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7日,107歲的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各界紛紛哀悼,讚頌他的傳奇人生,邵逸夫是香港當之無愧的影視大亨,他旗下的邵氏兄弟出產了上千部的電影,他當年執掌的TVB王國是目前目前亞洲最大中文內容的供貨商,在香港有著近乎壟斷的競爭狀況,他自1957年來到香港,此後在香港影視界的競爭中他堪稱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創下了影視王國的輝煌成就,回顧邵逸夫打江山的過程,其中的艱難與廝殺並不亞於邵氏兄弟拍攝的功夫片,但這些困難過後,他也開拓了更大的帝國版圖,這其中,他與新加坡商人陸運濤的銀幕之爭是一個代表,可以說,他們的那一場惡鬥影響了香港電影業的格局與發展。
1964年,對於邵逸夫和他的公司來說是一個禍不單行的年頭,2月5日,他的長子邵維銘突然被綁架,七月,邵氏當紅明星林黛自殺身身亡,同年,邵氏最倚重的導演李翰祥和邵逸夫談判破裂,帶上人離開,而那個時候,邵氏與電懋的競爭業進入了你死我活的狀態,壓力如同香港的颱風,滾滾而來,壓城欲摧;而截止到1964年,邵氏在香港從事電影製片發行已經有32年,其中幾經波折,在邵逸夫之前,他的大哥和二哥也想在香港一展宏圖,然而相繼倒在了競爭的壓力之下,先後淡出電影圈,現在輪到了邵逸夫。
除了兒子被綁架以外,其餘的事情都與當時邵氏最大的競爭對手電懋有密切的關係,電懋的老闆陸運濤是新加坡首富,而且鍾愛藝術,從1953年進入香港後拍攝了一系列叫座又叫好的電影,而且還引進了健全的製片體制,先進的攝製理念,有因財力雄厚,一開始就展現出一統江湖的雄風,就是因為敵不過陸運濤等新秀,當時在香港掌握邵氏電影製片業務的邵老二打算放棄邵氏電影事業,這一切讓邵逸夫無法接受。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帶著拯救家族影業的決心來到香港,與陸運濤狹路相逢,在新加坡發展電影院線時,他們就領教過對方的手段,邵逸夫和三哥經過十幾年打拼才在南洋建立了139家院線,而陸運濤三年之內就以高端院線的路線動搖了邵氏的半壁江山,同年,為了製作供應院線的影片,更來到邵氏的大本營在香港建立電影公司,逼走邵老二。
邵逸夫來港的第一年,並未對電懋針鋒相對發起挑戰,他默默在當時還是一片荒涼的清水灣買下了46公頃的地皮,著力打造一座龐大的邵氏影城,而這一舉動,奠定了邵氏能成為影視霸主的根基,但陸運濤並未在邵逸夫重立門戶,無所作為的時候進行封殺,反而放鬆了警惕,開始追隨自己內心的藝術喜好,拍攝了許多相對小眾的文藝電影的嘗試,這也後來發生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想要了解後面更多的故事,可以關注一下,下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