進行表面處理等問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性讀物,極具實用價值。

  我國古代鑄造創造出許多精美絕倫的鑄件,鑄造技藝精湛超群,在歷史長河中獨具特色,長期處於領先地位。鑄造業本應隨著時代的步伐同步前進,但歷史研究告訴我們:我國的鑄造業,並非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曲線形發展的,有起有伏,且在近代社會呈現出拐點,降到低谷。

  造成這種近代鑄造業發展低迷的根源在哪裡?為什麼我國的傳統鑄造技術未能向現代鑄造技術轉化?《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二卷)詳細闡釋我國近代鑄造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的總體歷程,之後從外部和內部兩個維度分析導致我國近代鑄造業發展低迷的原因,進而指出我國近代鑄造業由盛轉衰緣於:當時鑄造業無體系、無標準、無規模,沒能實現鑄造技術的規律化、規格化、規模化。

  鑄造的力量凝聚強大民族精神動力

  《中國鑄造發展史》匯聚了中國鑄造業界的集體智慧,促進了鑄造業內的學術交流,呈現了國內鑄造行業專家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鑄造發展相關史料,填補了迄今為止還未有一部內容涵蓋面廣、綜合性強,科學描述鑄造如何在中華大地產生和發展的著作之空白,鉤沉了圍繞「一帶一路」的古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先後產生的中西交流互動的兩次浪潮——青銅冶鑄、生鐵冶鑄,再現了古代中國與西域各國在技術、經濟、文化方面的交往和發展。其對於宣傳中華古代鑄造技藝、復興民族工業技術、凝聚強大民族精神動力、實現宏大計劃具有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

  鑄造的力量推動中華文明再創新輝煌

  講好中國鑄造故事,給中國製造業發展以借鑑作用,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需要。第一卷展示我國古代鑄造的輝煌成就,總結成功的發展經驗,使讀者感受我國古代鑄造的獨特魅力,激發從業者尤其是後來人獻身鑄造業的認同感和光榮感。第二卷則通過我國近代鑄造業落後失敗的原因分析,警醒後來人,喚起從業者的歷史責任感,啟示當今和未來鑄造業發展。

  《中國鑄造發展史》對於大力弘揚一切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凝聚奮進力量、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意義之深刻、影響之深遠無以言說。(王國華)

相關焦點

  •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2020-07-01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國鑄造能手嘉禾「決戰」 分毫必爭演繹工匠精神
    嘉禾鑄造能手周柳峰毫不吝嗇他的訣竅,「簡單的一錘、一刷裡都有『功夫』,打磨就是要磨掉不準確的一分一毫。」11月29日,2018年中國技能大賽——「聖泉杯」第四屆全國鑄造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在湖南嘉禾舉行,從全國各地多輪比拼中決出的162名優勝者,通過理論考試、答辯、實際操作三個環節展開終極對決。參賽選手為鑄件模具上塗料。
  • 全國鑄造精英臨汾共商「智能鑄造」大計
    華夏經緯網 2020-11-27 13:27:14 訊:  11月22日至23日,2020中國第26屆消失模V法實型鑄造年會在我市召開,省工信廳、中國鑄造協會等相關負責人及全國消失模V法實型鑄造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商「智能鑄造」大計。副市長張翔出席會議並介紹了臨汾鑄造業相關情況。
  • 溧陽竹簀榮獲「中國綠色鑄造小鎮」稱號!
    溧陽市竹簀鎮榮獲全國唯一「中國綠色鑄造小鎮」榮譽稱號!目前,我國工業經濟秩序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復甦,面對後疫情時代,中國鑄造協會集結全行業力量,於8月15-20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虹橋)舉辦2020年中國鑄造協會年會及今年全球最大的鑄造專業盛會——第十八屆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集中展示中國鑄造業強勁發展的新成就、新形象,為行業再出發育新機、開新局、謀新策錨定新航向。
  • 盤點古代中國兵器鑄造大師,為鑄寶劍不惜血肉之軀以身試劍
    歐冶子並不見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鑄造大師,因為在歐冶子之前長達一千六百年的時間,中國早已進入了青銅時代,鑄造出了許多冷兵器精品。但歐冶子顯然有歷史記載的最著名的兵器鑄造大師,或者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大師。他鑄造的許多神兵利器,至今仍在兵器譜上熠熠生輝。
  • 華翔股份:中國鑄造邁向高質量發展臺階,主板上市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目前,國內鑄造行業整體呈現大而不強的局面,隨著鑄造行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加快,落後產能加速淘汰,行業集中度將大幅提高,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工藝成熟的鑄造企業將迎來發展良機。5. 2020年6月,中國鑄造協會發布《2019年中國鑄造行業數據》,從中國鑄件產量情況來看,由於我國工業發展較快,其中裝備製造業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鑄造行業帶來了強勁的行業需求,將帶動行業產量的不斷提高。
  • 永生說錢系列:我國是最早鑄造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嗎?
    那我國到底是世界上最早鑄造使用金屬鑄幣的國家嗎?下面就和大家說說這個問題。眾所周知,我們祖先最初使用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因為是天然物品,不屬於金屬鑄幣。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交易的規模日益擴大。
  • 曾亞寒:以史為鑑 誠信立人
    這一重要論述,為今天黨員幹部弘揚守誠信的傳統美德提供了遵循。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黨員幹部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加強自我修養,爭做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切實履行時代賦予的職責和使命。
  • 中國古代史:步入鐵器時代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古代進入鐵器時代的歷史。人類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是一大飛躍。中國在西周、春秋之際步入鐵器時代。可以肯定,商、周時代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的高水平發展,為此後冶鐵技術的發明,提供了基本的技術與工藝基礎。
  • 微視頻 | 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 青銅器上的法律史
    青銅器上的法律史 文 / 攝影 | 冰玉 青銅器是人類文明的物化標準之一,以青銅器的使用為標誌的文化發展階段被稱為「青銅時代」。
  • 福建三明:合理處理鑄造廢砂 確保經濟良性發展
    「中國製造2025」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鑄造業的提升和發展。中國是鑄造大國,山西、河南、河北、江蘇、山東、浙江、湖北、重慶等都是鑄造大省,生產過程中隨意傾倒鑄造廢砂的現象大量存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地方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地方經濟是趨勢。如何對鑄造廢砂進行監管,妥善處置?這也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和諧共處的一個重要課題。
  • 古希臘錢幣的研究史探蹤
    對不同模具進行排列、對比的研究,即為模具組合研究。從模具組合研究中,可獲知該組錢幣的鑄造時間、發行量、版式更替順序,甚至能探知古代鑄造廠活動等重要的歷史信息。模具組合研究的奠基人是K.萊格林,其代表作為《泰林納》。同樣,學者們注意到,錢幣上的字體、花押與標記會經常更換,這些變化多具有特殊的歷史、社會意義。因此,花押的解讀、標記的更迭和字體的變換也成為學者重點關注的對象。
  • 東京造幣局&日本鑄造協會——探尋讓工業明珠閃耀之秘,鑄造工業文化(日本)之旅實錄(三)
    值此亞洲鑄造技術史學會2018年大會在東京召開之際,中國鑄造協會特別組織了考察日本工業企業博物館(展示廳)建設與營運機制,探索鑄造歷史與技藝轉化為市場績效途徑的「穿越千年-鑄造工業文化(日本)之旅」考察活動。
  • 《古希臘錢幣史》第一卷
    其主要內容以歷史為背景,以各地的錢幣史發展為主軸,其間詳細地展現、研究古希臘世界的錢幣歷史。其內容包括錢幣鑄造、材質、版式、銘文等。古希臘錢幣系古典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希臘錢幣學也是古代希臘社會、歷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在中國學界尚無系統介紹、研究古希臘錢幣的學術著作。
  • 砂型鑄造,就是翻砂
    "砂型鑄造" 時先將下半型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型砂緊實刮平,下型造完,將造好的砂型翻轉180度,放上半型,撒分型劑,放上砂箱,填型砂並緊實、刮平,將上砂箱翻轉180度,分別取出上、下半型,再將上型翻轉180度和下型合好,砂型造完,等待澆注。這套工藝俗稱"翻砂"。
  • 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
    中新網甘肅岷縣9月3日電 題: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於晶鑄造,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岷縣位於甘肅省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隴南山地接壤區,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洮河兩岸繁衍生息,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加工業種類繁多,銅鋁翻砂鑄造工藝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老手藝之一。
  • 傳承詩聖文化口傳記憶的薪火《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新書首發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10月18日下午,《草堂文脈 浣花話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新書首發座談會在成都杜甫草堂舉行,此次活動也是2020天府書展的系列活動之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四川省文聯副主席李明泉,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重慶國學院院長劉明華,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出席座談會並做了主題致辭,四川辭書出版社總編王祝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長劉洪一起為新書揭幕。
  • 【地評線】大江時評:以史為鑑「當自強」 書寫時代「新榮光」
    在這個草木含悲、山河垂淚的日子裡,舉國上下以各種形式緬懷83年前慘遭侵華日軍屠殺的遇難同胞,共同追憶那一段困難深重的歷史,傳遞出中國人民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指出:「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公祭日,一聲汽笛長鳴,喚醒國人沉睡的記憶,歷史怎能忘,吾輩當自強。
  • 採用環保砂實現綠色鑄造
    我國鑄造行業整體發展仍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為主,資源能源瓶頸和環境制約問題日益顯現。大批中小型鑄造企業管理粗放、產能落後等情況較為普遍,汙染排放問題尤為突出。寶珠砂作為綠色環保鑄造材料,其優良的性能為鑄造行業的節能、減排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是鑄造企業造型材料的最佳選擇。與傳統材料相比,寶珠砂的結構緻密、表面光潔近似球形,耐高溫、良好的透氣性和潰散性、再生回用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