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 「跑道養魚」好新鮮
11月1日,記者在廣安區石筍鎮鰲山村生態智能高效循環流水養魚(跑道養魚)產業扶貧項目現場看到,項目基礎工程已完工,「跑道」已安裝完畢,池塘已完成蓄水。
「前幾天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漁業協會會長、高級工程師沈學能帶領團隊來到現場進行了查看,再過幾天就可以投放魚苗了。」廣安鑫農發展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楊紅波說。
廣安區石筍鎮鰲山村是省定貧困村,如何幫助該村脫貧摘帽?
長效脫貧,項目是支撐。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中負責對口幫扶廣安區的浙江省南潯區主動幫忙牽線搭橋,將南潯區菱湖鎮先進的「跑道養魚」項目引入當地。為幫助該村發展該項目,南潯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還捐贈了175萬元「啟動資金」。
南潯區是全國聞名的淡水養殖區,而作為全國三大淡水魚基地之一的菱湖鎮是湖州市首個開展「跑道養魚」技術的試點鄉鎮,經過幾年的試點,生態的養殖方式與畝產提升的好成效讓許多養殖戶主動參與學習該項新技術,共同增收致富。
「『跑道養魚』對於我們來說是新鮮詞,為了看看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養殖方式,我們還特意到菱湖鎮『跑道養魚』養殖現場參觀。參觀後我們發現,這種循環水養殖新模式不僅生態環保,效益確實比傳統養殖高出很多倍。」鰲山村黨支部書記劉延榮說,鰲山村有一座水庫,地勢相對平坦,非常適合發展這個項目,帶動群眾長效脫貧。
今年6月,鰲山村「跑道養魚」項目最終敲定,由廣安區石筍鎮人民政府、南潯區菱湖鎮人民政府、南潯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和廣安鑫農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籌建,養魚基地佔地40餘畝,安裝7條標準「跑道」,主要養殖鱸魚和鮰魚。
「傳統粗放的水產養殖模式中,大量飼料、漁藥(違禁漁藥和化學製劑)的使用及魚類排洩物破壞了水環境,加重了農業面源汙染。」楊紅波介紹說,「跑道養魚」項目將原來的散養轉變為集中圈養在養殖水槽內,僅需5%左右的面積進行養殖,其餘池塘面積進行養水,並使水循環流動,定期將魚類排洩物、飼料殘渣分離出養殖水體,形成小池養魚、大塘養水的模式。
「『跑道養魚』的魚塘自身水質淨化能力強,基本實現尾水『零排放』,再加上水在循環流動,讓魚也不停地運動,可以有效提高魚的品質。」楊紅波告訴記者,「跑道」裡養出來的鱸魚要比傳統養殖的鱸魚每公斤貴12元到14元,畝均收益將是原來的3至4倍,按7條「跑道」計算,每年創造產值可超過200萬元。
引進項目是為了致富百姓。楊紅波介紹,為了幫扶該村發展,項目按照「公司+村集體+貧困戶」模式,建立完善了土地流轉、基地務工、技術培訓、發展集體經濟等利益聯結機制,每年將項目收益的15%作為村集體收入,村集體則按比例分配給貧困戶,將有效帶動區域內農戶和貧困戶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
【記者感言】 鰲山村產業發展之路可資借鑑
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項目為王,以實打實的項目帶動發展。重點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因地制宜謀劃實施一批示範項目,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鰲山村的作法可資借鑑。
鄉村振興,使農民致富是根本目的。石筍鎮在尋求「脫貧」之道、鄉村振興之道過程中,因地制宜引進好項目的做法值得點讚。
近年來,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減少水產養殖自身汙染,已成為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跑道養魚」的魚塘自身水質淨化能力強,基本實現尾水「零排放」,加上水在循環流動,讓魚不停地運動,可以有效提高魚的品質而達到「高效養殖」。引進這種生態、高效的好項目,帶動的不光是農村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也將帶動村民發展思維的轉變,這是第一個值得點讚的地方。第二個值得點讚的是該項目的機制。引進項目,最終的目的是讓群眾致富。該項目建立了很好的利益分配機制:按照「公司+村集體+貧困戶」模式,建立完善土地流轉、基地務工、技術培訓、發展集體經濟等利益聯結機制,每年將項目收益的15%作為村集體收入,村集體按比例分配給貧困戶,不僅有效帶動區域內農戶和貧困戶增收致富,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有利於貧困村的長效發展。
廣安日報廣安區記者站 廖小兵 記者 劉定春 文/圖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