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上任浙東觀察使後為何修繕龍宮寺

2020-12-24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

[詩裡唐朝]

銀地溪邊遇衲師,笑將花宇指潛知。

定觀玄度生前事,不道靈山別後期。

真相有無因色界,化城興滅在蓮基。

好令滄海龍宮子,長護金人舊浴池。

——李紳《新樓詩二十首·龍宮寺》

(一)

大和九年(835年),時任浙東觀察使的李紳,為剡溪邊的一座新修寺院撰文勒石,篆額題「修龍宮寺之碑」。碑文以行楷撰寫,筆力雄健,結構嚴謹。其拓片至今仍有傳世。

在寫下落款「唐大和九年四月廿五日建」中最後那個「建」字時,李紳長出了一口氣。想了一想,竟未放下筆,而是借著悠長的回憶,寫就《龍宮寺》一詩。

貞元十八年(802年),31歲的李紳因為沒有考中進士,落地南返,以布衣之身,漫遊浙東一帶。途經剡中時,寓居於縣北的龍宮寺裡。寺中住持是一個法號修真的老僧,見了李紳,預言他日後將到此地為官,希望他能修繕寺廟。由於幼年喪父家貧,李紳曾於寺院修習課業,但因為偷拿經書翻閱,吃過不少皮肉之苦,因此對寺院僧人總是不抱好感。寺院老僧一番話雖然是預言他將來會為官的吉言,但李紳認為此乃狂言,一笑置之。

到了元和三年(808年),李紳已進士及第。二度來到剡中,此時修真已經臥病,於是託門人與李紳傳話,希望他勿忘前言。

大和七年(833年),李紳竟然真的做了浙東觀察使,應了老僧預言。然而問及僧人,得知修真和尚已經去世,而龍宮寺也日漸頹敗。李紳信守承諾,帶頭拿出自己的俸祿,其部下和鄉紳隨後助捐,幾個月後將龍宮寺修葺完成,了卻李紳一樁30年的心事。

說到李紳,也許很多人已經記不清詩人的來歷,但若說起《憫農》二首,說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這正是李紳作為詩人,在中唐時期推動,並參與的一場重要的文學改革「新樂府詩運動」中時,所創作的代表作。

李紳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白居易、元稹等詩人主張恢復古代的採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讓詩歌「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白居易首先提出文章要合時而著,其文辭,與盛唐時期詩歌的開闊通達,爛漫天真不同,「新樂府」要求措辭質樸易懂,直截了當。內容要切中時弊,使聞者戒。同時還要合於聲律,便於入樂傳播。而響應白居易的人裡,就有元稹和李紳。

(二)

如今儘管碑文拓片尚存,但龍宮寺已沒有了蹤跡,隨著朝代更迭,寺宇幾度廢立,不見蹤跡。據《歷代詠剡詩選》所載,寺院舊址如今在嵊北三界茶廠處,而三界茶廠也在幾年前被新茶廠併購。

根據地圖所指方向,記者來到距離茶廠最近的剡溪邊,溪水幾乎與常臺高速平行,這裡河道寬闊,水位線也較上遊高些,兩旁青山映襯,依稀能辨得些唐人詩中所寫的模樣,但也看不太真切。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想來也唯有剡溪水,見證著大唐由盛及衰,和這些詩人們的喜怒與哀愁。

「剡溪只是一條山間小溪,它的長度,僅為長江幹流3%,黃河幹流的3.5%;它的功能遠不如長江、黃河之多樣,然而卻有那麼多的詩人,魚貫遊行,歌呼嘯傲於此,這是罕見的。」唐詩之路研究專家竺嶽兵說。

據竺老先生的統計,在數量方面,以收入《全唐詩》的人名為準,根據對浙東各地歷代方志的統計和竺老著作《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跡考》,已考出共有451位唐代詩人遊弋於浙東,留下了1500首唐詩,約佔《全唐詩》收載的詩人2200餘人總數的20.5%。與唐代全國比較,唐時期全國國土約1500萬平方公裡,浙東的面積僅佔全國的0.13%。換句話說,只有全國1/750的浙東,卻有唐代全部詩人的1/5來遊弋謳歌,還應說明的是,詩人主要是通過剡溪遊覽浙東三山的。

(三)

但這些詩人來的心情是不同的,竺嶽兵將他們分為六種:

一種是壯遊:指懷抱壯志而來遊。其中又分三種情況:一是胸次壯闊而又恥與科第,借遠遊以烜然聲名,實現濟世之心。如李白:「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溟海」指的就是剡中。二是應舉之前遠遊。如杜甫,20歲由洛入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直至24歲才歸東都赴京兆貢舉。三是困躓之遊。此類詩人,是在失意時翻然來遊,以示不屈於權貴。如孟浩然,他在長安為權臣沮抑,輕視權貴的氣魄昂揚起來,說:「謝公積憤懣,莊舄空悲吟」,尋謝公足跡南來吳越、永嘉,毅然與仕途決絕。

第二種是宦遊:分朝廷正常派任與被朝廷貶拙在浙東任地方官之遊。比如李紳。

此外還有淡泊紅塵,投閒山水的「隱遊」;有因時局艱虞、進言無路的「避亂遊」;有在經濟繁榮之時,考察地方土產與手工業的「考察遊」;還有愛而未到的「神遊」。

竺嶽兵告訴記者,唐詩中的「剡溪」,發源於天台山華頂峰以北山麓,至石橋匯注成溪,流至沃洲盆地,與另一支溪匯合。與今天比較,景觀變化主要是在景區交通水路變旱路之上。

現在,剡溪的中、下遊沿溪都有公路。剡溪上遊,在沃洲到石橋村一段,古時可通扁舟或竹筏、木筏,但後來河道失修,水源不足,已經無法通航。

當地人說,大約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沃洲盆地修建了大型水庫,盆地成湖,恢復了8公裡長的水路。

水庫下有古村遺址,湖上小島二三,倒也有晉唐風韻;再溯流而上至茅洋村。雖然溪邊有公路,但如果沿溪而行,青山綠水間,依然是一派優美的自然風光。

感謝:

浙江省社科聯

新昌縣委宣傳部

新昌縣社科聯

新昌縣白雲書院

新昌縣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社

嵊州市社科聯等為本組報導提供的支持。

參考書籍及文獻

《唐詩之路系列叢書1~4》竺嶽兵 著/主編 中國文史出版社

《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成果選編》 中共新昌縣委宣傳部 2018年5月

《中國李白研究——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 中國李白研究會 馬鞍山李白研究所 浙江新昌唐詩之路研究社 編 安徽文藝出版社

《從天姥山的聞名到李太白的夢遊》 呂洪年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0年2月

《剡溪詩話(彙編本)》林世堂 著 現代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談起節約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來說明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談起節約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來說明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原來是一個大貪官?
    這首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到這首詩,讓我們覺得很親切,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背,在飯桌上掉幾個飯粒,媽媽就和孩子一起背最後一句,小朋友就高興地把飯粒撿到碗裡。李紳在《憫農》的第2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為何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那當屬以「憫農」著稱的李紳。李紳,中唐「元和三子」之一,白居易劉禹錫的至交好友,「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但他在唐朝詩壇最濃墨重彩的貢獻,卻是其詩作裡悲天憫人的情懷。其代表作《憫農詩二首》,以樸實的筆墨,精確道盡了大唐農民的疾苦。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苦難,不知叫多少後人邊讀邊落淚。
  •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電影白鹿原有段對話,其中黑娃有一句話意思是說,歷朝歷代無論誰做皇帝,啥時代農民都是最苦的,這句話說的很經典,農民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一個階層確實很苦,而李紳所創作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鋤禾日當午」中「鋤禾」是什麼意思?詩詞大會大學生選手不理解
    這位大學生選了C,很顯然是她不懂「鋤禾日當中」中的「鋤禾」是什麼意思,而事實上不懂的也並不只她一個。對於這樣的答案,嘉賓蒙曼老師直接就懵了,而後她不無尷尬地表示:「這一看就是城裡的孩子」。蒙曼老師說得很委婉,但事實上不管有沒有農事經驗,這首小學生都會背的詩其實咱們一定是要理解的。
  • 「鋤禾日當午」趣味打油詩8首,這詩被玩壞了
    2鋤禾日當午,上班真辛苦。一張小破凳一坐一下午。3鋤禾日當午,樹下鬥地主。7鋤禾日當午,農民最辛苦。風吹又日曬,一生伴黃土。7+鋤禾日當午,拼命挖紅薯。9鋤禾日當午,動作猛如虎。晚上吃什麼?小蔥拌豆腐。10鋤禾日當午,太陽真粗魯。
  • 李紳預言大洗牌
    本來的田園詩可以寫農家樂、田園風光、山清水秀,他的田園詩卻大煞風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再例如大和七年(833),他從浙東往洛陽,夜宿揚州,寫下《宿揚州》: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鬥牛。今日市朝風俗變,不須開口問迷樓。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文|野史日記一首小學課本裡的詩句,深深的刻在每一位讀過小學的人心中,就拿野哥自己來說,眾多古詩詞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這首《憫農》,在我上學的時候,名字還是《鋤禾》,也是在最近才得知《鋤禾》已經改名《憫農》,這才又想起聊聊這首曾經讓我每次吃飯都不剩下一粒米的詩句來。
  • 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冤枉!
    談起節約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來說明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
  • 「司空見慣」說李紳
    相傳它原本含有貶義,是用來批評唐代詩人李紳的。李紳,字公垂,中唐時期人。他不僅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說起李紳,自然會想到他所寫的著名詩作《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因「鋤禾日當午」被嘲的蒙曼,曾在詩詞大會即興贈詩給選手,高明
    但在詩詞大會第5季結束後,她卻受到了不少質疑,甚至有不嫌事大者還用上了「跌下神壇」這樣的字眼。這是為什麼?一:因「鋤禾日當午」被質疑這首詩咱們都知道,來自唐代大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其二》,全詩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憫農》的作者在肇慶也留下過佳作哦!
    傳說她於西江邊獲一大卵,後孵出五小龍,長大後遊去。秦始皇遣使禮聘,欲納於後宮,溫夫人不悅。船至始安,被龍引回水程水。死後葬於悅城西江邊黃旗山麓,五龍子激浪推沙成墳。後人在其地(德慶悅城)建龍母廟,至今尚存,每年來自海內外的參拜者過百萬人。《新唐書●李紳傳》:「康州有媼龍祠,舊傳能致雲雨,紳以書禱,俄而大漲。」
  • 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年幼的我,一直以為,該詩的作者李紳是一位悲天憫人,心繫百姓的人。結果長大了,看的史書多了,才發現,原來我錯了,真實的李紳卻與想像截然相反,簡直是顛覆了人們的認知。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 古詩文學習032:二年級下冊,李紳《憫農》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附錄憫農(其二)[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憫農其二 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 一個出自劉禹錫、李紳的成語,你很熟悉,但可能經常會錯用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李紳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