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結束3天,中美高層3次熱線通話
冷戰時期美蘇建立熱線,更多是為了防止突發事件導致錯誤決策,相比之下,中美之間熱線更多是「話家常」式的。國際風雲變幻,重大雙邊問題,盡在這些看似常規的談笑間
11月5日中國外長李肇星再次問候「線上老友」鮑威爾。8日,李肇星又撥通了賴斯的電話,當晚,胡錦濤主席應約與布希總統通話,兩人欣然談起對兩個星期後在APEC期間會晤的期待。
兩國外長傳出「線上佳話」
11月5日,中美雙方代表在北京籤署了關於建立兩國外長直通電話通信線路的議定書,這條線路將於近期開始安裝並投入使用。
事實上,自李肇星和鮑威爾分別主管兩國外交事務以來,雙方通電話頻繁,內容從伊拉克問題到雙方互相祝賀雅典奧運所取的成績,從臺灣問題到六方會談。
外交界也流傳著這樣一段「佳話」。由於兩地的時差,有時鮑威爾把李肇星叫醒,有時則李肇星把鮑威爾叫醒。有一次李肇星剛把鮑威爾叫醒,他家兩隻狗也醒了,非常影響通話效果。李外長就聽得電話那頭傳來指揮鮑夫人的聲「快關門!」,然後通話效果就好了。據說上月鮑威爾來北京見到李外長時,開場白就是談到鮑威爾電話中出現的狗。
這種捻熟的溝通背後是中美關係的成熟。外長直通線路的建立,將進一步加強兩國外交部門之間的聯繫。
小布希向胡錦濤頻頻「來電」
中美兩國元首也都隨時通過電話商討重大雙邊和國際問題。從今年的情況看,中美兩國元首基本上每兩個月就要進行一次電話聯繫。而在美國大選前後的胡錦濤主席與布希總統的兩次通話尤為令人關注。
首先是10月7日,美國總統大選正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布希處理日常總統事務、應對民主黨競選陣營的進攻、研究考慮自己如何在競選中取得優勢的種種辦法。此間觀察人士就指出,儘管處於如此「非常時期」,布希仍然抽出時間與胡錦濤通電話,這說明中美關係在美國總統心目中的地位。
這次通話透露出來的信息與10月中鮑威爾訪華時的表態一致的,布希往北京打電話一方面是表示重視和中國的關係,掩蓋或淡化對臺軍售的嚴重性,也敲打敲打陳水扁。
臺灣密切關注「通話真相」
11月8日,兩國元首再通電話。
布希首先感謝胡錦濤在他連任之際發來賀電,表示在新的任期內將繼續致力於加強美中在各個領域的合作關係。 據白宮官員透露,美方除了表達對朝核問題的關切之外,還重申了在臺灣政策上包括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在內的「四項內容」。
事隔一月,兩通電話,前後呼應,傳達出善意、肯定及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的期待。
而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密切關注通話內容。由於法新社引述白宮發言人的話說,布希在和胡錦濤通話時候說了支持臺海統一的話。這個報導,讓臺灣島內猜測紛紛。島內一面研讀大陸媒體相關報導的字裡行間,並即刻致電白宮詢問所謂「通話真相」。美國國務院於是出面重申臺海政策沒有任何變化,媒體無須過度解讀。
鄧小平與老布希首闢熱線
中美兩國元首的直通電話通信線路於1998年建立。不過,兩國元首早先的通話還可以追溯到老布希與鄧小平時代。今年10月剛剛出版的《韓敘傳》記錄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韓敘是第三任駐美大使,直接從事對美工作近二十年。據韓敘傳記披露,1989年6月3日午夜,老布希得知北京天安門發生的有關情況後,一小時內發表兩份聲明,第一份強調非常重視中美業已建立起來的建設性關係,第二份卻宣布制裁中國。
但美國國會和媒體立即批評這幾項制裁措施還遠不夠有力。「與國會及媒體的指責相比,老布希此時似乎更關心中方的反應,這就是他在宣布了制裁措施後急於希望通過某種方式與鄧小平本人直接對話的原因,在他看來,這是避免兩國關係走向惡化的惟一方式。」
老布希最初的想法是直接把電話打給鄧小平本人,這是此前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沒有做過的事情,但他還是決定通過韓敘嘗試一下。
6月8日下午,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羅伯特·蓋茨撥通了中國大使官邸的電話。韓敘立即報告了國內。四天後,中國領導人的口信到了:最好是採用寫信的方式。也是在這一天,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第一次不為人知地走進了中國大使官邸,一條連接老布希和鄧小平的熱線很快就被建立起來了。
江澤民拒聽柯林頓電話
兩部話機幾條線路,也構成了你來我往縱橫捭闔的外交小戰場。中美熱線的鈴聲,常常在重大時刻響起。兩國關係良好時,高層應約通話、相談甚歡;兩國關係微妙時,接通還是拒聽、說什麼話、語氣如何,關乎國家利益,也是一門外交藝術。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他的回憶錄《我的人生》中,承認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美軍轟炸,是他任內進行的科索沃戰爭中最大的敗筆。柯林頓寫道,他一聽說中國使館遭炸,立刻打電話給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江澤民不接他的電話。不得以,他只好不斷在公開場合道歉。一個星期以後,柯林頓才跟江澤民主席說上話。電話一接通,柯林頓立刻道歉。聽完道歉以後,江澤民說他不相信美國的先進裝備會誤炸。
今年10月中旬,原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龍永圖先生,回顧了中國入世談判中一波三折的過程,其中也有一段「元首通話錄」。
中美談判是他認為最艱難的一環。1998年兩國代表就農業問題即將達成共識,但柯林頓在這關鍵環節仍不同意籤訂協議,並向當時參與談判的朱鎔基總理打來反悔的電話,朱總理當即回話:「我看不要籤了吧,要籤到北京去籤!」表現了中國在一個大國面前的尊嚴和姿態。最終還是「拿下」了美國人。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慕瑾報導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