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江蘇萬順機電集團董事長周善紅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建議,沿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京杭高鐵第二通道」,該線路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目前,該建議已經獲得江蘇、山東、河北、北京、浙江等地共31位全國人大代表聯合籤名同意。(澎湃新聞網5月25日訊)
建設「京杭高鐵第二通道」的提議主要是考慮了目前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快速交通網絡尚未形成,僅有京滬高鐵連接了北京、天津等沿線的少數城市(縣市),影響了大運河文化帶資源價值的傳承、發揮和利用。
京杭大運河開鑿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疏通於明清,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其豐富的、獨特的文化歷史內涵不言而喻。
對於公路、航空以及現有高鐵網絡比較發達的東部城市來說,高鐵元素的融入對大運河文化傳承和發展真的有很大意義嗎?大運河經濟的繁榮復興,需要再建一條高鐵線進行刺激嗎?運河經濟文化重新綻放光彩就沒有其它選項了嗎?
眾所周知,高鐵因其速度快、舒適和便捷成為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優質選項。「京杭高鐵第二通道」的建成必然會對大運河沿線居民的出行帶來更多方便,同時也對運河沿線的旅遊業帶來利好消息。但是,目前京滬高鐵、京津城際、寧杭城際、杭甬線、以及正在建設的蘇南沿江高鐵等線路雖然不能一線直達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但是,通過中轉已經能夠滿足運河沿線旅遊需要。況且,高鐵的建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對當地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此外,高鐵後期的運營成本、維護成本都將是一次不小的開支。
不可否認,隨著高鐵,公路的快速發展,內河漕運市場受到了巨大衝擊,運河沿線城市的重要性也不比從前,這是現代交通方式革新發展後的必然結果。那麼,大運河經濟和文化真的就要任尤其發展、沒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俗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運河沿線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要依靠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作為一隻存續了2500多年的古代運河,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是不和替代的。只要方法得當,功夫到位,21世紀的大運河也依然會在霓虹燈下發出獨特的、璀璨的光。
目前,在京杭大運河七個航段中,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已經基本停航,魯運河只能進行季節性通航,而剩下的中運河、裏運河和江南運河通航條件良好,中運河可通航500到700噸級以上拖船帶隊,裏運河甚至能通航1000噸級拖船帶隊。誠然,大運河北部航段和南部航段通航條件的巨大落差和自然降雨量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航道失修、水源分流、蓄水不足也是造成通航條件惡化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比如南運河,由於上遊嶽城水庫蓄水,截走水源,直接造成了南運河四女寺至臨清段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從古至今,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都是因河而興,以後也應該因河而興,因河而榮。比起高鐵,大運河才是這裡的魂,通航的恢復和繁榮才是這裡再次發光的必然選擇。
因此,筆者認為,與其大張旗鼓建設高鐵,還不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通航條件入手,加大資金技術投入,通過疏浚河道、興建碼頭、水庫、改良船舶以及引進大型文旅項目等方式,逐步恢復大運河運輸生態和旅遊生態,讓大運河的血脈重新湧動。
通聯:萬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