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同屬於討董陣營,曹操為什麼殺死王匡?或因權力鬥爭

2020-12-18 插畫師的三國夢

霜天曉角(張孝忠)楚山浮碧。江漢無終極。鄂渚幾行雲樹,天何意、限南北。使君觴醉客。健倒曾何惜。三國英雄誰在,斜陽外、盡陳跡。

相信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諸侯聯軍討董的事情。雖然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有十八路,但是十幾路還是有的,僅酸棗聯軍的兵力也超過了十萬,可以說諸侯聯軍的紙面上的數據是很強的。然而諸侯聯軍與董卓軍隊的戰爭中,卻是勝少負多,僅僅是逼迫董卓西遷長安而已。其中最大的原因,小編以為應該是諸侯聯軍的人心不齊,無法完全發揮道義上和兵力上的優勢。不久之後諸侯聯軍中更是出現了內訌。有一件事在歷史上的記載不是很詳細,也容易讓人一頭霧水,就是曹操殺死河內太守王匡一事。史料中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動機,曹操和王匡又曾是討董聯軍中的戰友,為什麼會刀兵相向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曹操、王匡與胡母班

要想理清曹操殺王匡這件事,首先要了解曹操、王匡、胡母班這三個人的關係。首先說一下王匡這個人。王匡是兗州泰山郡人,以俠名著稱,這個俠主要指的是輕財好施。東漢末年的時候,有名氣就意味著有官做,王匡被何進闢為佐吏。後來漢靈帝去世,何進為首的外戚士大夫打算徹底消滅宦官,但是受到何太后的阻攔。何進聽從袁紹的話,召集董卓等人逼近洛陽向何太后施壓,同時也派遣王匡從泰山徵兵,來預防可能發生的兵變。結果王匡還沒來得及回到洛陽,何進就被宦官幹掉了。等到董卓控制朝政,袁紹等人組成諸侯聯軍討董的時候,王匡官至河內太守,正處於對董卓的前線,也應該受到袁紹這個聯軍盟主的節制。

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六月,也就是諸侯聯軍組建起來的同年,董卓派胡母班等人向諸侯聯軍講和。結果除了一個叫做韓融的人,其他人都被諸侯聯軍殺掉。胡母班就是死於王匡之手。這件事促成了胡母班親屬與王匡之間的仇恨。另外還有一件事,王匡參加聯軍的時候,為了保持錢糧充足,王匡派人糾察官民,只要有一點罪責就收押起來要求贖金。有一個叫常林的人的叔父被王匡收押,常林給一個叫做胡母彪的人寫信求情,胡母彪責問王匡,釋放了常林叔父。胡母彪和胡母班有什麼關係,小編不能確定,不過二人都是泰山郡人,胡母彪是王匡同縣人,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兩個人應該有一些關係。這件事也可以看做王匡與胡母班親屬的一個小過節。

至於曹操和王匡,則是戰友的關係,而且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表現得都很積極。曹操和徐榮有「滎陽之戰」,差點被幹掉;王匡和董卓之間有「河陽津之戰」,被打得全軍覆沒。不過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當時諸侯聯軍分為三個地盤,袁紹和王匡在河內郡;袁術和孫堅在南陽郡;剩下一些軍閥在陳留或者其他的後方。曹操和鮑信、張邈等人的關係比較近;張邈與袁紹不合,曹操站在張邈一方;王匡這個時候屬於袁紹的擁躉。這應該是兩個人大致的關係。

曹操與張邈的矛盾

袁紹、曹操、張邈三人原先是好友的關係,但是張邈對袁紹這個盟主很不順從,於是引起袁紹的不滿。而曹操本身能夠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幫助下。曹操在己吾起兵,受到衛茲的幫助,而己吾正是張邈的地盤,衛茲也隸屬於張邈。可以說在創業前期,張邈是曹操的貴人,甚至還有這樣一種可能的關係,曹操本人也歸附於張邈的。只不過後來曹操成了魏武帝,所以張邈等人都成為了曹操的附庸。

袁紹讓曹操殺死張邈,曹操不願意。這個時候曹操和張邈是同一陣營。而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豐滿自己的羽翼,袁紹對曹操進行了拉攏。在諸侯聯軍瓦解的過程中,東郡太守喬瑁被兗州刺史劉岱所殺,劉岱以王肱為東郡太守。結果在黑山軍入侵東郡的時候,王肱根本沒有辦法阻擋,是曹操擊敗了黑山軍。於是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給曹操做個順水人情,可以對劉岱、張邈等人進行牽制。這個時候曹操和張邈已經處於平級的狀態,都是一郡長官。

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青州黃巾入侵兗州,殺死了劉岱。這個時候經過陳宮、鮑信等人的運作,曹操得到兗州士吏的支持,成為兗州牧。這個時期算是曹操創業的一個高潮階段。張邈和曹操的關係匪淺,應該也有便利之處。但是人心總是複雜的。開始的時候張邈是曹操的貴人、支持者,還有可能是上下級的關係。短短三年的時間,曹操搖身一變,成為張邈的直接上級。這個角色的轉變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而且曹操和袁紹的關係逐漸親密,這個現象也成為曾經與袁紹不合的張邈的心頭刺。所以即便表面上沒有體現出來,但曹操和張邈之間的矛盾無疑是存在的。

王匡的死因

話說回到王匡,王匡被曹操所殺,在史料上是沒有確定的時間,和確定的動機。方詩銘先生對此有一種理解,很有參考價值,也符合當時曹操、張邈、胡母班、袁紹等人的關係。即王匡是死於曹操和張邈的權力鬥爭中。

史料當中記載,王匡在徵兵之後,沒有繼續做河內太守,這個時候的河內太守有可能是張楊,張楊雖然是董卓表為河內太守的,但同時也屬於袁紹的勢力。也就是說經歷「河陽津之戰」後,王匡可以說是被袁紹拋棄了。於是他選擇與張邈聯合。張邈並非諸侯聯軍盟主,何況諸侯聯軍也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王匡為什麼和張邈聯合呢?方詩銘先生認為,張邈主動拉攏王匡,以對抗後來居上的曹操。

張邈是曹操的好友,也是曾經的恩人,無論是個人情感上,還是名望的考慮,曹操都不好對張邈下死手,而王匡就不一樣了。曹操想消滅王匡,既可以打擊張邈的勢力,保證自己的統治,又可以保持自己的名望。畢竟王匡在討董的時候有過一段非常極端的橫徵暴斂的行為,而且有一個巨大的仇家,就是胡母班親屬。於是曹操與胡母班親屬聯合起來,或許打著為胡母班報仇的名號,進攻並殺死王匡。張邈的力量不夠,賣掉了王匡,和曹操繼續保持表面上和諧的狀態。或許這就是王匡真正的死因了,他是死於兗州的權力鬥爭的暗潮當中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三國人物散論》

相關焦點

  • 試談河內太守王匡與討董聯軍盟主袁紹之間的矛盾關係
    王匡從徐州調集五百弩手,還沒來得及復命,何進就被宦官設計殺害,趕來的董卓接了盤,控制了洛陽。緊接著曹操、袁紹等人從洛陽逃出來,在次年初平元年正式組成討伐董卓的聯軍。王匡也是其中一支,他的職位是河內太守,河內這個地方又在東方冀州、兗州到洛陽之間的要衝,地理位置決定了河內會成為討董聯軍與董卓的主要戰場之一。
  • 河內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當小弟的悲哀
    先說整個討董戰爭的局勢發展。董卓大將徐榮在滎陽之戰中,董卓大將徐榮大敗袁紹、曹操、鮑信、張邈、劉岱、孔伷聯軍,本就人心不齊的討董聯軍開始出現鬆動。比如負責後勤的韓馥,因為對袁紹並不那麼放心,就開始在供應糧食的時候動手腳,不久,在酸棗駐紮的諸侯軍就因為糧盡而各回各家了。
  • 聊一聊董卓與王匡之間的「河陽津之戰」,以及王匡之死
    因論三國志,空載幾英豪。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諸侯聯軍開始對董卓發動進攻。按史料記載,諸侯聯軍有十幾萬軍隊,可以說是聲勢浩大。但是畢竟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兵力較為分散,加上互相扯後腿,最後就不了了之了。
  •  令張邈背叛的可能還另有原因,那就是王匡之死
    因有才學,被蔡邕舉薦於何進處,任大將軍府令史(主掌將軍府內事務,估計百石)。其後屢獲升遷,出任揚州九江郡太守。初平年間,董卓亂政,邊讓辭官歸鄉。後來曹操據有兗州,邊讓不願屈從,常常譏諷於他,大概多是以曹操出身於宦官之家來侮辱他,這恐怕對於曹操統治兗州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而曹操終於殺之死於建安中,應死於兗州叛變之前。張邈這邊,本來與曹操有深厚的交情。
  • 曹操!漢末亂世逐漸壯大的巨人
    《世說新語》記載了好幾個袁紹和曹操小時候一起胡鬧的故事,即便今天仍能從那份頑劣調皮之中讀出一種脈脈溫情。 除了袁紹外,山東壽張還有個小地主張邈,類似於《水滸傳》裡的柴進,都是高第出身,為人輕財仗義,和青年時代的袁、曹關係好得緊。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 志趣相投的年輕人往往結伴闖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董卓和袁紹、曹操這樣的紈絝子弟不同,他是一個身經百戰的武夫。
  • 公元190年之青徐兗篇:兗州討董「急先鋒」,徐州、青州「掉線」
    就在此時,何進為了除掉十常侍,叫同為泰山郡人的王匡和鮑信,回家鄉募兵。其中,鮑信招了千餘人,其中就有後來的五子良將——于禁。王匡則訓練出了五百強弩兵。這裡面估計有很多收編泰山山賊的武裝力量。只不過,何進死得太過倉促,讓他們的士兵無用武之地。鮑信就又回鄉養精蓄銳,擴充了足足2萬兵馬。董卓進京後,為安撫反對派勢力,任命鮑信為濟北相,王匡為河內郡太守。
  • 權力的遊戲,為什麼是艾莉亞(二丫)殺死了夜王?而不是龍母?
    權力的遊戲幕後花絮夜王帶領屍鬼入侵臨冬城的一集,可以說是權力的遊戲中最令人絕望和懸疑的一集。不像此前的任何戰役都可以在大家的預料之中,無論是哪一方以任何的方式獲勝都是可以有預兆或者有期望的。權力的遊戲龍母尤其是在夜王將剛剛在戰鬥中死去的無垢者等,臨冬城保衛者的屍體變成屍鬼站起來的時候,簡直是讓人絕望。這種精神上的絕望遠遠大於人手不足帶來的絕望,那麼取得戰鬥勝利的關鍵就在於殺死夜王!
  • 同為亂世英雄,曹操與織田信長,哪個更出色?
    日本喜歡把曹操和日本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相比,認為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兩人皆是有遠見抱負、智謀超群的梟雄,曹操以兗州的四戰之地為基礎,逐步吞併三分之二的天下;織田信長以小小尾張國為領地,逐步稱霸群雄。
  • 袁紹與王匡屯於河內,伺機進攻董卓
    曹操首倡義兵,緊接著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董卓。三國演義上原文是這樣的,時袁紹得操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 鑑史百戰:諸侯討董(繼)
    諸位小夥伴是否覺得奇怪,這其中咋沒有舉宗族之兵一起反董的曹操呢?這是因為曹操當時沒有獲得朝廷正式的編制,跟另外一個少年一樣(這時應該算不得少年了......),實力談不上雄厚,因此暫時屬於陳留太守張邈勢力。
  • 各路英雄都曾在此相會
    數以萬計的英雄豪傑都曾發跡於此,這片土地上流傳著群雄鏖戰的英勇故事。它就位於現今河南延津縣北。東漢獻帝初平元年春,離洛陽東北,三四百裡的酸棗地區,既沒有名勝古蹟,也不是戰略要地,可是這些天,突然熱鬧非凡。只聽得戰鼓咚咚,馬蹄得得。執戈握戟的兵士你來我往。披鎧掛甲的將官們竊竊私語,指指點點。
  • 東漢末年第一名將,董卓、曹操、劉備都曾是他的部下!
    為郎中,遷任霸陵、臨汾縣令,因父親去世而離職。後來,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相繼聘他為官,都沒有應召。漢靈帝以公車徵辟他為侍郎,遷任北地郡太守。雖然一開始的官職不是太高,但是,在黃巾起義爆發之後,皇甫嵩受到了重用,成為東漢王朝非常倚重的武將。值得注意的是,在東漢末年,董卓、曹操、劉備這三位諸侯,都曾是皇甫嵩的部下,不管是從戰功還是從地位上來看,皇甫嵩顯然可以稱之為東漢末年的第一名將了。
  • 劉備為什麼背叛曹操?這又為什麼導致了袁紹和曹操開戰呢?
    起初,漢獻帝對曹操還是挺滿意的,可隨著曹操實力不斷增強,聲望越來越高,權力也越來越大。那一天,漢獻帝終於回想起了被董卓支配的恐懼,按照現在的形勢發展下去,毫無疑問,曹操就是下一個董卓。一、衣帶詔與煮酒論英雄事件,讓劉備背叛曹操漢獻帝越想越怕,一天夜裡,實在忍受不了恐懼的漢獻帝偷偷召見自己的老丈人董承入宮,並且從衣服袋裡掏出一封詔書,也就是衣帶詔,董承打開詔書一看,發現這竟然是用鮮血寫的一封詔書。
  • 權力往往都會衝昏頭腦,曹操稱王,為何當只有荀彧反對
    曹操在當時一直都是以丞相自居的,但是他一直都是甘於做一個漢臣是為什麼呢,這也是他的聰明之舉,掌握著全局但是一直都是執天下牛耳,其實他早就已經把這個天下當做自己的天下了。只是實權都在自己的手上。圈養一個傀儡皇帝也是未嘗不可的一件事情,這樣一來,不僅僅堵住了當時天下子民的嘴,也讓天下子民看到表面上曹操的心還是依歸於漢朝的,這無疑就是一個聰明之舉。
  •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誰會殺死瑟曦蘭尼斯特?
    十六個屬於他,另外三個屬於你。他們將以黃金為寶冠,以黃金為裹屍布。將來有一天,當你被淚水淹沒時,VALONQAR將扼住你蒼白的脖子,奪走你的生命。根據預言,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大部分都已經實現。瑟曦沒有嫁給她期望的王子,但嫁給了勞勃·拜拉席恩國王;勞勃有著許多的私生子,但瑟曦和詹姆(不是和國王)生了三個孩子。
  • 小說「三英戰呂布」的配角們:為什麼只有十路關東諸侯攻打虎牢關
    袁紹則坐鎮中軍大寨,出動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等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曹操引軍往來救應。算下來,包括袁紹、曹操在內,總共有十路諸侯參與作戰。反董聯軍方面,為什麼是以上八路諸侯去虎牢關迎戰。從後面的小說內容來看,去攻打汜水關的諸侯,基本上就告別了關東討董聯盟的戲份。或許從作者的角度出發,孫堅、袁術肯定是被綁定在攻打關這一路:孫堅主攻,袁術提供糧草。韓馥也是負責糧草供應的,孔伷在起兵不久,就死了。史書上沒記載死因,之後也沒有有關孔伷的史料記載。但有記載董卓派徐榮擊破了孫堅,生擒並烹殺了潁川太守李旻。
  • 甘寧是被誰殺死的?為什麼會和凌統不和?
    甘寧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剛開始原本只是一介江賊,後來轉投孫權便開始了他最輝煌的時刻,甘寧的實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以少敵多,奇襲曹營足以說明他的能力,和凌統還曾有過一段不和的歷史,但後來甘寧一箭救下凌統二人冰釋前嫌,甘寧最後是怎麼死的呢?真的是被一箭射死的嗎?
  •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三集二丫殺死夜王 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即將爆發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三集二丫殺死夜王 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即將爆發時間:2019-05-01 17:20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三集二丫殺死夜王 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即將爆發 愛福清網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的第三集,活人和死人之間的戰爭終於在臨冬城打響。
  • 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於是張儉便去投奔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他是來求我的,這不是我弟弟的錯。」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