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建起了縣級文化場館

2020-07-24 南方日報
村裡建起了縣級文化場館

建在埔筏村裡的非遺展示館。

村裡建起了縣級文化場館

展示館內通過各種傳統物品展示客家風土民情。

村裡建起了縣級文化場館

展示館裡的人物塑像和傳統物品。

村裡建起了縣級文化場館

百磨長廊是客家婆景區七大主題景點之一。

村裡建起了縣級文化場館

人物塑像栩栩如生。

村裡建起了縣級文化場館

疫情受控之後,文旅產業復甦。連日來,在距離羅浮山風景名勝區僅7公裡車程的長寧鎮埔筏村,誕生不久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客家婆景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今年6月,博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也在這裡揭牌,展示包括羅浮山豆腐花製作技藝在內的37項非遺項目,成為博羅首個坐落在鄉村的縣級文化場館。

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借力特色產業和非遺文化的聯動效應,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農村的深入開展,博羅正在為羅浮山周邊農村的鄉村振興注入文化精神動能和產業經濟動力,讓非遺在傳承中持續煥發新活力。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廖鈺嫻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

車間變景區

傳統食品技藝成工業旅遊亮點

在客家婆景區內的豆腐花自動化生產線上,每小時有25000杯豆腐花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打包裝箱後,這些豆腐花將銷往羅浮山景區周邊的特產店,成為供遊客選擇的旅遊手信之一。

在羅浮山周邊的農村地區,製作豆腐花作為甜品是延續已久的飲食習慣——幹黃豆泡水過夜,用石磨磨成豆漿,過濾煮開,點上石膏後靜置片刻,等待豆漿凝固成豆腐花,調入糖水,即可食用。

經過多年的流轉和沉澱,豆腐花的製作技藝也逐漸固化成型。2016年,羅浮山豆腐花製作技藝被評為博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此,這一工藝被打上了「官方文化認證」的印記。

近幾年來,豆腐花已經成了遊客到羅浮山必買的手信產品之一。其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是博羅羅浮山潤心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客家婆豆腐花」。

從食品工藝到食品產業的商業化變現並非易事。該企業相關負責人李國惠告訴記者,該企業在2007年正式開始生產銷售豆腐花後,遭遇的最大難題是豆製品保質期較短的問題。

「包裝上寫著『保質期14天』,但實際上很多產品在一周後就可能變質。」李國惠至今記得生產工藝改進前的窘境——由於產品質量不穩定,工廠第一年的營業額只有不到3萬元。生意最慘澹的一天,沒有一家批發店或個人前來廠區提貨,在臨近打烊的時候,企業負責人李國強自掏腰包買了一杯豆腐花,勉強算作開了市。

於是,他們痛下決心改良工藝。在2009年採用最新的後殺菌工藝後,豆腐花產品的保質期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從原來的14天延長至21天,今年3月進一步改進工藝後,如今客家婆豆腐花的保質期已長達28天。

藉助早期工藝的不斷改進,該企業很快收穫了相應的市場份額。如今,客家婆豆腐花在羅浮山周邊的當地市場佔有率已高達七成。

企業的逐步壯大,不僅為羅浮山周邊地區增添了產業經濟發展動力,還為當地農村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李國惠介紹,在企業現有的130多名員工中,大約95%來自周邊農村。

從2016年起,該企業開始規劃建設「客家婆景區」,歷經兩年多的時間,打造了一個集生產與工藝展示、觀光、購物和客家文化展示於一體的工業旅遊景區,並於2019年3月起對外試運行開放。

發端於歐美的工業旅遊是依託工業企業、工業遺存而開展的一種旅遊形態。在惠州,工業旅遊的發展剛剛起步。今年4月,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示了20條「廣東省工業旅遊精品線路」名單,「惠州輕工藝術美食之旅」名列其中。該旅遊路線囊括了南寶玉寶文化產業園、吉他小鎮、維墩藤器、東平窯陶瓷文化園、勁家莊工業園等主要景區,以及周邊的葉挺將軍紀念園、四季綠農場、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

客家婆景區的誕生,同樣是博羅參與開發工業旅遊項目的有益探索。

浸泡、磨漿、煮漿、搗冰糖、濾漿、點兌、成形……原來的生產車間變成了景區的一部分。在這裡,遊客可以透過玻璃觀賞豆腐花全自動生產線,由傳統工藝改良而成的現代生產流程一覽無遺。

除了豆腐花生產線,客家婆景區還打造了七大主題景點:百磨長廊、客家婆發展史、傳統食品智能製造、客家往事民俗館、博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館、嶺南第一磨和客家手信。

6月17日,惠州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發布公告,客家婆景區被確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至此,博羅縣A級旅遊景區增至7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1家,3A級旅遊景區5家。

非遺進農村

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

除了展示客家文化和傳統食品工藝,客家婆景區還承載了一個重要功能——6月15日,景區內的「博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正式揭幕,全面展現博羅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遊客可以零距離感受博羅非遺文化的魅力。

目前,博羅擁有各級非遺項目共37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3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0項。羅浮山豆腐花製作技藝則屬於縣級非遺項目。

「通過非遺項目展演和對外展示,讓更多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博羅傳統文化的魅力,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進一步推動全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博羅縣文廣旅體局局長陳雪花表示,博羅還將在縣內其他景區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推動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和非遺產品進景區。此外,今年還將開展「六個一」活動,即組織一批非遺進景區、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拍攝一系列「博羅非遺故事」、組建一批非遺工作室、出版非遺一本書等,用「活」非遺項目,講「活」非遺故事,傳「活」非遺精神,推動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農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區,然而,把縣級文化場館設在農村,在此前並不多見。

事實上,這與客家婆景區的交通區位優勢不無關係。景區距廣惠高速羅浮山出入口3公裡,距離羅浮山風景名勝區僅約7公裡車程,不論對於惠州當地遊客抑或珠三角外地遊客來說,交通都非常便利,且可以連接多個景點,形成通達連貫的旅遊線路。另外,據長寧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此處距離正在建設的埔筏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僅300多米,屆時可形成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兩大陣地」。

農村是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承地。2019年12月,博羅縣委、縣政府印發《博羅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下稱《規劃》),其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建築風格、文化藝術,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於博羅在新時代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進一步豐富和傳承南粵優秀傳統文化。

促進農村文化興盛,陣地是基礎。《規劃》提出,到2020年博羅將全面建成覆蓋鎮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場所,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為突破口,推動城鎮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以縣級館為總館,鎮綜合文化站為分館,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服務點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立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近一年多來,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博羅各農村百花齊放——參與的文藝志願者人數880多人,服務時長30554小時,項目數近200個。

村歌是農村文化再生產的典型產物。在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的過程中,博羅眾多文藝志願者用音樂挖掘農村文化資源,以鄉村為舞臺、以農民為主角,開展鄉村村歌創作,讓長期客居城市的遊子進一步了解家鄉的變化和文化,宣傳博羅各地新農村建設新風貌,幫助和教育群眾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留住鄉愁。如今,「一村一歌」已成為博羅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精品工程,將在2022年完成全部創作任務,真正實現「一村一歌」。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規劃》提出,要深入弘揚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注重典型示範,開展爭做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最美家庭成員」等活動,以好家風帶動好民風好社風。其中特別指出,博羅將全面啟動縣、鎮、村三級文明聯創工作,確保文明創建落實到基層「最後一公裡」——到2020年,進一步完善博羅特色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常態管理機制,全縣文明村鎮覆蓋率達到100%;到2022年,在全縣打造1個以上全國文明鎮、2個以上省級文明鎮、15個市級文明示範鎮,打造1個以上全國文明村、2個以上省級文明村、75個市級文明村、175個文明示範村。

■觀察眼

讓農村文化土壤肥沃起來

一座建在農村的非遺展示館,讓農村的文化質感有了跨越式的提升。這是發生在博羅鄉間的真實故事。

文化場館的設立,不僅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提供了載體,還意味著農村有了可以容納和孕育優質文化的土壤。後者,才是更為重要的意涵。

從這一意涵延伸開去,在農村廣泛建設「高大上」的文化場館並不是當前階段的任務。更為重要且緊迫的任務是,煥發博羅鄉村文明新風尚,從而提振農村精氣神,引航現代化新鄉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自信之根,它根植於農耕文明的沃土之上,因此,鄉村文化也就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家風家訓到鄉風民俗,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在博羅現有的37項非遺項目中,同樣大部分源於農村文化或技藝的創造和傳承。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重建鄉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場館設在基層,要注重發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通過對民間曲藝、美術、體育等類型文化的發掘、整理和創新,打造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藝術精品。

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隊伍建設,是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前提。要讓農村文化土壤肥沃起來,政府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在肥沃的農村文化土壤上,才可能生長出鄉村文化振興種苗,並且茁壯成長。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對鄉村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傳承與發展,使其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可以藉助現代科技手段、現代文化創意設計表現鄉村傳統,鼓勵鄉村傳統文化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不斷激發鄉村文化的活力。

相關焦點

  • 蘇評│讓更多「花喜鵲」常駐村裡
    紮根鄉村沃土,建設基層文化。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國務院扶貧辦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中,一部蘇北縣級院團創排的大型現代淮劇《村裡來了花喜鵲》好評如潮,贏得滿堂彩。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 讓更多「花喜鵲」常駐村裡
    紮根鄉村沃土,建設基層文化。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國務院扶貧辦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中,一部蘇北縣級院團創排的大型現代淮劇《村裡來了花喜鵲》好評如潮,贏得滿堂彩。
  • 長沙河西要建一所公建文化場館
    ▲部分限價地示意圖相比限價,小編更關心的是:摘地的開發商需要建設一家公共性主題文化場館(專指劇院、美術館、科技館),並且項目投資不少於1億元!公共性主題文化場所卻是月亮島和金星北急需要的配套!為什麼這樣說,我們不妨來對比下:●梅溪湖:建成了文化藝術中心、未來還要建設省圖書館。
  • 福州各類公共文化場館昨起閉館
    福州新聞網1月25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為避免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廣大觀眾、市民以及一線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從昨日起,福州市各類公共文化場館閉館,各類文藝演出活動取消,各景區、公園陸續暫停開放
  • ...脫貧攻堅看山東|奶茶店、咖啡廳、茶藝社……村裡建起了文創街
    東仲都村將這個物件具化後,成為了村裡的「吉祥物」,因此東仲都村也被稱為「奧力給之村」。從村口望去,山居奶茶、川上咖啡廳、好桑糧體驗館、厚廚老灶臺、閱湖茶藝社、兒童家園、木工陶藝蠟染體驗館等藝術性十足的場館錯落有致地坐落在文創街上。據村支書李保玉介紹,村裡引入了「閱湖尚儒研學遊」企業項目。
  • 明天起,蘇州博物館、蘇州圖書館等文化場館恢復開放!
    蘇州的文化場館馬上要跟大家重新見面啦大家快來mark住今天,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印發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行業逐步有序復工開放指南》。3月16日起全市文化場館將逐步有序恢復開放,開館準備工作正在貼心、有序進行中。
  • 江蘇三大文化場館4月前免費對公眾開放
    江蘇省文化廳日前宣布:該省三大文化場館——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和南京圖書館將於今年4月前免費對公眾開放。經測算,三大文化場館實現免費開放後,政府將增加1000萬元投入。    據介紹,三大文化場館的率先開放,是為江蘇省文化場館的全面免費開放探路。
  • 下周起澳門多個文化場館將陸續重新開放
    △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 澳門文化局供圖△澳門世遺建築鄭家大屋 澳門文化局供圖據介紹,16日起重新開放文化場館包括世遺建築鄭家大屋、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遺址、東望洋炮臺、塔石藝文館、大炮臺迴廊及冼星海紀念館。
  • 張家港在村裡建公園!
    走,帶你去張家港的村裡逛公園!  近幾年,福前村針對各個年齡層次人群特點組建起了  南豐鎮建農村和美主題公園佔地1500平方米,集村民健身娛樂、和孝文化教育和黨建活動基地文化服務平臺是建農村開展戲劇、歌舞表演的主要陣地,既豐富了百姓生活,又起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
  • 張家湖區在村裡建公園
    走,帶你去張家港的村裡逛公園!南豐鎮建農村和美主題公園  南豐鎮建農村和美主題公園佔地1500平方米,集健身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和孝文化教育區等。文化服務平臺是建農村開展戲劇、歌舞表演的主要陣地,既豐富了百姓生活,又起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
  • 村裡建起新公園 遛彎像在自家院
    我有話說70多年了,這是村裡第一個公園我是眼看著海棠公園建起來的。大概四月初,有車來把土拉出去了,我還以為是建設停車場。後來發現又拉黃土進來了,一問,說是建公園。我說:這是好事啊!到五月底,就建成了。原來這塊三角地,就是一個平房小院。院裡放了幾個貨櫃,堆了一些垃圾。兩三年了,沒人管。一颳風,呼呼冒土。
  • 今天起,中山這些文化場館有序開放!
    為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館繼續實行實名制預約參觀,具體辦法如下:開放時間每天9:00—17:00(16:30停止入場)開放範圍該館孫中山紀念展示區、翠亨民居展示區、農耕文化展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楊殷紀念展示區及辛亥革命紀念公園,全面對外開放。
  • 土路「變身」石板路,戶戶通讓村裡更有文化味
    11月20日上午,文登區大水泊鎮初家村,50歲的村民陳曦忙完了屋裡的活兒,拿著一把掃帚掃起了門口的石板小路。「門口鋪了石板路,真乾淨敞亮!打掃起來也有勁兒!」陳曦是安徽人,嫁到初家村已經20多年。我市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作啟動以後,村裡把家家戶戶門前的土路都刨開,鋪上石板,路邊還留出管線通道,設計科學合理。陳曦家的大門口,一下子變成了石板路,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再也不用擔心「晴天一腳土,雨天一腳泥」了。
  • 復活馬蒂斯的貓,戴VR手套觸摸故宮國寶|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如何建?
    12月22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分論壇五——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在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舉行。和馬昕一起,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行業內的探索者們線上線下相聚,探討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通過5G、人工智慧等技術加快「雲文化場館」的建設。
  • 青州有個古村落,有2700多年歷史,村裡建了個博物館
    何官鎮臧臺村是青州市北部一個擁有兩千多人口的古老村落,依託村裡的悠久歷史和紅色文化,建起了獨具特色的博物館、民俗館和戰鬥紀念館,一件件富有鄉村特色和紅色文化的老物件勾起了不少人的回憶。
  • 威海文登區:土路「變身」石板路,戶戶通讓村裡更有文化味
    11月20日上午,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初家村,50歲的村民陳曦忙完了屋裡的活兒,拿著一把掃帚掃起了門口的石板小路。「門口鋪了石板路,真乾淨敞亮!打掃起來也有勁兒!」陳曦是安徽人,嫁到初家村已經20多年。
  • 許多文化場館為何門可羅雀?
    一個不可否認事實是:我們花費巨額資金設計建造的許多免費進入參觀遊覽的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科技館、體育館、美術館等等大型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經常出現門可羅雀的悽慘景象。而歐美發達國家的這些場館則往往景象截然相反,幾乎常年門庭若市,有時甚至一票難求。
  • 白水人在村裡建了個安放心靈情感的鄉愁館
    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美在白水鄉愁館」3月2日開館,這家渭南市第一個縣級鄉愁紀念館,上百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藏品,講述著一代代白水人的家國情懷、鄉愁故事。「美在白水鄉愁館」展現了最讓白水人自豪、被飲食專家譽為中國禮儀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活化石」的「三轉席」,「三轉席」是茶席、酒席、飯席三位一體的總稱,茶席6道甜點、水果,供客人喝茶、休息、聊天約15分鐘按老幼排好座次。約15分鐘的酒席8道涼菜,供賓主敬酒表意之用。15-20分鐘飯席熱菜8道,主食6道,確保客人吃好吃飽。
  • 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分論壇聚焦「雲文化場館」建設
    「5G時代的『雲文化場館』並非簡單把線下已有的資源放到線上就結束了,而是要在一個無限的時空裡,藉助新技術,讓藝術品『活』過來。比如,讓你知道凡·高畫麥田的時候,他看到的陽光是什麼樣的。」北京逸格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長馬昕說。  前天,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分論壇——「雲文化場館」建設論壇在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舉行。
  • 永州市文化場館設施名錄_公共文化服務_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_永州...
    12 祁陽縣文化館 目前祁陽縣文化館有縣文化館總館和白竹湖廣場分館兩個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在第五次、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本館連續兩次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