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作家很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20-12-12 世間人說

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領域最高的獎項和榮譽,儘管從來沒有人站出來這樣說過,但是人們確實達成了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其實談到這個諾貝爾文學獎,很多中國人心中難免就有點義憤填膺,其緣由自然是因為此文學獎長久以來被歐美作家「壟斷」,而中國自近代以來誕生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家,卻愣是連一個作家都沒有評上。

這也就不難怪國人心中多少有些不平和憤懣,這種心情當然應該誠實的說是摻雜著幾分嫉妒、酸楚和無奈。中國人什麼都喜歡爭個第一,或者認為人家有的,我們也得有,人家做得好,就成了中國人的原罪。這種想法在網際網路時代被曝光的如此直白露骨,公知們,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們常常一見其它國家如何,便說瞧瞧人家如何如何,我們自己又如何……

這種心理便如中國式家庭文化中,中國的家長們見別人家的小孩如何如何,便不免有些嫉妒的說自己的小孩如何如何。諸如此類,頗為好笑,談這些是指其實中國作家之所以難以入選諾貝爾文學獎,首先在於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優秀作品的確乏善可陳,當然優秀的定義有許多種,尤其像文學這種「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領域。

究竟何為文學的優秀?

我認為有一個思路倒頗為不錯,王國維評價李後主的詞說:

尼採謂一切文字,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文學自然也是有境界之分的,如《紅樓夢》之格局與境界,故事的深度和廣度自然是完全夠格得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只可惜此獎並不頒給逝者,否則人類歷史上不知該有多少作品得戴上這麼一個桂冠。一個好的作品,實際上它的評判標準有時也相當簡單,不管一個文學評論家把一部小說評價的多麼天花亂墜,那些都不過是其自身的主觀感覺。

一個實用的評判標準在於——這部作品能不能普遍的闡述或反映人類的感受和境遇,這自然來說是要其有一種在廣度上把全人類都含納進去的描繪,不管是美國人、非洲人還是日本人看了都深有感觸,這種描繪超越了民族、種族和國別的界限,作用於人類的心靈之上,這也是所謂經典能夠彌久常新的緣故。

實際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並非沒有這種作品的存在,如1954年頒發給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又或如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的《局外人》,這些作品都有很遼闊的廣度。當然,這種標準亦並非絕對,如川端康成的《雪國》就很「局限」的描繪了日本人的物哀精神。

如此來看,一部好的作品要麼足夠的廣大,要麼足夠的精凝。如像《百年孤獨》一個中國人看了或許多少讀的有些雲裡霧裡,只當做魔幻故事來看,但一個美洲人看了或許就會直呼是偉大之作,畢竟它的讚譽就是「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很多人說讀《百年孤獨》感覺孤獨感爆棚,但對我來說全無這種感受,作家的巧妙構思令我驚嘆,若說作品中的孤獨感亦覺其遠不如《雪國》帶給我的感受強烈。

這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差異,但這些並不妨礙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所以這裡凸顯的一個尷尬現實在於中國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印記難以被西方人理解,當然其原因也可能在於沒有一個中國作家能夠在其作品中把他的故事和中國的文化精神巧妙的和內容融合到一起,既要寫出精髓,又要讓不管是俄羅斯人,美國人或法國人都看的懂,這確實考驗文字的編排能力。

西方作品很好翻譯,但中國作品就不是那麼好翻譯了。這也是導致中國作品很少獲得此獎的緣故,莫言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賴於他遇到了一個好的翻譯家。負責評獎的瑞典文學院中只有馬悅然(瑞典人)一位漢學家,這是一位中國通,有些中國學者興許都沒有他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了解深。

他翻譯了《水滸傳》、《西遊記》,向西方介紹了《詩經》、《論語》、《孟子》、《史記》、《禮記》《尚書》、《莊子》、《荀子》等等先秦典籍,此外又翻譯了大量辛棄疾的詞。要把這些晦澀難懂,玄奧高深的文言文翻譯成準確而又直白的通俗語言,毫無疑問都是十分考驗功力的。另一方面,像辛棄疾的詞翻譯成通俗的白話英文,恐怕其意境和美感無疑要打個半折了。

而莫言能夠得獎就是因為那位翻譯家陳安娜(瑞典人)是馬悅然的學生,她的漢學功力儘管沒有老師深厚,但是也是一位優秀的漢文翻譯家,如莫言的《紅高粱》,餘華的《活著》,蘇童的《妻妾成群》她都翻譯過。這就是中國作品的尷尬處境,一個好的翻譯家似乎成為一部分的影響因素,另一方面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影響其評選的重要因素,此外還要考慮到評委們的個人觀念和品位,這些都無疑讓中國作品的評選多了一些影響因素。

馬悅然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又是歐洲漢學協會的會長,過去他曾說中國最有希望獲得這個獎項的是沈從文。1988年的時候本來要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沈從文的,但是很遺憾那一年沈從文去世了。這讓馬悅然非常失落,他多次對人說:如果沈從文1988年沒有去世,他肯定獲諾獎。

為了促成沈從文獲獎,馬悅然甚至遊說當時的評委會,希望他們打破慣例把獎項頒發給已經去世的沈從文,但是他多次遊說無果,評委會不願打破規矩,這讓馬悅然十分失落。由此可見,如果不是沈從文那一年碰巧去世,那麼首位獲此獎項的自然非沈從文莫屬了,其時間也將提前二十餘年,而沈從文的地位恐怕還將再升一個檔次。

目前基本已經達成這樣的共識,翻譯難成為中國作品難以被大量介紹到國外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中國的作家也很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地方土語和方言,刪了沒那個意味,作品也將被閹割成四不像,不刪西方人又理解不了。更尷尬的還在於,需不需要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放棄這種語言風格和寫作習慣。白話文運動已經讓傳統的文言文寫作的簡練之美喪失殆盡,倘若再為了迎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那麼長遠來看也是一種頗為遺憾的事情。

因此,並不是諾貝爾文學獎沒有了含金量,其真正導致中國作品鮮少獲得此獎項的原因在於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隔閡,中國人可以很輕鬆的理解西方作品,但西方人卻並不容易能夠輕鬆理解漢字作品。觀察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不難發現其主要的獲得者都集中在歐洲大陸上,這恐怕就是因為分別於兩個文明體系,想要準確理解另一個文明體系的文化作品,對於諾獎評委來說恐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最終釀造了一個尷尬處境,仿佛猶如雞同鴨講,雞要講的讓鴨明白,少不得要學幾句鴨語,但又不能完全放棄雞的語言,因此學的儘可能像,叫鴨聽得懂,則已經是實屬不易了。譬如法國華裔作家高行健的諾獎作品《靈山》雖然是以中國為背景,但講的已經不是中國故事了,其語言也完全是通俗的現代語言文字了。

凡此種種,諾獎自然還是可以繼續憧憬,它作為一位作家所能獲得的在這個星球上世所公認的最有分量的文學獎項,自然將會為作家帶來巨大的影響力和榮譽,世界範圍內的認可,之於作家而言它當然是有含金量的肯定。不過倘若把諾獎拿來和「國家爭光」這種無聊的話題聯繫到一起,那麼一個區區文學獎實在難以有爭光之處,但恰恰有些人就是這樣認為的,於是其言論中自然就是醋味十足了。

相關焦點

  • 中國作家今年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
    近日,在線博彩公司Ladbrokes和Unibet均開出文學獎賭盤,公布了本屆諾貝爾文學獎預測獲獎名單的賠率,中國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佔據了頭兩名的位置,成為今年獲獎的熱門人選。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出現,他是誰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我國首位獲獎者,莫言和他的出生地山東高密以及小說《紅高粱》成為一種全新文學符號被歐美的讀者喜愛著,莫言作品的英譯者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及瑞典漢學家馬悅然都成為莫言走向世界的「功臣」,歐洲讀者的歡迎讓我國文學更具自信,也令莫言更有知名度。
  • 【每日話題】中國作家莫言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每日話題】中國作家莫言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官網截圖    鳳凰網文化訊 瑞典文學院剛剛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 長沙女作家連續兩年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前十,外媒:中國最好作家
    今天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美國女作家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其獲獎理由是:因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實這位美國女詩人很多人並不熟悉,她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對生與死、愛與恨的解讀,其中關於死亡的詩歌作品更是像錐子一樣扎心。
  • 諾貝爾文學獎:曾追授瑞典作家 英語寫作更易獲獎?
    根據其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的頒獎單位是瑞典文學院。文學獎首位得主是法國詩人普律多姆(Sully Prudhomme)。歷史上,羅曼•羅蘭、蕭伯納、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獲得過此獎。  在亞洲,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有中國作家莫言、印度人泰戈爾、日本人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和以色列人阿格農。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文化界的人士表示了歡迎和恭喜,首先作為另一個當代大牌作家的餘華,幾乎也是第一時間發簡訊恭賀了莫言。暮年的陳忠實老先生也頗為讚嘆,他認為莫言是傑出的作家,獲獎是名至實歸。畢飛宇、蘇童、臺灣作家龍應臺等等都送來賀電。
  • 兩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揭曉 波蘭和奧地利作家獲殊榮
    原標題:兩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揭曉 波蘭和奧地利作家獲殊榮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外媒稱,波蘭小說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於當地時間10月10日分別獲得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了這位美國女詩人?
    說它情理之外,是因為在2016年,美國詩人鮑勃·迪倫就拿了一次諾貝爾文學獎,諾獎歷史上,很少有在五年之內頒給同國作家的例子。說她情理之中,是因為有幾個關鍵信息,她都可以匹配。是因為自2017年開始,諾獎已經連續三年頒給了歐洲作家,他們分別是石黑一雄、託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再頒給歐洲作家的話,諾貝爾文學獎就是用結果打破自己「促進性別平衡和地域平衡」的承諾。
  • 快訊: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在北京時間今日19時宣布,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是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爾貝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生於江西省贛州,現為法國公民;父親是位銀行職員,母親是演員。受母親的影響,高行健很早就顯露出對戲劇和寫作的興趣。
  • 2019諾貝爾文學獎公布,波蘭和奧地利作家獲獎
    北歐時報、新譯科技斯德哥爾摩訊(記者何儒 楊哲)瑞典當地時間10月10日下午1時,備受關注的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揭鍋。奧地利作家和波蘭作家獲獎。瑞典學院新任常務秘書馬茨·馬爾姆宣布結果/北歐時報社攝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長馬茨·馬爾姆宣布,將2018年、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 一共有多少位女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們分別是誰?
    10月8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此殊榮。迄今為止,共有16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讓我們來盤點這16位出色的女作家。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作家。代表作品:《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 法國「尋根」作家莫裡亞諾獲諾貝爾文學獎
    莫迪亞諾北京時間10月9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在其授獎詞中寫道,其作品「喚醒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
  • 9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經典名言,哪一位打動你的心?
    在世界範圍內來說,諾貝爾文學獎對任何一個作家都是莫大的殊榮,無數作家對它「心嚮往之」。一百多年來,一百多位傑出的作家獲此殊榮,今天我們不能品讀他們的全文,但通過他們的短小精悍的文摘,依然可以窺測他們的內心世界。
  • 劉震雲: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說明國內有「10」人也可以獲得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謂是當代文學的「紀年」,作為我國第一枚諾獎,它顯得異常珍貴,莫言的書也水漲船高洛陽紙貴,上架到最顯眼的位置,即便藏起來也會被讀者「扒」出,因為,全國讀者都在找莫言的書。
  • 諾貝爾文學獎殺出個「黑馬作家」石黑一雄
    剛剛,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了!獲獎人是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另一位呼聲很高的日本作家——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和賭他贏的人怕是已經爬上了天台……這5名院士主要負責文學獎的評獎前期工作,而評選和頒獎的決定權仍然屬於全體文學院院士。按照慣例,瑞典文學院共有18名院士席位,獲得院士投票票數超過一半的作家將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大約9月中旬開始,文學院每星期四晚上進行討論、評議、表決,直到有一名候選人得票超過投票數的半數以上。
  • 莫言真是靠醜化中國人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得了獎卻被罵了8年
    在網上,總能聽到許多網友罵莫言,黑莫言,說他是靠醜化祖宗討得西方人喜歡,靠出賣民族魂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網友會對莫言有這樣的看法呢?莫言的作品到底怎麼樣?我們來分析一下莫言的作品,真相就清楚了。莫言作為首位也是至目前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他的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價值當然是不容置疑的。
  • 諾貝爾文學獎僅追授給1名逝者:瑞典詩人埃裡克
    法國作家莫迪亞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已故作家王小波稱他是現代小說最高成就者之一  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上世紀80年代作品就譯成了中文  河南商報記者 吳靜  昨晚7點,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謎底揭曉,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 一文讀懂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平均年齡65歲,2人曾拒絕領獎
    前年,諾貝爾文學獎因瑞典文學院因捲入性醜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而取消頒發。透過數據看諾貝爾文學獎112次據諾貝爾獎項官方網站數據顯示,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總計發放112次,共116人獲獎。
  • 一個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往事|諾貝爾文學獎|斯坦貝克|爭議...
    1962年,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的成員們在「人鼠之間」、作家與作品之間所做的精心計劃出了問題,只好在糟糕的狀況下做出他們認為最佳的選擇,於是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作家,為什麼到莫言才得諾貝爾文學獎?
    果戈裡在巨匠如雲的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還是個學生,拿什麼跟別人比?魯迅自己也說過,中國實在沒人可拿這個賞金。所有的評獎(包括可以量化的體育、科技等)都沒有絕對公正和客觀,諾貝爾獎當然也不例外,在諾獎早期,像米斯特拉爾、賽珍珠這些作家就達不到獲獎資格,有了這些爭議獲獎者,就有出於各種原因被錯過的大師,因文學理念跟評獎標準相悖而錯失的託爾斯泰、因與齊名作家撞車而錯失的易卜生、因生前尚不為人所知而錯失的卡夫卡、因代表作在死後才出版完而錯失的普魯斯特、因生前飽受爭議而錯失的喬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