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期1980年-2002年】
重心移至電視,TVB出名劇
1970年代末
上世紀70年代後期,受嘉禾電影的衝擊,邵氏的電影產業受到影響,邵逸夫將重心轉投新興的電視行業,邵氏電影開始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
1977年
事業不斷壯大,但親人也在不斷離去,1973年和1975年,邵逸夫的大哥、二哥分別去世。受此影響,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開始慈善事業。為表彰邵逸夫熱心公益,1977年,他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勳銜,成為香港娛樂圈獲得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1973年
1971年,邵氏上市,製片量亦進入頂峰期。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重振了粵語電影的地位。1974年拍片達到50部,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量,是香港影業史上罕見的。這一時期邵氏的全球戰略穩健推進。在新加坡建成總統戲院後第五年,邵氏再添三條院線。包括新加坡在內,邵氏機構的全球連鎖戲院已達230家。
【鼎盛期 1965年-1977年】
立新武俠電影,失巨星李小龍
1970年
1970年,李小龍回到香港尋求發展,並找到邵氏尋求合作,因為要求每部影片1萬美元的片酬,最終未能合作成功。同年,鄒文懷因和邵逸夫、方逸華(1969年進入邵氏,邵逸夫前妻去世後,兩人於1997年結婚)經營理念不合,離開邵氏成立了嘉禾公司,並籤下李小龍拍攝了《唐山大兄》,影片獲得成功,嘉禾也藉此成名,和邵氏形成競爭關係。
1967年
張徹認為要改變邵氏影片「陰柔」風格,就要從劇本開始著手,1965年支持胡金銓拍出由嶽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正式開創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但影片票房不佳,導致邵逸夫不高興,並不再支持他拍攝《龍門客棧》。1966年張徹執導了《獨臂刀》,1967年該片上映,首周就獲得了百萬票房,刷新香港電影票房紀錄。這部影片成為新派武打片中影響最深的一部,也成為邵氏武俠片的代表作。之後,則陸續拍出了無數武俠電影,張徹更是成為一代名導。
雖然《獨臂刀》大獲成功,邵逸夫卻被指責「看走眼」,放走了之後胡金銓在臺灣獲票房紀錄的《龍門客棧》。
1980年
1980年6月26日,TVB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去世,邵逸夫成為新任董事局主席,自此又開始自己的電視大業。接棒TVB後的邵逸夫,把之前在邵氏電影公司貫徹的「明星」理念帶到TVB,不僅挖來了汪明荃,也更重視無線藝人培訓班。在這之後,藝人培訓班中湧現了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劉嘉玲等數不盡的耀眼明星。邵逸夫接棒的1980年,TVB推出的劇集《上海灘》紅遍亞洲。
1987年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正式停產,邵逸夫加大力度發展TVB。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後期,TVB迎來鼎盛發展,成為首個以及唯一一個能夠覆蓋兩岸三地的華語電視媒體(大陸的廣東地區可以收看)。所播劇集更是創下一個個高收視,其中的金庸武俠劇、《大時代》等商戰題材劇至今仍為經典。競爭對手亞視收視不敵TVB,也因經營問題屢次易主,TVB卻一直是邵逸夫的電視帝國。
【謝幕期 2002年-2012年】
百歲老人卸任
2010年
2003年,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宣布斥1.8億美元,重新在將軍阝奧興建邵氏影城,在2006年局部落成,當時有消息稱該影城全面啟用之後邵氏會再拍攝電影。
2010年1月1日,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職務,由其妻方逸華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執行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職務,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在105歲之際,才真正放手自己執掌一生的邵氏娛樂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