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有主導產業促發展 戶有致富門路能增收 隆安縣布泉鄉巴香村發展...

2020-12-23 南寧政務信息網

  陸堂新在養殖基地裡嘗試養羊,期望為貧困戶開拓更多致富門路。


「還是有很多地方不懂,來看看他怎麼養。」近日,隆安縣布泉鄉巴香村貧困戶農小青來到巴香龍鳳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社咘卜養殖基地,向致富帶頭人陸堂新請教養牛經驗。從2016年起,農小青就跟著陸堂新一起養殖肉雞,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去年開始,陸堂新轉向養殖肉牛,農小青也跟著養了5頭牛,一年收入4萬餘元,他靠這筆錢進一步擴大了養殖規模,還清了家裡建房時借下的多年欠款。

見到陸堂新時,他正在養殖基地裡忙活,養殖的肉雞已經全部賣出,他正在給牛、羊粉碎草料。咘卜養殖基地投產時養殖項目是肉雞,致富帶頭人陸堂新在這個基地帶動村裡22戶貧困戶發展養殖,如今21戶已經實現脫貧摘帽。巴香村委養牛場建成投入使用後,陸堂新覺得養牛也是個不錯的項目,從去年開始加入了養牛的隊伍,跟著他一起發展養殖的貧困戶見到致富帶頭人養牛,也紛紛加入進來,如今每家每戶都養有幾頭牛。

今年,陸堂新又開始嘗試養羊,第一批進的羊不多,養了一段時間感覺不錯,計劃再進一批擴大養殖規模。「這幾天有不少人來了解我的養羊情況,我說先自己養一段時間,要是好就大家一起做。」陸堂新說。

巴香村位於布泉鄉東南部,屬於大石山區貧困村,是隆安縣「十三五」期間整村推進貧困村。2015年全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344戶1325人,貧困發生率30%。目前,還有4戶7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26%。由於人多地少,村民家庭收入80%來自外出務工,全村勞動力1210人中外出務工的就有998人。

如今,巴香龍鳳種養專業合作社和邦福養牛合作社通過發展肉雞、肉豬、育肥牛養殖項目,使巴香村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3萬元,村民也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大力發展養殖產業。巴香村形成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化扶貧格局。

巴香龍鳳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10月,合作社充分發揮養殖示範戶的引領作用,採取「1+9模式(即1個養殖大戶帶動發展9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科學養殖),依託種養專業合作社下設的4個養殖基地優勢,輻射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科學養羊、養豬、養雞、養鴨,並扶持72戶貧困戶開展試點規模養殖。對口扶貧後盾單位市政府辦公室以獎代補補助貧困戶每戶6000元,共計扶持貧困戶43.2萬元。

2018年3月,巴香村委養牛場建成並投入使用。巴香村委將養牛場出租給邦福養牛合作社經營,合作社每年支付給村委5萬元租金。巴香村黨(總)支部和邦福養牛合作社還通過村企聯建,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合作開展養殖。邦福養牛合作社不定期以跟班學習養牛技術的方式對貧困戶進行輪訓,長期高價收購周邊村民的玉米稈、象草等飼料和幹(溼)牛糞,免費為咘卜屯農戶提供液態肥和沼氣,免費為全鄉養牛貧困戶提供防疫、診治服務。

「以前我們村12個屯全是泥土路,車子進不來,現在全是硬化路,這幾年村容村貌變化太大了。」巴香村村支書黃業星介紹,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巴香村不僅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且通過發展產業帶動村民收入節節攀升,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如今,村民們通過發展產業掙到了錢,大家說起來都是笑眯眯的。」


相關焦點

  •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貧困村增收致富有了「新門路」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貧困村增收致富有了「新門路」 2020-10-17 10:5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衡南泉溪鎮喇叭堰村:村有當家產業 戶有致富門路
    衡南泉溪鎮喇叭堰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思路,形成了「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格局。紅網時刻通訊員 尹朝輝 伍品 記者 王敏 衡陽報導衡南泉溪鎮喇叭堰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思路,形成了「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格局,實現了從落後村到示範村的華麗大轉身。
  • 增收有項目 致富有門路(一線探民生)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遼寧朝陽市依靠產業挑大梁,帶動17.5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有項目 致富有門路(一線探民生)核心閱讀近年來,遼寧省朝陽市實施各類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作為遼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5年來,朝陽市累計實施扶貧農場、光伏發電、特色種植、畜牧養殖、扶貧果園等產業項目2063個,直接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每個縣區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的產業扶貧模式,每個貧困戶都有兩個以上項目覆蓋,確保貧困戶有增收項目,貧困人口有脫貧致富門路。
  • 大全村發展鄉村產業促振興 帶動大批群眾增收致富
    雲浮日報訊 (記者 梁湛華) 記者近日在鬱南縣千官鎮大全村採訪時了解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該村在市委統戰部等單位的幫扶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揮產業「造血」功能,帶動大批群眾增收致富。實施精準脫貧,產業扶貧是關鍵。
  • 興仁市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一條門路帶富一個鄉村
    興仁市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一條門路帶富一個鄉村 發布時間:2019-04-09 14:34:01      來源:黔西南日報   一個村寨發展一個產業
  • 甕安猴場鎮:產業有特色 致富有門路
    脫貧攻堅以來,甕安縣猴場鎮黨委、政府採取多業聯動,因村因戶量身定製產業扶貧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的產業,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的道路,讓群眾看到了出路,發現了致富門路,嘗到了經濟發展的甜頭。政府搭臺,黨的建設強起來。
  • 白雲鎮花柱村:產業發展顯成效 「黃金甲」變身「致富寶」
    走進花柱村,金絲皇菊香氣陣陣撲鼻,滿山盛開的菊花給大山披上了一件厚厚的「黃金甲」。金絲皇菊花海中,到處是採摘菊花群眾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自駕觀賞拍照的遊客。農旅結合的產業發展,帶動花柱村及周邊群眾增收致富,「黃金甲」成為了當地的「致富寶」。然而在前幾年,花柱村還是一個發展滯後、村集體經濟效益低的貧困村,被貼上「地陡、村弱、人窮」的標籤。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讓這裡踏上了致富新徵程。
  • 廣元劍閣縣樵店鄉:發展特色水果產業 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村民正在給翠紅李澆水  近年來,樵店鄉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水果產業作為一項促農增收致富工程來抓。動員當地農戶採取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推行土地規模化經營,鼓勵規模化經營。目前,元包村、中巖村、木林村的水果產業已發展近千畝,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以前只是在家種點莊稼,一年到頭幾乎沒有存錢。現在園區就建在村裡,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勁了。」在園區務工的一位村民說道。
  • 射洪文升鄉廣龍村:依託資源發展產業,助推群眾致富增收
    「有了產業心裡才有底,這些都是藉助鎮村大力發展產業的契機搞起來的。」  文升鄉廣龍村青山綠水但是山高溝夾,沒有優勢產業支撐,村民長期沿襲傳統種養模式,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如何依託現有資源大力發展產業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 廣西隆安縣布泉鄉-布泉河、龍抬頭、中國最美的鄉村之一
    廣西隆安縣布泉鄉。布泉鄉有「小桂林」的稱號。布泉鄉布泉風景區,曾在2012年入選了50佳「中國最美的鄉村」。布泉風景區包括有:布泉河、龍抬頭、更望湖、月牙山、布泉溶洞、大天坑、獨秀峰等多個漂亮景點。橋寬大約有30米,下部由石塊砌築,上部分為木頭製成,是欣賞四周山水景色的好地方,橋的旁邊有一個涼亭,是休息和拍照的佳地。廣西隆安縣布泉鄉。旁邊有一條長廊,長廊上面掛滿了三角梅,花兒開得非常豔麗。
  • 特色產業到戶 送來增收門路(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了①)
    建檔立卡戶  脫貧有門路  聽說瀘水市老窩鎮老窩村種的是沃柑,記者心裡直打鼓。前幾年賣到十幾元一斤的沃柑,這兩年價格持續下降不說,有些地方還出現滯銷。老窩村的沃柑,能行嗎?  記者就此詢問老窩村黨總支書記左雪鋒,沒想到他卻信心滿滿:「咱這是河谷地帶,種的是晚熟品種。
  • 惠來聚力鳳梨產業發展 助推脫貧奔康
    為大力發展惠來鳳梨產業,加快省級鳳梨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7月18日,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農業迎來了又一頭等大事——扶貧產業發展的又一個重點活動首屆中國惠來鳳梨網絡節暨名特優新農產品雲展會正式啟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直接關係到產業長遠發展、群眾增收致富。
  • 村村有產業 戶戶有保障 家家能增收 ———永豐縣石馬鎮精準扶貧小...
    近年來,石馬鎮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精準發力,加大保障,促就業、興產業、拓富路,全鎮實現501戶2188人順利脫貧。目前,未脫貧131戶467人,今年預脫貧68戶269人。此外,為了增加移民搬遷戶的收入,該鎮依託地理優勢,引導搬遷戶發展養牛、菸葉、高產油茶等特色產業,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的。多措並舉促就業「在這做事比較輕鬆、自由,我今年63歲了,手腳不快,但是一個月也能掙到700多元,我很知足。」近日,石馬鎮院前村貧困戶範洪嬌高興地說。
  • 酉陽縣宜居鄉樓房村:大力發展茶產業 促進群眾增收
    自2013年以來,酉陽縣宜居鄉樓房村堅持走產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茶產業。如今,茶葉產業取得了較好成果,已經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為了擺脫貧困,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他毅然發展起了茶產業,漸漸地,他的茶葉產業越做越大,現在栽種面積已達到20幾畝,2019年投產的有10餘畝,得到幹茶葉100多斤,收入10餘萬塊。今年到目前為止,賣了80餘斤幹茶葉,已經收入了8萬餘元,預計今年可收入15萬元。
  • 南漳縣板橋鎮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貧困戶增收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何孝俊、王東)筆者7月14日獲悉,今年以來,南漳縣板橋鎮緊緊圍繞「一條蠶、一棵菜、一株煙、一袋菌、一幢房」五個一產業,建基地、揚龍頭、育品牌、聯農戶,確保戶有脫貧產業、村有集體產業、易遷點有後扶產業。
  • 【脫貧攻堅我們在行動】遂寧船山區冬春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為村民增收
    四川新聞網遂寧5月23日訊(記者 趙權軍)自2015年以來,船山區復橋鎮冬春村堅持發展村集體經濟,繼而實現村民持續增收目標。如今,該村有了村集體扶貧產業經濟,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門口,村民人均收入持續增加。全村貧困人口從78戶255人下降至14戶31人,貧困發生率由17.2%降至2.3%,冬春村一躍成為船山區全面發展的先進村。
  • 河畔鎮:扶貧產業發展讓困難群眾脫貧有路
    會寧縣河畔鎮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核心,充分結合貧困戶需求和實際發展能力,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等有效措施,大力發展蘋果和大棚蔬菜種植,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幫助群眾增收致富。鎮村兩級了解相關情況後,想方設法幫扶宋玉蘭,為她在當地的蘋果產業園聯繫了一份工作,不僅有務工收入還可以照顧家裡,這讓宋玉蘭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河畔鎮車家川村村民宋玉蘭:我到果園裡就給果樹掉袋、拉枝兒,兌個農藥,活兒也輕鬆,一天80塊錢。
  • 民樂:發展產業促增收 藥香鋪滿致富路
    通訊員 李峰近年來,民樂縣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把中藥材產業發展作為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激發群眾增收致富內生動力的有力抓手,引導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積極參與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種植,促進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為群眾長遠發展、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產業基礎
  • 貴港市港北區探索「三業」發展讓搬遷戶增收致富
    廣西新聞網港北6月30日訊(通訊員 謝家發)2018年3月底,隨著290戶貧困戶入住新修建好的根竹鎮「老鄉家園」移民安置小區,貴港市港北區順利完成了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規劃任務。如何讓這些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 廖興號:發展海棠產業 助力群眾增收
    我叫廖興號,是白雲區沙文鎮對門山村駐村工作組組員。對門山村位於沙文鎮政府東北面,全村總面積5.1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310畝、海棠種植面積1000餘畝,轄村民組5個,共234戶、891人,有黨員2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