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有項目 致富有門路(一線探民生)

2020-12-12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遼寧朝陽市依靠產業挑大梁,帶動17.5萬貧困人口脫貧

增收有項目 致富有門路(一線探民生)

核心閱讀

近年來,遼寧省朝陽市實施各類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投放扶貧貸款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建設標準化扶貧工廠實現家門口就業,完善產業體系拓寬老鄉增收渠道……隨著一項項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如今,朝陽市已經實現5個貧困縣脫貧摘帽、662個貧困村銷號、17.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6.9%下降到0.28%。

「多虧黨的好政策,讓咱過上了好日子,現如今腰包鼓了,咱精神頭也更足了!」 在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公營子鎮南山村,72歲的李鳳芝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咱們村光伏發電有補貼,養牛能給貸款,家門口就能到廠子去打工,這些收入全加上能有1萬多塊呢。」

朝陽市地處遼寧西部,全市5個縣(市)都是省裡的扶貧重點縣,佔全省的1/3,貧困人口則佔了全省的1/5。作為遼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5年來,朝陽市累計實施扶貧農場、光伏發電、特色種植、畜牧養殖、扶貧果園等產業項目2063個,直接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每個縣區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的產業扶貧模式,每個貧困戶都有兩個以上項目覆蓋,確保貧困戶有增收項目,貧困人口有脫貧致富門路。

扶貧產業促增收

提供貸款幫起步

「咱家以前一直也沒貸過款。鎮裡的幹部說貸款沒啥風險,年終還能有分紅,一開始確實有點不信。」48歲的劉忠香是朝陽市北票市北塔鎮翟家營村人。之前,為給患有惡性腫瘤的丈夫治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家裡還有兩個孩子正在上學。2018年丈夫因病去世,母子三人相依為命。

「1+4」產業扶貧項目,又讓她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銀行提供給她5萬元貸款,這些錢作為股份分別投入不同的合作社,政府給貧困戶做擔保,前兩年政府負責貸款利息,後三年企業償還利息。期滿後還替貧困戶償還本金,貧困戶一點風險都沒有。」北塔鎮扶貧項目負責人侯志華告訴記者。

侯志華所說的,正是北票市「1+4」精準扶貧模式的一個縮影。「1」是指政府做好引導,「4」是指參與運行的扶貧企業、金融機構、專業合作社和貧困戶。「具體而言,就是政府設立扶貧風險補償基金,金融機構投放農戶扶貧貸款,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利用信貸資金投資入股,企業按農戶投資額的10%分紅,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負責北票市扶貧工作的市委常委韓玉波告訴記者。

「加入德彥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分紅1000元;加入德寶蔬菜種植合作社,每年分紅500元;享受宏發種雞資產收益分配1800元,而且合同上寫得清清楚楚,利息和本金都不用咱負責。」劉忠香耐心地算著自己的收入。在政府的幫助下,劉忠香又抽出一部分貸款購買了40隻羊,在她的細心照料下,目前已繁育了82隻,「今年我們家的增收有保障。」劉忠香說。

截至目前,北票市對開展「1+4」產業扶貧模式的企業投入貸款11280萬元,累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76萬戶,覆蓋面達97.78%。

車間建在村裡頭

顧家賺錢兩不誤

在朝陽市龍城區聯合鎮北臺子村,貧困戶劉玉學正在將剛剛加工好的衣服打包裝袋,準備運往全國各地。北臺子村依託服裝加工產業建設扶貧車間,30餘名貧困人口在這裡打工。「自從來到工廠,每月收入都有2800元左右,同時還能照顧上學的孩子,真是一舉兩得。」劉玉學笑著說。

龍城區充分利用村閒置校舍、集體建設用地,建設了17個標準化扶貧工廠,涵蓋服裝加工、倉儲物流、種子晾曬、項目孵化、技術培訓等門類,實現送項目到鎮、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使貧困戶「離土不離家、進廠不進城」。

「扶貧工廠在推動農村閒散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有效引導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實現了多方共贏的效果。」龍城區扶貧開發局局長劉立東說,上能顧老、下能顧小,掙錢顧家兩不誤。

為了確保貧困戶的收益,龍城區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免費培訓,並吸納他們進入工廠,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則用工廠的收益進行分紅,使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貧困家庭一人就業,往往就能全家脫貧。實施工廠化扶貧,對貧困人口來說,不僅是『輸血』,更是『造血』。目前扶貧車間共帶動510戶109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從根源上避免邊脫貧、邊返貧的現象。」劉立東告訴記者。

產業發展成體系

老鄉增收渠道多

「以前種莊稼,都是靠天吃飯,收成多少老天爺說了算,價格高低小商販說了算。現在從選種、管理、收割、加工、銷售,都有保障。咱家這些地每年能有5000元左右收入,加上我在產業園打工的3000元收入,跟以前的生活真是有了天壤之別。」在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雜糧產業園,北老爺廟村村民畢桂芹興奮地說。前些年,畢桂芹的愛人因車禍去世,只留下一雙兒女,一家人全靠種地為生。

「現在,共有600多戶農戶加入雜糧產業園,其中貧困戶102戶。產業園用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的方式經營,今年無償為貧困戶提供了7萬多元的種子、化肥,再以高於市場0.1元的價格進行回收。」朱碌科鎮黨委書記崔世忠介紹。

通過扶貧產業園建設,朱碌科鎮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我們按照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把零散的插花式扶貧整合成帶動力強的產業園區,實施扶貧產業園計劃,走出一條產業全覆蓋、收入多渠道、兜底有保障的全方位、立體化扶貧路子。」建平縣縣長王文佳告訴記者。

建平縣把不同類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扶貧產業園,實現有創業願望的全扶持、有勞動能力的全就業、無勞動能力的全入股。產業園收益按2∶3∶5進行分配,其中20%用於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30%分給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偶遇天災人禍的返貧者,50%用於追加投資。截至今年7月,建平縣共建有扶貧產業園274個,帶動11997戶次實現增收,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如今,朝陽市已經實現5個貧困縣脫貧摘帽、662個貧困村銷號、17.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6.9%下降到0.28%。截至目前,今年剩餘的7088名未脫貧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4.69萬低收入人口收入已全部超過5000元。

相關焦點

  • 增收有項目 致富有門路(一線探民生)
    核心閱讀近年來,遼寧省朝陽市實施各類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投放扶貧貸款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建設標準化扶貧工廠實現家門口就業,完善產業體系拓寬老鄉增收渠道……隨著一項項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如今,朝陽市已經實現5個貧困縣脫貧摘帽、662個貧困村銷號、17.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6.9%下降到0.28%。
  • 靖州:增收有項目 致富有門路
    「養殖場馬上就可以進豬崽飼養,明年上半年村集體就會有收益,貧困戶也能見到實惠!」11月27日,在靖州大堡子鎮大木村富致養殖場建設基地裡,10多名工人正忙著安裝設備,清理現場。養殖場負責人楊儀軍一邊忙著指揮,一邊笑著對筆者說。
  •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貧困村增收致富有了「新門路」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貧困村增收致富有了「新門路」 2020-10-17 10:5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魚塘就是用來養魚的,除了養魚一般人都不知道還能幹些什麼。如今很多養殖戶為了生存,開闢了很多新型的養殖模式,一些很有想法的農民把養殖和種植相結合,在魚塘裡養魚的同時又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帶來了致富的新門路。廣西柳州農民韋桂生,今年36歲,從小就是一個比較有頭腦的人,他文化不高,初中畢業就回家務農,家裡一直都靠養魚維持生計。
  • 村有主導產業促發展 戶有致富門路能增收 隆安縣布泉鄉巴香村發展...
    陸堂新在養殖基地裡嘗試養羊,期望為貧困戶開拓更多致富門路。「還是有很多地方不懂,來看看他怎麼養。」近日,隆安縣布泉鄉巴香村貧困戶農小青來到巴香龍鳳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社咘卜養殖基地,向致富帶頭人陸堂新請教養牛經驗。從2016年起,農小青就跟著陸堂新一起養殖肉雞,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去年開始,陸堂新轉向養殖肉牛,農小青也跟著養了5頭牛,一年收入4萬餘元,他靠這筆錢進一步擴大了養殖規模,還清了家裡建房時借下的多年欠款。
  • 農村創業致富門路有哪些 這些項目的收入不錯
    文/股城網隨著鄉村振興的支持政策不斷出臺,越來越多的人回家鄉發展了,不少人都知道農村養殖是出名的,可是,事業也是要隨著形勢去改變,除了養殖行業,農村創業致富門路有哪些呢?其實農村發展潛力很大的,無從下手的朋友請下文分析。
  • 農村創業致富門路有哪些 這些項目的收入不錯
    文/股城網隨著鄉村振興的支持政策不斷出臺,越來越多的人回家鄉發展了,不少人都知道農村養殖是出名的,可是,事業也是要隨著形勢去改變,除了養殖行業,農村創業致富門路有哪些呢?其實農村發展潛力很大的,無從下手的朋友請下文分析。
  • 甕安猴場鎮:產業有特色 致富有門路
    脫貧攻堅以來,甕安縣猴場鎮黨委、政府採取多業聯動,因村因戶量身定製產業扶貧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的產業,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的道路,讓群眾看到了出路,發現了致富門路,嘗到了經濟發展的甜頭。政府搭臺,黨的建設強起來。
  • 廣西靈山縣實施奶水牛增收致富項目惠及村民
    廣西靈山縣實施奶水牛增收致富項目惠及村民 過去,由於人多田少,地處邊遠,移民們苦於致富無門,加上備受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等問題的困擾,該村經常組織村民上訪,陳述海則是「帶頭人」。但如今他是靈山縣富民奶水牛養殖專業合作協會的會長,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這一角色大轉變,得益於當地推進的移民增收試點項目。
  • 福建武夷山:茶葉合作社打開致富門路(4)
    新華社照片,武夷山(福建),2019年11月6日福建武夷山:茶葉合作社打開致富門路武夷山市星村鎮黃村村茗川世府合作社社員在一起商談經營管理事宜(11月5日攝)。合作社將部分利潤上繳村集體,既保證了茶農增收,又壯大了集體經濟。目前,全村共有茶農168戶,已有119戶加入了合作社,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新華社記者張國俊攝
  • 特色產業到戶 送來增收門路(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了①)
    要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必須解決好就業問題。社區一人一策,精準幫扶。「有意願外出務工的,社區提供免費培訓;需要照顧家的,可以去扶貧車間;勞動能力偏弱的還有生態護林員、保安、保潔這樣的崗位。」胡躍軍說,時至當地節日,不少外出務工的青年這段時間提前返鄉,「我們協調了沿海企業蹲點招工,元旦春節沿海工廠缺人,節日一過就可以再組織一批人出去。」
  • 四川瀘州瀘縣:陳彬綠色養蛙開創致富新門路
    四川瀘州瀘縣:陳彬綠色養蛙開創致富新門路2016-08-17 10:0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瀘縣宣傳部  規劃稻田養蛙&nbsp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看到陳彬的青蛙養殖如此紅火,前來參觀學習的村民絡繹不絕。「我看了陳老闆的青蛙養殖場,聽了他的介紹,我感覺這個項目很值得我們村發展」。玉蟾村黨支部書記劉良俊說,目前他們村決定帶領村民與陳彬合作發展該養殖項目。
  • 人均增收5000元!果然無愧「致富花」
    當地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全力抓好黃花採摘、加工、宣傳、銷售服務,小黃花變成了群眾的「致富花」。大同臺記者 王佳琦: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這裡是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在我身後,黃花種植戶和來自山東等地的採摘工正忙著採收黃花,豐收的喜悅寫在了他們的臉上。地裡採摘、地頭銷售,數著一張張嶄新的鈔票,黃花種植戶們樂上眉梢。
  • 百年傳統老鹽菜開闢貧困村致富新門路
    陳超 攝(你笑起來真好看)百年傳統老鹽菜開闢貧困村致富新門路中新網重慶8月17日電 題:百年傳統老鹽菜開闢貧困村致富新門路中新網記者 劉相琳時下雖已立秋,但重慶高溫天卻絲毫沒有退去的跡象。老鹽菜目前已不僅是村民們自家餐桌上的常備品,也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產業。會峰村曾是貧困村,所處位置海拔700至900米,適合青菜頭生長。當地農戶種植青菜頭、製作老鹽菜已有百年歷史。
  • 甘肅榆中絲路小鎮:發展種養遊綜合農業 農民增收有門路
    近年來,榆中縣宛川絲路小鎮項目在甘草店鎮實施,是集高端肉牛養殖、有機農產品種植、休閒採摘、農事體驗、特色小鎮建設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該項目將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豐富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供應品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 「昌」通增收路 採「吉」致富果
    昌吉學院工作隊駐村以來,堅持因地施策,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提高畜牧養殖技術、持續轉移勞動力,幫助村民走上了一條脫貧增收的幸福路。特色種植促增收駐村伊始,工作隊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徵求各方意見,決定以恰瑪古種植業為支點,完善基礎設施、規範標準生產、創新品牌營銷,促進村民增產增收。
  • 衡南泉溪鎮喇叭堰村:村有當家產業 戶有致富門路
    衡南泉溪鎮喇叭堰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思路,形成了「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格局。紅網時刻通訊員 尹朝輝 伍品 記者 王敏 衡陽報導衡南泉溪鎮喇叭堰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思路,形成了「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格局,實現了從落後村到示範村的華麗大轉身。
  •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每天都有縣城來的大貨車賣吃穿用品,屋前院後都是大馬路,土廁所換上了衝水廁所,還蓋上了淋浴房,在家能用4G網,走不遠就有老年活動中心,這生活滋潤得很哩……」何友高所說的改變,源自近年來當地脫貧攻堅的發力。
  • 山東新泰:農民增收有產業 鄉村振興有支撐
    談起自己的「致富路」,山東省新泰市樓德鎮新莊村的煎餅加工戶劉奉肖如是說。樓德鎮新莊村整齊劃一的小康樓。新莊村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傳統,煎餅產業發展已久。近年來,該村集體積極引導村民成立專業煎餅合作社,新建現代化煎餅加工廠,鼓勵村民從事煎餅加工、包裝、銷售、儲運等工作,覆蓋了產、供、銷各環節。
  • 甘肅榆中絲路小鎮:發展種養遊綜合農業 農民增收有門路
    近年來,榆中縣宛川絲路小鎮項目在甘草店鎮實施,是集高端肉牛養殖、有機農產品種植、休閒採摘、農事體驗、特色小鎮建設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該項目將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豐富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供應品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榆中縣地處西北高原二陰山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對種植西瓜來說,具有甜度高、天災少、風險低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