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

2020-12-18 山村孩子王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魚塘就是用來養魚的,除了養魚一般人都不知道還能幹些什麼。不過如今養魚的人越來越多,競爭非常的激烈,傳統的養魚方式已經很難賺錢,在過去一畝魚塘如果採用傳統養殖的話,畝產量大概也就一千多斤魚,總收入不過萬元,如果再除掉人工飼料等成本,這樣的養魚方式利潤就非常微薄了。如今很多養殖戶為了生存,開闢了很多新型的養殖模式,一些很有想法的農民把養殖和種植相結合,在魚塘裡養魚的同時又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帶來了致富的新門路。

廣西柳州農民韋桂生,今年36歲,從小就是一個比較有頭腦的人,他文化不高,初中畢業就回家務農,家裡一直都靠養魚維持生計。近年來單純養魚利潤太低,很多養殖戶都放棄養魚選擇外出打工,不過韋桂生卻不一樣,他養魚的方式和別人很不一樣,很多人養魚都在虧錢,但是他養魚卻年年賺大錢。相信很多朋友對此一定非常感興趣吧!那麼他養魚到底有什麼秘密呢?原來韋桂生的魚塘除了養魚還種「它」。

這個「它」其實就是蓮藕,在韋大哥的魚塘裡除了魚還種滿了蓮藕,很多人看到滿塘的蓮藕都會以為蓮藕誰沒見過,有什麼稀奇,但是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種植蓮藕其實並不是為了產蓮藕,而是為了獲取蓮藕身上一種最值錢的寶貝,這種寶貝就是藕帶。藕帶是蓮藕的嫩芽,有些地方也稱呼它為藕鞭或者藕絲菜。它是一種美味的食材,由於生長在水面下面,不見陽光,外表金黃,看起就很美味。藕帶質地脆嫩,營養豐富,如今在市面上是一種非常高端的蔬菜。據了解,在城裡的大型超市裡一斤藕帶能賣30元,比魚肉還貴不少!

韋大哥正是看中了藕帶的高價值,所以在養魚的同時也種植上了蓮藕,目的就是為了生產藕帶。在它看來養魚和種藕是最佳拍檔,魚兒每天吃喝拉撒給魚塘帶來了肥水,同時蓮藕也能從中獲得了大量生長所需的養分,而蓮藕的生長也給魚塘帶來了各種小蟲子供魚兒食用,整個魚塘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魚長得肥碩,蓮藕也能產出大量的鮮嫩藕帶,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韋大哥告訴我們,他家裡有5畝魚塘,每年除了養魚,還種植蓮藕,這種種養結合的方式利潤非常可觀。5畝魚塘一年能產魚5千多斤,收入3萬元左右,而5畝的蓮藕一年的藕帶產量也不小,每年能採摘藕帶2000斤,平均下來一畝能增收上萬元。韋大哥就靠這招養魚就能連年盈利,它家的5畝魚塘的每年總收將近10萬元,對此韋大哥表示在家養魚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相關焦點

  • 湖州:物聯網養魚畝均增收千餘元
    原標題:物聯網養魚畝均增收千餘元 露天魚塘邊的表箱通過網際網路聯通室內監控中心,水溫、含氧量等信息及時發送到漁民的手機上……自從用上了高效便捷的物聯網技術,湖州南潯區菱湖鎮射中村養殖戶楊國榮嘗到了物聯網養魚的甜頭。他估算,這兩年在物聯網這個「科技管家」的幫助下,每畝能夠增加1076元收入。
  •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貧困村增收致富有了「新門路」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貧困村增收致富有了「新門路」 2020-10-17 10:5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西充縣:退伍不褪色 90後小夥養魚帶富鄉鄰
    不論是鑠石流金的酷暑,還是寒風凜冽的冬日,每天早上他都會準時出現在魚塘邊餵魚、觀察魚兒長勢、檢查水質。近年來,陳選鍾通過立體套養、循環種養、錯峰銷售等模式,實現年產值200餘萬元,帶動40餘戶村民養魚增收。退役養魚 年收入200餘萬元初見陳選鍾,他正穿著水膠褲在魚塘裡忙碌著。
  • 自貢市三多寨鎮3000畝高密度養魚助農增收450萬元
    自貢市三多寨鎮3000畝高密度養魚助農增收450萬元2011-09-09 11:05:00  水產養殖網  8月31日,記者在該鎮八甲村300畝高密度優質水產養殖基地看到,10多口標準的精養魚塘建設得整齊規範,經過人工加高加固後的塘基穩固紮實,塘閘、增氧機、抽水機、排水機、餵食機應有盡有,&nbsp2米左右的池水蔚藍碧綠,魚兒不時遊過泛起層層優美的波紋。
  • 廣東江門:魚塘改造後漁農的喜與憂
    ,讓村民增產增收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魚塘高標準整治是鶴山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品牌化舉措,成為一些鄉鎮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但由於魚塘改造是一項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因此它經歷了一個複雜和曲折的過程,而且並非改造之後就意味著農民可持續地朝著增產增收的方向疾駛。
  • 廣安區鰲山村:邁上「跑道養魚」的特色產業發展路
    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中負責對口幫扶廣安區的浙江省南潯區主動幫忙牽線搭橋,將南潯區菱湖鎮先進的「跑道養魚」項目引入當地。為幫助該村發展該項目,南潯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還捐贈了175萬元「啟動資金」。 南潯區是全國聞名的淡水養殖區,而作為全國三大淡水魚基地之一的菱湖鎮是湖州市首個開展「跑道養魚」技術的試點鄉鎮,經過幾年的試點,生態的養殖方式與畝產提升的好成效讓許多養殖戶主動參與學習該項新技術,共同增收致富。 「『跑道養魚』對於我們來說是新鮮詞,為了看看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養殖方式,我們還特意到菱湖鎮『跑道養魚』養殖現場參觀。
  • 致富有門!這個南疆村莊養起了螃蟹和龍蝦
    10月15日中午,段成蛟來到魚塘,魚兒聽到他的腳步聲就紛紛簇擁到岸邊,魚食入水,魚兒歡快地吃起了午飯。「水塘裡除了傳統『四大家族』的白鰱魚、花鰱魚、草魚和鯉魚,今年還各試養了一池螃蟹、塘鯴和澳洲龍蝦,全部養殖成功,中秋節前後賣了好價錢。」段成蛟邊帶著記者參觀邊說。今年57歲的段成蛟是新疆莎車縣艾力西湖鎮喀拉巴格村的養魚專業戶和致富帶頭人。
  • 甕安猴場鎮:產業有特色 致富有門路
    脫貧攻堅以來,甕安縣猴場鎮黨委、政府採取多業聯動,因村因戶量身定製產業扶貧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的產業,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的道路,讓群眾看到了出路,發現了致富門路,嘗到了經濟發展的甜頭。政府搭臺,黨的建設強起來。
  • 「農家樂」擴充文化大院助增收
    原標題:「農家樂」擴充文化大院助增收  原標題:「農家樂」擴充文化大院助增收 白天經常有村民在大院看書、讀報、上網、打球,晚上更是熱鬧,附近村民都集中在這裡跳壩壩舞、鍛鍊和休閒。「每天有百多人來吧,周末能有近300人。」這裡已經成了村民休閒娛樂的首選。村主任童立萬介紹,這種依託農家樂的形式建立的文化大院目前全村有4個。   此外,文化大院不定期組織開展培訓,教村民先進的農業技術,指導農業生產。
  • 20個農村萬元致富小項目
    投資約需一萬元左右,由於商品是農民生產中必需之品,使用數量較大,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項目。如自己資金不夠,可考慮和縣城或省城大店聯營,獲取專賣的利潤。一萬元足夠學費和購置美發、美容設備。如經營得當,每月利潤當在2000元以上。鮮花做成工藝品鮮花做成工藝品其市場需求量正大幅度上升。在農村做什麼生意?所謂「工藝鮮花」,就是一改以往的鮮花銷售方式,根據各種特殊需求,將花卉梳妝打扮一番,使之更富有個性美。
  • 百千萬的乘法效應——金州區打造農民致富「百千萬工程」紀實
    先進性教育活動以來,金州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題,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將帶領農民致富作為工作的中心環節和先進性教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全區啟動了「百人服務、千家示範、萬戶致富」工程。
  • 魚塘不養魚改養鵝狂賺幾十萬, 新模式致富路!
    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農村的農民養雞、養鴨對於他們來說再熟知不過了,每家每戶都要養那麼幾隻,在方便吃雞、鴨蛋的同時,自己餵養的雞、鴨肉質更好吃。而興業縣的蔡德民也養鵝,他之前是養魚的,後來改養鵝,但是他養鵝是在魚塘養,效益是過去養魚的好幾十倍。
  • 陳志仁:帶領村民養魚致富
    閩西北部山區清流縣嵩口鎮滄龍村,清流環繞、碧水縈迴,是一處風景如畫的漁米之鄉,當地村民利用河灘地建塘養魚,漁業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一部分村民在縣城購置了商品房,成為新型的「移民一族」。領頭實現這一切的正是清流縣龍峰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仁。
  • 農村魚塘一畝增加1萬元收入(這個辦法真好)
    1 我叔叔家有個魚塘面積大概三畝左右,養魚,400為草魚,其他雜魚(白蓮鰱鱅)一部分,養兩年1200斤魚收入不超過9000元。農忙時很少割草餵魚,家裡稻田有30多畝需要種植,沒怎麼管理魚塘。2 後來經過別人介紹對魚塘整改,收入一畝增加1萬元,魚塘的地理位置十分的好,排水可以自然排乾,關鍵魚塘右邊有水渠。常年流水不幹。直接把水渠的水引入魚塘,活水養魚3 三畝魚塘開始試養1500尾草魚,魚苗,雜魚一部分。買了一臺割草機器,堅持每天割草。兩年後。收購價七元一斤,毛收入。3萬5千多塊,同比,一畝增加1萬元。
  • 靖州:增收有項目 致富有門路
    「養殖場馬上就可以進豬崽飼養,明年上半年村集體就會有收益,貧困戶也能見到實惠!」11月27日,在靖州大堡子鎮大木村富致養殖場建設基地裡,10多名工人正忙著安裝設備,清理現場。養殖場負責人楊儀軍一邊忙著指揮,一邊笑著對筆者說。
  • 甘肅榆中絲路小鎮:發展種養遊綜合農業 農民增收有門路
    該項目將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豐富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供應品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榆中縣地處西北高原二陰山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對種植西瓜來說,具有甜度高、天災少、風險低的優勢。來自浙江的周良福便是看中了這一點。
  • 「口袋公園」進農家 美麗村落成為湖北農民「聚寶盆」
    廢舊物造藝術庭院,有獎鼓勵垃圾分類,魚塘養水「跑道」養魚,生態紅利帶動產業發展。一個個美麗村落,不僅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更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當陽市對標新要求,加快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質增效,再上新臺階。
  • 長順縣麻響村燈籠壩組冉龍雲:我已脫貧 更要致富
    11月25日,55歲的冉龍雲穿上棉襖,戴上頭盔,騎著摩託車,前往鎮上採購魚飼料和雞飼料。冉龍雲是長順縣代化鎮麻響村燈籠壩組的致富帶頭人,這座養育他的小山村距縣城43公裡,全村耕地面積2240畝(其中田1000畝),人均耕地面積才0.84畝。
  • 家庭農場成嘉善農民增收致富「新引擎」
    「小青龍龍蝦口感鮮美細膩,很受市場歡迎……」在嘉善惠民街道明方家庭農場養殖基地,負責人陳明方一邊打理魚塘一邊說
  • 甘肅榆中絲路小鎮:發展種養遊綜合農業 農民增收有門路
    「在這裡打工,最大的好處是離家近,這樣方便我為上中學的孩子做飯。」王玲花說,在這務工一個月能收入兩千多元,雖然工資不高但勝在工作時間靈活,所以聽說這裡招工,便第一時間報了名。  榆中縣地處甘肅中部,是蘭州的東大門,古絲綢之路分三路穿境而過。其中甘草店鎮位於該縣東南部,地處苑川河中遊,是歷史上甘肅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連接甘、陝、川、青的「旱碼頭」,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