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九州區劃地名:青州源於五行,揚州源於陰陽,其它州名源於啥

2020-12-18 讀歷見聞

中國古九州區劃:4種分法和12個州名

九州即中國,中國即九州,九州是中國古時重要的區劃劃分。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大家看著幅員遼闊的國土冒出各種想法,形成了分中國為九州的大區劃意識。雖然先賢們對九州區劃提出了不同的分法,但中國自古對九這個數情有獨鍾,分中國為九州成為當時的主流做法。

比如,《尚書·禹貢》的九州區劃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而《周禮》則以正東為青州並掉了徐州,又以正西為雍州並掉了梁州,然後又從冀州中拆分出并州和幽州,改變了《尚書》的區劃分法,但不變的是區劃總數。

而《周禮》對徐州的撤併,則又遭到《爾雅》《呂氏春秋》的反對。《爾雅》認為應該撤掉并州把名額留給徐州,並主張把分出徐州後的青州改名為營州。《呂氏春秋》雖然大致認同《爾雅》的分法,但是主張將營州的名稱改回為青州。

所以在最初分中國為九州的區劃中,主要形成了4種意見和12個州名稱。那麼這12個州的名稱都是怎麼得來的呢?比如東邊齊魯那裡到底是叫營州合適,還是叫青州更好呢?下面就來聊聊這些九州地名的由來。

第一組四方之州的名稱由來:青州、揚州、梁州、冀州

青州、揚州、梁州、冀州是分居於東南西北方的四個州。東方的青州大致包括渤海、泰山以南的河北、山東部分區域,按照古代五行理論的說法「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的得名就是源於此。

南方的揚州所轄區域非常大,囊括江淮之間地區、長江下遊地區以及嶺南地區,今天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八省大部分都屬於古揚州。那麼揚州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一種說法是取「揚」與「陽」相通之意,依據古代陰陽思想將南方之州取名為揚州(意通「陽州」)。另一種說法是古漢語中「揚」與「越」同音通用,古代南方有越地、越國、越族,所以古揚州的本意是越州。

此外,《晉書》說「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州界多水,水波揚也」,從江南的民風性情和多水的地理特徵,對揚州這個地名給出了解說。

西方的梁州大致是華山、漢水、岷山、沱江一帶的廣闊區域,囊括今天的陝西、四川以及雲貴地區,這個古州名的得來也有兩個比較流行的說法。一個說法是天文十二宮中正西為大梁(即太白金星,又稱為梁星),所以其地上應星宿而取名為梁州。另一種說法是梁州之名得自於戰國時秦國人的叫法,秦人因秦始皇開棧道溝通蜀、漢,以橋梁之意將其地取名為梁州。此外,《晉書》的解說是「西方金剛之氣強梁,故因名焉」。

冀州的位置雖然居北,但卻是天下之中州、天子之常居,被稱為「九州之首」。古冀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以及河南、遼寧、內蒙部分地區,其名稱得自於其地的古冀國之名。但也有人提出,「冀」字中包含「北」字,其本意是北方農牧民共同擁有的土地,所以認為冀州名稱仍是得自於方位。

第二組四方之州的名稱由來:徐州、荊州、雍州、并州

在《尚書》《爾雅》《呂氏春秋》的九州劃分中,徐州居於揚州之北,與青州(或營州)同處於東方,範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包括今天的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和安徽北部。古時居於淮河流域的淮夷被稱為「徐」,其地被稱為「徐方」或「徐國」,古徐州之名就是得自於此。

荊州與揚州同居於南方,《周禮》說「正南曰荊州」,《爾雅》說「漢南曰荊州」,其範圍基本上囊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全境。荊州的名稱由來沒有什麼爭議,「蓋即荊山之稱,而制州名矣」,就是依據其地的荊山而將州名取為荊州。但是此外,《晉書》從「荊」的字音、字意解讀出了荊州之名的另外兩重用意,一是「荊,強也,言其氣躁強」,意思是其地風氣躁動強悍;二是「荊」的字音與「警」相近,意思是「南蠻數為寇逆」,需要時常做好警戒防備。

雍州也同樣位於西方,《周禮》說「正西曰雍州」,《爾雅》說「河西曰雍州」,其範圍包括今天的陝西、寧夏、青海、甘肅等地區。雍州其地有雍山、雍水、雍城,雍城在東周時期是秦國舊都,雍州之名便是得自於此。而雍字的本意是「四面積高曰雍」,地處高原的雍州也可以說是因地形地勢得名。

并州所轄區域在《尚書》《爾雅》《呂氏春秋》三種劃分中被都包括在冀州之內,唯獨《周禮》說「正北曰并州」,專門分出并州作為九州之一,其地範圍包括山西以及河北、內蒙部分地區。

并州的名稱由來相當有趣,東漢學者應邵說「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太康地記》進一步闡述說「并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恆山為名,而言並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這是兩谷並立之說。還有一個兩水並立之說,因為其地在「常水、衛水之間」而得名并州。更有趣的說法是并州在古時多為冀州所並,所以得名為并州。

但并州之名更可能是來源於上古時期的一個部落名,據《山海經》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而節並就是上古時期寧夏、山西一帶的氏族首領,他的部落也被稱為「並人部落」,并州之名很可能是源自於此。

豫州、營州、兗州、幽州的名稱由來

豫州是比冀州位置更正的九州之中心,其地所轄範圍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所以河南省的簡稱是「豫」,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竺可楨先生說「河南省原來稱為豫州,這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的標誌」,意思是河南地區在遠古時代是大象的棲息地,「豫」字名稱的得來是源於大象這種物產。從字形上解釋的人也提出其中的「象」未必是指大象,而可能是指「天象」、「星象」或「大氣象」,意思是其地人民通過天象判斷季節和安排農事,依靠觀察天象變化進行耕種和收穫,由此而得名為「豫」。

從豫的字意上講,「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本意是安逸、舒適、和順乃至是天人合一,所以「豫象雖大而不害於物,故寬大舒緩之義取此字」,是以古時其地農事和順、四時安泰的生活景象而取名為一個寓意美好的「豫」字。這一說法在古籍中比較常見,東漢李巡說「河南其氣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河南郡志》說「民常安舒而不為亂,故名其州曰豫」。

九州中的營州位於豫州的東面,《爾雅》中說「齊曰營州」,可見營州的區域範圍等同於青州,只是《爾雅》沒有按照「東方屬木,其色為青」的五行學說來命名,而是以營州這個新名稱來稱呼這個州,那麼這個名稱來源於什麼呢?西晉《博物志》說「營與青同海,東有青丘,齊有營丘」,晉人郭璞說「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營丘的位置大致就在今天的山東臨淄,它早在西周時期就是齊國的都城。所以營州之名的得來,最可能是源自於此。

兗州位於豫州的東北面,處在古黃河和古濟水之間,主要包括今天山東和河北的部分地區。兗州的得名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個說法是兗州在古時最初稱作「沇州」,《尚書》中說「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可見「沇」是其地的一條河水名稱,州名便是由此得來。第二種說法是「兗」字本意為行為端正、承事守信(「兗,端也,信也」),這對應了其地的民風習氣,所以取州名為兗州。

東漢李巡說「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但實際上「兗」字是從「沇」字演變而來,而「沇」的本義就是水名,演變出「兗」後的字意是後來附加的。所以兗州名稱由來的第一種說法更為準確。

幽州位於兗州的北面,《周禮》說「東北曰幽州」,《爾雅》說「燕曰幽州」,其地範圍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以及遼寧一帶。作為九州中位於北方的一個州,按照五行的說法其方位屬水、其色為黑,《晉書》說其地處「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幽」字的本意有黑色之意,所以其地得名為幽州。此外,東漢李巡也從燕地民風秉性上給出了解說,他說「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

中國歷史文化深厚地體現在山山水水萬千地名之中,分天下為九州可以說是中國區劃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源頭。時至今日,九州區劃所產生的這十二個州名稱,作為延續歷史文化的重要而獨特的載體,有一些被作為今天行政區的名稱而直接使用,有一些則成為了重要的地域歷史文化符號,仍然在以不同形式發揮著作用和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國代稱「九州」,指的是哪9個州?如今還有哪些州被保留至今?
    像是中華、中原之類的也是古中國的代稱,而古老的中國還有一個稱呼,那就是九州。古文中的九州指的是哪九個州呢?現在還有哪些州的地名存在呢?九州也叫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典籍中。九州來源說法各有不同,一是說大禹在治水的時候,把天下分成了九州。另一個說法是黃帝始創九州這個說法,不管那個說法,九州都是古代漢地的代名詞,也是天下、全國的意思。
  • 中國以前叫做九州,說的是哪9個州,現在還有哪些州的地名存在?
    中國在古代也被叫做九州,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是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地域概念。從戰國之後,九州就成為了古代中國的別稱,在古代的各種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例如陸遊的那句「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大家小時候在課本中應該都讀過。
  • 中國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現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這樣的嗎?
    「九州」這個詞彙,自其產生起,直到今天,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國家的疆域或領土範圍的。關於「州」的原始意義,在《說文·水部》中稱:「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了解到州的含義,便能發現,最初「州」為水中可居住的區域,無實際邊界。
  • 中國古代九州是哪幾個 山東省至今還有兩個名字
    中國人經常成中國的土地為神州大地,因為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自稱九州了。九州這個概念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很多地方都頻繁出現。不過網友們知道九州都是哪九州嗎?中國古代省、縣都喜歡以州命名,所以叫州的地方實在太多,至今也有不少。
  • 中國的代稱叫「九州」,指的是哪九個州?看看你家鄉在哪個州?
    九州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漢族先民們用來劃分民族地域概念的總稱。到了戰國以來「九州」更是成為了古代中國的代稱。每一個州代表的一片地域,當然如今已經用省市來劃分了,來看看你的家鄉在九州中的那個州。
  • 中國九州是指哪九個州,至今還有幾個州名保留呢?
    中國又稱華夏,同時也稱九州,也稱神州,故有神州大地之稱。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曹操有一段自我讀白:這世上豈有萬壽無疆之人,卻有澤被萬民之功業,今日酒宴與十二年前孤官渡前之宴,何等相似,二十年來,孤平黃巾、定河北、徵烏桓、收荊州、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今日中原之一統,四海之內英雄,可有誰能勝孤一籌。
  • 為什麼古代中國被稱為九州,九州分別指哪些州
    說到中國,常常會用華夏,來指代中國,其實中國還有另一個說法,就是九州,又名神州。經常會聽到神州大地,說的正是我們所在的土地上。根據先秦時期的古籍記載,從戰國時期開始,九州就成為了中國古代時期的代稱,到了晉朝時期成為漢族的代稱。
  • 中國是九州之地,那么九州到底指的是哪些州?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傳說大禹在治水後,把中國化為九州,「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而這個九州具體在什麼範圍並不為人所知,而後來的九州也是隨著版圖的不斷擴大而變化。《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和禹貢裡面的大致相同,只是禹貢中沒有「并州」,「幽州」而多了「徐州」,「梁州」。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
  • 中國有很多地名都帶有「州」字,這個字有啥含義?為何非用不可?
    熟悉中國地理的人一定知道,在中國劃分的各省市中常常會出現帶有「州」字的地名。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杭州、蘇州等地。在中國古代的成語中也經常出現這個字,比如大意失荊州等等,那麼這個字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為什麼地名非用它不可呢?
  • 中國又被稱之為「九州」,這九州是那九州?又在什麼地方?
    九州相當於今天什麼地方?以我的理解,這「九州」應該有兩重意思:其一、中國古代的區域劃分。其二、泛指天下,也就是指中國。一般情況下,這九州都以第二種意思出現。據說這九州源於大禹時期,大約四千多年以前,中華大地之上洪水為患。
  • 中國古代的「九州」,分別是哪九個州?看看可有您的家鄉?
    導語:中國古代的「九州」,分別是哪九個州?看看可有您的家鄉?九州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禹貢》當中,當時禹治水的時候,把天下劃分為9州。自從戰國以後,九州就是古代中國的代稱。那麼,中國古代又稱「九州」,分別指哪九個州?
  • 古代行政區域變遷之九州:作為古代中國的代稱,九州是哪九州?
    中國語言中有好幾個詞,是專門指代中國的,比如華夏、神州、赤縣,等等。關於區域的劃分,最常用的可能就是九州了。這九州指的是當時中國人認知的世界,就是中國。九州是傳說中的行政區劃,關於它到底是哪幾個州現在還有爭議。《尚書·禹貢》的說法,是現在主流的看法。根據《尚書》的記載,現在河南所在的州叫「豫州」,豫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河南有很多古人類遺址。
  • 談「州」和九州名號的繼承
    其實就按現代的視角看,考慮到地球表面水多地少的狀態,把陸地直接稱作「州」也完全合理,所謂「大洲」意即如此,上古人民未必意識不到這點。 九州是上古華夏文明對熟知地域劃分的地理大區,素來有多種講說。漢代儒家理論佔據主導之後九州多以《尚書·禹貢》的版本為正統,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其大致區域如下圖。
  • 中國古代被稱為「九州」,那麼古代的「九州」究竟是指哪裡?
    但是在古代中國,還有一種稱呼古中國的叫法叫做「九州」,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這個就說明了早在先秦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古人對古中國就有這種稱呼了。到了戰國時期,「九州」一詞就已經意味著古中國的名稱,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通常也會用「九州」這個詞來描繪中國。
  • 中國也稱九州,到底是哪九州?每個現在都在用,卻個個超出認知
    這種同一性由《禹貢》詳載各州的土壤與植被體現出來,以這種同一性為基礎劃分區域,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顯然有利。《禹貢》沒有點明的另兩個自然環境的參數是降水與氣溫,在當時,這兩個指標不可能量化,只能通過植被來表現。所以九州是一種自然地理區劃。與此同時,九州又是經濟地理區劃,因為各州的物產與到達王都的交通路線,《禹貢》都詳細備載。
  • 大禹建立夏朝,把中國劃分為九州,你屬於當時哪個州?
    大禹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中國上古賢君,他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津津樂道。大禹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開國君主,他建立夏朝之後,為了便於管理天下,把中國劃分為九州,所以九州也是古代中國的別稱。
  • 我國地名帶「陽」的地級市有23個、帶「州」的42個,帶「島」的呢
    「陽」城據《易經》陰陽平衡理論;有陰,所以也有陽,甚至在中國,帶「陽」字的地名(縣、市)還更多。不過除了向陽而居外,另一個更為重要的選擇條件就是水源,接下來就要說到「州」字。「州」城上古以來,先人將天下劃分為九州,這些以「州」為單位的地緣規劃直到三國魏晉時期才足夠完善和成熟。天下九州分別為:荊州、揚州、豫州、兗州、青州、雍州、冀州、幽州、并州。
  • 古代的九州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地方?
    1、最早的九州。《說文》曰:「水中可居者曰州。」「州」「洲」通用,本義是小島。本義逐漸放大為地名稱呼。如《左傳》中魯國有陽州、齊國有平州、衛國有戎州、楚國有夏州、西戎有瓜州,均是不大的小邑。《左傳》有「九州之戎」,即陸渾戎,分布在今天陝西商洛至河南嵩縣之間。
  • 中國曾經被稱為九州,九州指的是哪九個州,現在存在嗎
    在中國有一個詞叫「一言九鼎」,在古代它是專門用來描述說話的分量很重,而「九鼎」本身就是江山的代名詞,所以問鼎江山之類的詞語,宣布自己有成為皇帝的野心。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根據黃河,漢江、長江、濟河等河流、山脈來進行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