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人在村裡建了個安放心靈情感的鄉愁館

2020-12-24 央廣網

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美在白水鄉愁館」3月2日開館,這家渭南市第一個縣級鄉愁紀念館,上百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藏品,講述著一代代白水人的家國情懷、鄉愁故事。

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的「最美白水鄉愁館」

工作人員介紹,「鄉愁館」面積260平方米,分鄉魂、鄉音、鄉土、鄉味、鄉情和體驗區六部分,鄉愁館以80萬字的1989版《白水縣誌》為藍本設計布展,展現白水四聖倉頡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倫造紙的歷史功績,呈現白水鄉音方言、本土戲曲及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人印象深刻。

「美在白水鄉愁館」展現了最讓白水人自豪、被飲食專家譽為中國禮儀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活化石」的「三轉席」,「三轉席」是茶席、酒席、飯席三位一體的總稱,茶席6道甜點、水果,供客人喝茶、休息、聊天約15分鐘按老幼排好座次。約15分鐘的酒席8道涼菜,供賓主敬酒表意之用。15-20分鐘飯席熱菜8道,主食6道,確保客人吃好吃飽。茶、酒、飯三席分開,轉著吃席,每次入席有執事人熱情、關切的問候、應承三轉席還有古樂演奏。請客是它的獨有方式,尊老敬客則是三轉席的魅力所在。「三轉席」是白水河一帶極富特色禮儀、飲食「活化石」。

 離家千時,一聲鄉音縮短距離

在「美在白水鄉愁館」展廳的「鄉音」區,吸引群眾興趣的就是倉頡所造的28字「鳥跡書鄉音」:在展廳裡羅列著鳥跡書的28個字各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觀眾就可以聽到用白水方言讀出的字音、普通話讀音以及字意解釋。

群眾在體驗鳥跡書

「鄉愁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秦腔戲迷遍及白水全境,婦孺樂見,登臺演唱、地攤清唱、自拉自唱,地域曲種如曲子坐唱、北路碗碗皮影、洛北秧歌、白水鼓、社火都可以在館裡找到白水人忘不掉的鄉音。

「鄉愁館」裡的鄉音刻錄有白水人才能體會到的生活樣式、童年記憶,鄉音裡的方言,融化著白水人對故土鄉情的依戀、印記。

杜康水,倉頡魂,勾起了故鄉情

遊客在「體驗屋」體驗紡紗機

在「鄉愁館」的「體驗屋」,來參觀的陳先生看著屋內的土炕、炕桌、煤油燈、風箱、立櫃、收音機,默默地溼了眼眶:「看者炕上的紡線機,我感覺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時代,每天晚上媽媽一邊哄我們睡覺,一邊紡線補貼家用,老娘不容易啊!」陳先生摸著土炕上的紡線機陷入了回憶中。陳先生說,每每想念母親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家人擠在這樣的小屋內,母親紡線、做飯,一家人圍著炕桌吃飯的情形。今天回家鄉辦事,聽說村裡建了「鄉愁館」專門趕來看一看,特想找找回憶中鄉情,陳先生感慨到,「雖然那時人多房子小,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很溫暖,真是幸福啊!」

「白水碎餃子」展板

在「鄉土區」,張女士告訴記者,名小吃「白水碎餃子」中的餃子僅有成年人大拇指一半左右大小,碎餃子雖然碎,卻有皮有餡、有精緻的花邊,煮熟撈進飯碗,澆上一大勺用豆腐丁、木耳、蔥絲燴制的湯臊子,調上油潑辣子、蒜泥、醋……一碗麵、菜、湯、色、香、味俱全的「白水碎餃子」讓人入口不忘,結婚這麼多年,她跟老公總會想起大婚那天吃的「碎餃子」。

鄉土廳內的「民俗」展板

張女士丈夫說:「當年結婚縫紉機是『四大件』之一,我老婆又是一個好裁縫,我為了買臺縫紉機費了好大勁,我是借好朋友自行車把縫紉機運回家的。」張女士說:「我想把縫紉機送到館裡,讓更多人睹物思情,喚起美好回憶。」

鄉愁館:情感、心靈安放之所

白水縣民謠說:一個人字畫個圓,家鄉就在圓上面,無論風箏飛多遠,圓心總在咱家園。參與「美在白水鄉愁館」規劃、設計的白水文化館原館長王奇戈說,「鄉愁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家鄉情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情懷,沒有家鄉人就沒有根,沒有歸屬感,『美在白水鄉愁館』的設立就是要保住、存放這份鄉情。」

當地群眾在館內參觀

村辦「美在白水鄉愁館」的可貴不光是搜集、展示有年代印記的老物件,凝固一段時光,還盡心盡力把非物質文化保存下來,給人營造懷念過去日子的氛圍,在有限的「美在白水鄉愁館」場地內,將傳統的文化、習俗與現代化的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運用聲、光、電、網絡等技術手段,讓「美在白水鄉愁館」活起來、響起來,這樣的「美在白水鄉愁館」就不只屬於老年人,也屬於年輕人。

王奇戈老人說,村建「鄉愁館」增添了一個讓人們重溫過去、延續情懷的去處。大而言之是集成性地保護了白水地方文化,小而言之是提供了一個村民人心、情感安放之所。

漂泊在外的遊子、離別家鄉的故人,心底最深處或許都有一份難以忘懷的鄉愁。只有這些存放情感、心靈的「鄉愁館」多起來,一代代人才「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中華文明之根、優秀傳統之魂。(作者:央廣網陝西頻道)

相關焦點

  • 用記憶打撈歷史 以鄉愁展望未來——唐村鄉愁記憶館
    因為在這裡能找到村裡的日子能看到過去的日子也能看到現在的生活還能想像到將來的美好這間小屋就是王曲街道新建成的唐村鄉愁記憶館作為首個街道村史館這裡儼然已經成為了王曲人的「精神家園」重煥光彩的古宅裡有著怎樣的鄉愁記憶?
  • 東園鎮東寶村:一座鄉愁館的「眾籌故事」
    鄭水海和兒子鄭森貴一家仍舊住在古厝的護厝裡,鄭森貴還被村裡聘請為鄉愁館看護人。「守著老宅,也守著村裡的寶貝。」鄭森貴說。展品眾籌群眾獻寶2000多件鄉愁館的修繕工作順利完成,裡頭要陳設的展品又成了問題。
  • 崇明這間民宿 給無處安放的鄉愁一個家
    大大的院落滿足寶貝撒歡奔跑玩樂的欲望,爸媽則可以在茅草亭與親友飲茶聊天,聽著潺潺溪水安靜舒緩的心靈之音,洗去身心的朦朧與浮塵。    地址:綠華鎮綠港村建閘515號2室  聯繫電話:18101911763、593511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仔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龍蒼村的30多幢『番仔樓』歷史建築大多保存完好,相對集中並且連成片,在發展鄉村旅遊方面,有一定的先天優勢。」
  • 僑鄉泉州「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仔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龍蒼村將一座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番仔樓」改建成鄉愁記憶館。以「鄉愁」為主題,龍蒼村將一座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番仔樓」改建成鄉愁記憶館。年逾古稀的莊啟超是龍蒼村一名退休教師,因熟悉當地歷史,鄉愁記憶館建成後,他便義務承攬了所有的文字撰寫工作。「以前,很多人背井離鄉到南洋謀生,事業有成後,為改善家鄉親人的居住環境,往往把回鄉建大厝作為光耀門楣的大事。」莊啟超告訴記者,自2019年開館以來,鄉愁記憶館已吸引1000多人次參觀。
  • 安吉金仁春自掏腰包建「孝行館」,探索農村老年公益事業新路子
    通訊員 毛才傳 攝  回鄉感言:建「孝行館」,成立孝行會,為老人送戲曲、送健康、送紅包,只有兩個目的:一來激發年輕人的孝心,帶動他們行孝道,種「恩田」;二來帶動其他先富起來的人,都伸出手扶危濟困。大家都重視培養好家風、好鄉風、好民風,農村才能安放鄉愁,才是歸處。
  • 心靈的安放,宜陽靈山寺
    一位前來還願的老太太喜滋滋地告訴我們,兒媳遲遲懷不上,聽說靈山寺的觀音很靈,特地前來許願,今年兒媳可生了個大胖小子。靈山寺背靠靈山,拾級而上,山上松柏林立,鬱鬱蔥蔥。前來爬山的遊客絡繹不絕,三五成群,扶老攜幼,大至古稀的老叟,小至懷抱的嬰孩。有一僧人,肩背錢搭,手持一束野花從身邊飄然而過,有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韻。
  • 【遊客眼中的正定】「正定,我認為是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撰文|跋山涉水之李苒《說不盡的正定古城——正定是個既能容得下肉體又可安放靈魂之處然而當年的正定是正定府,而石家莊可就真是個村莊,因為京漢鐵路和石太鐵路在石家莊交匯,才成就了石家莊而「拋棄」了正定府。但文化積澱石家莊卻不及正定的十分之一,正定古稱常山、真定,因避清世宗胤禛諱,改真定府為正定府,轄一州及正定等十三縣。
  • 福建漳平:一個濃鬱的鄉愁情結在古厝裡凝聚
    在福建省漳平市溪南鎮有個南柄村,南柄村裡有座古建築觀音厝,觀音厝裡有個鄉愁記憶館,還有鄉愁文化牆,儼然是一個新開放的鄉村版博物館。已被歷史淘汰的生產用具犁等走進鄉愁記憶館,能讓你找到時光的線索,能讓你想起過去的歲月,能讓你見證時代的變遷。鄉愁記憶館收藏展出的大都是具有上世紀鮮明特徵的農耕器具與生活用品。
  • 來沁源邂逅一隅「鄉舍」,你的鄉愁,有處安放......
    河流作伴,古槐一旁院內喝茶,夏蟬鳴叫邂逅自然於一隅鄉舍品鄉味,悅村韻不用去遠方亦近在咫尺鄉愁,有處安放......我縣深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振興鄉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結合古村落恢復,對村裡的革命舊址進行了修繕,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將這裡作為全縣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黨員幹部在這裡加強黨性鍛鍊和修養。
  • 「別讓鄉愁無處安放」——代表委員寄語「古詩詞裡那些江河湖泊」
    (中國網事·銳話題·「古詩詞風光」之二)「別讓鄉愁無處安放」——代表委員寄語「古詩詞裡那些江河湖泊」    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李驚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歷史長河中,這些描繪祖國大江大河的詩詞絕句,承載著國人的鄉愁。
  • 哈爾濱知名紅腸榜上有名,百年老字號出了問題,國人鄉愁無處安放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哈爾濱知名紅腸榜上有名,百年老字號出了問題,國人鄉愁無處安放大家知道,現在在市場上面很多的肉類都受到人們的質疑。但其實不怪人們,但是現在市場監管不力的一部分原因,再加上沒有良心的商家,為了牟取暴利。所以這些肉類質量也就特別的不好。
  • 青州有個古村落,有2700多年歷史,村裡建了個博物館
    何官鎮臧臺村是青州市北部一個擁有兩千多人口的古老村落,依託村裡的悠久歷史和紅色文化,建起了獨具特色的博物館、民俗館和戰鬥紀念館,一件件富有鄉村特色和紅色文化的老物件勾起了不少人的回憶。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探訪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百年古厝鄉村記憶館
    喚醒記憶鄉愁 奔向幸福小康變身鄉村記憶館,百年古厝獲新生。泉州網8月24日訊(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實習生 張心盈 文/圖)吹著海風,望著日落……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的村民們有著別樣的消暑方式。待到華燈初上,村裡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就成了村民們聚會納涼的好場所。
  • 山西琴泉村的「大魚」:以可睹之物,留住鄉愁
    「描繪這一神奇場景的清代古畫館藏在上海市博物館」,廉毅銳了解到,當地村民對自己村子的這一特質相當重視,村委會裡桌子上就擺放著在山後挖出來的清代石碑。每每都自豪地給來客講個詳盡,「但是,整個村子的氣質已經與上古的真人看不出關聯了。」  「這種強烈的自有文化意識和文化建設表現的缺位的對比促使我們希望對琴泉村的空間文化做一些能夠立刻給人以直觀感受的東西。」廉毅銳說。
  • 失落的心靈在這裡找回︱古村之變:鄉愁黃巖的別樣記憶
    有的地方的古村落淪為「空巢」與「棄巢」,有的古村落按建城市的套路建設新農村,弄得千村一面,反而加速衰敗。黃巖區農辦林再華科長告訴記者,黃巖目前重點打造的11個歷史文化村落,普遍都是依託山水資源巧妙衍生的自然古村。「我們在保護利用過程中,充分考慮各個村落不同的歷史文化內涵、區位優勢、居民影響力等因素,使每個古村落都各具特色。」煙火人家,都是那鄉愁的滋味
  • 村裡建起了縣級文化場館
    建在埔筏村裡的非遺展示館。今年6月,博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也在這裡揭牌,展示包括羅浮山豆腐花製作技藝在內的37項非遺項目,成為博羅首個坐落在鄉村的縣級文化場館。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借力特色產業和非遺文化的聯動效應,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農村的深入開展,博羅正在為羅浮山周邊農村的鄉村振興注入文化精神動能和產業經濟動力,讓非遺在傳承中持續煥發新活力。
  • 喚起鄉愁 石首村民投資15萬元建農耕文化展示館
    為配合美麗鄉村建設,蔣家衝村今年投資15萬元,利用農戶空閒房屋及空地建成佔地面積50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展示館。該館坐落在該村第15村民小組,地處湘鄂邊界,現有展品200餘件,較為詳細地展示了農耕器具、炊事飲食、生活器具等。其目的是喚起人們的鄉愁,讓大家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展館開放以來,參觀人員絡繹不絕。
  • 李登科的「鄉愁」(圖)
    在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中,有些閥門井建在農戶耕地裡,施工完後,雖說閥門井設備更新,管理更先進,群眾飲水安全水平提高了,但井口也比以前大了,地比以前又多佔了一點,這個細微處同樣要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答覆。李登科說,涉及耕地的閥門井有20個,答應農戶每口井補償500元,總計10000元,要早點兌現。如果我們在工作中讓老百姓吃了虧,傷了老百姓的感情,那好事也會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