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曉角(張孝忠)楚山浮碧。江漢無終極。鄂渚幾行雲樹,天何意、限南北。使君觴醉客。健倒曾何惜。三國英雄誰在,斜陽外、盡陳跡。
相信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諸侯聯軍討董的事情。雖然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有十八路,但是十幾路還是有的,僅酸棗聯軍的兵力也超過了十萬,可以說諸侯聯軍的紙面上的數據是很強的。然而諸侯聯軍與董卓軍隊的戰爭中,卻是勝少負多,僅僅是逼迫董卓西遷長安而已。其中最大的原因,小編以為應該是諸侯聯軍的人心不齊,無法完全發揮道義上和兵力上的優勢。不久之後諸侯聯軍中更是出現了內訌。有一件事在歷史上的記載不是很詳細,也容易讓人一頭霧水,就是曹操殺死河內太守王匡一事。史料中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動機,曹操和王匡又曾是討董聯軍中的戰友,為什麼會刀兵相向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曹操、王匡與胡母班
要想理清曹操殺王匡這件事,首先要了解曹操、王匡、胡母班這三個人的關係。首先說一下王匡這個人。王匡是兗州泰山郡人,以俠名著稱,這個俠主要指的是輕財好施。東漢末年的時候,有名氣就意味著有官做,王匡被何進闢為佐吏。後來漢靈帝去世,何進為首的外戚士大夫打算徹底消滅宦官,但是受到何太后的阻攔。何進聽從袁紹的話,召集董卓等人逼近洛陽向何太后施壓,同時也派遣王匡從泰山徵兵,來預防可能發生的兵變。結果王匡還沒來得及回到洛陽,何進就被宦官幹掉了。等到董卓控制朝政,袁紹等人組成諸侯聯軍討董的時候,王匡官至河內太守,正處於對董卓的前線,也應該受到袁紹這個聯軍盟主的節制。
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六月,也就是諸侯聯軍組建起來的同年,董卓派胡母班等人向諸侯聯軍講和。結果除了一個叫做韓融的人,其他人都被諸侯聯軍殺掉。胡母班就是死於王匡之手。這件事促成了胡母班親屬與王匡之間的仇恨。另外還有一件事,王匡參加聯軍的時候,為了保持錢糧充足,王匡派人糾察官民,只要有一點罪責就收押起來要求贖金。有一個叫常林的人的叔父被王匡收押,常林給一個叫做胡母彪的人寫信求情,胡母彪責問王匡,釋放了常林叔父。胡母彪和胡母班有什麼關係,小編不能確定,不過二人都是泰山郡人,胡母彪是王匡同縣人,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兩個人應該有一些關係。這件事也可以看做王匡與胡母班親屬的一個小過節。
至於曹操和王匡,則是戰友的關係,而且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表現得都很積極。曹操和徐榮有「滎陽之戰」,差點被幹掉;王匡和董卓之間有「河陽津之戰」,被打得全軍覆沒。不過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當時諸侯聯軍分為三個地盤,袁紹和王匡在河內郡;袁術和孫堅在南陽郡;剩下一些軍閥在陳留或者其他的後方。曹操和鮑信、張邈等人的關係比較近;張邈與袁紹不合,曹操站在張邈一方;王匡這個時候屬於袁紹的擁躉。這應該是兩個人大致的關係。
曹操與張邈的矛盾
袁紹、曹操、張邈三人原先是好友的關係,但是張邈對袁紹這個盟主很不順從,於是引起袁紹的不滿。而曹操本身能夠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幫助下。曹操在己吾起兵,受到衛茲的幫助,而己吾正是張邈的地盤,衛茲也隸屬於張邈。可以說在創業前期,張邈是曹操的貴人,甚至還有這樣一種可能的關係,曹操本人也歸附於張邈的。只不過後來曹操成了魏武帝,所以張邈等人都成為了曹操的附庸。
袁紹讓曹操殺死張邈,曹操不願意。這個時候曹操和張邈是同一陣營。而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豐滿自己的羽翼,袁紹對曹操進行了拉攏。在諸侯聯軍瓦解的過程中,東郡太守喬瑁被兗州刺史劉岱所殺,劉岱以王肱為東郡太守。結果在黑山軍入侵東郡的時候,王肱根本沒有辦法阻擋,是曹操擊敗了黑山軍。於是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給曹操做個順水人情,可以對劉岱、張邈等人進行牽制。這個時候曹操和張邈已經處於平級的狀態,都是一郡長官。
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青州黃巾入侵兗州,殺死了劉岱。這個時候經過陳宮、鮑信等人的運作,曹操得到兗州士吏的支持,成為兗州牧。這個時期算是曹操創業的一個高潮階段。張邈和曹操的關係匪淺,應該也有便利之處。但是人心總是複雜的。開始的時候張邈是曹操的貴人、支持者,還有可能是上下級的關係。短短三年的時間,曹操搖身一變,成為張邈的直接上級。這個角色的轉變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而且曹操和袁紹的關係逐漸親密,這個現象也成為曾經與袁紹不合的張邈的心頭刺。所以即便表面上沒有體現出來,但曹操和張邈之間的矛盾無疑是存在的。
王匡的死因
話說回到王匡,王匡被曹操所殺,在史料上是沒有確定的時間,和確定的動機。方詩銘先生對此有一種理解,很有參考價值,也符合當時曹操、張邈、胡母班、袁紹等人的關係。即王匡是死於曹操和張邈的權力鬥爭中。
史料當中記載,王匡在徵兵之後,沒有繼續做河內太守,這個時候的河內太守有可能是張楊,張楊雖然是董卓表為河內太守的,但同時也屬於袁紹的勢力。也就是說經歷「河陽津之戰」後,王匡可以說是被袁紹拋棄了。於是他選擇與張邈聯合。張邈並非諸侯聯軍盟主,何況諸侯聯軍也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王匡為什麼和張邈聯合呢?方詩銘先生認為,張邈主動拉攏王匡,以對抗後來居上的曹操。
張邈是曹操的好友,也是曾經的恩人,無論是個人情感上,還是名望的考慮,曹操都不好對張邈下死手,而王匡就不一樣了。曹操想消滅王匡,既可以打擊張邈的勢力,保證自己的統治,又可以保持自己的名望。畢竟王匡在討董的時候有過一段非常極端的橫徵暴斂的行為,而且有一個巨大的仇家,就是胡母班親屬。於是曹操與胡母班親屬聯合起來,或許打著為胡母班報仇的名號,進攻並殺死王匡。張邈的力量不夠,賣掉了王匡,和曹操繼續保持表面上和諧的狀態。或許這就是王匡真正的死因了,他是死於兗州的權力鬥爭的暗潮當中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三國人物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