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個體——電影《八佰》影評

2020-12-16 陳峰說娛樂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的是史稱「八佰戰士」的中國國民黨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開頭,有一個細節,那便是,在顯示各個合作商的畫面時,往常的其他電影會播放出與其一致的背景聲音,而這部電影,是以情節中每當日本人來到時的警報聲取而代之,具有壓迫感的氣氛迅速而來,使觀眾由適才的狀態進入到對接下來發生一切的關注,如同身臨其境。

起先,是在一位老太太「酒釀圓子」的回憶中,將一切娓娓道來。如同坐在和平年代某個午後溫暖陽光中的閒談,縱然歲月吹散了硝煙,但那份驚心動魄,更在這種平靜的反差中顯得尤為濃烈。

關於這部電影的名字,導演坦言內容更注重的是戰爭中個體的體驗:「所以,人字旁特別重要。」

這個「個體」,不僅僅指的是與敵人鬥爭的戰士,也是指當時目睹這場戰爭的所有人。當然,這其中更包括影院中的觀眾,由此形成了多層的觀看關係。

一條蘇州河隔開了天堂與地獄,北岸倉庫中的軍人望著南岸租界的燈紅酒綠,而南岸的人亦望著北岸的炮火連天。並且,南岸還有一處京劇戲臺,進一步形成大舞臺中的小舞臺的套層結構。他們互為表現者,又互為關注者,而情節的步步推進,就是讓他們在每次的互相影響中,融合在一起。

在小湖北向謝副團長介紹自己時說:「我姓朱,是朱元璋的第十八代玄孫。」謝副團長便問:「那你知道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嗎?」小湖北沒有答上來。

其實,這句話很有深意,它可以說是體現了電影的核心。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外有外族女真入侵。連年不斷的戰爭,造成國庫虧空。崇禎懇請大臣捐款,大臣們皆以「沒錢」二字回答。可是,待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從那些大臣家中收繳來的白銀,多達幾千萬兩,可以抵好幾年的國庫收入。文臣貪財,武官怕死,民眾麻木不仁,面對外敵入侵,選擇了屈膝投降。

同樣,這一切也發生在了四行倉庫保衛戰中,電影的前部分,側重於對人私心的體現。

在租界中,關乎中國人命運的大事被當作賭注看待;女人們日日搓麻將,並為日常鄰裡之事鬧得驚天動地;蓉姐弟弟刀子將前來躲避日本人毒氣彈的百姓拒之門外……

這其中,心系戰爭的人並不是沒有,比如時常拿起望遠鏡關注對岸的教授,但終究被太太的抱怨聲圍繞。比如,目不轉睛盯著對岸的當紅明星盧小姐,邊把對她拍個不停的鏡頭移向對岸,邊說:「別拍我,拍那邊。」但在一堆面對戰爭手足無措的人中,這樣的聲音顯得有幾分單薄。

而北岸這邊,端午等人偶然機會進入了軍營,上戰場打仗並不是本意,所以幾次試圖逃跑,並且面對日本俘虜,不敢開槍;老算盤不想去冒險封水道,與老鐵擲錢幣來決定,其實錢幣的兩面皆一樣;老鐵最初,整個人打蔫兒似的躺在地上,被罵「瓜慫」。

電影中的這些,皆是對人物看待這場戰爭時最本能表現的刻畫。飾演羊拐的演員王千源在後來的採訪中說道:「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他的多面性,我可能在電影裡面就稍微主體一點,其實在我來講沒有正面反面。」

這部電影跳出了人們慣性思維中的「好人」與「壞人」的判斷,沒有把誰神化,而將更多的筆墨用在人性中灰暗部分的體現,以此更能與後來的變化產生鮮明的對比。

面對接下來的戰鬥,有前進就會有退縮,電影中並沒有將此避諱。當老算盤再一次策劃逃走的時候,端午舉起槍對著他,在老算盤哆哆嗦嗦說了一系列自己的理由過後,情節在這裡安排的是,端午無奈地流下淚水,沒有過多言語的勸說,亦沒有繼續阻止。

這其中,將老算盤膽小怕事的性格突出得淋漓盡致的同時,又傳達給了觀眾那來自於人與人之間因感同身受而產生的諒解的動人之處。電影對於人物內心活動真實性的體現,皆在於此。

而端午的轉變,也在最初逃走時候,看到日本人從水道進入倉庫,出於對弟弟小湖北的擔心,不顧自身安危向北岸大喊,讓大家因此有了防備。這些意在說明,端午那源自敵人殺害叔叔的恨,升華為對於敵人侵略一個民族的恨,這樣的恨,已經激發出勇敢。

勇敢,有時是在牽扯到自己利益以及傷害到對自己重要的人的時候而逼出來的,有一句話這樣講,沒有人想當英雄,只是時勢造英雄。

電影對於這個變化的鋪陳,做得十分到位,即便已遠離戰爭年代,也可以使觀眾感受到一個個面孔鮮活的存在,由此產生共鳴。

情節層層遞進,關於戰士們看淡生死的表現,有時只是一句話,一個舉動,便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開始,山東兵身綁炸藥欲與敵人同歸於盡,若無其事地對端午說:「小孩兒,幫我綁一下。」後來,端午問山東兵:「你真打算跳嗎?」山東兵回答他:「一個人一個命,家裡的排位早就立好了。」

在撤離倉庫的前夜,有人說:「這鬼谷子講的本用來盜墓的方式,今天用來修墳墓了。」羊拐笑著接過話:「這本就是在修墳墓。」

關於「煙」的對話,在電影中,每次出現都象徵了不同的意義。第一次是記者來拍照時,羊拐對老鐵說,「煙是我的命。」第二次撤離時,羊拐送老鐵上房頂,老鐵對羊拐說,「煙是你的命。」第一次是兩人苦中作樂,第二次是送別。

這些內容,如同將一顆定時炸彈擲向觀眾的內心,起初只是漫不經心地冒著煙,平靜得容易將其忽略,但回過神,方感受到其強大的殺傷力,情感衝擊由此而來。

如果電影前部分對人性的灰暗著重刻畫意在說明他們皆是普通的小人物,有著最真實的七情六慾,那麼後部分對於他們由家國讎恨而逐漸產生的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則是突出了人性中的光芒所在。

雖然老算盤最終逃走,但也曾克服恐懼,努力將中槍的老鐵拉至安全的地方,因而手上中彈受傷;南岸租界時常用望遠鏡關注北岸的教授,也將槍口對準了敵人;蓉姐弟弟刀子,勇敢地將電話線接至對岸,不惜獻出生命;童子軍楊慧敏,冒險跳進河中,躲過敵人,將旗送至對岸……

至於方記者這個人物,一開始,他是向日本人出賣情報的臥底。有一幕,是他走在街上,當時旁邊在演情景劇,其中的臺詞大意是,他傷害了你,你為什麼還要幫助他?這或許反映的就是方記者當時矛盾的心理狀態。他所做的一切,或許只是為了利益。直到後來,在走進四行倉庫,看到了戰士們勇敢的犧牲精神,於是,他被深深觸動。最終,在撤離的時候,冒著日軍的火力拿回了守衛部隊戰士們的遺物。這時,鏡頭給了他遺落在橋上的攝影器材一個特寫,暗示他拋棄了利益,拿起了良心,由此完成角色的轉變。

電影中這場戰爭所帶來的精神意義,遠遠已超過其本身的意義。對於戰士們,是為了讓全世界看到抗戰的決心;對於租界中優哉遊哉的人們,是一場覺醒;對於銀幕外的觀眾,便是引發了內心強烈的震撼。

管虎電影中常用動物做視覺意象,甚至以動物做主角,比如《鬥牛》。《老炮兒》中,在老炮兒奔向約架的路上,同樣出現了動物,那一幕,是鴕鳥在奔跑。鴕鳥與鬧市形成對比,寓意自由、野性與牢籠,是老炮兒欲掙脫所處階層,向惡勢力抗爭的內心寫照。

而在《八佰》中,出現的動物是老鼠和那匹白馬。

老鼠的本能是求生,是躲藏,在第一個鏡頭出現時,所對應的是沿路收攏來的那些只想活,不想打仗的「非正規軍」。

而白馬象徵的,應該是純潔、自由、和平和勇敢。

首先,是在最初老算盤尋找錢幣時發現它的,灰暗色調的環境中,它是光亮的存在,衝破束縛,一路跑向遠處,體現了老算盤渴望逃走,重返自由的心。

接著,在一次將敵人打退過後,白馬從倉庫跑出來,南岸租界的人們看到它時,都興奮地追隨著它跑,表現出人們對於和平的嚮往。

然後,這匹馬在小湖北對哥哥端午的幻想中,成了趙子龍從容迎上千兵萬馬時的坐騎,代表的是端午從懦弱到勇敢的成長。

當日軍談判時,白馬成為謝副團長的坐騎,並由小湖北陪同,象徵著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些意象的安排,調整了電影節奏,為緊張的氛圍注入一抹浪漫的色彩。由此全方位地將情節表現,使整體更加有層次感。

電影結尾,白馬從戰士們撤離過後空蕩蕩的倉庫走出,作為背景的牆壁上,是千千萬萬個子彈留下的孔。它身上的毛,血跡斑斑,但依然遮不住潔白的底色。隨後,便是一個長鏡頭,仿佛穿過了幾十年,呈現出今日高樓林立繁華的上海。

寫過的一句話,「著實令人熱淚盈眶,因為這是對人民終究取得勝利的堅信,又像是佇立在劫後餘生的家園,以難以名狀的情緒,回首一路坎坷。」

雖然,對於這部電影人們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我更願以藝術的角度來看待。畢竟,藝術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這其中的一些改動,大概是為了營造藝術效果,正如電影的內容所體現的,世間的一切存在,皆是個體,我們應當對此予以善意和客觀的評判。

美國影評人、劇本作家,普立茲獎獲得者羅傑·艾伯特曾說:「好電影應該在你每次重複觀賞時都依然感覺新穎。」是的,優秀的電影具有包容性,引發觀眾對其中內容全方位地反覆思考。

最初看到《八佰》電影的幾個鏡頭時,作為一個寫作愛好者,便萌生了要為這部電影寫影評的想法,但戰爭主題的內容我並不擅長寫,這一路走下來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但隨著第二次觀看這部電影,並且反覆琢磨其中一些細節時,便對此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和理解,我感受到了正在被這部電影接納,它向我敞開心扉。

相關焦點

  • 趙彥彬影評《八佰》:還原真實歷史就是影片的成功
    近日,觀看管虎電影《八佰》。該影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趙彥彬影評《八佰》影片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
  • 《集結號》到《八佰》再到《金剛川》:國產戰爭電影崛起還要多久
    《集結號》的成功,為後續國產戰爭電影的拍攝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本。但是,在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國產戰爭電影並沒有出現想像中百花齊放的景象,在商業資本以及快錢思維的驅使下,投資耗費巨大、見效較慢的戰爭片已被逐步排除在電影類型的主流序列。
  • 「影評」《八佰》的超越和升華
    【影評】《八佰》的超越和升華《八佰》劇照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楊文秀2020年8月14日,電影《八佰》點映,隨後正式上映。作為影院復工後上映的首部國產大片,《八佰》帶觀眾重回民族記憶中的至暗時刻,亦在戲裡戲外擔負著特別的責任和使命。《八佰》以淞滬會戰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的事跡為原型,故事的主題,則落在了喚醒國魂上。
  • 電影《八佰》的結局
    電影《八佰》仍在上映。現在評價這部電影似乎為時尚早,總是有些東西需要時間沉澱下。但這部電影的諸多亮點和精彩之處也無需置疑與贅言,這必定是一部留名佳作。《八佰》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結局?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不禁問,八百壯士撤入租界後去了哪裡?不禁去找去查,去問去說。事實上,八佰殘軍撤入租界後隨即被繳械,全軍以戰俘之姿一直被關押至全國解放,團長謝晉元更是被南京汪偽政府刺殺身亡。當真正去了解了這些歷史後,你會想《八佰》這部電影更不需要一個像模像樣的所謂結局。
  • 《八佰》一部非常棒的愛國主義戰爭電影,適合多大的孩子觀看?
    恭喜《八佰》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成績!剛開始這部電影並沒有引起我的興趣,因為這樣的抗戰影視劇太多了,《八佰》這樣的片名,不吸睛。之所以觀看,也是只是遵從家人的選擇,我無所謂跟著看了。試想,若我們生活在那個戰爭年代,我們會怎麼做?以身許國,還是隨波逐流?隨著河對岸中國軍人們對日本侵略者的頑強抵抗,他們用熱血和死亡喚醒了被苦難麻木了許久的人們。河的另一岸的租界內,人們不再只是隔岸觀火,他們開始自發的捐款捐物,甚至組成敢死隊,冒死往河對岸傳送物資和通訊設備。
  • 《八佰》: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名家
    在這種宏大敘事中,領導層既是戰爭的指揮者,也是影片的敘述者,敘述跟著領導層的指揮鋪敘,跟著被指揮的戰爭進程展開,片中也有個體,但個體整齊劃一,因為他們是堅決服從命令的下級,是宏大敘事的堅實註腳。《八佰》作為戰爭片,也是宏大敘事,但它的出發點並不始於領導層,而是從個體生命出發,從千差萬別,色彩各異的草根士兵的出發: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江西話、山西話、陝西話、湖北話、安徽話、廣東話……沒有一部華語片使用了如此眾多的方言!
  • 《八佰》讓我們看到中國電影的進步,在我心裡它是傑作
    《八佰》自21號上映至目前票房已達13億,各路人馬,各種角度的評論鋪天蓋地,懂歷史的「專家」們、懂電影的「專家」們,專業和非專業的影評們、自媒體人、普通觀眾七嘴八舌,各抒己見。小編看了許多評論文章後昨晚走進了電影院,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作為一個對歷史、對電影並沒有深度學習過的普通人,我看完《八佰》後想到的就是這是一部傑出的電影,要推薦我身邊的所有人去觀看。
  • 每日一影評|《八佰》與意識形態的歷史性書寫
    一、《八佰》電影文本的細讀 《八佰》這部電影所選擇的主要歷史圖景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中在上海發生的一次真實戰役。從歷史的真實背景來看,這場戰役應當屬於國民黨軍隊參與的抗日戰爭的一部分,這場戰役從其正面的歷史價值上來說,是國民黨軍隊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少見的堅決抗擊的一次戰役。
  • 《八佰》: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 | 名家
    在這種宏大敘事中,領導層既是戰爭的指揮者,也是影片的敘述者,敘述跟著領導層的指揮鋪敘,跟著被指揮的戰爭進程展開,片中也有個體,但個體整齊劃一,因為他們是堅決服從命令的下級,是宏大敘事的堅實註腳。  《八佰》作為戰爭片,也是宏大敘事,但它的出發點並不始於領導層,而是從個體生命出發,從千差萬別,色彩各異的草根士兵的出發: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江西話、山西話、陝西話、湖北話、安徽話、廣東話……沒有一部華語片使用了如此眾多的方言!
  • 每日一影評|《八佰》:群像圖譜、類型敘事與啟蒙索隱
    戰爭中的人在歷史浪潮之中常以人群的方式存在,一如「八百壯士」在整個抗日救亡戰爭語境之中。而電影《八佰》又著重對於這場戰爭中的生命個體進行塑刻,以「特寫」方式發救亡之感遇。 無論是從技術層面的革新與突破,還是從藝術表達的記錄與寫意,《八佰》對同類型的國產戰爭電影都有了新的探索與突破,並以電影來進行對民族精神和國民性的反思,以及對八百壯士救亡精神與啟蒙意識的探賾。
  • 「含劇透」《八佰》影評:戰爭,遠比你我想像中的殘酷
    原定在2019年7月5日上映《八佰》,在幾經波折後終於在8月21日重新上映。早在2016年11月,導演管虎就曝光了《八佰》的籌備進展,從2017年9月在蘇州正式開機,拍攝歷時230天。作為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八佰》自宣發以來就一直備受期待。
  • 影評《八佰》,先烈已去、信念永存
    近期《八佰》熱映,但是我看到的不是《八佰》的影評。更多的是華誼兄弟能否靠著《八佰》翻身的新聞。說實話,我不在乎華誼兄弟是否翻身。我更在乎這是否是個好片。受華誼兄弟負面新聞影響,筆者其實一直如鯁在喉,直到昨天才動身看了這部電影。
  • 一條關於《八佰》的不正經影評
    《八佰》,由知名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黃千源、姜武等知名演員主演的抗日戰爭電影。雖然故事背景很悲壯,整個電影也很讓人落淚,因此也被調侃為最好哭的戰爭戲,但這部電影也遭到了不少的罵聲。首先我覺得《八佰》好的地方還是有挺多的,交戰場面拍攝的質量不僅高而且緊密,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真實的戰場,而且戰場上人的血與肉的消逝,雖然會覺得有點血腥但卻不會覺得很暴力;在不影響電影的整體走向的情況下加入一些小角色,比如,租界的外國記者、賭場老闆、黑幫老大、青年等,其中還有個名場面——女孩泅水送旗,這似乎有點類似於寫文章的側面描寫,從側面為構造一個大環境起襯託作用
  • 影評|《八佰》喚醒的是民族的不屈和血性
    上海的蘇州河,北岸是浴血奮戰的八百壯士,南岸則是租界的各色人等,這是戰爭史上少有的「一場被圍觀的戰爭」。擅長表現各類充滿個性特色的底層小人物的管虎,除了想拍出一流的戰爭場面,更深層次無疑是想拍出國家民族危難時刻普通老百姓的血性,進而點燃整個民族的血性,奮起抗爭。
  • 這部電影有望接棒《八佰》成為2020年第二部爆款戰爭題材電影
    儘管今年的電影票房受到疫情影響,出現部分縮水,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一部《八佰》橫空出世,進入國內累計票房榜排行前十,也沒有想到,不到兩個月之後,一部任務電影《金剛川》被看做是《八佰》的對手。
  • 電影《八佰》到底該不該將撤退作為結局?
    一個確實是完全意外的時間在影院看了《八佰》這場電影,本是出去跑步的,但是遇上下雨,臨時決定在影院看個電影,所以在這樣的情境下和朋友一起到了影院,選了《八佰》這部當下熱播的電影,一開始就聽到《八佰》上線多少天突破多少票房,而後又見影評講《八佰》堪稱是史上罵聲最多的一部電影,這樣一種雙重聲音交織的電影會是怎樣的一部電影?
  •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但背後卻不是一個好故事
    電影《八佰》的上映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在2019年6月15日作為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官方宣稱由於技術原因取消放映,將全國公映時間放到了2019年的7月5日。但是《八佰》又一次放了觀眾鴿子,宣布公映時間待定。為什麼會出現多次「跳票」,這其中應該和電影本身的內容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熱播電影《八佰》改變了什麼?
    如果《八佰》可以在當下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這毫無疑問證明了「戰爭題材」影片在中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一個成熟的市場標誌便是,即便經歷了打擊,還可以通過電影本身的高度工業化吸引力來恢復市場,並給予後續其他影片足夠強的信心,這可能是其他所有影片目前都不能給予市場的。
  • 《八佰》中的人物原型有哪些? 誰是電影的主角?
    《八佰》中的人物原型有哪些?《八佰》中,老算盤最後怎逃回租界的?這令很多觀眾好奇。老算盤一直想要逃走,但電影並沒有交代他逃跑的過程,最後他是直接出現在了租界,難道這部分內容被剪了嗎?老算盤如果逃,只能是過河,但是對面是有英軍把守,不是那麼容易過去的。
  • 耗資7億,票房破紀錄,《八佰》淬鍊出國產戰爭電影新標杆
    《八佰》終於來了!光點映票房就斬獲了2.31億的票房,創造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提振了疫情後的中國電影市場。 」這也是《八佰》所表達「民眾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