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是個常用的成語,人們大都知道它的意思,也許並不清楚它的來歷。相傳它原本含有貶義,是用來批評唐代詩人李紳的。
李紳,字公垂,中唐時期人。他不僅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說起李紳,自然會想到他所寫的著名詩作《憫農二首》。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詩已收入全國小學教材)
這兩首詩再現了農夫的艱辛生活、悲慘命運,以及那些極不合理的現實,凝聚了詩人對不勞而獲的富人們的無限憤懣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們的真摯同情。可以想見:作為新樂府詩的創作者,李紳是關注時事、關心百姓的,正如元稹對他的讚譽「不虛為文」;若就「文如其人」而言,他本人應該是憎恨奢侈、憐憫疾苦的,「人如其文」的品格應當不容置疑。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李紳平時的生活卻是奢侈無度的。據孟棨(唐)《本事詩·情感》記載:「李司空罷鎮在京,慕劉名,嘗邀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劉於席上賦詩,曰:『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司空,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唐代沒有這個官職,因為李紳曾任職於工部,主管水利、建築等,所以劉禹錫稱他為「司空」。刺史,古代一個州的行政長官。劉禹錫當時任蘇州刺史,所以自稱「江南刺史」。
李紳是劉禹錫的好友,一直仰慕他的名聲、人格。這一次,他邀請劉禹錫到自家做客,設宴款待,一敘衷腸。席上,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席間,歌伎勸酒,花樣百出。劉禹錫實在難忍,便當場作詩,寫下《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此詩的大意是:在這豪華的宴會上,歌女打扮入時,唱著美妙的流行歌曲,客人們觥籌交錯,起坐喧譁。你李司空花天酒地,習以為常,可我劉禹錫卻肝腸寸斷,於心不忍。由此可知,「司空見慣」本義是批評李紳看慣了奢侈,並將它當成了平淡的事,其中飽含著劉禹錫對朋友墮落的不滿和痛心。
不過,後人並不在意這個本義,以「司空見慣」表示看慣了的事就不以為奇,它變成了中性詞,不再有當初的貶義了。如:蘇軾《滿庭芳六首(其二)》:「人間何處有?司空見慣,應謂尋常。」馮夢龍《警世通言》三十八卷:「他生得諸般齊妙,縱司空見慣也魂消!」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幸虧洋提督早已司空見慣,看他磕頭,昂不為禮。」此類例句,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