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後的清晨,太陽依舊早早醒來。我一早來到位於惠城區水口街道的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萬盧基地,看著魚兒在稻田邊暢遊,心裡也高興起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我去年回到家門口工作了,不用像以往在外那麼奔波。
從農村到城裡打工,現在又回到農村了,我回鄉養魚的故事被《人民日報》和《惠州日報》等媒體報導過,被同事戲稱為「明星員工」。我慶幸能參與生態園稻田立體種養新模式中,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
我之前在村裡有10年的養魚經歷,因為「單打獨鬥」,魚賣不出好價錢,無奈外出務工。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海納生態園採用稻田立體種養模式種植水稻,通過稻魚共作、稻蝦共作、稻鴨共作等方式,大大增加了稻田附加值,打破了稻田產值「天花板」,這是探索農業新種養模式的好機會,我回來就是負責管理生態園的魚塘。
實施新的種養模式,除了傳統技術外,也要有新知識。我碰上解決不了的新問題就上網查資料,請專家解答問題。「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產業園「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和收入。除了每月領工資外,賣魚的收入也有分紅。同時,我將家裡的5畝地流轉給生態園,土地流轉每畝每年能拿1000多元,還不用擔心旱澇災害影響收成,總收入比在外打工還要高。
回鄉重新做「新農民」的選擇,讓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以前自己也種過地,辛苦不說還掙不到錢,現在生活有了保障,住上了新樓房,家裡還買了車。
我非常看好生態園稻田立體種養新模式,春節後往魚塘投放了10萬尾魚苗,收成好的話分紅就多一點。這裡有個小插曲,為了節省成本,我主張投餵發酵後的豬糞作為魚飼料,但被老闆否決了,他還要求不能投藥,要經常換水,這樣一來成本就高了。不過,魚的品質受到了食客的肯定,魚的價格雖然高於市場價,但回頭客很多。
作為一名回鄉工作的「新農民」,我會堅持高要求,養出更放心和更高質量的魚。
口述:李偉庭
整理: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來源:惠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