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園鎮東寶村:一座鄉愁館的「眾籌故事」

2021-03-04 龍海生活通

在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省級生態村龍海市東園鎮東寶村,一座充盈著閩南味、古早味的鄉愁館,從今年3月份開館至今,已迎來上萬名遊客。在這背後,還有一段村民捐贈場地、展品以及積極投工投勞的別樣「眾籌故事」。

場地眾籌

26戶村民捐祖屋辦館

「以前這裡房子年久失修,很少有人來這裡走動,顯得冷冷清清。如今,老房子修舊如舊,還辦成了鄉愁館,參觀的人日漸增多,日子過得熱鬧有趣。」近日,在東寶村鄉愁館內,鄭水海老人樂呵呵地說。

東寶村歷史悠久。近年來,該村圍繞「田園·家園·鄉愁」主題,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同時推進土地流轉促使蔬菜規模種植,成為龍海市村級創建富美鄉村的典範。2014年,該村實現人均純收入13860元,村財收入65.6萬元。

為保留更多鄉土文化,東寶村祠堂、古厝、古榕、戲臺甚至石磨盤等都被有意保護起來。2014年9月,東園鎮政府開始在該村籌建鄉愁館。鄭氏宗祠是一座三進式的古厝,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是建設鄉愁館的理想之地。

鄭水海從小在鄭氏宗祠古厝長大,也是古厝的主人之一。他說,鄭氏祖厝由26戶村民共有,村支書召集戶代表座談,大伙兒商量了一下都覺得是件好事,村民都能受益,當即決定向鎮政府無償捐贈鄭氏宗祠15年的使用權。隨後,鎮裡請來專家修復古厝。

今年3月,鄉愁館揭牌開放。鄭水海和兒子鄭森貴一家仍舊住在古厝的護厝裡,鄭森貴還被村裡聘請為鄉愁館看護人。「守著老宅,也守著村裡的寶貝。」鄭森貴說。

展品眾籌

群眾獻寶2000多件

鄉愁館的修繕工作順利完成,裡頭要陳設的展品又成了問題。為此,東園鎮政府向社會徵集,並收到不少農村老物件,其中有六七百件是東寶村村民鄭月躍的收藏品。

46歲的鄭月躍是個收藏達人,從事古董收藏已有16個年頭,收購的木具、瓷器、銅器數以萬計。得知鄉愁館需要大量閩南風格的老物件進行展示,他便精心挑選出數百件藏品賣給鄉愁館,同時無償獻出部分藏品。「村裡是大展館,我家是小展館。」鄭月躍說。

在東寶村,像鄭月躍這樣從事農村古件收藏的村民還有10多戶。古農具、古家具、古玩具等富有閩南味、古早味的2000多件物品從眾人手裡匯聚到此,造就了我省目前面積最大、藏品最多的村級鄉愁館。

館內設置有生活場景區、農耕文化區、戲劇文化區、兒時記憶區、文獻展示區、影像展示區6大模塊17個展區,以實物、文字、圖片、影像等方式展現了閩南農村的歷史印記,讓前來參觀的遊客感受到滿滿的鄉土味。

服務眾籌

建設美麗家園

鄉愁館修繕期間,村裡自發成立9人監督小組,主要負責工程質量的監管。

「鄉愁館是全開放的。平日裡,村民會到館裡轉轉,看看藏品有沒有被挪動位置。看到有遊客留下的垃圾,村民也會主動清掃整理。」家住鄉愁館旁邊的鄭井明老人每天基本都會到鄉愁館轉轉,向遊客介紹村裡的典故。

東園鎮團委也在鄉愁館內建立青春驛站。一支由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生組成的志願服務隊,義務為遊客提供導遊講解、文明勸導、應急充電、醫療救護等志願服務。

為給前來鄉愁館參觀的遊客提供一個品味鄉愁的休閒場所,東寶村對鄉愁館邊的一棟200平方米古厝進行修繕,作為旅遊會客廳,經營茶館、咖啡廳等。該古厝由5戶村民共有,他們協商後決定無償捐出使用權。

「如果沒有村民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一切都無法實現。」東寶村黨支部書記鄭和明感慨地說,從之前的公園建設和道路拓寬,村民無條件拆除數百間舊屋、牛棚、菇房、豬圈,並踴躍捐資33萬元支持建設,到鄉愁館共同籌建,都能感受到村民期盼村莊能越來越美好。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東寶,在村民的同心協力下煥發新顏,它的故事「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仔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龍蒼村的30多幢『番仔樓』歷史建築大多保存完好,相對集中並且連成片,在發展鄉村旅遊方面,有一定的先天優勢。」
  • 僑鄉泉州「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仔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龍蒼村將一座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番仔樓」改建成鄉愁記憶館。沿著龍蒼村的村道一路尋去,可見各具特色的「番仔樓」,既有出磚入石、雕梁畫棟、曲線燕尾脊、閩南紅等閩南古大厝特色,又有廊柱式騎樓的南洋式建築特點,中西合璧彰顯時代特徵。如何留住「番仔樓」,使其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優勢資源,是近年來東園鎮振興鄉村的重要課題。
  • 用記憶打撈歷史 以鄉愁展望未來——唐村鄉愁記憶館
    讓我們共同走進三間小屋用記憶打撈鄉村歷史以鄉愁展望美好王曲/////////村貌不再,何處尋鄉愁?南堡古寨的老房子翻修後煥然一新,儼然已經是唐村的一道風景線,格局規整,恢宏大氣。外牆上的黃土頗具鄉土風,歷經歲月洗禮依舊屹立不倒。街村由來、歷史傳承,小屋牆上的一張張展板追溯著王曲街道的歷史沿革,講述著一段段故事,帶大家共同回味王曲的傳奇往事,為一個個戀鄉的人們留住了鄉愁。
  • 傳承文化 留住鄉愁!長安這家記憶館火了
    在長安區王曲街道辦事處唐村農業公園有座由古村落裡的老舊民居改建而成的展覽館,這裡所展示的老物件都是村民家裡留存下來的「古董」。一件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沉靜的講述著真實的村落歷史沿革、村落文化,再現村落的滄桑變遷,村民說,這些老物件就是搭起過去與現在之間的一座記憶橋梁,喚醒了現代人的鄉愁。記憶館用老物件吸引大量訪客「這個紡車是六七十年代的,還不算太古老。
  • 用老物件留住鄉愁 唐村農業公園將老舊民居改成記憶館引來眾多遊客
    在長安區王曲街道辦事處唐村農業公園內,有座由老舊民居改建而成的展覽館,這裡展示的老物件都是村民家裡留存下來的「古董」。一件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沉靜地講述著村落歷史沿革、村落文化,再現村落的滄桑變遷,村民說,這些老物件就是搭起過去與現在之間的一座記憶橋梁,喚醒了現代人的鄉愁。
  • 帶你體驗鄉愁的味道!煙店鎮李白文化藝術村的民俗館開業了
    8月19日,安陸市煙店鎮李白文化藝術村的民俗館開業迎客。在李白文化藝術村民俗館140平米的展館內,擺放著由市文旅局博物館專業人員設計的紡車、蓑衣、篩子等近百種民間老物件,據悉,民俗館是安陸市煙店鎮李白文化藝術村景點之一,藝術村依託原生態的田園風光,通過走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發展之路,打造特色文化亮點
  • 廣東揭西東園鎮「四張牌」「十指彈琴」平安建設成效明顯
    東園鎮黨委書記林新宏告訴記者,東園鎮現有戶籍人口4萬多人,轄1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鎮轄面積27.6平方公裡,地處揭西縣、藍城區、普寧市三地接壤處,治安形勢較為複雜。為確保轄區內治安穩定,保障群眾安居樂業,為全鎮經濟社會的各項事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東園鎮的平安建設重點「打好四張牌」。
  • 唐代古寺——東寶相寺
    露天佛像浙江台州仙居縣城東,沿著福應街道嶺下村村南35省道,就會看到一小山腳下有一座並不那麼耀眼的寺院。若是論起年代,卻是地地道道的唐代古寺,名曰東寶相寺。山門宋《嘉定赤城志》載,東寶相寺初名普塔院,建於唐昭宗大順元年(890),距今已有1130年。北宋天聖四年(1026),仁宗皇帝趙禎賜額東寶相院。淳熙二年(1175)重建。
  • 感受閩南文化 龍海東園鎮埭美古厝群再上央視
    10月8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閩南古厝瓦紅簷翹水上古村煥發新生》為題,報導了龍海市東園鎮埭美古厝群,時長1分28秒,為全國觀眾奉上一場水上古村、閩南古厝的人文風光大片。據了解,近三年來,埭美古村作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先後4次登陸央視《新聞直播間》,多次在《中國影像方志》《航拍中國》《地理中國》等欄目中亮相。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全國各地有近30萬的遊客慕名到此品味水上古厝,感受閩南文化。
  • 白水人在村裡建了個安放心靈情感的鄉愁館
    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美在白水鄉愁館」3月2日開館,這家渭南市第一個縣級鄉愁紀念館,上百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藏品,講述著一代代白水人的家國情懷、鄉愁故事。    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的「最美白水鄉愁館」  工作人員介紹,「鄉愁館」面積260平方米,分鄉魂、鄉音、鄉土、鄉味、鄉情和體驗區六部分,鄉愁館以80萬字的1989版《白水縣誌》為藍本設計布展,展現白水四聖倉頡造字
  • 沙田村 我不能忘卻的鄉愁
    鄉愁猶如避風的港灣,溫馨與詳和。我的鄉愁,是一滴匯入南流江裡依然清澈見底的沙田溪水,是一棵傲然挺立在和尚寨頂峰的馬尾松,是丅形村巷烙滿我兒時腳印的灰砂路,是從層層疊疊黛瓦升起的嫋嫋炊煙,是古老祠堂裡迎親娶婦的歡聲笑語,是年夜飯桌上美味飄香的大碗扣肉,是村前廣場舞獅擺鳳的亢奮鼓點……鄉愁是一份童年的記憶,每當夜深人靜,回憶起故鄉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總有股淡淡的鄉愁揮之不去
  • 西安市鄠邑區文管所所長王亞周赴鄠邑鄉愁農耕文化珍藏館調研
    西安市鄠邑區文管所所長王亞周赴鄠邑鄉愁農耕文化珍藏館調研10月29日下午,西安市鄠邑區文管所所長王亞周赴鄠邑鄉愁農耕文化珍藏館調研。王亞周所長等老師參觀厚,希望珍藏館繼續加強農耕文化物件收藏工作,豐富館藏物品,繼續打造珍藏館,走出一條新路子,為西安鄠邑區民間文化博物館建設增光添彩。
  • 泉州啟動新一批市級家風家訓館調研評選
    龍蒼家風家訓館建設保留閩南傳統建築風貌。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11月24日,泉州市委文明辦聯合市紀委監委、市委宣傳部、市婦聯組成調研組,啟動2020年市級家風家訓館調研評選活動。當天,調研組一行先後走進鯉城區常態街道辦樹兜社區家風家訓館、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龍蒼家風家訓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調研組一邊聽取介紹,一邊查看實地情況。樹兜社區家風家訓館位於樹兜蔣氏家廟內,全館面積1000多平方,設有展板、展櫃、實物、電子屏幕等設施,整體布局科學合理。
  • 洋門村民俗館,你去打卡了嗎?
    高山鎮洋門村這座青瓦白牆、四面絞合的民俗館由鄉賢陳美建斥資80萬修繕完成。身處民俗館中,時間仿佛穿越到遙遠的過去,這裡的物件歷史悠久,凝聚著古人的智慧,撫摸著古老物件,仿佛聆聽到久遠的故事。民俗館產權人、洋門村鄉賢陳美建表示,建設民俗館,主要是為了展示洋門村的歷史與現狀,同時希望通過傳播民俗文化,倡導鄉風文明,留住美麗鄉愁,讓更多的人才回歸家鄉,共建美好洋門。
  • 陝西長安:一館村史載鄉愁
    「別看展品大部分都是之前日常用的老物件,但這是第一次從頭到尾展示自己村的過去,是展示村子的『根』,大家認同感很強。」他說。據《長安縣誌》記載,曹村始於漢朝,傳說曾是漢高祖劉邦第三子和呂后之侄搶奪的一塊「寶地」。為這塊地命名時,二人互不相讓,最後只能以周邊的一段皇家漕渠命名為「漕村」,後演變成「曹村」。
  • 白水人在村裡建了個安放心靈情感的鄉愁館
    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的「最美白水鄉愁館」工作人員介紹,「鄉愁館」面積260平方米,分鄉魂、鄉音、鄉土、鄉味、鄉情和體驗區六部分,鄉愁館以80萬字的1989版《白水縣誌》為藍本設計布展,展現白水四聖倉頡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倫造紙的歷史功績,呈現白水鄉音方言、本土戲曲及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人印象深刻
  • 最美鄉愁村 | 嶺北:五古八美憶鄉愁,文旅產業促增收
    近年來,嶺北以古橋、古道、古樹、古民居、古民俗的五古資源,青山蜿蜒、松林蒼翠、梯田層疊、雲霧縹緲等八種自然美景為人文自然優勢,通過打造鄉愁記憶館、出臺三年行動計劃促進文旅產業提升,將嶺北真正打造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愁村。
  • 西安鄠邑區詩聯學會草堂分會會長崔小敏赴鄉愁農耕文化珍藏館採風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上林苑詩詞楹聯學會草堂分會會長崔小敏赴鄠邑鄉愁農耕文化珍藏館採風9月17日上午,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上林苑詩詞楹聯學會草堂分會會長崔小敏、詩人解可維,赴西安市鄠邑區甘亭街道辦呂公寨村鄠邑鄉愁農耕文化珍藏館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