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公共運輸在193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整個城市的地鐵、輕軌、巴士在1933年被統一在一起,由倫敦乘客運輸委員會(LPTB)管理。倫敦地鐵的拓撲線路圖也開始使用。
1937年,委員會委託了三位設計師來給倫敦交通工具上的座位坐墊設計圖案。早先,公共運輸工具的座椅或者是沒有坐墊的木椅和長凳,或者用藤條、皮、人造革、棉、天鵝絨製作坐墊。後來一種叫moquette的短絨織布代替了這些材質,普遍用於全世界的公共運輸工具。Moquette源於法語,使用提花織物的技法編織成,通常由85%的羊毛和15%的尼龍混合而成,襯墊為棉質。
在此後的80多年裡,倫敦交通系統又經過了多次更新,這種織布的材料被保留下來,不過圖案發生了一些變化。
倫敦交通博物館在過去一年裡展出了1920年代開始超過400種公共運輸工具上的織布坐墊圖案,展覽取名為「讚美英國的交通紡織品」 (Celebrating Britain’s Transport Textile)。
從今年1月開始,倫敦交通博物館把這些坐墊圖案傳到線上,人們可以參觀交通紡織品的線上博物館,並收聽對設計師、製造商和倫敦交通公司負責人的訪談(訪談還在持續上傳中)。
Enid Marx是1930年代受倫敦乘客運輸委員會委託的三位設計師之一,也是最早將經典的英倫格子圖案引入公共運輸坐墊的設計師之一。她給早期的設計圖案起名為「網格」 (Grid)。格子的填充物也有不少花樣,可能是更細微的方形格子,也可能是斜線,1935年的一個經典圖案中,Enid Marx還使用了人字紋——車子在行駛過程中,乘客如果盯著人字紋,可能會出現眩暈的感覺。對於交通工具坐墊來說,這不算成功。這一時期紅、綠是常見的色彩搭配。
另一位女設計師Joy Jarvis在1940年代第一次將倫敦交通的公司標識加入到設計元素中。這也是一個經典造型。
明星布料設計師Marion Dorn一度也受僱於倫敦乘客運輸委員會。1923年從加利福尼亞來到倫敦後,Marion Dorn的聲望與日俱增,1925年蠟染印花布作品登上了Vogue雜誌。開始給倫敦交通工具的坐墊圖案做設計時,Marion Dorn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客戶還包括倫敦的豪華酒店。
Marion Dorn設計的經典葉子圖案,在1938年被第一次投產使用時顏色更淺,背景是淺綠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葉子圖案被重新上色,顏色更深,因為這樣更耐髒。
在後來的幾次公交系統局部更新中,耐髒成為永恆的主題。織布的顏色也變得越來越亮,亮色取代了早期的灰調。事實上,從Enid Marx開始,設計師們就牢記:色調的對比度很重要,這樣不容易顯髒顯舊。
交通工具的內飾設計也變得越來越具有整體性。比方說,內側的門被刷上橙色,這樣就能和座椅的配色成套。到1990年代,在又一輪的公交更新中,這種「成套」的設計意識越來越突出。倫敦交通公司委託了新的設計師,同時設計新的內飾,包括扶手柱、座椅扶手和新的坐墊圖案。圖案中出現了類似新月形之類的新元素。
一些線路開始使用可拆卸的座椅墊,這樣弄髒或者損壞時,線路不影響正常使用。照明系統做了升級,火車的尾部增加了窗戶,能夠一眼望到車外的景象。
2010年,倫敦打算推出新的雙層巴士,最後交通公司委託了倫敦著名的設計事務所Heatherwick。Heatherwick也是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方,他們將負責新巴士的整體設計,從外觀到內飾,內飾又包括樓梯、把手、電鈴按鈕和坐墊圖案。設計師Stuart Wood接受倫敦交通博物館採訪時說,他們當時的目標是,希望設計既現代,同時又能有倫敦設計的標誌性特徵——這幾乎也是所有公共運輸設計師、或者說城市中日用常行之物設計師的目標。
坐墊的圖案採用了一種少見的不太規則紋路、色調對比度不太強烈,即使在靜態時都有眩暈的效果。
某種程度上,公共運輸的坐墊設計史反映了倫敦交通公司產品設計經理Paul Marchant說的,倫敦交通系統、城市角色和設計師的角色都發生了變化。他提到,歐洲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倫敦橫貫鐵路(Crossrail)正在倫敦地下推進。
1990年代末開始的一個變化是,廣告和宣傳語被引入了公共運輸的坐墊設計中。1998年,黃頁在倫敦交通公司投放了幾百萬英鎊的廣告。Rufus Leonard設計的帶有廣告效果的坐墊圖案有兩種,一種是密密麻麻排布著黃頁中的分類名稱,一種是「遊走的手指」,共同點是黃色背景,帶有細密的分割線。
2004年倫敦申辦2012年奧運會期間,支持申請的標語被印在了C-Stock火車座位的坐墊上。
2010年,Wallace Sewell在「地標建築坐墊設計」的比稿中勝出,倫敦眼、大本鐘、泰晤士河上的塔橋和聖保羅教堂都出現在座椅的坐墊上。
圖片來源:ltMusuem
文章來源:好奇心日報
文章連結: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