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美在白水鄉愁館」3月2日開館,這家渭南市第一個縣級鄉愁紀念館,上百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藏品,講述著一代代白水人的家國情懷、鄉愁故事。
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的「最美白水鄉愁館」
工作人員介紹,「鄉愁館」面積260平方米,分鄉魂、鄉音、鄉土、鄉味、鄉情和體驗區六部分,鄉愁館以80萬字的1989版《白水縣誌》為藍本設計布展,展現白水四聖倉頡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倫造紙的歷史功績,呈現白水鄉音方言、本土戲曲及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人印象深刻。
「美在白水鄉愁館」展現了最讓白水人自豪、被飲食專家譽為中國禮儀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活化石」的「三轉席」,「三轉席」是茶席、酒席、飯席三位一體的總稱,茶席6道甜點、水果,供客人喝茶、休息、聊天約15分鐘按老幼排好座次。約15分鐘的酒席8道涼菜,供賓主敬酒表意之用。15-20分鐘飯席熱菜8道,主食6道,確保客人吃好吃飽。茶、酒、飯三席分開,轉著吃席,每次入席有執事人熱情、關切的問候、應承三轉席還有古樂演奏。請客是它的獨有方式,尊老敬客則是三轉席的魅力所在。「三轉席」是白水河一帶極富特色禮儀、飲食「活化石」。
離家千時,一聲鄉音縮短距離
在「美在白水鄉愁館」展廳的「鄉音」區,吸引群眾興趣的就是倉頡所造的28字「鳥跡書鄉音」:在展廳裡羅列著鳥跡書的28個字各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觀眾就可以聽到用白水方言讀出的字音、普通話讀音以及字意解釋。
群眾在體驗鳥跡書
「鄉愁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秦腔戲迷遍及白水全境,婦孺樂見,登臺演唱、地攤清唱、自拉自唱,地域曲種如曲子坐唱、北路碗碗皮影、洛北秧歌、白水鼓、社火都可以在館裡找到白水人忘不掉的鄉音。
「鄉愁館」裡的鄉音刻錄有白水人才能體會到的生活樣式、童年記憶,鄉音裡的方言,融化著白水人對故土鄉情的依戀、印記。
杜康水,倉頡魂,勾起了故鄉情
遊客在「體驗屋」體驗紡紗機
在「鄉愁館」的「體驗屋」,來參觀的陳先生看著屋內的土炕、炕桌、煤油燈、風箱、立櫃、收音機,默默地溼了眼眶:「看者炕上的紡線機,我感覺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時代,每天晚上媽媽一邊哄我們睡覺,一邊紡線補貼家用,老娘不容易啊!」陳先生摸著土炕上的紡線機陷入了回憶中。陳先生說,每每想念母親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家人擠在這樣的小屋內,母親紡線、做飯,一家人圍著炕桌吃飯的情形。今天回家鄉辦事,聽說村裡建了「鄉愁館」專門趕來看一看,特想找找回憶中鄉情,陳先生感慨到,「雖然那時人多房子小,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很溫暖,真是幸福啊!」
「白水碎餃子」展板
在「鄉土區」,張女士告訴記者,名小吃「白水碎餃子」中的餃子僅有成年人大拇指一半左右大小,碎餃子雖然碎,卻有皮有餡、有精緻的花邊,煮熟撈進飯碗,澆上一大勺用豆腐丁、木耳、蔥絲燴制的湯臊子,調上油潑辣子、蒜泥、醋……一碗麵、菜、湯、色、香、味俱全的「白水碎餃子」讓人入口不忘,結婚這麼多年,她跟老公總會想起大婚那天吃的「碎餃子」。
鄉土廳內的「民俗」展板
張女士丈夫說:「當年結婚縫紉機是『四大件』之一,我老婆又是一個好裁縫,我為了買臺縫紉機費了好大勁,我是借好朋友自行車把縫紉機運回家的。」張女士說:「我想把縫紉機送到館裡,讓更多人睹物思情,喚起美好回憶。」
鄉愁館:情感、心靈安放之所
白水縣民謠說:一個人字畫個圓,家鄉就在圓上面,無論風箏飛多遠,圓心總在咱家園。參與「美在白水鄉愁館」規劃、設計的白水文化館原館長王奇戈說,「鄉愁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家鄉情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情懷,沒有家鄉人就沒有根,沒有歸屬感,『美在白水鄉愁館』的設立就是要保住、存放這份鄉情。」
當地群眾在館內參觀
村辦「美在白水鄉愁館」的可貴不光是搜集、展示有年代印記的老物件,凝固一段時光,還盡心盡力把非物質文化保存下來,給人營造懷念過去日子的氛圍,在有限的「美在白水鄉愁館」場地內,將傳統的文化、習俗與現代化的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運用聲、光、電、網絡等技術手段,讓「美在白水鄉愁館」活起來、響起來,這樣的「美在白水鄉愁館」就不只屬於老年人,也屬於年輕人。
王奇戈老人說,村建「鄉愁館」增添了一個讓人們重溫過去、延續情懷的去處。大而言之是集成性地保護了白水地方文化,小而言之是提供了一個村民人心、情感安放之所。
漂泊在外的遊子、離別家鄉的故人,心底最深處或許都有一份難以忘懷的鄉愁。只有這些存放情感、心靈的「鄉愁館」多起來,一代代人才「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中華文明之根、優秀傳統之魂。(作者:央廣網陝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