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寺坐落在南京城東明故宮北,北安門街以西,佛心橋37號,西北距太平門約二公裡。該寺始建於蕭梁天監年間(502—515),當時位於今江寧縣湖熟鎮。洪武元年(1368)遷入城內,建寺於今址,取名興善寺,為明初南京三大巨剎之一,寺基曾一度達到十畝之地。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時進寺遊歷,見林木茂盛,鳥語花香,遂改名為香林寺。寺廟早年已廢,現為南京金陵滄波門醫院佔用。現僅存大殿、藏經樓和六面寶瓶的柱礎若干,尚有明萬曆年間石碑兩塊。廂房內另有《香林寺廟產碑》,記載了曹雪芹祖父一次施捨四百二十畝香火田之事。此碑為《紅樓夢》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香林寺六面寶瓶柱礎
誰能想到,這曾經鳥語花香的香林寺,在進入民國之後,一度與兵甲為鄰,有了一段與抗戰、與國軍剪不斷,理還亂的民國往事……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尤其是1928年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開學以後,香林寺周邊逐漸成為軍事禁區,各類軍事機關、部隊的先後入駐佛心橋一帶,起床號代替了晨鐘暮鼓,赳赳健兒日多,六根清淨者漸少。
1931年九一八事變,抗戰爆發,次年一二八事變,京滬局勢一度緊張。為抗日計,1932年底,國府的抗日情報組織力行社與軍統前身特務處共同主辦了培養抗日情報幹部的「東北訓練班」,這個訓練班由力行社高幹、黃埔一期的桂永清當班主任,戴笠副之。
訓練班的學員基本是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員中遴選出來的,有軍官班(也稱特別班)的學員楊清植、張家銓及張奉馨、倪中立、卜玉琳等人。
據參與辦班,黃埔六期的喬家才回憶:軍官班有學員一千七百多人,系調訓各部隊的青年軍官,予以六個月的訓練。十二月(1932年)有一天,軍官班宣稱,張北分校即將成立,所需要的隊職官,由軍官班北方籍的學員中考試挑選,自由報名。張北在家哈爾的北部,距離敵人最近,在張北訓練學生,多麼有意義。所以,這個消息一傳出來,報名的人非常踴躍,一共報了兩百多人。
喬家才像
經過筆試,從200多人當中錄取了10個人,可算選的都是當時的青年才俊。
最後一道程序是口試,地點在馬標,由班主任桂永清和戴笠主持,考試結果,10個人全部錄取。
喬家才回憶:口試過後。一天夜裡十二點多鐘,睡得正甜,值星官叫他們起來,趕緊收拾東西,準備出發。一輛布篷汽車停在外面。他們匆匆忙忙上了汽車。布篷嚴密得連條縫兒都沒有,看不見外邊的一切景物。為什麼白天不出發。偏偏選在半夜三更?他們想不通。汽車行馳了一個鐘頭,好像已經出了南京城,停在一個鐵門的所在,才讓他們下汽車。
這裡就是——香林寺。
當時學員們都覺得很奇怪,因馬標離香林寺很近,「由馬標坐汽車到香林寺,不要五分鐘,為什麼要兜一個鐘頭圈子呢?」原來情報訓練首要在於保密,從送學員進班就已經開始了。
而就在當天夜裡,訓練班又來了13個人,是從軍校政訓班選出來的,包括倪中立、王雨人、李元超、趙斌承等人。
從此,這23個人就開始了在香林寺的訓練,教官有梁乾喬、鄭介民、餘灑度、江雄風、徐亮等人。據學員李元超回憶:在東北訓練班的外院,當時還有軍事委員會軍事雜誌社。該班為了保守秘密,就利用軍事雜誌社為掩護,職員和學員都佩帶該社證章,往來文件也用該社的公文紙,所以當時一般人都知道該班是軍事雜誌社在那裡訓練通訊員,將來畢業以後給軍事雜誌社當通訊員寫稿子,根本不知道是戴笠在那裡訓練情報人員。其時不但外人莫名其妙,就是該班的炊事人員也只知道是軍事雜誌杜的訓練班。
喬家才回憶:課目非常新鮮,他們從來沒有聽過。他們很奇怪,到張北分校當隊長,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怕關起來,也不敢問一聲。訓練四十天,不準外出。不準通信。不準交頭接耳,不準彼此談話,動不動就要關人,氣氛非常恐怖。令人心驚膽怕,有幾個膽小的,眼看著一天比一天消瘦了。這就是最早的香林寺訓練班。
李元超回憶:1933年春,因為日軍進攻華北,該班即提前結束,所有23名學員由戴笠親自率領進駐平津一帶,從事收集日偽情報,當時隨同北上的還有鄭介民、徐為彬、江雄風等人。
戴笠像
東北訓練班的教官、學員們北上以後,香林寺並未寧靜,很快就與抗戰史上的另一件大事連到了一起。
1934年11月21—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京舉行了中國歷史上首次防空演習,史稱首都防空演習。
演習前,演習統裁部組織了攻擊航空隊、防禦航空隊、防空高射炮隊、空情部隊等各類演習部隊。其中空情部隊的空情接收由軍事委員會防空處報經軍事委員會批准,暫調南京警備司令部的中央通信所擔任此責。而通信所就駐紮於香林寺內,成立香林寺防空處,該處計有官佐49名,士兵161名。所內開設50門軍用電話交換機1部,交通部長途電話機1部,京滬鐵路特種電話機和津浦鐵路專用電話機各1部,市內自動電話機9部。
此次演習,出動各類演習隊伍數千人,天上飛機領空,地上高射炮實彈射擊,幾十個防空哨情報頻傳,交通、燈火、避難等管制宛如戰時,消防、救護、搶修等隊伍救護傷員、撲滅火險、搶修管線,戰爭氣氛濃烈,既鍛鍊防空隊伍,檢驗防空設施,也使市民受到防空教育。待到抗戰全面爆發,南京遭敵空襲時,全市以防空演習所取得的經驗教訓為借鑑進行部署,收到顯著效果。
首都防空演習圖
1935年,因業務演進,中央通信所改名為中央防空情報所,地點仍在香林寺。1936年隨防空處遷至雞鳴寺防空地下室。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後,香林寺亦遭兵火,生靈塗炭,日漸荒蕪。
抗戰勝利之後的1948年。時任國軍裝甲兵上校參謀長的蔣緯國為安定裝甲兵部隊官兵生活,鼓舞士氣,在香林寺設立中學一所,收容裝甲兵子弟,以解決其教育問題,解決官兵的後顧之憂,學校登記為「南京市私立宜寧中學」。蔣緯國兼任董事長,由他的夫人蔣石靜宜女士為首任校長,招收高、初中學生各一班,共計117人。而學校名字的宜寧二字,即取自石靜宜女士的名字和南京的簡稱「寧」。這時的香林寺才恢復了生氣,朗朗書聲飄蕩在昔日叢林的上空。但好景不長,由於局勢變化,當年12月學校由南京遷往上海水電路。1949年5月再遷臺灣,1951年11月,學校更名為「臺中市私立宜寧中學」,延續至今。
石靜宜女士像
撫今追昔,民國時香林寺由佛門清淨地到被軍方蠶食,由情報訓練班到軍方子弟中學,這段民國往事,既是中國近代以來佛學衰微的反映,也是中國軍民奮起抗戰,可歌可泣的一段壯歌!
參考資料:
1、鄒郎,戴笠新傳,臺灣新時代出版社,1983年版
2、喬家才,鐵血精忠傳,戴笠事業彙編,臺灣中外圖書出版社,1978年版
3、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市志,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