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
[詩裡唐朝]
銀地溪邊遇衲師,笑將花宇指潛知。
定觀玄度生前事,不道靈山別後期。
真相有無因色界,化城興滅在蓮基。
好令滄海龍宮子,長護金人舊浴池。
——李紳《新樓詩二十首·龍宮寺》
(一)
大和九年(835年),時任浙東觀察使的李紳,為剡溪邊的一座新修寺院撰文勒石,篆額題「修龍宮寺之碑」。碑文以行楷撰寫,筆力雄健,結構嚴謹。其拓片至今仍有傳世。
在寫下落款「唐大和九年四月廿五日建」中最後那個「建」字時,李紳長出了一口氣。想了一想,竟未放下筆,而是借著悠長的回憶,寫就《龍宮寺》一詩。
貞元十八年(802年),31歲的李紳因為沒有考中進士,落地南返,以布衣之身,漫遊浙東一帶。途經剡中時,寓居於縣北的龍宮寺裡。寺中住持是一個法號修真的老僧,見了李紳,預言他日後將到此地為官,希望他能修繕寺廟。由於幼年喪父家貧,李紳曾於寺院修習課業,但因為偷拿經書翻閱,吃過不少皮肉之苦,因此對寺院僧人總是不抱好感。寺院老僧一番話雖然是預言他將來會為官的吉言,但李紳認為此乃狂言,一笑置之。
到了元和三年(808年),李紳已進士及第。二度來到剡中,此時修真已經臥病,於是託門人與李紳傳話,希望他勿忘前言。
大和七年(833年),李紳竟然真的做了浙東觀察使,應了老僧預言。然而問及僧人,得知修真和尚已經去世,而龍宮寺也日漸頹敗。李紳信守承諾,帶頭拿出自己的俸祿,其部下和鄉紳隨後助捐,幾個月後將龍宮寺修葺完成,了卻李紳一樁30年的心事。
說到李紳,也許很多人已經記不清詩人的來歷,但若說起《憫農》二首,說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這正是李紳作為詩人,在中唐時期推動,並參與的一場重要的文學改革「新樂府詩運動」中時,所創作的代表作。
李紳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白居易、元稹等詩人主張恢復古代的採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讓詩歌「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白居易首先提出文章要合時而著,其文辭,與盛唐時期詩歌的開闊通達,爛漫天真不同,「新樂府」要求措辭質樸易懂,直截了當。內容要切中時弊,使聞者戒。同時還要合於聲律,便於入樂傳播。而響應白居易的人裡,就有元稹和李紳。
(二)
如今儘管碑文拓片尚存,但龍宮寺已沒有了蹤跡,隨著朝代更迭,寺宇幾度廢立,不見蹤跡。據《歷代詠剡詩選》所載,寺院舊址如今在嵊北三界茶廠處,而三界茶廠也在幾年前被新茶廠併購。
根據地圖所指方向,記者來到距離茶廠最近的剡溪邊,溪水幾乎與常臺高速平行,這裡河道寬闊,水位線也較上遊高些,兩旁青山映襯,依稀能辨得些唐人詩中所寫的模樣,但也看不太真切。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想來也唯有剡溪水,見證著大唐由盛及衰,和這些詩人們的喜怒與哀愁。
「剡溪只是一條山間小溪,它的長度,僅為長江幹流3%,黃河幹流的3.5%;它的功能遠不如長江、黃河之多樣,然而卻有那麼多的詩人,魚貫遊行,歌呼嘯傲於此,這是罕見的。」唐詩之路研究專家竺嶽兵說。
據竺老先生的統計,在數量方面,以收入《全唐詩》的人名為準,根據對浙東各地歷代方志的統計和竺老著作《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跡考》,已考出共有451位唐代詩人遊弋於浙東,留下了1500首唐詩,約佔《全唐詩》收載的詩人2200餘人總數的20.5%。與唐代全國比較,唐時期全國國土約1500萬平方公裡,浙東的面積僅佔全國的0.13%。換句話說,只有全國1/750的浙東,卻有唐代全部詩人的1/5來遊弋謳歌,還應說明的是,詩人主要是通過剡溪遊覽浙東三山的。
(三)
但這些詩人來的心情是不同的,竺嶽兵將他們分為六種:
一種是壯遊:指懷抱壯志而來遊。其中又分三種情況:一是胸次壯闊而又恥與科第,借遠遊以烜然聲名,實現濟世之心。如李白:「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溟海」指的就是剡中。二是應舉之前遠遊。如杜甫,20歲由洛入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直至24歲才歸東都赴京兆貢舉。三是困躓之遊。此類詩人,是在失意時翻然來遊,以示不屈於權貴。如孟浩然,他在長安為權臣沮抑,輕視權貴的氣魄昂揚起來,說:「謝公積憤懣,莊舄空悲吟」,尋謝公足跡南來吳越、永嘉,毅然與仕途決絕。
第二種是宦遊:分朝廷正常派任與被朝廷貶拙在浙東任地方官之遊。比如李紳。
此外還有淡泊紅塵,投閒山水的「隱遊」;有因時局艱虞、進言無路的「避亂遊」;有在經濟繁榮之時,考察地方土產與手工業的「考察遊」;還有愛而未到的「神遊」。
竺嶽兵告訴記者,唐詩中的「剡溪」,發源於天台山華頂峰以北山麓,至石橋匯注成溪,流至沃洲盆地,與另一支溪匯合。與今天比較,景觀變化主要是在景區交通水路變旱路之上。
現在,剡溪的中、下遊沿溪都有公路。剡溪上遊,在沃洲到石橋村一段,古時可通扁舟或竹筏、木筏,但後來河道失修,水源不足,已經無法通航。
當地人說,大約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沃洲盆地修建了大型水庫,盆地成湖,恢復了8公裡長的水路。
水庫下有古村遺址,湖上小島二三,倒也有晉唐風韻;再溯流而上至茅洋村。雖然溪邊有公路,但如果沿溪而行,青山綠水間,依然是一派優美的自然風光。
感謝:
浙江省社科聯
新昌縣委宣傳部
新昌縣社科聯
新昌縣白雲書院
新昌縣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社
嵊州市社科聯等為本組報導提供的支持。
參考書籍及文獻
《唐詩之路系列叢書1~4》竺嶽兵 著/主編 中國文史出版社
《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成果選編》 中共新昌縣委宣傳部 2018年5月
《中國李白研究——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 中國李白研究會 馬鞍山李白研究所 浙江新昌唐詩之路研究社 編 安徽文藝出版社
《從天姥山的聞名到李太白的夢遊》 呂洪年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0年2月
《剡溪詩話(彙編本)》林世堂 著 現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