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魚塘就是用來養魚的,除了養魚一般人都不知道還能幹些什麼。不過如今養魚的人越來越多,競爭非常的激烈,傳統的養魚方式已經很難賺錢,在過去一畝魚塘如果採用傳統養殖的話,畝產量大概也就一千多斤魚,總收入不過萬元,如果再除掉人工飼料等成本,這樣的養魚方式利潤就非常微薄了。如今很多養殖戶為了生存,開闢了很多新型的養殖模式,一些很有想法的農民把養殖和種植相結合,在魚塘裡養魚的同時又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帶來了致富的新門路。
-
雲南景谷: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
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近年來,雲南景谷縣依託景谷興邁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村委+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模式,產業化發展魔芋,魔芋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可見。
-
嵐宮山下清泉甜 生態養魚富農家——嵐皋縣生態漁業助農增收走筆
「公司按照「公司+農戶(及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近日向湖周邊1399名庫區移民入股的7個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分紅69.95萬元。全縣參與漁業產業脫貧戶涉及15個村1375戶,戶均增收1200元以上。」周偉說。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又讓老百姓增收?
-
開平市供銷社實施「分揀中心+冷庫」實現錯峰銷售助農增收
開平市供銷社下屬的金雞供銷中心社金農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揮支農生力軍作用,充分利用領辦的農副產品加工分揀中心和冷庫設施,實現錯峰銷售,開啟助農增收之路。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共收購香芋南瓜16萬斤,辣椒360噸,矮茄210噸,助農增收額達68萬元。 該合作社的農副產品加工分揀中心位於赤水鎮沙洲圩,服務範圍輻射周邊3000多畝的農田,加工分揀中心內設2座冷庫,體積達200立方米,庫容量約15噸。
-
「加工分揀中心+冷庫」延長農產品保質期限 錯峰銷售開啟助農增收...
開平市供銷社下屬的金雞鎮金農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揮支農生力軍作用,充分利用領辦的農副產品加工分揀中心和冷庫設施,實現錯峰銷售,開啟助農增收之路。截至目前,該社助農增收達68萬元。金雞鎮金農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副產品加工分揀中心服務範圍輻射周邊3000多畝農田,內設2座冷庫,體積達200立方米,庫容量約15噸。
-
寧強發展中藥材15萬畝助農增收致富
寧強發展中藥材15萬畝助農增收致富時間:2016-11-25 17:27:27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吳天文 吳梓麗編輯:近日,寧強縣漢源鎮街道辦柏林驛村共產黨員王學安一邊與村民在山坡上忙著給銀杏苗施有機肥,一邊對記者說,「這兩年我種了700餘畝銀杏苗,今年賣銀杏葉可收入200餘萬元。」在他的帶動下,該村有200多戶村民也種起了銀杏苗400餘畝,每年可收入120餘萬元。 寧強是中藥材的適生區。
-
自貢市大安區委書記張昭國帶隊到三多寨鎮督查調研
人民網成都4月23日電 4月21日,自貢市大安區委書記張昭國帶隊到三多寨鎮督查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市供銷社副主任李召勇(市督戰隊隊長),區委副書記餘泓,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林等參加。張昭國一行先後到三多寨鎮獅子村、聯合村、八甲村實地調研,現場核查存量問題排查整改情況,了解獅子村、聯合村扶貧專合社運營管理情況,聽取鎮村關於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匯報。並分別到貧困戶陳炳祥、應樹良、陳洪兵、陳桂芳等家中,詳細了解貧困群眾住房安全、醫療保障、生產生活以及戶檔案資料完善等情況。
-
那羅村:中藥材種苗繁育助農增收
近日,筆者在鐘山區汪家寨鎮那羅村1000萬株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了解到,依託當地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那羅村引進貴州鑫禾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白芨、滇黃精、滇重樓等中藥材種植,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拓寬了當地村民增收渠道。
-
湖州:物聯網養魚畝均增收千餘元
原標題:物聯網養魚畝均增收千餘元 露天魚塘邊的表箱通過網際網路聯通室內監控中心,水溫、含氧量等信息及時發送到漁民的手機上……自從用上了高效便捷的物聯網技術,湖州南潯區菱湖鎮射中村養殖戶楊國榮嘗到了物聯網養魚的甜頭。他估算,這兩年在物聯網這個「科技管家」的幫助下,每畝能夠增加1076元收入。
-
創建天府旅遊名縣 大安旅遊助農增收
1月8日,自貢市大安區團結鎮朝天村村民湯桂蓉和往常一樣在恐大路給樹木澆水、除雜草。恐大路緊鄰自貢北高速出口,作為大安區的景觀大道和迎賓大道,湯桂蓉為大道的綠化建設出力,每天可以掙70元。
-
浙江龍泉:跑道養魚 跑出「生態經濟」加速度
魚塘一景 包琦 攝中新網麗水10月12日電(記者 周禹龍 通訊員 包琦)在浙江龍泉,有一種新型養魚方式,「跑道養魚」。相比傳統養殖方式,飼料利用率可提高20%,增產40%,不僅保護了生態,還助農增收。「跑道養魚」,指的是讓魚在狹長的空間內,逆水流不停遊動,學名稱池塘內循環流水養魚。跑道養魚 包琦 攝傳統養魚模式中,一般水塘或者小型水庫中的水是相對靜止,把魚限制在相對狹小空間裡,而「跑道養魚」通過讓水在「跑道」內流動,構建了一套帶來氧氣、食物,帶走糞便、殘渣的循環。
-
紅河屏邊白河鎮:生態轉型助農增收
近年來,紅河州屏邊縣白河鎮堅持走生態轉型助農增收之路,逐步通過發展芒果、檸檬、荔枝等木本作物種植,替代傳統的香蕉、菠蘿等草本作物種植,探索出一條兼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複製、可推廣的助農增收之路。這片300畝的芒果地,是大水村委會丫口村村小組長楊萬華家的,他是當地的種植大戶。從2016年開始,他砍去了種植多年的香蕉,在地裡種上了芒果和檸檬,並且在果樹下套種了南瓜。由於管理得當,楊萬華種的南瓜個頭大、品質好,受到收購商的青睞,今年賣出了好價錢,能有30萬元的毛收入。
-
黑龍江富錦:「扶貧牛」助農增收
近年來,為保障貧困群體持續穩定增收,黑龍江省富錦市長安鎮探索「合作社+貧困戶」增收路子,通過發展代養扶貧牛項目來促農增收,動員32戶貧困戶入股成裕養牛專業合作社,通過抱團養牛助農增收。據介紹,為降低養殖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惠及村民,合作社承包土地600餘畝用以種植玉米,收穫青貯飼料,保證飼料自給自足,從而提高養殖效益。
-
產業「春筍」助農增收!白沙打安鎮雷公筍種植面積擴大至140餘畝
白沙打安鎮雷公筍種植面積擴大至140餘畝產業「春筍」助農增收海南日報訊(記者曾毓慧 通訊員王昭 鍾起鑫)近段時間,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可程村雷公筍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一株株雷公筍又迎來了新的採摘期。近年來,該鎮雷公筍種植面積從原先的50畝擴展至140餘畝,預計今年的年產量將達到3萬多斤,年產值有望達到50萬元。2017年4月,打安鎮將全村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雷公筍扶貧產業中,並在可程村整理出50畝土地,鼓勵大家積極發展雷公筍標準化種植產業。「企業承諾以不低於市場價的標準,全部收購。」
-
雲南屏邊:白河鎮走生態轉型助農增收之路
種植木本作物 供圖近年來,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白河鎮堅持走生態轉型助農增收之路,逐步通過發展芒果、檸檬、荔枝等具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木本作物種植,替代傳統的香蕉、菠蘿等草本作物種植,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圍繞綠色生態抓好產業發展,圍繞產業發展助農增收,探索出了一條兼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複製
-
四川射洪縣:稻田內既種水稻又養魚 一畝田能收入萬元錢
他們的億農稻漁果專業合作社今年到駝柏樹村流轉了300畝水田,投入七八十萬元搞稻魚果糧經復生態水產試驗項目。「我膽子大,當地村民沒搞過,怕風險。陳古鎮那邊去年搞成功,一畝田收千斤糧、萬元錢。」    稻田養魚不新鮮。
-
南充「體彩+公益」助農增收「益」起聚力走進白堡村
四川省體育彩票管理中心南充分中心莊林致辭2020年12月2日,四川省體育彩票管理中心南充分中心、南充市網際網路聯合會、南充市運動協會和南充市戶外公益協會攜手開展了南充「體彩+公益」 脫貧攻堅、助農增收「益」起聚力走進白堡村以購代捐助農活動。
-
貞豐連環:萬畝板慄成熟採收 特色產業助農增收
時下,正值板慄成熟上市的季節,貞豐縣連環鄉1萬畝板慄成熟採收,產量在1500噸左右,可實現總產值600萬元,板慄成為了連環鄉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全村的農戶大概有350戶種了板慄,多的農戶有40畝左右,少的也有1到2畝,產值最高的時候每畝可以達到2000元左右,板慄產業帶動了我們全村老百姓增收致富。」連環鄉納闇村村委會主任石勝英介紹。
-
白鳳烏雞助農增收致富
原標題:白鳳烏雞助農增收致富 符皓 攝 「開業半個月來生意不錯,白鳳烏雞營養價值高、口感細嫩,具有藥用和食療作用,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十多隻,養殖銷售白鳳烏雞這條路是選對了!」位於雲南省楚雄市城區慄子園農貿市場內的吉樂白鳳烏雞銷售點,店主劉自平夫妻倆正忙著招呼顧客。送走顧客後,劉自平的妻子牟興美熱情邀請筆者一行一起和她回老家吉樂村看看所養的白鳳烏雞。
-
「樺川模式」助農駛上增收快車道
黑龍江日報12月8日訊 樺川縣蘇家店鎮新勝村農民苗忠孝最近心情不錯,「今年玉米價格好,整體來看增收沒啥問題。再說,我們都入了保險,心裡有底。」從2016年開始實施到現在,從小規模試點到全縣推進;從最初簡單的「保價格」到後來的「保價格+現貨收購」,再到現在的「保收入」,經過五年的探索實踐,已經發展成為助農增收的「樺川模式」。據樺川縣金融辦主任陳曉明介紹,2020年,全縣參保面積41.84萬畝,參保農戶4417戶,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主糧品種的縣域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