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時期最難熬的10年,恐龍滅絕後,哺乳類和三種巨獸爭統治權

2020-12-12 奇趣一刻

白堊紀世界與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截然不同,那時候的氣候更加溫暖,人們普遍認為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明顯高於現在的30%;此外,那時的地球兩極沒有永久冰層,反而是涼爽的溫帶氣候,而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是潮溼的亞熱帶或熱帶氣候。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數百萬噸的灰塵和汙垢立即被推入大氣層,塵埃落定需要幾年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經歷了長達10年的毀滅性冬天;在此期間,到達地面的陽光熱量減半,使得大多數植物和浮遊生物不可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許多直接依賴陽光的物種在一年內便死亡了,這也間接影響依靠它們維持生命的任何物種的命運。最近的研究發現還表明,該撞擊是導致大量硫釋放到大氣中的主要原因,形成酸雨將變得輕而易舉,隨著酸雨對全球生態系統的進一步破壞,物種數量急劇下降。

在撞擊後的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大氣中的塵埃逐步沉澱,地球的大氣層終於有機會再次穩定下來,最終氣候開始變暖,為生命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利基。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為恐龍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但它也為其他物種創造了許多新的發展契機,很快哺乳動物便成了陸地上的優勢物種。

雖然哺乳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了大約1.5億年,但它們多數個體非常小,它們在大規模滅絕後的新生代時期,種類繁多,但是這一景象並沒有一直延續至今天。在恐龍滅絕之後,陸地動物中唯一的倖存者便是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今天存在的大多數哺乳動物屬,都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56至3400萬年之間的始新世時期,大多數現代動物的最直接祖先逐步出現,並開始呈現出統治地球的態勢,但是哺乳動物並不是唯一能夠取代恐龍的大型生物,它們同樣也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對30英尺長的泰坦蟒和6英尺長的淡水碳龜以及史前巨蜥,唯一的出路便是逃,它們帶來的威脅並不比恐龍小到哪裡去。

難以想像面對這三種巨大威脅,小型哺乳動物是怎麼生存下來的,有些甚至和人類祖先遭遇過,淡水碳龜大家了解多少呢?

相關焦點

  • 白堊紀時期最難熬的10年,恐龍滅絕後,哺乳類和三種巨獸爭統治權
    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數百萬噸的灰塵和汙垢立即被推入大氣層,塵埃落定需要幾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經歷了長達10年的毀滅性冬天;在此期間,到達地面的陽光熱量減半,使得大多數植物和浮遊生物不可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許多直接依賴陽光的物種在一年內便死亡了,這也間接影響依靠它們維持生命的任何物種的命運。
  • 若無這次大滅絕,哺乳類或提前1.5億年統治地球,就沒恐龍的事了
    原始的雙孔類(diapsids)剛剛出現,難以與合弓類競爭,但就是這一支後來發展成了稱霸世界的恐龍。二疊紀時期陸地已經進入了合弓動物時代,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合弓類將繼續適應輻射,在蜥形類之前搶佔海洋和天空。這樣哺乳動物可能就提前1.5億年統治世界了。然而,一場浩劫結束了這種可能性。
  • 白堊紀末期,強大的恐龍都滅絕了,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滅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關於恐龍的滅絕,到現在依然是迷霧重重。眾所周知,距今6500萬年前,恐龍這個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物種完全滅絕了。許多人認為恐龍的滅絕是瞬發性的,其實不然。已發現的恐龍種類多達800多種,它們從三疊紀的晚期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白堊紀末期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1.6億年間,不斷的有恐龍滅絕,當然也有新的恐龍出現。比如梁龍出現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到了1.4億年前時,它就已經滅絕了,而像霸王龍、棘龍這些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直到白堊紀的晚期才出現在地球上。
  • 恐龍滅絕後,對當時的食物鏈有什麼影響?
    從三疊紀的晚期到白堊紀的末期,恐龍在這約1.6億年中是地球上的「統治者」。雖然恐龍時代的生物以恐龍為主,但是在這個時期也是有其他動物存在的,比如同為爬行動物的鱷類、早期的哺乳類動物(比如生活在距今約1.6億年前的真賊獸)等等,眾多的生物一同構成了恐龍時代完整的食物鏈。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會怎樣?巧樂卡超輕粘土「恐龍奇遇記」遇見恐龍
    大約兩億年以前,地球上到處是大片大片的沼澤,深谷裡、山坡上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恐龍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會怎樣?事實上,人類能存活是個奇蹟:人類從史前靈長類進化而來,而靈長類從哺乳類動物進化而來。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時期,爬行動物是地球的霸主。大滅絕時期最先死去的是大片的森林,因為全球遮天蔽日的灰塵阻擋了足夠的陽光。
  • 地球五大生物滅絕事件:白堊紀恐龍滅絕(圖)
    北京時間12月24日消息,儘管白堊紀-第三紀生物大滅絕(又稱K-T滅絕事件)最廣為人知——因為恐龍就是當時滅絕的——但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的一系列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有的比K-T滅絕事件更具有毀滅性。所謂生物大滅絕,指的是一大批生物物種同時,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死亡、消失。
  • 地球五大生物滅絕事件:白堊紀恐龍滅絕(圖)
    北京時間12月24日消息,儘管白堊紀-第三紀生物大滅絕(又稱K-T滅絕事件)最廣為人知——因為恐龍就是當時滅絕的——但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的一系列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有的比K-T滅絕事件更具有毀滅性。所謂生物大滅絕,指的是一大批生物物種同時,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死亡、消失。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世界將會怎樣?
    那將會是一個來自白堊紀的恐龍能夠舒適生存的世界。"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史蒂芬·布魯賽特(Stephen Brusatte)補充說,恐龍在1.6億年的時間裡經歷了氣候的變化,進行了多樣化的發展。"直到白堊紀末期,恐龍的適應力仍然非常強,沒有出現走向滅絕的徵兆,它們就是被小行星擊潰的。這表明這個物種仍然有很強的進化潛力。"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蒼蠅作為「四害」之一,它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1.4億年了,也就是說它們在恐龍時代就以恐龍的殘羹冷炙,甚至是屍體為食了。 也就是說,蒼蠅可是吃過恐龍肉的存在。但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經歷了一場浩劫,在這場浩劫中,恐龍滅絕殆盡。那麼,為什麼小小的蒼蠅卻能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如果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滅絕,它們會進化成什麼樣?
    以至於原始的哺乳動物只有老鼠一般大,而正是如此小的體型,讓它們成功地躲過了恐龍的大滅絕事件。因此,恐龍的崛起是因為它們的祖先所處的時期正好是生物大滅絕時期,而它們的祖先以小小的體型成功的躲過了滅絕事件,這才有了之後生態位的空缺,而這也是恐龍能夠統治地球約1.6億年的根本原因。恐龍如果沒有滅絕會怎麼樣?
  • 江西南昌出土103件白堊紀時期恐龍骨骼化石
    魏葉國親歷了當時發掘恐龍的現場,這條路他已經走了無數次。  「通過三年時間的研究還原,這是一隻生活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的草食類爬行恐龍動物,距今一億至六千五百萬年,全長6米,身高1.4米,體寬1.4米,因為體形扁矮、四肢粗短,又被稱作坦克龍,屬於甲龍科,前足短,後足長,背部兩側有鱗片和骨刺,用於防禦肉食恐龍的傷害,尾部有粗直的棒球結,用來給敵人猛烈反擊。」
  • 恐龍滅絕後,為什麼生命就變小了?
    很多人對白堊期末期那次物種大滅絕存在著一個誤解,認為那次滅絕只是滅絕了恐龍,其他動物,比如哺乳動物活的好好的,甚至因此因禍得福,推翻了壓在頭上幾億年的大山,從此走上逆襲之路。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白堊紀末期物種大滅絕,是無差別針對所有地球物種的一次大滅絕,即便是哺乳動物也遭受了重創,大約90%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也隨恐龍一起消失了。
  • 恐龍來了丨回到白堊紀,尋找恐龍滅絕的秘密
    白堊紀時期,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進一步發展,恐龍也進一步增多,除了最著名的霸王龍,還有很多大家熟悉的恐龍呢,下面讓它們來自我介紹一下吧。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世界將會怎樣?
    那將會是一個來自白堊紀的恐龍能夠舒適生存的世界。"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史蒂芬·布魯賽特(Stephen Brusatte)補充說,恐龍在1.6億年的時間裡經歷了氣候的變化,進行了多樣化的發展。"直到白堊紀末期,恐龍的適應力仍然非常強,沒有出現走向滅絕的徵兆,它們就是被小行星擊潰的。這表明這個物種仍然有很強的進化潛力。"
  • 翼龍和鳥一樣都能飛,為什麼翼龍恐龍一起滅絕了,鳥卻能活下來?
    翼龍比較倒黴,和大部分恐龍一樣沒能挺過6500萬年前的那場大災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古生物學家分析翼龍的化石才知道地球上原來還有一種會飛的「恐龍」,為什麼加引號?等下再介紹!看起來這也挺正常的,但自從我們了解了鳥類是進化自恐龍後,就沒法再平靜了!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有哪些謎團
    恐龍為何會滅絕,這是許多人心頭的疑問。日前,有媒體報導,6月29日發表的一篇新研究發現,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火山噴發。該研究認為,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末期,一顆小行星在現今墨西哥海岸的位置撞擊了地球。撞擊時釋放的粒子和氣體阻擋太陽光線長達幾十年,造成持續冬季。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該研究認為,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末期,一顆小行星在現今墨西哥海岸的位置撞擊了地球。撞擊時釋放的粒子和氣體阻擋太陽光線長達幾十年,造成持續冬季。這項研究還通過建模分析顯示了小行星撞擊對恐龍棲息地的破壞性影響。該消息很快登上了熱搜。
  • 去地下尋找恐龍滅絕原因!松科二井巖心獲取完整白堊紀地層記錄
    去地下尋找恐龍滅絕原因!松科二井巖心獲取完整白堊紀地層記錄 2018年05月29日 10:10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為什麼當時的廣東會成為恐龍最愛的安家之地呢?原來,白堊紀中晚期氣候普遍高溫、乾旱,隨恐龍化石一道出土的紅砂巖就是佐證之一。「高溫下,鐵發生化學反應會變成紅色。」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劉建雄說。然而也有例外。劉建雄向記者展示的一份廣東省白堊紀古近紀盆地分布略圖顯示,廣東地區除了高山之外,還有眾多的盆地。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在三疊紀初期,陸地上的爬蟲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獸型類,是哺乳類動物的祖先;一類是槽齒類,由於沼澤的消失,槽齒類就開始上陸地靠攏,開始以陸地上的昆蟲和小動物為食。久而久之,槽齒類動物的後腿開始變的越來越發達,甚至能夠兩腳站立行走,這一類槽齒類爬行動物,就演變成了恐龍。而其他的槽齒類動物,則在後來演變成了鱷類和翼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