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阪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莊浪縣地處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114萬畝耕地中有103萬畝坡耕地分布在402道梁峁和2553條溝壑之間。
十月初至,寒意襲人。蘭大新聞學子國慶採風莊浪行小分隊走進莊浪,望山山綠,看地地平。一層層梯田從山腳纏繞到山頂,著眼處竟是梯田片片相連,無邊無際,漫山遍野。
莊浪梯田景觀 屈青青/攝
時間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莊浪縣山瘠民貧,水土流失嚴重,為了生存,莊浪人戰天鬥地,創造了中國第一個梯田化模範縣。這項舉世矚目的跨世紀工程被日本、以色列專家稱為「世界奇蹟」。被譽為「世界奇蹟」的百萬畝梯田背後該有多少故事和新故事啊?10月6日和7日,兩天的時間裡,我們採訪了三個莊浪人。
「沒有工具就自己造」
我們採訪的第一個人是莊浪縣梯田紀念館的講解員朱芳春。四十歲的朱芳春穿一件黑色長風衣,看不出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今年也是她在紀念館工作的第十三年了。「以前太窮苦了,不修梯田根本填不飽肚子。」有多苦?這對一直生活在莊浪的朱芳春來說,就是土地種不了莊稼就吃不上飯。「直到1998年才實現溫飽,這簡直不可思議!」
在莊浪縣梯田紀念館採訪朱芳春 屈青青/攝
回顧莊浪梯田建設的歷程,是溝壑的山,流失的水,愁苦的臉。「以前那是十年九旱,自然災害頻發。沒飯吃怎麼辦,只能修梯田,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朱芳春有些激動:「莊浪的祖祖輩輩全是用鐵鍬、獨輪手推車一點一點把地修平。莊浪是黃土高原區,手推車不好推,就在下面墊上一層玉米杆。」
從上世紀60年代的2.4萬畝到70年代的33.3萬畝。這是「莊浪梯田人」自強不息、與大自然抗爭的奮鬥史。「80年代到90年代,我記憶中,冬天的莊浪雪下得特別厚。小時候回到家也沒有人,問了鄰居就知道家裡人都出去修梯田了,那時候也不叫修梯田,叫改土。」朱芳春告訴記者,沒修梯田之前,一畝地就只有一百多斤的產量。而現在,僅果園面積就已經達到了65萬畝。一幅建設綠色莊浪、生態莊浪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啃幹饃、喝冷水」的過去飽含著代代莊浪人的艱苦奮鬥,「莊浪梯田人」用雙手解放了自己,讓這片土地長出了蔬菜瓜果,創造了甜蜜生活。如今,紀念館的遊客絡繹不絕,很多人都慕名前來參觀。「我當講解員13年,親眼見證了莊浪每一年的發展變化。」
「梯田一直在修,以後會越來越好。」朱芳春摘下麥克風,看向牆上展出的莊浪梯田美景。「莊浪梯田從建設之初到現在進行產業化發展已經56年了,我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的!」外面,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但朱芳春的內心一定是暖的。
「以前是『三跑田』」,現在是『三保田』」
從縣城出發去大莊村,車子盤旋往復地向上走,轉了不知多少個彎,只能聽到車軲轆軋過地面的聲音,往外是隱隱約約在雲霧繚繞間拾級而上的碧綠梯田,仿佛在藍天白雲之中繪了一幅綠色畫卷。再往上走,四周安靜下來,有了些許耳鳴反應。 車子開了很久來到了大莊村。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莊浪縣梯田化第一村的石碑。這座梯田紀念碑高3.6米,寬1.6米,厚0.4米,材質為彩色大理石。正面刻著「莊浪縣梯田化第一村」,背面刻著「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單位」。
趙墩鄉地處莊浪縣西北部,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大莊村位於趙墩鄉中部,全村共有7個社,399戶,1727人,耕地面積5660畝,人均3.3畝。「這是我們大莊村幾代人用血汗和生命修出來的啊!」大莊村前任老書記魏國珍坐在椅子上顫抖著身子:「以前跟現在沒法比啊!以前是『三跑田』,現在是『三保田』了!」老人今年75歲了,耳朵背,但提到建設梯田那段歷程就滔滔不絕,眼睛也越來越亮。
在大莊村村支部採訪魏國珍 陳皖皖/攝
1992年1月,魏國珍先是當了兩年村主任,又當了14年支部書記,他親眼見證了大莊梯田的變遷:「坡陡啊,陡得很,人都上不去。」那時候的大莊村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窮地方。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是這片貧瘠土地的真實寫照。「以前種地很困難,撒下種子,一下雨就被水衝走了,都是靠天吃飯啊。」魏國珍回憶起以前的情景。
莊浪的水土問題怎麼破?
全村廣大幹部群眾就在歷屆領導班子帶領下,靠著鐵鍬、背篼、挑擔等簡單的工具,掀起了建設水平梯田的大規模運動,將一畦畦陡坡地變成了一層層美麗的梯田。1992年,大莊村共建成水平梯田5610畝,合190萬平方米,梯田面積佔到耕地面積的98%,成為莊浪縣第一個梯田化村。
「今年的收成應該會不錯」
臨近中午,氣溫仍然只有十攝氏度,但這樣的寒意在「梯田紅蘋果」的點綴下好像收斂了許多。綿延如帶的層層片片梯田裡,蘋果園的「紅色」與梯田交相輝映、紅綠相間。果園在梯田上,一圈又一圈綿延向上的梯田把這些紅色擁在懷中。一座座山仿佛綠色的寶塔,梯田蘋果園就像寶塔上綴著的「枝葉」和「果子」。
1998年,莊浪縣建成中國梯田化模範縣後,正在向產業強縣轉型。34年的莊浪梯田史結束,而莊浪梯田的故事還在延續。
石雨霞指著她的蘋果園給記者看 陳皖皖/攝
記者遇到了這片蘋果園的主人石雨霞,「今年的收成應該會不錯。」她從樹上摘下幾顆蘋果,語氣裡是掩藏不住地喜悅。過去是條條溝壑把大山分割成七零八碎的條塊,人們深困其中。和這裡大多數婦女一樣,54歲的石雨霞不識字,年輕時還能外出打個工,但年齡的增長和孫子的出生,讓她只能返回梯田,而梯田蘋果就成為了她和老伴兩口子的主要收入。
在大莊村採訪,記者發現像石雨霞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他們大多靠著自家種的梯田蘋果養家餬口,有靠村裡的合作社發展養牛業的,也有種馬鈴薯和中藥材的……村民們用雙手創造了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據統計,大莊村2013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4戶756人,貧困發生率為43.72%;2014年至2018年共脫貧139戶610人,2018年底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96%;2019年計劃脫貧47戶154人,剩餘1戶1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6%,實現整村脫貧。
蘭大新聞學子與採訪對象合影 定時拍攝
離開時候,天已經漸漸暗了下來,氣溫也冷了幾度。石雨霞還熱情地招呼著:「你們明年六七月份再來莊浪,油菜花開滿梯田,那時候莊浪可美了!」
坐在回縣城的車子上,拿著石雨霞送給我們的蘋果。窗外,層層梯田仿佛嵌入夜色之中,不似清晨看到地那般朦朧,卻別有一番沉穩之韻。吃著手中的蘋果,我們都不約而同地在莊浪行採訪微信群裡寫著:明年,一定還來!
文:陳皖皖
圖:陳皖皖 屈青青
指導老師:韓亮
(作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研究生;指導老師韓亮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