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醉在畢拉河的秋
「小二溝」,後改名「諾敏鎮」,也是「畢拉河林業局」所在地,達爾濱湖區國家森林公園就坐落在畢拉河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所以這裡有三個名字。每每接待外地遊客第一個話題,就是介紹這一地三名的由來。
畢拉河林業局地處內蒙古大興安嶺北段東南麓,與松嫩平原接壤,是嫩江的主要水源地,這裡山水林田湖草共生並存,農林牧副漁遊產業興旺,三少民族(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文化氛圍濃厚,更是大興安嶺動植物物種最多,森林旅遊潛力最大的生態寶庫。
由於這裡相對整個大興安嶺氣候溫和,水系充沛,無霜期達120天,秋季較長,每年自9月中旬開始漸冷,從淺秋到深秋、晚秋,一直到10中旬才有明顯霜凍。所以這裡賞秋的時間長達一個月,由於這裡樹種較多,進入秋季後,大自然的色彩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養眼的多彩淺秋;成熟的鎏金深秋;厚重的收穫晚秋,都體現的淋漓盡致。來到這裡的人無不迷醉在這秋色裡,下面就在鏡頭裡走進畢拉河的秋!
白石砬子,距諾敏鎮北向約8公裡的諾敏河河岸峽谷。由於當地屬於火山地貌,大多是黑褐色的火山巖峽谷地貌,只有這裡遠遠望去呈現的是白色巖壁,所以被當地人稱作 「白石砬子」。
畢拉河特有的火山地貌溪流遍布,這是流入畢拉河不知名的東西流向的一條小峽谷溪流,清晨耀眼的陽光正好打在谷底,使得畫面流光溢彩。
此時神指峽的水位變淺露出石頭,慢門拍攝方法把急速流過石頭的水劃成飄動的絲帶,動感十足。
達爾濱羅的初秋剛剛下過濛濛細雨,使得色彩更加潤澤鮮豔。
達爾濱羅的幾座木屋已經成了這裡的標誌性建築,無論春夏秋冬,它都能融入在不同季節色彩環境中。
大自然刻意的把秋林、山水、雲霧擺在一起,形成一幅濃淡相宜的畫卷,一群水鳥飛起,增添了畫面的靈氣。
登上狼牙峰,晴朗的藍色天空和金色大地被暖色的陽光把色調過度,受光的葉子金箔一般散著光澤,遠處的山巒、村莊和谷底河流被淡淡薄霧籠罩,油畫般的呈現眼前。
豐富的植被物種使達爾濱羅的秋色色彩斑斕,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下格外養眼。
金色大地一派豐收景象是豐收,聯合收割機正在收割大豆作業,人們把集堆的秸稈和豆皮裝上拖拉機運回,作為冬季的燒柴和飼料。
進入9月份,黃菠蘿樹(黃檗),由檸檬黃變為金黃,最早的點綴在萬綠叢中。
窟窿山下清澈的的諾敏河泛著綠色與周圍的色彩形成對比,非常美。
狼牙峰上陽光打在陡峭的巖壁上下面就是幽深的谷底諾敏河,一群野鴿藉助谷底上升的氣流同時平展翅膀,自由翱翔。
每逢秋季溫差較大時,走在諾敏河畔,這樣如夢如幻的景象幾乎每天都能遇到。
奇峰峽陡峭的巖壁下,一艘小快艇逆流而上,急速的行駛在諾敏河上。
清晨氣溫漸升,幽暗的峽谷下,諾敏河水汽形成的白色薄霧如煙縹緲,遠處小舟上悠閒的農家人正在整理漁具。
山腳下年久的茅屋環境極美,置身其中,仿佛進入夢境一般,被眼前小型的風力發電機組和房前的太陽能板喚醒,啊!這是真的,是這家主人原有的居所,現在都搬進鎮裡的樓房了,只有農忙時。
深秋的達爾濱羅色彩更為濃重,後面有綠色的落葉松,中間是橘色和褐紅色的柞樹,此時的白樺已經落葉,剩下枝幹形成白色的線條,強化了畫面的結構感、空間感和明度對比,倒映在平靜的水。
四方山的早晨太陽已經升起,林間瀰漫的大霧見不到耀眼的光,只能看到被大霧反覆折射柔和的光色,把秋季的色彩又染上一層金色。
四方山是這裡最高的山,和諾敏鎮相對高度近700米,登上山頂,一目九嶺,群山盡在腳下,真正體會到「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
太陽就要落山,一對夫妻駕駛一輛收穫滿滿的拖拉機行駛在回家的田間小路上。
太陽升起來了,陽光把峽谷染上了顏色,此時谷底的霧氣騰起,使得遠處的景物若隱若現。
晚秋的達爾濱羅一改濃墨重彩的風格,以典雅的水墨丹青畫風呈現眼前。
夕陽下,正在裝車的身影是這裡勤勞的女人們,是秋收的主力。
陽光斜射在達爾濱羅對面山林上,形成至上而下的漸亮光影效果,水面升起的霧氣柔化了呆板湖岸線,也淡化了生硬的藍色水面,非常協調。
在通往窟窿山的林間小路上,一位攝影家帶著滿足感走出,看來收穫很大。
這就是在遠處霍日高魯溼地看到的被當地三少民族奉為神山的四方山,天上的雲,溼地的霧把四方山襯託的更為神聖和神秘。
這裡是號稱諾敏鎮南的百裡大川,諾敏河就流經這裡匯入嫩江,這裡分布大片溼地和農田,是多種候鳥棲息地。
這裡是諾敏鎮渡過諾敏河的渡口,在下遊不遠處早已建設了跨河大橋,岸邊閒置的渡船變成了改行務農的主人農閒時下河捕魚的碼頭。
這是四方山腳下通往山頂的小路,滿是秋葉,像走在迎賓紅毯上。
走在茂密的柞樹林間,厚厚的鬆軟落葉沒過腳踝,沙沙作響,周圍一片金黃,忍不住來回走了幾次令人流連忘返。
內蒙古旅遊攝影家協會
一份展示內蒙古旅遊攝影成果的在線讀物
neimenggulvyousy@163.com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者投稿請給我們寫郵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