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說李紳

2020-12-14 古月可人

「司空見慣」是個常用的成語,人們大都知道它的意思,也許並不清楚它的來歷。相傳它原本含有貶義,是用來批評唐代詩人李紳的。

李紳,字公垂,中唐時期人。他不僅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說起李紳,自然會想到他所寫的著名詩作《憫農二首》。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詩已收入全國小學教材)

這兩首詩再現了農夫的艱辛生活、悲慘命運,以及那些極不合理的現實,凝聚了詩人對不勞而獲的富人們的無限憤懣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們的真摯同情。可以想見:作為新樂府詩的創作者,李紳是關注時事、關心百姓的,正如元稹對他的讚譽「不虛為文」;若就「文如其人」而言,他本人應該是憎恨奢侈、憐憫疾苦的,「人如其文」的品格應當不容置疑。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李紳平時的生活卻是奢侈無度的。據孟棨(唐)《本事詩·情感》記載:「李司空罷鎮在京,慕劉名,嘗邀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劉於席上賦詩,曰:『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司空,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唐代沒有這個官職,因為李紳曾任職於工部,主管水利、建築等,所以劉禹錫稱他為「司空」。刺史,古代一個州的行政長官。劉禹錫當時任蘇州刺史,所以自稱「江南刺史」。

李紳是劉禹錫的好友,一直仰慕他的名聲、人格。這一次,他邀請劉禹錫到自家做客,設宴款待,一敘衷腸。席上,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席間,歌伎勸酒,花樣百出。劉禹錫實在難忍,便當場作詩,寫下《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此詩的大意是:在這豪華的宴會上,歌女打扮入時,唱著美妙的流行歌曲,客人們觥籌交錯,起坐喧譁。你李司空花天酒地,習以為常,可我劉禹錫卻肝腸寸斷,於心不忍。由此可知,「司空見慣」本義是批評李紳看慣了奢侈,並將它當成了平淡的事,其中飽含著劉禹錫對朋友墮落的不滿和痛心。

不過,後人並不在意這個本義,以「司空見慣」表示看慣了的事就不以為奇,它變成了中性詞,不再有當初的貶義了。如:蘇軾《滿庭芳六首(其二)》:「人間何處有?司空見慣,應謂尋常。」馮夢龍《警世通言》三十八卷:「他生得諸般齊妙,縱司空見慣也魂消!」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幸虧洋提督早已司空見慣,看他磕頭,昂不為禮。」此類例句,不一而足。

相關焦點

  • 成語「司空見慣」的來歷
    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解釋說:「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一個人想要在萬世之後,被人永遠懷念,這是中國文化認可的三條路:立德,立功,立言。哪一條做到了,都可萬世「不朽」。
  • 司空見慣的「司空」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司空見慣」是一個比較大眾化的成語,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它的內涵。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詞大有來頭,「司空」本意是一個官名,「司空見慣」跟唐朝一位被稱作「李司空」的大詩人有關。這位「李司空」就是著名的「憫農詩人」李紳,創造「司空見慣」這個成語的正是"詩豪"劉禹錫。
  • 一個出自劉禹錫、李紳的成語,你很熟悉,但可能經常會錯用
    李紳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憫農詩》也被選入小學教科書中,可以說李紳就憑這一首詩就紅了一千多年。今天要說的這個成語 ——司空見慣,就是發生在這兩位詩人身上的。
  • 你不知道的成語典故:司空見慣 顛覆三觀的詩人們
    司空見慣,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成語,對它出現在各種場景大家也司空見慣了,可是它的典故來處,估計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司空見慣典出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書中寫道:「劉尚書禹錫罷和州,為主客郎中、集賢學士。
  • 成語學習第二講司空見慣
    關於劉禹錫和李紳「司空見慣」這個成語的誕生和兩個人有關,一個是劉禹錫,一個是李紳。劉禹錫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當時,劉禹錫中了進士,在京城做監察御史;因為他的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
  • 「司空見慣」成語出處,竟然和兩位大詩人有關係
    「司空見慣」成語出處,竟然和兩位大詩人有關係文:枯木「司空見慣五代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 「司空見慣」最早出自唐代孟棨編纂的《本事詩》,該書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逸事,並收錄了相關的一些詩歌。因為這本書,很多優美的詩篇、故事和唐人佚詩才得以流傳,因此彌足珍貴。
  • 司空見慣的一個成語,原來出自這首詩,長知識了
    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時,一個叫李紳的司空大人請劉禹錫赴宴,這個李紳是誰呢?就是寫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個李紳可能也是為了結交劉禹錫,宴請中酒酣之際,把妙齡歌女喊出來給唱曲敬酒助興,劉禹錫覺得過於奢華,有點看不慣,但又不好意思直說,以免掃了主人的興,就賦了一首詩《贈李司空妓》送給李紳。「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 成語「司空見慣」,見的什麼「慣」?背後的故事毀三觀!
    「司空見慣」是哪個司空?他的詩人人會背,人品卻鮮為人知!成語「司空見慣」,見的什麼「慣」?背後的故事毀三觀! 有個常用成語,叫「司空見慣」,意思是「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表示看慣了就不覺得奇怪了。比如,「疫情防控期間,大街上的車輛比往日少多了,平常司空見慣的堵車現象今日蹤影全無。」
  • 司空見慣的「司空」是啥意思?知其一的人很多,知其二的都是學霸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詞出自唐代哲人、文學家劉禹錫之手,就是《贈李司空妓》這首詩,在這個名字裡,李司空其實就是李紳,他是唐代的宰相,也是大家熟知的詩人。「司空」一詞,在當時詩人中少見,李紳生於浙江湖州市,祖籍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其父為「三公」,其母為「司空」,其父為「三公」,其母為「司空」,其父為明代工部尚書,其母為封侯。
  • 「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其實出自一首詩,有知道出處的嗎?
    「司空見慣」,司空是中國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某事很常見,不足為奇。成語「司空見慣」典出中唐,其出處各書記載不盡一致。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憫農其二 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 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冤枉!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
  • 成語「司空見慣」怎麼來的呢?請賞一首詩,聽一則故事
    「司空見慣」是大家常用的一個成語,意思是經常見到某種事,也就見奇不奇,見怪不怪了,眼見的多了,就習以為常了。如果刨根問底地一問一下,那「司空」是什麼意思?可能有些人就不知道了。其實司空是一個官名,那自然是一個做司空的官,經常看到某種事情了。成語怎麼來的呢?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李紳吃雞是當代人挖掘的歷史真相還是歷史發明?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憫農二首》這首詩目前有一位主流承認的作者,名叫李紳,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地位很高。當年他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帶著這首詩去見呂溫,呂溫讀罷這首詩,連連稱讚,當時就表態說,李紳前途不可限量,有做宰相的本事,後來果然應驗。雖然在史料之中,對於呂溫的這番話有明確記載,但是我認為,這也就是呂溫的一句客氣話而已,只不過後來真的成真。
  • 李紳:弱者掌權欺壓弱者,比強者尤甚
    如果因此,把它的作者李紳看作為人民吹口哨的英雄,那就大錯特錯了!仰望權力李紳的曾祖父是唐朝的中書令李敬玄,祖父和父親都在朝為官,妥妥地官宦之家。再好的家境也經不起變故,六歲時,李紳的父親去世。原本優渥的家庭變得清苦,市井百態的生活,讓李紳更加了解底層人民生活的不易。
  • 李紳預言大洗牌
    李紳(772—846)個性剛烈,不隨波逐流,不能把自己融入世俗社會,自已是高幹,卻對社會有太多的看不慣,他總是在光明中看到黑暗,繁榮中看到衰敗。
  •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電影白鹿原有段對話,其中黑娃有一句話意思是說,歷朝歷代無論誰做皇帝,啥時代農民都是最苦的,這句話說的很經典,農民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一個階層確實很苦,而李紳所創作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上任浙東觀察使後為何修繕龍宮寺
    寺中住持是一個法號修真的老僧,見了李紳,預言他日後將到此地為官,希望他能修繕寺廟。由於幼年喪父家貧,李紳曾於寺院修習課業,但因為偷拿經書翻閱,吃過不少皮肉之苦,因此對寺院僧人總是不抱好感。寺院老僧一番話雖然是預言他將來會為官的吉言,但李紳認為此乃狂言,一笑置之。到了元和三年(808年),李紳已進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