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省級生態村龍海市東園鎮東寶村,一座充盈著閩南味、古早味的鄉愁館,從今年3月份開館至今,已迎來上萬名遊客。在這背後,還有一段村民捐贈場地、展品以及積極投工投勞的別樣「眾籌故事」。
場地眾籌
26戶村民捐祖屋辦館
「以前這裡房子年久失修,很少有人來這裡走動,顯得冷冷清清。如今,老房子修舊如舊,還辦成了鄉愁館,參觀的人日漸增多,日子過得熱鬧有趣。」近日,在東寶村鄉愁館內,鄭水海老人樂呵呵地說。
東寶村歷史悠久。近年來,該村圍繞「田園·家園·鄉愁」主題,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同時推進土地流轉促使蔬菜規模種植,成為龍海市村級創建富美鄉村的典範。2014年,該村實現人均純收入13860元,村財收入65.6萬元。
為保留更多鄉土文化,東寶村祠堂、古厝、古榕、戲臺甚至石磨盤等都被有意保護起來。2014年9月,東園鎮政府開始在該村籌建鄉愁館。鄭氏宗祠是一座三進式的古厝,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是建設鄉愁館的理想之地。
鄭水海從小在鄭氏宗祠古厝長大,也是古厝的主人之一。他說,鄭氏祖厝由26戶村民共有,村支書召集戶代表座談,大伙兒商量了一下都覺得是件好事,村民都能受益,當即決定向鎮政府無償捐贈鄭氏宗祠15年的使用權。隨後,鎮裡請來專家修復古厝。
今年3月,鄉愁館揭牌開放。鄭水海和兒子鄭森貴一家仍舊住在古厝的護厝裡,鄭森貴還被村裡聘請為鄉愁館看護人。「守著老宅,也守著村裡的寶貝。」鄭森貴說。
展品眾籌
群眾獻寶2000多件
鄉愁館的修繕工作順利完成,裡頭要陳設的展品又成了問題。為此,東園鎮政府向社會徵集,並收到不少農村老物件,其中有六七百件是東寶村村民鄭月躍的收藏品。
46歲的鄭月躍是個收藏達人,從事古董收藏已有16個年頭,收購的木具、瓷器、銅器數以萬計。得知鄉愁館需要大量閩南風格的老物件進行展示,他便精心挑選出數百件藏品賣給鄉愁館,同時無償獻出部分藏品。「村裡是大展館,我家是小展館。」鄭月躍說。
在東寶村,像鄭月躍這樣從事農村古件收藏的村民還有10多戶。古農具、古家具、古玩具等富有閩南味、古早味的2000多件物品從眾人手裡匯聚到此,造就了我省目前面積最大、藏品最多的村級鄉愁館。
館內設置有生活場景區、農耕文化區、戲劇文化區、兒時記憶區、文獻展示區、影像展示區6大模塊17個展區,以實物、文字、圖片、影像等方式展現了閩南農村的歷史印記,讓前來參觀的遊客感受到滿滿的鄉土味。
服務眾籌
建設美麗家園
鄉愁館修繕期間,村裡自發成立9人監督小組,主要負責工程質量的監管。
「鄉愁館是全開放的。平日裡,村民會到館裡轉轉,看看藏品有沒有被挪動位置。看到有遊客留下的垃圾,村民也會主動清掃整理。」家住鄉愁館旁邊的鄭井明老人每天基本都會到鄉愁館轉轉,向遊客介紹村裡的典故。
東園鎮團委也在鄉愁館內建立青春驛站。一支由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生組成的志願服務隊,義務為遊客提供導遊講解、文明勸導、應急充電、醫療救護等志願服務。
為給前來鄉愁館參觀的遊客提供一個品味鄉愁的休閒場所,東寶村對鄉愁館邊的一棟200平方米古厝進行修繕,作為旅遊會客廳,經營茶館、咖啡廳等。該古厝由5戶村民共有,他們協商後決定無償捐出使用權。
「如果沒有村民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一切都無法實現。」東寶村黨支部書記鄭和明感慨地說,從之前的公園建設和道路拓寬,村民無條件拆除數百間舊屋、牛棚、菇房、豬圈,並踴躍捐資33萬元支持建設,到鄉愁館共同籌建,都能感受到村民期盼村莊能越來越美好。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東寶,在村民的同心協力下煥發新顏,它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