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成語,對它出現在各種場景大家也司空見慣了,可是它的典故來處,估計大多數人並不知道。
司空見慣典出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書中寫道:「劉尚書禹錫罷和州,為主客郎中、集賢學士。李司空罷鎮在京,慕劉名,嘗邀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 劉於席上賦詩曰: 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因以妓贈之。」
故事是這樣的:劉禹錫被貶到蘇州任刺史,司空李紳恰好很仰慕劉禹錫的文名,於是大擺筵宴,邀請劉禹錫到府上做客。酒足飯飽之際,李紳讓一個很年輕的歌姬唱歌給劉禹錫聽。劉禹錫於是當場寫了一首詩,大意是,美女梳著好看的髮髻,畫著宮廷樣式的妝容,唱了一曲杜韋娘詞,仿佛春風一般。這樣的場景司空大人見慣了,沒什麼感覺,卻令江南的刺史肝腸盡斷。於是李紳就將這位歌姬贈與劉禹錫。
李紳何許人也?他就是那位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憫農」詩人,後來官越做越大,奢靡的程度也越來越誇張。他辦的「雞舌宴」,吃雞隻吃雞舌,其餘的都扔掉,是歷史上形容窮奢極欲的著名典故之一。
劉禹錫詩中的」斷腸「二字很有意思,他到底斷的是什麼腸呢?
第一種可能,是當時蘇州人民困苦,時有天災人禍,而李紳卻在家中奢靡無度,載歌載舞,這令劉刺史深感悲憤,痛心而「斷腸」。
第二種可能,是李紳當時早就不擔任司空這樣的高官了,依然能享受豪奢的生活,而自己是堂堂刺史,卻連美女唱歌都很少見過,自卑而「斷腸」。
劉刺史「斷腸」的原因到底是哪種可能,誰也不知道。不過從李紳贈妓的舉動來看,他可能覺得是第二種。當然,劉刺史最後也是笑納了的。
不過劉刺史終究緣淺福薄,聽說後來被另一個宰相李逢吉派人將這位歌姬擄了去,他是一個屁都不敢放。而劉刺史後來還在另一個場合,又利用這首詩使得別人送給他兩位歌姬。
說好的「體恤疾苦」呢?說好的「惟吾德馨」呢?說好的「不畏權貴」呢?
所以,只是看這些詩人的詩詞的話,無法想像他們還有著這麼奇葩的一面。歷史中不為人知的複雜,卻透過小小的成語典故,暴露了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