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秋天,千萬別來廬山……
我去廬山,恰恰就在秋天。都說這個季節的廬山是一年中雲霧最少的,是識得廬山「真面目」的最佳時機。
的確,秋天的廬山,秋高氣爽,天高雲淡,視野特別清晰,特別開闊。站立山頂,讓人有種離天很近,近得似乎伸手可觸的感覺。當你極目遠眺連綿群峰時,胸中便悠然而生起「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據說,廬山302平方公裡的景區面積內,就有90多座山峰,群峰間散布著許多美麗的壑谷、巖洞、瀑布與溪澗,而我覺得廬山最美的要是秋色。因為「廬山植物品種極多,針、闊葉林混交雜生,每到秋季,黃、紅、橙、棕各色霜葉以碧綠的松柏為襯底,顯得格外的鮮豔奪目」。
我們剛經過的廬山腳下的九江,樹葉還只是微微的黃意,而就在上山的車上遠觀對面的群山時,已經在滿眼的綠意中感受到了那深深淺淺、層層疊疊、濃淡不一的各種黃色、紅色的不經意裝點,越是往上,這種感覺就越是強烈。
古語說,一葉知秋。是啊,廬山最美的秋色就藏在秋葉裡。仔細看,一棵樹上的葉子有紅色的,黃色的,還有很嫩的綠色,就是同一片葉子上也同時能找到春的稚嫩,夏的熱烈,秋的嫵媚。廬山的秋是包容的,包容乃大。我們越是用心越是可以感受到秋的色彩的斑斕與嫵媚。徜徉在這生命的季節裡,多少浮華與煩躁,多少冷意與不快,仿佛全都融入到那一片片秋葉的迷彩中。不得不說,廬山秋日裡的每一抹秋色,都散發著純粹、自然的生命氣息,燻得遊人欲醉迷離。
當我們站在「如琴湖」畔時,感覺更像是站在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裡。此時清澈的藍天,湖旁四周山上五顏六色的樹葉,若隱若現的紅色瓦頂,全都倒映在平平靜靜的湖水中。難怪有人調侃,「秋天來廬山,千萬別看如琴湖,因為這裡寧靜得讓人心醉,這裡美得叫人不忍離去。」
據說,這如琴湖是利用廬山西谷深窪,攔天橋上端谷口築壩而成,因湖岸曲線玲瓏,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加之湖邊石上有古人刻的「如琴」二字的微妙結合,故名「如琴湖」。導遊介紹,如琴湖建於1961年,面積11萬平方米,100萬立方米的蓄水量,浩浩蕩蕩又不失秀麗雅致。湖半邊近靠花徑園內,所以又叫「花徑湖」,由於湖坐落在西谷,又稱為「西湖」。我去過很多地方的西湖,但哪裡的西湖也比不上廬山的優雅與寧靜。廬山的西湖是在高海拔的山上,是一處難得的丰姿幽雅的勝地。
走過如琴湖,我和我的戰友們穿行在廬山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景區小徑上,常常會有一抹特別鮮豔的紅色或黃色闖入眼帘,抑或是一串不知名的野果伸到眼前,那是一棵很小的樹,它們用這種出格的方式,向我們展示它的豔麗和秋實,同時也傳達著廬山秋的問候,讓人隨時隨地地感受著「人在畫中走,景在腳下行」的真實的秋景。
當然,廬山不但擁有「秀甲天下」的秋風秋色,更有著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
就在上廬山的前幾天,我正在教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課文,這位九江籍的詩人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託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作品描繪的那種縹緲卻又真實,看得見卻又找不著的理想生活,顯然與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格格不入,但那種幻想的美好生活的世外桃源卻令多少古今中外的世人傾羨。
據說,詩人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等等。廬山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所以,它既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當然「美廬」和現在的別墅沒得比,但你不得不承認,廬山的環境與氣候你住著的即使是草廬也會樂似神仙的。廬山的房子大多是簡單的兩層建築,不大,卻掩映在群山碧綠間,實在是美得不行。
就在我們經過牛牯嶺時,我們看到了廬山老別墅群。這裡不但有中國式的建築風格,也有英、美、德、法、俄、瑞典、芬蘭、丹麥等20多個國家的異域風情。放眼望去,那深紅色的、青綠的鐵皮屋頂,像朵朵鮮豔的蘑菇,散落在色彩斑斕的山谷裡,靜謐和空靈,冷色和暖色竟是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
九江籍的戰友黃智強說,九江市政府為了更好地完善廬山景區,已經在九江市最好的地段蓋了最好的房,做了最優越的條件讓年牯嶺的百姓遷移下山,可是這裡的人誰也沒有接受。住在這裡的人,雖然物質上不算富裕,但精神上卻是富足的。智強曾和我玩笑說,以後退休了就在廬山割點茅草,蓋間草廬,過著簡單卻神仙般的生活。是的,在溫飽已經不是問題的今天,人們已經更注重精神享受了。也難怪,在人們談汙色變的今天,有誰會輕易地放棄這真正的桃花源似的生活呢?
離開牛牯嶺,最後一站的景點是含鄱口,去那裡領略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的風採。可當我們風塵僕僕地站在海拔1211米的含鄱嶺上那雕梁畫棟的「望鄱亭」時,望見的卻是飄忽繚繞的茫茫濃霧。
導遊介紹,廬山是第四紀冰川強烈上升的斷塊山,當廬山上升之際周圍相對下陷,鄱陽盆地進一步發展,繼而形成鄱陽湖。由於鄱陽湖一系列獨特的湖濱地貌的特徵,這裡經常是雲海茫茫,加之高山氣候的變化,在含鄱口幾乎是很難見到鄱陽湖的,但也恰恰是難得見到,就越是吸引著慕名而來的遊客來此等候。
我們等了許久,也沒有見到湖的面目,倒是眼前的那一山一湖的煙雨,仿佛讓人置身於神話般的武林世界,心想,若是身上有一襲白衣,就有可能瀟瀟灑灑地乘霧而去……雖然沒有見到鄱陽湖,但也叫我們領略了廬山瞬息萬變的高山氣候,感受到了風起雲湧的廬山情景,也許恰是沒有見到,心又有了盼望下次再來的欲望。
離開含鄱口,我們經過了廬山植物園。此時園內的樹葉紅中裹綠,色若紅花,鮮豔欲滴。站在園門口,看紅葉隨風搖曳,猶如紅霧迷天,頓覺紅浪撲面,烈焰灼人……廬山原本就富有的色彩,有了植物園這一片豔麗的加盟,秋就更顯得色彩斑斕了。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在園門口只做匆匆的逗留,只可惜了這一園的浪漫秋色。忽然想起,有一種美好是羨慕的欣賞,有一種快樂叫羨慕著靜靜離去。也好,就把植物園的秋色留作下一次的觀賞吧,留待想像中去完成。
就在往山下走時,又想起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匆匆廬山行,走不完的風景,看不盡的秋色,但身在此山中,卻真實地感受了歷史名山山水文化的魅力。我想說,我幸好來了廬山,趕上了秋天,真實地感受了一把廬山秋色的迷醉。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