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丨古代帝王到山東,到泰山之後為什麼還要到蓬萊?

2020-12-13 海報新聞

6月22日,山東省政府網站消息,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煙臺市蓬萊區,以原蓬萊市、長島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區的行政區域。

蓬萊建制久遠。秦時,今長島及蓬萊境域同屬黃縣(今龍口市)管轄,唐朝神龍三年即公元707年時,蓬萊升為縣,長島縣境改屬蓬萊縣管轄。因此,長島今天重新併入蓬萊,其實是「從蓬萊來,回蓬萊去」。

蓬萊的知名度在海內外頗高,是眾所周知的「人間仙境」。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認為,中國古代留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一個是崑崙神話系統,一個是蓬萊神話系統。這兩大神話系統各自在流傳中發展,到了戰國中後期,又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統一的神話世界。

神話傳說常常被視為一個民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重要象徵。一般認為,羅馬神話和希臘神話以其瑰麗的想像力,對西方藝術和科學繁榮產生了重要作用和影響。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本也很豐富,但因受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在主流文化中並不顯見,大多在民間流傳,但民間神話同樣需要珍視。

2008年6月7日,蓬萊的八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探究蓬萊何以成為「人間仙境」,保護好蓬萊的神話傳說遺產,意義重大。

蓬萊,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地

蓬萊一名源自海中的蓬萊山。我國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經》記載:蓬萊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盡白,望之如雲,在渤海中也。

古代交通不發達,但從司馬遷《史記》看,傳說中的黃帝和堯舜禹時代,人們走得已經很遠,黃帝「東至於海」,舜「殛鯀於羽山」,羽山就在今天的蓬萊區東南。

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曾長期集中在關中,周都鎬京、秦都鹹陽、漢都長安以至於隋唐,雖名稱不同,但都位於今天西安附近。就像今天內陸生活的人對大海充滿好奇一樣,古人也對大海充滿渴望和想像。從關中到大海最近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山東青煙威一帶,從關中不用拐彎,直線向東,就能最快到達大海。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渤海邊的碣石山,詩興大發,寫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但帝王中像曹操這種有「觀景」情趣的人不多。

古代帝王到山東,主要去兩個地方,實現兩個目的:一是到泰山,通過人天對話,表明君權天授,宣示權力來源的正當性;一是到海邊,主要是蓬萊,祈求自己長生不老。前者,是為了統治天下的需要;後者是希望自己長生,獲得長久的統治生命,永遠享受高高在上的世俗生活。

蓬萊在司馬遷《史記》第一次出現,是在《秦始皇本紀》中,與祈求長生有關。秦始皇東巡,到泰山立石封祠祀之後,就奔海邊來了,「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徐市通常稱為徐福,這就是有名的徐福東渡故事。

蓬萊在《史記》中再次現身,是在《孝武本紀》中。有一個叫李少君的人,因為會卻退衰老方術被武帝召見,他對武帝說:「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

海上尋神仙活動持續數百年,其中秦皇漢武為最。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到過蓬萊。漢武帝八次東巡,七次到過蓬萊,其中第五次出巡時築城並命名蓬萊。但根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其實秦皇漢武之前尋訪三神山活動就已經開始了:「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這是說明,早在戰國時代,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已經派了許多探險家到海裡去尋求仙山了。

現在一般認為,帝王熱衷到蓬萊舉行海上求仙活動,其實與海市蜃樓有關。海市蜃樓這個詞,最早就是源於蓬萊。海市蜃樓作為大氣光學現象,雖然發生於多地,但以蓬萊最為集中。人們看到的海市蜃樓,人在海島上空活動,無法做出科學解釋,便導致了許多荒誕不經的臆想,產生了神山仙島的幻想與傳說,這就是蓬萊成為神話發源地的原因。

「八仙過海」,蓬萊成為民間「成仙地」

觀察《史記》中記載的蓬萊祈求長生的活動,其突出特徵是:帝王主導,民間響應。因為帝王有求長生的願望,民間人士就投其所好。但總起來說,民間行為比較被動。

唐代之後,八仙傳說的出現意味著民間信奉成仙的普遍化。這次的傳說地點,再次選擇了蓬萊。

今之所謂八仙,見於唐、宋、元人記載,元雜劇中亦有他們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傳》裡,始確定為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藍採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人。

這八個人,不是隨便定的,而是有廣泛的代表性,八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少」和「富貴貧賤」八個字。

「鐵拐李」代表「賤」,傳說他是唐玄宗和代宗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鍾離權代表「貧」,說是東漢時期人,是一個閒散漢子;張果老代表「老」,據說唐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自稱年齡有數百歲;呂洞賓代表「男」,說是唐代九江人,原為唐宗室,科舉不第後縱遊天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還好酒好色;何仙姑代表「女」,據說生於唐武則天時期,從小聰敏過人;藍採和代表「少」,原來是一名遊方的道士,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時看到他,他容貌依舊;韓湘子代表「富」, 有說法稱他是唐韓愈的侄孫,擅吹洞簫;曹國舅代表「貴」,傳說他是宋朝的皇帝宋仁宗曹皇后的長弟。

八仙在真實生活中都有對應人物,而且有年齡、性別、階層代表性,更能說明得道成仙思想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八仙有了,「八仙過海」產生於蓬萊,則與另外一個故事有關。

長山島,北宋叫沙門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朝廷每年只發給全島300人的口糧。隨著島上犯人的增多,口糧明顯不夠。於是看守決定當犯人超過300人時,將多餘的犯人捆住手腳扔進海裡。一次,當50多名犯人得知自己將要被扔進海裡後,連夜往蓬萊山方向遊去。從沙門島到蓬萊山有30多裡地,多數人體力不支命喪大海,最終只有體力好的八人成功。當漁民發現他們的來歷後,驚為神人。這件事據說是 「八仙過海」最初的藍本。

「八仙過海」傳說的出現,意味著蓬萊作為人間仙境,完成了「人羨神仙」到「人成神仙」的轉變——過去,蓬萊山生活的是「人之外的神仙」;現在,蓬萊山上有了「人變的神仙」在那生活,這對於普天下蒼生是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召喚。

「人間仙境」背後是道家和道教思想

從追求「長生不老」到人能「得道成仙」,背後是道家和道教思想。

道家和道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概念。道家是由老子、莊子開創的哲學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創立,而道教則形成於東漢末年。道家僅僅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個宗教團體,兩者在文化形態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道教後來把道家思想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同時也將道家人物神化併入自己的神仙譜系。

道家主張「養生」,認為通過特定的修煉可以做到長生久視。道教追求得道成仙。

因為道教形成於東漢時期,所以秦始皇、漢武帝等帝王在蓬萊祈求長生,主要受道家思想影響,其中西漢初期主要流行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黃老思想。

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丁原明在《從原始道家到黃老之學的邏輯發展》中說:「當原始道家把人作為自然萬物之一分子來看待時,就意味著無需要以仁禮法等社會價值體系來確立其歸屬和地位;當它們把無欲無為作為人性之自然來規定時,更意味著仁義禮法等社會價值體系已徹底失去其存在合理性,應當完全摒棄掉。」「與原始道家相比較,黃老之學對儒法諸家所設計的政治和倫理系統則予以認同和接納。它雖然在人性之自然以及人與道相統一等問題上,尚與原始道家有某些一致之處,但是它從自然人性論卻引出了對仁義禮法的肯定。」

丁原明的這段話很重要,說明道家思想在秦漢之交由自然性向社會性轉變的一面,能夠解釋秦始皇和漢武帝為什麼會用政治性禮儀祈求長生。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段時間,道家思想活躍。由於秦朝對思想文化的摧殘,除了醫藥、種樹、神仙方術、陰陽五行和法家學說之外,其他思想學說受到排擠,神仙說因為與道家人與自然的關係相統一,使道家思想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道家思想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此時的道家思想已經不是傳統道家單純講究自然,而是努力向社會領域延伸,以崇尚君主,注重統治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實用的政治哲學,秦始皇和漢武帝以九五至尊而祈求長生,受這種思想影響。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但董仲舒深受道家思想影響。早期儒家禮樂制度的合理性缺少自然法則的支持,董仲舒吸收道家解釋自然與歷史的宇宙法則來建立儒學形而上的支持系統,他借用道家對五行的安排來闡發儒家義理,因為土居中央,而金木水火分司四季正是君臣關係的體現。董仲舒還對道家天人感應思想加以綜合整理,使之系統化,形成了新的天人感應思想。董仲舒從神化天,以天道論人道,推出君主需「法天之行」,順天行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漢武帝在57歲(公元前99年)、60歲(公元前96年),甚至在他去世前兩年的67歲(公元前89年)時,還親自從山東出海尋仙,這就說明政治上信奉儒家思想之後,漢武帝並沒有完全拋棄道家思想,有儒道合一的特點。

老莊說的「長生」,主要是指生命的長存;到了後來,道教則把這一概念改造為「得道成仙,長生不死 」。「八仙過海」傳說是道教思想的產物,「八仙」廣泛的代表性,說明道教思想在古代中國影響深厚,而且在社會發展中確實產生過重要作用。巧的是,蓬萊因為自然地理等原因,有幸成為道家思想和道教發展的重要承載地,這也是歷史的因緣際會。(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導)

相關焦點

  • 「泰山」並不是五嶽中海拔最高的,為什麼古代帝王都去泰山封禪?
    為什麼帝王都去泰山封禪?但是在五嶽中,東嶽泰山的地位又是最高的,被稱為五嶽之首,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為什麼古代帝王都去泰山封禪?而不選擇五嶽中的其他山地進行封禪呢?
  • 「泰山」並不是五嶽中海拔最高的,為什麼古代帝王都去泰山封禪?
    為什麼帝王都去泰山封禪?我國分布有各種走向的山脈,形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許多山脈的規模都十分龐大,比如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大興安嶺、喜馬拉雅山脈、武夷山脈、陰山山脈、橫斷山脈等等。但是在五嶽中,東嶽泰山的地位又是最高的,被稱為五嶽之首,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為什麼古代帝王都去泰山封禪?而不選擇五嶽中的其他山地進行封禪呢?
  • 古代帝王喜愛的「泰山封禪」,為什麼在宋真宗之後沒有了?
    前言:古代封建社會中,「泰山封禪」可以算是帝王的最高榮譽獎了,也可以看作是帝王自己對自己的一次表彰大會,以此來凸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如此能夠彰顯個人功績的好事,自然是每個帝王夢寐以求的事,但奇怪的是自宋真宗封禪之後,後世帝王就再也無人封禪了,哪怕就算是好大喜功號稱「十全天子」的乾隆帝在泰山祭祀之時,都特別強調「非封禪之用」,那為什麼宗真宗之後再無帝王前去封禪呢?
  • 「泰山」並不是五嶽中海拔最高的,為什麼古代帝王都去泰山封禪?
    為什麼帝王都去泰山封禪?我國分布有各種走向的山脈,形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許多山脈的規模都十分龐大,比如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大興安嶺、喜馬拉雅山脈、武夷山脈、陰山山脈、橫斷山脈等等。但是在五嶽中,東嶽泰山的地位又是最高的,被稱為五嶽之首,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為什麼古代帝王都去泰山封禪?而不選擇五嶽中的其他山地進行封禪呢?
  • 到了蓬萊即是仙!山東煙臺市蓬萊閣如同仙境渾然天成
    「蓬萊無限風光好,仙閣回眸更壯觀。」這句詩寫得是山東煙臺市蓬萊閣的景色。蓬萊閣的主體建築建於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蓬萊閣在蓬萊西北的丹崖山上,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猶如神話中的仙宮。蓬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而且在於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 古代帝王封禪為什麼選泰山?
    位於山東境內的泰山自古以來就是神聖的象徵,泰山,巍峨雄偉,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泰山位於古中原地區的最東部,被黃河和汶河所環繞,在具有神秘色彩的遠古時代被人們視作太陽初升萬物生長之地。山莫大於之,史莫古於之,這句話是對泰山最好的寫照。泰山具有厚重的歷史沉澱和其特有的神秘色彩和歷史地位。
  • 中國有那麼多山,為什麼古代帝王封禪一定要去泰山?
    西漢時今山東地區人口達1200餘萬, 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強;至東漢山東人口為850萬, 仍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泰山地區古代經濟文化的領先地位不僅引起了歷代統治者的極大關注, 而且推動了上層宗教信仰的發展。至商周時期即已產生了天地鬼神的崇拜和祭祀。
  • 泰山封禪 古代帝王「告太平於天」
    泰山舉行仿古封禪儀式。據新華社□章夫古代祀典,最隆大者,莫過於天地之祭;而在天地之祭的諸種祀儀中,最典型、最莊重者又莫過封禪。「封禪」,堪稱中國古代民族或國家的最高祭典。一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何謂封禪?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云:「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 到山東旅遊,去蓬萊城訪仙,問為什麼蓬萊是蓬萊?
    從青州古城開車到蓬萊,走的是國道。一路上大貨車很多,並且時不時有車從岔路竄出,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沒有要到仙境去週遊一番的興奮勁兒。中途導航到萊州三山島漁村,打算到漁村看渤海日落。美妙的日落場景已經在我心裡成形,我仿佛看到海水慢慢地被太陽的餘暉浸成寶石般的金紅色。結果導航固執地把我們的車引向村裡又破爛又窄小的路上。
  • 高洪雷《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起始點為什麼是蓬萊而非長安
    高洪雷這本新書採納的學術論斷為:「山東蓬萊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也是路上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在大量史料考證和吸取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沿途15個城市為結點,重點講述唐代絲綢之路在貿易溝通、思想溝通、文明交往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歷史作用,兼及漢代及其他時期的絲路歷史。
  • 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帝王都在泰山封禪,泰山有什麼過人之處?
    我最先知道 中國 的名山就是東嶽 泰山 了,那是在上小學的時候,《為人民服務》裡面「人固有一死,或重如 泰山 ,或輕於鴻毛」的一段話。 泰山 的記憶一直伴隨著自己長大。最近幾年,登過黃山 、 華山 、 峨眉山 、 廬山 、 武夷山 ,唯獨沒有登過 泰山 ,所以這次到 山東 旅遊,專程登來登泰山 。
  • 蓬萊舉辦《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品研討會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0月24日訊(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吳延朋) 金秋時節逢盛會,群賢畢至論華章。10月24日,《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品研討會在蓬萊舉行。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人間仙境」,論絲路、品著作、談歷史、話仙境,探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蓬萊起點和陸上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開啟了一場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學術盛會。
  • 中國有那麼多山,為什麼古代帝王封禪一定要去泰山?
    西漢時今山東地區人口達1200餘萬, 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強;至東漢山東人口為850萬, 仍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泰山地區古代經濟文化的領先地位不僅引起了歷代統治者的極大關注, 而且推動了上層宗教信仰的發展。至商周時期即已產生了天地鬼神的崇拜和祭祀。
  • 蓬萊仙島在何方?
    在志怪小說的補充之下,蓬萊神話體系基本成型,也變得人所共知。秦始皇的求仙與蓬萊岱山說如此仙境,沒有人不心馳神往,帝王們求仙問藥的活動也自然少不了。自戰國時齊國的威王、宣王,燕國的昭王開始,就不斷派人到大海中尋找三神山。
  • 青島、威海、蓬萊、煙臺、泰山五日遊 399元 3月24號交城發團
    我公司特別推出青島威海蓬萊煙臺泰山5日遊,精華景點一價全含!凡報名參加當地娛樂項目,均贈送價值198富硒不粘鍋一個、價值98元精美絲巾一條、價值298元人參一支!早餐後,遊覽AAAA【棧橋風景區】,海上天壇是海中圓形高臺,絕佳觀海場地,站立其中呼喊有回音環繞,不到北京卻可在海上感受古代皇家帝王風範!車遊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的中國最美的三大景區之一的【八大關風景區】,觀看著名歐洲風格建築群。遊覽青島市新城區的地標、全國最大的鋼結構建築 「五月的風」——【五四廣場】,體會五四運動蓬勃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都喜歡去泰山封禪?什麼人能上泰山封禪?
    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封禪泰山這幾個字,大多數人知道的封禪泰山就是去泰山祭祀而已,那麼為什麼古代皇帝都那麼熱衷去泰山封禪?又是什麼樣的皇帝才能封禪泰山呢?中國古代的皇帝有很多,在泰山封禪的皇帝卻不是太多,只有六個而已,第一個就是始皇帝嬴政,第二個是漢武帝劉徹、第三個是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個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個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六個則是宋真宗趙恆。其他皇帝上泰山,最多也就是拜祭而已,並沒有舉行封禪儀式。乾隆皇帝就曾經去過泰山拜祭十多次,但沒有舉行過任何封禪儀式。
  • 蓬萊,何以成東方神話策源地?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本也很豐富,但因受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在主流文化中並不顯見,大多在民間流傳了下來,但民間神話同樣需要珍視。  2008年6月7日,蓬萊的八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探究蓬萊何以成為「人間仙境」,保護好蓬萊的神話傳說遺產,意義重大。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地  蓬萊一名源自海中的蓬萊山。
  • 山東8大必遊景點,除了泰山,其他7個你知道嗎?
    而其中影響最深刻的便是山東的旅遊宣傳片,「好客山東」的宣傳語讓人記憶猶新,每每不能忘記。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山東的8大美景。一、東嶽泰山來山東,當然首先要去的一定是五嶽之首的泰山,從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名句中,我們感受到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泰山位於山東泰安境內,海拔1524米,古代帝王多次封禪,有「中華國山」的美譽。
  • 仙人居住的蓬萊仙山,它在哪裡?讓古代帝王魂牽夢繞的海外仙島
    但是帝王們坐擁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們的想法是我傾全國之力難道還找不到你幾個海外仙山?只要找到了仙山,吃了長生不老藥,我就可以生生世世做皇帝,一直擁有這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想法也就簇擁著秦始皇、漢武帝之流不斷地派人打聽探訪蓬萊等仙島在哪裡。那麼,仙人居住的蓬萊仙山,它在哪裡?
  • 仙人居住的蓬萊仙山,它在哪裡?讓古代帝王魂牽夢繞的海外仙島
    但是帝王們坐擁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們的想法是我傾全國之力難道還找不到你幾個海外仙山?只要找到了仙山,吃了長生不老藥,我就可以生生世世做皇帝,一直擁有這至高無上的權力。那麼,仙人居住的蓬萊仙山,它在哪裡?讓古代帝王魂牽夢繞的海外仙島。在先秦時期的海外傳說中,就流傳著東海之外有仙島的故事,說一共有五座仙島,被一片黑色的冥海所包圍著,這五座仙山分別叫岱嶼、員嶠、方壺(方丈)、瀛洲、蓬萊。其中岱嶼、員嶠這兩座島不願意被世人發現,就飄走了,不知道飄到了什麼地方,總之是不知所蹤,於是海外就剩下了三座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