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繼續收看諸葛文化。上一集介紹了酸棗會盟的190年前後,冀州的基本態勢。接下來我們聊一聊東漢關東地區的青徐兗各州的態勢。
東漢末年的關東,不是明清時期闖關東裡的山海關以北的廣大東北地區,而指的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包括青州、兗州、豫州、徐州。當然廣義的關東,也可以把幽州、冀州、揚州、荊州等算上。因為這次十八路諸侯會盟大多來自關東地區,所以後世把這次討董聯盟軍,稱為關東聯軍。
兗州是這次討董會盟的活動中心,也是此次參與會盟諸侯最多的一州
我們首先來說一下兗州。兗州,因兗水流經此地,由此得名。兗水,又稱為濟水,是古代最重要的四條河流之一。東漢時期的兗州,基本上是按照「大禹分九州」的地理區劃,其範圍大致在古黃河和濟水之間,現在的山東省西南部和河南省東部,著名的泰山就在州內。治所在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昌邑鎮),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東平八個郡國。
十八路討董聯軍中,就有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山陽太守袁遺五位兗州本土諸侯響應,再加上陳留鄉軍領袖曹操,以及從徐州前來會盟的廣陵太守張超,兗州無疑是會盟的中心地帶。曹操從京城逃出後,選擇在陳留散財起兵,是非常明智的。
兗州和緊鄰的青州是東漢十三州中,面積最小的兩個州。但兗州人口多,經濟發達。僅在東漢最鼎盛時期,兗州就有人口405萬,將近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兗州處於「四戰之地」,與冀州、豫州、青州、徐州都有接壤,其地夾在四州之中,在此用兵可以迅速染指關東各州以及京師洛陽。防禦方面雖然不如益州,但也有黃河和濟水做為阻隔,泰山山脈做為屏障,其戰略地位不容小覷。日後兗州算得上曹操大魏政權的龍興之地。只可惜,濟水在歷史長河中的消失,讓兗州失去了一條重要的劃分地理坐標。於是,如今古兗州的地盤,早已被河北、河南、山東三省瓜分。兗州也縮小成了現在山東濟寧市的一個區。
東郡太守橋瑁之前是從兗州刺史任上升遷過來的,他在兗州的影響力很大。而劉岱雖然是漢室宗親,揚州刺史劉繇之兄,但是董卓從中央空降下來的,劉岱本人在朝中的官職是侍中,尚書的屬官,相當於秘書的秘書。他的聲望遠沒有橋瑁高,或許是因為這些原因,造成橋瑁與劉岱的矛盾很尖銳。雖然此時因為大義,他們走到一起,但是一旦結盟中生出齟齬,他們立刻會翻臉成仇家。
中國歷史上的強兵不少,每逢亂世,各個地方都會崛起強兵悍將,捲入波浪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東漢末年的兗州泰山郡,盛產優質兵源。早在東漢順帝的時候,泰山盜賊就囤聚在泰山一帶,泰山太守常年保持千人以上的郡兵,用於徵討這夥山賊,最終都沒能壓制住。泰山山賊依託背山面海的地形,退可以據山險自守,浮海入島,進可以縱橫馳騁於青、兗、徐三州,幹著與太行山黑山賊一樣的營生。
到東漢桓帝時期,公孫舉等人在泰山郡和琅琊郡作亂,彼時被稱為「劇賊」。東漢在這兩郡都臨時設置都尉,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才得以肅清。黃巾之亂後,泰山一帶類似的山賊不在少數。
就在此時,何進為了除掉十常侍,叫同為泰山郡人的王匡和鮑信,回家鄉募兵。其中,鮑信招了千餘人,其中就有後來的五子良將——于禁。王匡則訓練出了五百強弩兵。這裡面估計有很多收編泰山山賊的武裝力量。只不過,何進死得太過倉促,讓他們的士兵無用武之地。鮑信就又回鄉養精蓄銳,擴充了足足2萬兵馬。董卓進京後,為安撫反對派勢力,任命鮑信為濟北相,王匡為河內郡太守。
山東好漢多忠義。鮑信和王匡都沒有被小恩小惠收買。鮑信與故交曹操聯合,在兗州起兵,日後成為曹操崛起的關鍵人物。王匡則與原司隸校尉現為渤海太守的袁紹聯合,在河內郡起兵,屯兵河陽津,也就是孟津,直逼洛陽。這裡鮑信和王匡起家的部隊,都是泰山兵。
如果兗州是討董「急先鋒」,那麼東邊的鄰居青州就是打了個醬油的路人甲
我們接著聊一聊青州。青州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北靠渤海灣,東臨黃海,西靠泰山,是一個三面臨海一面環山的好地方,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讓青州淪為路人甲的人物是青州刺史焦和。史書上對他的記載不多,焦和為官不善領兵,黃巾起時天下大亂,焦和坐擁青州,土廣人稠,兵多將廣,卻總被青州黃巾軍所欺凌。甚至到了見黃巾賊眾,掉頭就跑的局面。因此,青州成為關東各州郡黃巾軍起義殘部和響應起義的其他農民武裝的集結地,最終形成了擁有數十萬兵馬,百萬人口跟隨的青州黃巾軍勢力。
189年董卓霸京師,因青州北海國受黃巾軍攻擊最為頻繁,因此從中央下派孔融到北海國擔任國相。可惜,這支青州黃巾軍,作戰經驗豐富,而孔融一介書生,沒有帶兵能力,正面交鋒時,吃了許多敗仗。沒辦法,孔融只能堅守北海國,無法硬剛這支青州黃巾軍。日後,劉備發兵救孔融,才算解了北海之圍。而直到曹操做大的時候,將青州黃巾軍,收編為自己最仰仗的部隊——青州兵,這才算徹底解除了這股青州黃巾軍反叛勢力。
因此,孔融在190年前後,忙於應付這支黃巾軍,無法參加討董聯盟。而劉備這股草根勢力,在青州陸續擔任過下密縣丞、高唐縣尉、高唐縣令等職。可惜當時的青州黃巾軍人多勢眾,攻破了高唐縣城,劉備繼鞭打督郵之後,再一次「無家可依」。此時的劉備正在投靠老同學公孫瓚的路上。朝廷大事,還輪不上他們插手。
190年前後,青州最關鍵的人物焦和,已經點好人馬,開拔兗州打算會盟討董。哪成想,半路就得知自己的老巢被青州黃巾軍給端了,急忙又回身救自己的根據地。只可惜能力不允許,心理素質也不過關,焦和在極度驚嚇惶恐中,病死在路上。在東漢末年,青州一直沒能產生出一個強有力的軍閥,最終成了周邊如公孫瓚、袁紹、曹操等軍閥巨頭互相爭奪的地盤。甚至於遼東太守公孫度,也一度跨渤海灣,佔領青州沿海一帶。
徐州刺史陶謙手握兩支王牌部隊,助其穩住了徐州局面
我們再說一下,190年前後同樣遭受黃巾軍肆虐的徐州。徐州轄境在今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當時治所東海國郯縣,當時的徐州刺史是陶謙,他之前做過幽州刺史,北宮伯玉等率領羌胡反叛時,也跟隨皇甫嵩平叛成功,所以有些邊郡兵亂治理的手段。
他先是收編了兗州泰山郡另一夥著名的泰山兵。這支泰山兵,是由泰山郡人臧霸統領。臧霸,是一名遊俠之士。他的父親曽得罪太守,蒙冤獲罪,被百餘名武裝護送到太守府治罪。年僅十八歲的臧霸帶著賓客數十人,將父親劫走,共同亡命徐州東海國。由此,臧霸的孝烈勇名遍聞鄉野。在他麾下漸漸聚集了一批泰山鄉勇。他們既打家劫舍,欺壓百姓,也反抗政府,攻掠周邊郡縣,漸成賊寇勢力。
陶謙一上任,就徵辟臧霸,陸續擊破了徐州境內黃巾賊眾,穩定了徐州的治安。臧霸由此被拜為騎都尉。之後,臧霸似乎已經脫離了陶謙的控制。他收兵於徐州,自為統帥,與孫觀、吳敦、尹禮等聚合泰山軍眾,屯於徐州開陽一帶,自成一方霸主。自此,與陶謙、劉備、呂布等歷任徐州之主,貌合神離。直到最後,臧霸率眾歸降了曹操,與黑山軍首領張燕一樣,善始善終。
陶謙此時除了這支泰山兵,還有一支嫡系部隊——丹陽兵。陶謙是揚州丹陽郡人,做為老牌軍閥,雖然沒有優秀的將領,但卻在他的老家招募了名震天下的丹陽兵。這讓統兵作戰能力很弱的陶謙,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能夠獨霸一方。
揚州丹陽郡,其轄境相當現在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江蘇省大茅山和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以及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北地區,轄境內七成以上都是山地。群山起伏,連綿不絕,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丹陽人的性格:「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聚集山林的丹陽人,構成較複雜。一部分是世居山中的古越族「山民」,又稱為「山越」。古越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有百越、百粵之稱,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遊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
還有一部分是中原各地因避戰亂災年,苛捐雜稅,而相率舉家進山的流民。說白了這些人還是山賊。他們依著叢山丘陵的地形,利用南方山林盛產的銅鐵資源,自鑄甲兵,組成以宗族鄉裡為基礎,「大分散,小聚居」的宗部武裝力量,幹得也是打家劫舍,侵掠州郡的綠林之事。他們往往與各地的宗部首領「宗帥」聯合起來,對抗朝廷和地方的清剿。為了自衛和反抗,他們都「好武習戰,高尚氣力」 ,富於戰鬥力。只不過這支部隊,最終也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者,也就一直無法產生優秀的統兵將軍。
朝廷及地方郡守幾經徵討都以失敗告終,索性就將丹陽郡發展為政府「僱傭兵」的基地。東漢靈帝時期,何進就專門派毌丘毅來丹陽招募義兵,以對付十常侍。何進在朝期間,分別派張楊、張遼、鮑信、王匡、毌丘毅五路幕僚出外地徵兵。毌丘毅就是後來為曹魏政權,與司馬氏做拼死一搏的毌丘儉的爺爺。劉備鞭打督郵後,蟄伏於丹陽郡。此時,響應毌丘毅的號召入伍。劉備跟隨毌丘毅討伐徐州黃巾賊黨有功,才被任命為青州北海國下密縣丞,由此才「重出江湖」。之後的陶謙、曹操、孫策等,也都曾在丹陽大力募兵。劉備受陶謙託付徐州之時,也繼承了陶謙的丹陽精兵。
西漢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以五千丹陽兵抗擊匈奴八萬精騎,在援兵不至的情況下竭力死戰,最後只剩四百人撤回關內,主帥李陵被迫投降,副帥韓延年戰死。以匈奴驍騎之勇,五千丹陽兵竟然能令單于喪膽,幾乎要撤退,最後探知李陵無援才敢進攻,丹陽兵因此一戰成名。
可惜,在東漢末年到三國這段歷史中,丹陽兵雖然出名,但戰績不佳。歸根結底,可能因為這支部隊還是屬於強徵或用錢收買的僱傭兵。他們沒有像黑山軍、泰山兵一樣,擁有眾望所歸的優秀領導者或精神領袖,為他們的生路爭取最大利益,因此他們逐利而去,反覆無常,不會全力為某個勢力賣命。從這一點來說丹陽兵,確實有點僱傭兵的意思。
討董前夕,曹操曾與夏侯惇等人一起南下募兵。在揚州刺史陳溫和丹陽太守周昕的支持幫助下,募得數千丹陽兵和廬江兵。遺憾的是,這支部隊發生了譁變,曹操闖出營地後再點兵馬只有500人沒叛亂......之後的丹陽太守周昕對曹操的支持也是不遺餘力,就兵馬援助這一項,周昕前前後後輸送了上萬丹陽兵。
後來的劉備接手陶謙手底下的丹陽兵,也陰溝裡翻了船。張飛丟徐州城,就是因為丹陽兵反水轉投呂布,大開城門造成的。
總而言之,190年前後,因為青徐一帶黃巾軍的猖獗,陶謙臨危受命,派往地方擔任徐州刺史,目的是讓他剿滅黃巾餘賊。陶謙雖然不會像青州刺史焦和一樣,將青州陷入崩盤的局面,但也是靠著泰山兵和丹陽兵,逐漸穩住了陣腳。這一時期的陶謙很明智地選擇先解決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徐圖討董。
不過,問題來了。徐州刺史陶謙無法討董,那為什麼徐州廣陵太守張超能夠到陳留,也就是現在河南開封,去商議會盟討董之事?或許攤開中國地圖,我們會尋找到答案。
陶謙當時的位置在徐州治所,今山東臨沂市郯城縣,張超的位置在廣陵郡治所,今江蘇省揚州市,都快到長江邊了,當時是緊鄰揚州刺史部。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廣陵郡離徐州黃巾猖獗中心地帶較遠,這裡的治安較好,黃巾軍勢力弱,民殷州富,使得廣陵太守張超能夠有「殺進洛陽,勤王保駕」的膽識。另外,作為東漢末年的太守,張超完全有自主權,帶兵出戰。
張超帶兵從揚州前往開封,與陶謙從山東前往河南開封,幾乎是沒有交集的南北兩條線。所以,張超能夠順利繞過徐州黃巾軍肆虐中心地帶,與關東各路諸侯會盟。至於張超此時為什麼沒有選擇幫陶謙剿滅黃巾軍,可能是陶謙手握泰山兵和丹陽兵兩張王牌,壓根就沒有看上張超這支遠在幾百公裡之外的弱旅。
好了,這一集的解說就到這裡。下一集我們接著聊一聊豫荊兩州,在公元190年的態勢。歡迎點擊加關注,感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集見!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和影視截圖,侵刪。因能力有瓶頸,知識有盲點,如有表述不正確之處,歡迎各位三國歷史愛好者,留言討論,必定虛心接受批評。在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