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傳奇」字頭的誕生:邵氏春秋

2021-01-09 店小二看片

20世紀初,十裡洋場,上海「明星影業」董事周劍雲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友聯」、「上海」、「華劇」一同限制邵家的「天一影片」的發行,頗有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之勢,史稱六合圍剿。

面對壓力,老大邵醉翁決定與老二邵村人留守上海,派老三邵山客去南洋開拓市場,在家中排行老六的逸夫童鞋此時還是中學生,距離這個名字出現在你們學校的教學樓上還要半個世紀。

邵山客到了南洋後,發現不少戲院雖然和「明星影業」有渠道合作,但是片源不穩定,一些鄉下地方就更不用說了,於是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為了家族生意,邵逸夫放棄考大學,與哥哥拉著放映車在東南亞打起了遊擊,直到1930年,南洋邵氏兄弟公司才正式掛牌。

一次,邵逸夫為了採購有聲電影設備去了趟好萊塢,實實在在地開了眼界,他暗暗發誓自己也要做出一個東方好萊塢。

不久,淞滬會戰爆發,大哥邵醉翁輾轉來到香港,因為有了有聲設備,邵氏拍出了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終結了默片時代。

但是,不正當的競爭行為依舊存在,公司片場庫房連續遭受兩場大火,邵醉翁苦心經營的一切付之一炬,自己也生了場大病,從此一蹶不振。

二哥邵村人因為是做會計出身,拍片策略保守,接棒後的幾年都沒有大熱的電影,乾脆搞起了地產,這不禁讓邵逸夫擔憂了起來。

這期間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說是邵逸夫「杯酒釋兵權」,逼二哥退位讓賢,也有說邵逸夫向哥哥們主動請纓,總之最後邵逸夫成為了邵氏電影的一把手,這一年,他已經50歲了。

邵逸夫上臺後,一下就問二哥要了清水灣80萬平方英尺的地皮,用來興建片場影棚,著手打造東方好萊塢。未來,無數耀眼的新星、經典的影片將從這片土地走出。

當時,公司最大的對手是電懋,而林黛是電懋的頭牌女星,老爺子花雙倍的片酬將林黛挖了過來,打得電懋措手不及。

為了解決影片的宣發問題,邵老六又去請老朋友幫忙,但此時大家都已年近花甲,力不從心,於是老朋友向他推薦了在報社工作的鄒文懷。

鄒文懷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整個團隊都要由他來組建,邵逸夫不得插手,老爺子當時求賢若渴,就一口答應了,這也為後來鄒文懷的出走邵氏創辦嘉禾埋下了大大的伏筆。

至於邵逸夫三擒三縱名導李翰祥的故事,小編之前已經單獨撰文講過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小編的舊文,這又是一段傳奇。

鄒文懷帶著一票兄弟,為邵逸夫打下了香港電影的半壁江山,創就邵氏的輝煌。這看起來欣欣向榮的一切,在當時已經61歲的邵逸夫遇到方逸華之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相關焦點

  • 邵氏電影的傳奇之路上,邵逸夫的大哥和二哥被新加坡首富先後逼走
    2014年1月17日,107歲的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各界紛紛哀悼,讚頌他的傳奇人生,邵逸夫是香港當之無愧的影視大亨,他旗下的邵氏兄弟出產了上千部的電影,他當年執掌的TVB王國是目前目前亞洲最大中文內容的供貨商,在香港有著近乎壟斷的競爭狀況,他自1957年來到香港,此後在香港影視界的競爭中他堪稱是遇神殺神
  • 邵氏王國的「秘密」:引日本人才,興香港電影
    他見證了中國電影的浮沉興衰、他一手打造了邵氏電影王國、他率先創辦了TVB(香港無線電視),作為影視大亨的同時,他還熱心慈善事業,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全國隨處可見的「逸夫樓」便是明證。邵逸夫的生平已被無數人介紹,而他的事跡與功績更是千言萬語說不清,無法面面俱到,因此,筆者索性只取其引進日本電影人才的來龍去脈詳細介紹,以資紀念。
  • 「香港電影傳奇」蔡瀾,從香港初代美食博主,到《舌尖》總顧問
    蔡瀾小時候就對電影十分喜歡,因為蔡家與邵氏是世交,小蔡在穿著開襠褲的年紀就經常在邵氏的院線打遊擊,14歲時已經開始寫影評。到了18歲那年,蔡瀾被送去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就讀電影科編導系,還擔任了邵氏電影公司的駐日經理,半工半讀。1963年,蔡瀾回到香港做電影監製,與許多邵氏演員過從甚密,其中就包括嶽華,因為嶽華的女朋友是倪匡的妹妹亦舒,幾次碰面之後,蔡瀾和倪匡也成了好哥們。
  • 邵氏鬧鬼背後並沒有那麼簡單
    原創 判官 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策劃:判官 編輯:於德利在桃廠看到其樂無窮。今天給各位��說一個恐怖話題———香港電影公司邵氏的靈異傳說。 曾經的邵氏片場 現在的邵氏片場,看著就瘮人��首先向各位��簡單講講邵氏影業。邵氏影業是香港最牛的電影、電視製作公司。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港星、大導演、經典港片,很多都是邵氏出品。 邵氏經典電影,��們看出分別是哪三部片子了嗎?
  • 昔日邵氏電影的9位「頂梁柱」男星,你熟悉幾位?
    昔日邵氏電影的9位「頂梁柱」男星,你熟悉幾位?昔日香港邵氏電影公司為電視熒幕貢獻了一大批精彩的電影作品,隨之就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電影男星,雖然現在小鮮肉當道,但是這些明星當年的演技,顏值一絲也不會輸!一起來看看那些「頂梁柱」男星吧!
  • 細數邵氏70年代經典三級片 見證香港電影顛峰
    原標題:細數邵氏70年代經典三級片 見證香港電影顛峰   原標題:細數邵氏70年代經典三級片 見證香港電影顛峰  1月7日早上8時許,邵逸夫爵士被發現昏迷在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救護車到場將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搶救,可惜搶救無效,安詳離世。
  • 「創業三觀」一個字頭的誕生
    (Too many way to fire house)<一個字頭的誕生>是我的最愛之一。英語名字叫Too many ways to be No.1。本片是黃阿狗的奮鬥史,平行展開兩種命運。字頭相當於黑社會的法人,也是組織的奮鬥史。那些剛上路,胸懷大志to be No.1的白領和創業者都應該看一看。
  • 香港的「家輝」真不少,除了張家輝、梁家輝,還有兩個電影大佬
    儘管2016年的《封神傳奇》和今年的《阿修羅》讓梁家輝似乎有些晚節不保,但在商業電影金元化的今天,這瑕不掩瑜。毋庸置疑,梁家輝是香港電影演技的執牛耳者。憑藉《垂簾聽政》《92黑玫瑰對黑玫瑰》《黑社會》和《寒戰》四次獲得金像獎影帝,一次金馬獎影帝,但這些還不足以證明其實力。
  • 一本名為「Supreme」的電影片單
    這個來自1988年恐怖電影《鬼娃回魂》 中的形象再一次證明了Supreme不僅是一家叛逆不羈的街頭品牌,還是一家完全合格的「電影宣發公司」。Supreme極其熱衷於從上世紀70-90年代的電影中汲取靈感,將電影中的經典畫面以印花的形式展現在各類單品中,借用電影的鏡頭和臺詞來傳達品牌的理念和「惡趣味」。
  • 回顧電影傳奇鄒文懷的一生,如果沒有他香港電影界會怎麼樣
    鄒文懷曾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栽培過李小龍、成龍、許冠文、洪金寶等多位巨星,更推出過製作了《猛龍過江》、《精武門》、《警察故事》、《頭文字D》、《寶貝計劃》等多部經典電影作品,是香港電影圈舉足輕重的人物。2016年,成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第一個感謝的人就是鄒文懷。鄒文懷1927年生於香港。
  • 香港演員麥基病逝 二十歲加入邵氏第一期訓練班
    原標題:香港影視界資深阿飛 演員麥基病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國粵語電影中以飾演「飛仔」與奸角著名的資深演員麥基,於星期日(六日)清晨約七時四十五分於醫院病逝,享年七十九歲。其遺孀昨日透過電郵回覆傳媒,證實麥基已於七月六日安息主懷,其身後事家屬會低調處理,不會公開,望各界人士給予空間,並感謝大家的關懷及慰問。
  • 香港電影公司標誌大全,能認全的都是資深港片迷
    香港電影曾被譽為東方好萊塢,創造過無數經典。據統計,香港曾有2831家電影從業機構,從業人員達到19320人,今天大聖就為大家盤點一些常見電影公司。(排名無先後)(多圖預警)一、邵氏電影公司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兄弟創辦的電影王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左右著香港電影的發展,手底下李翰祥、胡金銓、張徹和楚原四大導演,還有劉家良、桂治洪等類型片導演,全都為邵氏電影添磚加瓦。只不過從80年代開始,邵氏電影就開始慢慢轉向電視,電影王國開始走向衰敗。
  • 精選十五部邵氏武俠電影,值得一看!
    導讀:說起來武俠電影,最好看的還是邵氏電影了,邵氏武俠電影幾百部之多了,今天給大家推薦自己看過最好看的15部武俠電影,有劇情有動作,下面來看看都有哪些吧。1、《生死門》導演: 張徹、主演: 傅聲、郭追、 羅莽、林珍奇、劉慧出演。上映時間:1978年4月26日。
  • 邵氏經典《大海盜》:張徹、倪匡強強聯手,狄龍、姜大衛絕世雙生
    邵逸夫、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四兄弟從創立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逐漸把自家娛樂產業觸角伸向了南洋和香港。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電影公司從成立至今一共拍了近千部電影,準確的數字不得而知,迷影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有700多部。豔情、黃梅調、武俠、民間傳說、黑幫、邪典……邵氏電影包羅萬象,不同的人能找到不同的心頭好。
  • 70年代的香港武俠電影輝煌異常,楚原一人撐起了邵氏的半邊天!
    大家好,這裡是三叨說武俠,今天我們來聊一聊,20世紀70年代時的武俠電影,當時的電影大多被邵氏壟斷,今天則要展示邵氏多產的劍術導演楚原的四部電影和一部來自動作導演程小東之父程剛的電影。對於武俠小說的讀者來說,武俠指的是中國電影和文學的一種特殊類型,一個側重於流浪英雄之間為控制武俠世界而進行的具有英雄氣概的故事。在張徹和劉家良這樣的導演出現之前,這種類型的武俠片已成為邵氏工作室的專長,他們對更現實的技擊武術更感興趣。七十年代初,楚原加入邵氏兄弟工作室,成為其最多產的導演之一,專門從事劍術電影。
  • 《傳奇大亨》:跟著張翰一起,重溫百年電影傳奇
    前陣子和攝影師蔡崇暉聊起往昔,驚覺馬金祥、何潘、黃嶽泰等舉足輕重的攝影師很多都出自邵氏,導演方面更不必說,吳宇森、劉偉強、王家衛等也都一樣。時至今日,從邵氏走出來的幕前幕後人才北上之後,依舊在為了電影事業發揮光和熱。
  • 「人生客路永沒平」:許鞍華的旅程電影與香港意識
    「人生客路永沒平」:許鞍華的旅程電影與香港意識「香港故事總是變成關於其他地方的故事,仿佛香港文化本身並非一個主題。」Ackbar Abbas 曾經這樣說[1]。可不是嗎?在港片裡,香港故事常常是一段段的旅程。
  • 香港娛樂圈的兄弟檔:許氏最出名,袁氏最能打,邵氏最有權勢
    另外還有袁振威、袁龍駒、袁日初和袁振洋共七兄弟,應該是香港演藝圈最能打的兄弟檔。那麼香港演藝界最有勢力的兄弟檔是哪家呢?一定是邵氏兄弟。關於香港電影甚至整個香港娛樂業,都繞不開一個名字——邵氏。1958年成立的邵氏電影,生產超過1000部電影,曾經雄霸香港影壇20多年;還有70年代邵氏入主的無線電視臺,為整個行業培養出了無數的影視人才,絕對是香港娛樂江湖的泰山北鬥。
  • 電影香江之功夫世家,邵氏功夫片發展史全紀錄
    香港動作電影顯然對好萊塢電影製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只要看看昆汀·塔倫蒂諾的作品就知道了。但我們需要一部紀錄片來解釋這一點嗎?我看並不需要。那麼我們需要一部紀錄片來解釋香港動作片的歷史嗎?這個很有必要。至於伊恩·泰勒這部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電影香江之功夫世家》是否令你滿意,那就要看你對香港電影的狂熱程度了。事實上,要欣賞這部電影,你不僅得是香港電影小白,還得對所有電影都小白。例如,影片中令人尷尬的「機內剪輯」示範,讓人感覺像是針對小學生的電影製作入門課程。
  • 「2018回顧」永遠懷念謝幕的演藝文化界名人
    鄒文懷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今年11月逝世,享年91歲。鄒文懷畢業後曾任職記者,1970年與何冠昌、梁風等人離開邵氏自立門戶,創辦嘉禾影業公司,併購入電影公司國泰旗下片廠舊址,改名為嘉禾製片廠。鄒文懷1998年獲港府頒發金紫荊星章,並於2008年獲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