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呂不韋在歷史上是一個能力不亞於商鞅的人,商鞅變法有一手,而呂不韋治國也是不在話下。他把秦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國富民強,那麼為什麼嬴政還要想著法的殺了他呢?呂不韋到底死得冤不冤?僅僅是因為治國策略和嬴政不一樣就要被殺嗎?
在這件事情上,呂不韋其實唯一的錯誤就是一直認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對的,他讓大秦倉廩充足,府庫兵甲充盈,整個秦國所藏資源遠遠超過山東六國所藏,這就是呂不韋自以為傲的事情。
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一個商人應該都是利益,但是他確實為秦國儲備了足夠的糧草和兵器,甚至還為秦國儲備了足夠多的兵員,嬴政的統一之路,呂不韋出了很大的力。
除了這些我覺得呂不韋被殺的原因就寥寥無幾了,而最終被殺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呂不韋雖然沒有居功自傲,但是卻想要用自己的意志左右嬴政,乃至整個秦國的方向。
呂不韋可以說是一個投機倒把的資本家,他選擇了嬴異人這一點最為正確,在嬴異人託付秦國和嬴政的時候,呂不韋確實做到了自己應該做的。在秦國政權不穩定的時候,是呂不韋在想方設法的在中間斡旋,成功的穩住了朝局,他左右逢源,用做生意的那種心境成功的平衡了各方的勢力,這一點在嬴政海未成年的時候是那麼的重要。
或許是時間久了,站在權力的頂端,別人都認為他就是秦國最大的功臣,這一點是所有人的共鳴(除了反對他的人),但是他卻沒有這樣認為,他只是想讓這個國家按照他自己設定的治國策略發展,希望嬴政能夠按照他制定的這個策略繼續的執政,這一點從他著述的《呂氏春秋》一書中可見端倪。
不過這一點或許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作為一個王,能夠承認你的功績就已經不錯了,但是呂不韋還想控制這個王,讓這個王按照他的所想去治理秦國,這就是太自以為是了,嬴政又怎麼會坐以待斃呢?
這個想法就是在現代也是說不通的,又有誰願意成為別人的傀儡呢?又有誰不想證明自己呢?人心往往都是這樣,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控制別人的思想,這樣無異於在加速別人對自己的不滿,只有在功成身退的時候才是最好的。
其二、呂不韋與嫪毐之間說不清道不明。
嫪毐這個人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卻有一顆野心,想要成為大秦的王。怎麼上位的,通過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嫪毐是因為傍上了趙姬才有了長信候的封號,而且和趙姬還生了兩個孩子。說來也怪,趙姬明明是一個王的娘,但是卻不顧廉恥的與嫪毐生了孩子,說明趙姬也不是一個好女人,更不是一個好女人,而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原因就是呂不韋為嫪毐開了後門,讓一個完整的男人進入了王太后的寢宮。
作為千古一帝的嬴政,面對這樣的事情也不可能坐得住,不發火的吧?嬴政把這件事情查了個水落石出,不僅殺了嫪毐,還把一直把控著秦朝國政的呂不韋也給處置了。
或許嬴政很早就想著親政了,但是礙於自己沒有加冠,對於自己的仲父呂不韋雖然想說出這樣的話,但是結果卻不怎麼好看,呂不韋一直把持著朝政,而且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沒有什麼錯處,嫪毐這個錯處終於成為了呂不韋的喪門鍾,也怪不得嬴政會如此心狠了。
從這兩點來看,呂不韋確實不冤,想用自己的治國思想治理秦國這一點不能說不行,但是不能強加這種思想給別人,這種強加的思想就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而呂不韋在太后和嫪毐之間還有如此牽扯,成為了呂不韋失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