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錢幣的不同製造工藝,有人把中國歷代錢幣劃分為三個時期:鑄模時期、機制幣時期、印刷時期。
中華民國25年一分銅幣是1936年發行的一枚輔幣,面值一分,屬於機制幣,由當時的上海中心造幣廠製造。這枚銅幣雖然面值小,但從製造工藝來說,已經達到了新民國時期機制幣的頂峰。
民國25年壹分直徑2.6釐米,重6.3克。正面中間是古錢「布幣」圖案,兩邊是幣值「壹分」二字。背面中間是國民黨黨徽圖案,上方環寫「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字樣。大部分文章中認為布幣及幣值這一面是銅幣的背面而不是正面,我沒有查找到出處,個人認為不符合一般銅幣的邏輯,懷疑系以訛傳訛。
在銅幣的背面正背兩面沿邊均雕有回形紋。這是來自古老青銅器中的銘文,以簡樸凝練的花紋凸顯莊嚴、厚重之感,千百年來在中國廣泛流行。
總體上看,這枚銅幣鑄造優良,形制規整,工藝精美,品相完好,細節處理到位,無論是布幣圖案的應用,回紋的設計,相對以往清末民初的銅元都是一種創新,是值得收藏的精品錢幣。
這枚銅幣從1936年開始鑄造,整個鑄造時間只有4年,到1939年即民國二十八年就中止了,加上當時民間仍然大量使用舊銅幣,所以該銅幣的發行量和存世量並不算大。
而1936年可以說是近代中國的一個分水嶺,發生了很多大事要事。
這一年,偉大的工農紅軍完成了長徵,黨中央決心聯蔣抗日、逼蔣抗日。年底發生的西安事變,成為時局轉換的重要契機,中國即將進入到全民族抗戰的新時期。
這一年,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中美兩國籤訂了《中美白銀協定》,實現中國法幣和美元掛鈎,100法幣=30美元。
考慮到強大的外敵,動蕩的時局,薄弱的根基,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當時的民國貨幣體系和經濟狀況了。
1933年以前,中國流通五花八門多種鈔票,如:中央政府紙幣,關金券,華資銀行券,外資銀行券,還有外幣、地區貨幣等不勝枚舉。同時,傳統的銀元、金條依然廣泛流通,政府實際上沒有掌握貨幣發行權,全國也沒有統一的貨幣制度。
1935年10月下旬,日益嚴重的金融危機使民國政府的財政瀕臨崩潰,不得不於11月3日宣布實行幣制改革。主要內容是將白銀收回,禁止流通使用,發行和使用法幣。英美等西方國家支持當時的民國政府推行這一改革,而日本則極力阻止,甚至還搞了一個「華北幣制自治」,後又在上海公然發行日元,意圖阻止中國新貨幣的發行。
1936年1月11日,南京國民政府公布輔幣條例,完成了本輪幣制改革的最後一步。這枚民國25年銅幣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
當時的輔幣最小面值的是半分,其銅幣的設計與一分銅幣幾乎完全相同,只有幣值上一個字的差異。輔幣面值再往上是五分、十分、二十分,加起來一共有五種面值的輔幣。
客觀地說,此時民國的現代貨幣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隨之而來的戰爭,不可避免地造成價格飛漲、貨幣貶值,若干年後又推行了更加殘酷的金圓券改革,一分面值的銅幣幾乎失去了貨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