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能手李偉庭看好生態園稻田立體種養新模式

2020-12-21 瀟湘晨報

中秋過後的清晨,太陽依舊早早醒來。我一早來到位於惠城區水口街道的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萬盧基地,看著魚兒在稻田邊暢遊,心裡也高興起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我去年回到家門口工作了,不用像以往在外那麼奔波。

從農村到城裡打工,現在又回到農村了,我回鄉養魚的故事被《人民日報》和《惠州日報》等媒體報導過,被同事戲稱為「明星員工」。我慶幸能參與生態園稻田立體種養新模式中,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

我之前在村裡有10年的養魚經歷,因為「單打獨鬥」,魚賣不出好價錢,無奈外出務工。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海納生態園採用稻田立體種養模式種植水稻,通過稻魚共作、稻蝦共作、稻鴨共作等方式,大大增加了稻田附加值,打破了稻田產值「天花板」,這是探索農業新種養模式的好機會,我回來就是負責管理生態園的魚塘。

實施新的種養模式,除了傳統技術外,也要有新知識。我碰上解決不了的新問題就上網查資料,請專家解答問題。「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產業園「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和收入。除了每月領工資外,賣魚的收入也有分紅。同時,我將家裡的5畝地流轉給生態園,土地流轉每畝每年能拿1000多元,還不用擔心旱澇災害影響收成,總收入比在外打工還要高。

回鄉重新做「新農民」的選擇,讓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以前自己也種過地,辛苦不說還掙不到錢,現在生活有了保障,住上了新樓房,家裡還買了車。

我非常看好生態園稻田立體種養新模式,春節後往魚塘投放了10萬尾魚苗,收成好的話分紅就多一點。這裡有個小插曲,為了節省成本,我主張投餵發酵後的豬糞作為魚飼料,但被老闆否決了,他還要求不能投藥,要經常換水,這樣一來成本就高了。不過,魚的品質受到了食客的肯定,魚的價格雖然高於市場價,但回頭客很多。

作為一名回鄉工作的「新農民」,我會堅持高要求,養出更放心和更高質量的魚。

口述:李偉庭

整理: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來源:惠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養好稻田魚 脫貧填溝渠丨黔南州做優稻田立體綜合種養殖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稻田養魚的習慣,通過以魚防蟲、防草、魚糞肥田。收稻穀、捉稻魚,一年雙收讓當地農戶笑開懷。  「2018年,惠水縣首次嘗試發展『稻田養魚』綜合種養,不僅水稻每畝增產50斤,還收穫稻田魚80斤/畝,原先種植的水稻品質最好的售價5元一斤,發展有機生態『稻+魚』種養模式打造生態米後,成交價每斤上漲了一倍。通過發展『稻+魚』綜合種養模式,畝產增加值在1500元左右。」惠水縣農業農村局水產站長羅仕立介紹到。
  • 稻田裡養魚不用化肥,稻田產量也能提升,一畝田得兩份收入
    稻田裡養魚不用化肥,稻田產量也能得到提升,一畝田地能獲得兩份收入。在廣西的大山深處有個苗族聚集的地方「融水」,當地鄉親們在稻田裡養了好東西,而且年年還有歡慶的節日,叫打同年,迎接貴州那邊的同年。稻田裡種著糯米,田裡還養著魚。得知這裡也有稻田種養結合的例子,馬旭洲和水產同行們趕到這裡。平時田裡有稻子的時候,很難看到魚,現在正是鄉親們捕魚的季節,魚是當地培養的品種。捕魚一般在十月到十一月,水稻收割後,田裡的魚特別好抓,因為這個與生長在稻田裡,所以當地人稱禾花魚。
  • 稻田綜合種養——田間工程
    稻田綜合種養:係指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以人為的措施,既種植水稻又養殖水產品,使稻田內的水資源、雜草資源、水生動物資源、昆蟲,以及其它物質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養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並通過所養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動,達到為稻田除草、除蟲、疏土和增肥的目的,獲得水稻和水生物互利雙增收的理想效果
  • 稻田養魚發展措施:做好這些管理,稻田與魚雙豐收
    之前的時候給大家講過杭州等地的養魚現狀,杭州地區的養魚現狀是這樣子,大多數情況是養魚的技術以及管理模式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這樣導致稻田養魚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接下來小編就稻田養魚過程中遇到的這幾個問題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小編想說的是,稻田養魚要進行一定的強化種養的設施建設
  • 稻田地裡能養魚嗎?需要注意什麼?
    "稻田養魚"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是一些水稻種植地區,最常見的一種,種養結合的模式。稻田養魚並不會使水稻的產量降低,反而能減少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使用肥料和農藥,從而使水稻的產量與質量都有所提升。並且還能在水稻田裡收穫一些魚類,可謂是一舉兩得的雙贏模式。
  • 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成標杆 一粒米牽出一條綠色產業鏈
    一年前,惠城區水口街道萬盧村村民李偉庭還在外奔波打工謀生計;回鄉後,在家門口,他常與稻田為伴,笑看魚兒暢遊稻田。今年豐收季,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裡,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和水中暢遊的肥美魚兒,構成了「稻魚共生」的美麗畫面,李偉庭成為綠色創新發展帶動下受益的上萬農戶之一。
  • 家庭農場現代化立體種養 有機水稻價格翻倍
    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生伏家庭農場立體種養水稻生產基地田間地頭架設的病蟲害防治設備(10月10日攝)。近日,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生伏家庭農場4000畝立體種養水稻進入收穫期。該家庭農場2014年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發展大面積集約化立體水稻種養,使用智能化監控設備實現24小時稻田監控、天氣實時預警、病蟲害生物防治,並建立水稻由田間到餐桌的可追溯體系,出產的有機大米零售價每斤7-8元,是普通大米的3至4倍,並結合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稻田養螺,每畝毛收入可達3000元左右,是傳統種植方式的2倍。
  • 懷化市積極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 稻香魚肥鄉村美
    因地制宜 創新技術 懷化水源充足,生態環境優美,農業資源、漁業資源豐富,稻田養魚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但傳統稻田養魚多為「平板式」「自養自食」,方式單一、管理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產量低。
  • 四川射洪縣:稻田內既種水稻又養魚 一畝田能收入萬元錢
    &nbsp&nbsp&nbsp&nbsp稻田養魚不新鮮。「現在的稻田養魚,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糧食有機,魚也是有機的,這東西值錢哦,去年陳古那邊的有機米賣到12元/斤,今年我們的米肯定能賣這個價,加上一畝能收200多斤泥鰍,一畝收一萬來元應該沒問題。」稅國友說。
  • 稻漁田綜合種養,鴨-魚稻田養殖技術
    稻田養魚歷史悠久,稻田裡養鴨也很常見,但多數是以稻後養鴨為主,秋鴨居多。稻田養鴨中,真正稻-鴨共棲的情況並不多見,其主要原因是農民怕鴨子下田後踐踏秧苗。至於稻-鴨-魚共棲立體種養,人們認為凸顯的矛盾更多,既害怕鴨子下田踐踏秧苗,又擔心鴨吃魚,還有就是擔心水稻需要淺灌而養魚需要深水之間的矛盾等。
  • 不僅種水稻,還養龍蝦、老鱉、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效益翻番
    ……在浦口、高淳等地,這種稻田綜合種養技術越來越多,一地多用、一水多用的共作模式,畝均淨增收益超過1000元,綜合種養實現效益翻番。  9000多畝地「一地多收」  「一水兩用、一地多收」,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在提高土地與水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收入,成為水產養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的新探索。
  • 江蘇秋收有序推進 稻田綜合種養實現雙豐收
    多地綜合種養模式不僅使稻米品質更好,還實現種植養殖雙豐收。 【淮安洪澤:岔河稻香鴨先知 渠道創新增效益】   江蘇臺記者梁瑄:「我現在是在淮安市洪澤區的岔河鎮,這兩天趁著天氣晴好,農民們正在田間收割水稻,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片兩千畝的稻田,都採用原生態耕種,標準化管理,從而保證了稻田有機質優。」
  • 福建南平市光澤縣男子稻田養魚,一年賣出600多萬元
    別人稻田養魚,水稻的畝產量只有6、7百斤,一年只能收穫一茬魚。 可周建仁稻田養魚,水稻畝產量能達到一千多斤,一年能收穫三茬魚。 2016年,周建仁投資200多萬元,在老家流轉了600畝土地,準備搞生態種養,在稻田裡養魚,賺雙份的錢。
  • 稻田養魚生態養殖模式為何突然熄火?魚活不了背後是農民的無奈
    稻田養魚這種生態養殖模式為何突然熄火?魚活不了背後是農民的無奈種過水稻的農民都知道,以前老輩兒的人經常喜歡在稻田裡養魚,稻田裡的魚又叫稻田魚,也叫禾花魚。城裡的人非常喜歡吃這種這種魚。因此在城裡的飯店食堂,只要遇到禾花魚的,一律照單全收,而且不搞價。
  • 鄉村振興進行時④|稻田綜合種養讓 「一田兩用、一地雙收」
    面對記者的疑問,滕文強解釋說:「我們這裡的大米選用的是『宜香優2115』品種,並且採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基本上是綠色無公害的,所以比普通大米價格高出幾倍,還供不應求。」「稻田綜合種養」又是怎樣的一種種養技術呢?它與傳統的種植技術有什麼區別呢?帶著一連串問號,記者跟隨滕文強在稻田基地巡視了一圈,深入了解了「稻田綜合種養」的「前世今生」。
  • 農村立體生態種養好模式,稻田混養蝦蟹新技術,一畝地可產雙效益
    而利用稻田進行蝦、蟹生態混養的一種三聯生態種養的立體生產模式,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而且稻田內的水域資源為蝦、蟹提供部分生物餌料,消除稻田蟲害。同時因為稻田蝦、蟹混養,蝦、蟹的糞可肥田增產稻穀,提高稻田種養的綜合經濟產出率,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 安龍:「立體種養」小水塘產生大效益
    近年來,安龍縣充分利用壩區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土地資源、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立體種養模式,讓小水塘產生大效益,促進村民增收。么塘村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2019年底,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支持,該村以合作社為主體,建設土地資源、水資源綜合利用試驗基地,探尋「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的立體種養新模式。
  • 我市2萬畝稻田蟹豐收啦
    昨天早晨5點多,天剛微亮,賀蘭縣立崗鎮永興村村民徵海洋便輕輕起身,穿戴好捕蟹專用的皮質衣服,匆匆趕到永興稻穀產銷專業合作社的稻蟹種養基地。與此同時,三四名和徵海洋同村的村民也騎著三輪車來到了稻田邊上。原來,他們要在這裡捕撈稻田蟹。
  • 現在稻田養魚怎麼樣
    然後養魚蝦這些,以前我們一般就是放鯽魚的最多,後來小龍蝦也有,一畝田放不了多少魚,畢竟水太淺,而且沒有餵任何東西的就是靠魚在田裡自己找吃的,所以一般兩三百斤就已經到頂了,再增加的話,食物跟不上,必需要投放飼料了。這麼算下來就算十塊錢一斤的鯽魚一畝田也就幾千塊。除去成本的話利潤真的沒有多大,農村種幾畝田的話還不如出去打工。
  • 紅螯螯蝦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成功案例
    紅螯螯蝦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成功案例一、材料與方法1.材料 澳洲紅螯螯蝦苗種是本所自繁培育的苗種,放養的蝦苗體長為0.7~1.0釐米。水稻品種為甬優1540。2.稻田改造工程 試驗稻田位於安吉縣梅溪鎮,面積5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