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寺的民國往事

2021-03-03 登池上樓

香林寺坐落在南京城東明故宮北,北安門街以西,佛心橋37號,西北距太平門約二公裡。該寺始建於蕭梁天監年間(502—515),當時位於今江寧縣湖熟鎮。洪武元年(1368)遷入城內,建寺於今址,取名興善寺,為明初南京三大巨剎之一,寺基曾一度達到十畝之地。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時進寺遊歷,見林木茂盛,鳥語花香,遂改名為香林寺。寺廟早年已廢,現為南京金陵滄波門醫院佔用。現僅存大殿、藏經樓和六面寶瓶的柱礎若干,尚有明萬曆年間石碑兩塊。廂房內另有《香林寺廟產碑》,記載了曹雪芹祖父一次施捨四百二十畝香火田之事。此碑為《紅樓夢》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香林寺六面寶瓶柱礎

誰能想到,這曾經鳥語花香的香林寺,在進入民國之後,一度與兵甲為鄰,有了一段與抗戰、與國軍剪不斷,理還亂的民國往事……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尤其是1928年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開學以後,香林寺周邊逐漸成為軍事禁區,各類軍事機關、部隊的先後入駐佛心橋一帶,起床號代替了晨鐘暮鼓,赳赳健兒日多,六根清淨者漸少。

1931年九一八事變,抗戰爆發,次年一二八事變,京滬局勢一度緊張。為抗日計,1932年底,國府的抗日情報組織力行社與軍統前身特務處共同主辦了培養抗日情報幹部的「東北訓練班」,這個訓練班由力行社高幹、黃埔一期的桂永清當班主任,戴笠副之。

訓練班的學員基本是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員中遴選出來的,有軍官班(也稱特別班)的學員楊清植、張家銓及張奉馨、倪中立、卜玉琳等人。

據參與辦班,黃埔六期的喬家才回憶:軍官班有學員一千七百多人,系調訓各部隊的青年軍官,予以六個月的訓練。十二月(1932年)有一天,軍官班宣稱,張北分校即將成立,所需要的隊職官,由軍官班北方籍的學員中考試挑選,自由報名。張北在家哈爾的北部,距離敵人最近,在張北訓練學生,多麼有意義。所以,這個消息一傳出來,報名的人非常踴躍,一共報了兩百多人。

喬家才像

  經過筆試,從200多人當中錄取了10個人,可算選的都是當時的青年才俊。
  最後一道程序是口試,地點在馬標,由班主任桂永清和戴笠主持,考試結果,10個人全部錄取。
  喬家才回憶:口試過後。一天夜裡十二點多鐘,睡得正甜,值星官叫他們起來,趕緊收拾東西,準備出發。一輛布篷汽車停在外面。他們匆匆忙忙上了汽車。布篷嚴密得連條縫兒都沒有,看不見外邊的一切景物。為什麼白天不出發。偏偏選在半夜三更?他們想不通。汽車行馳了一個鐘頭,好像已經出了南京城,停在一個鐵門的所在,才讓他們下汽車。
  這裡就是——香林寺。
當時學員們都覺得很奇怪,因馬標離香林寺很近,「由馬標坐汽車到香林寺,不要五分鐘,為什麼要兜一個鐘頭圈子呢?」原來情報訓練首要在於保密,從送學員進班就已經開始了。
而就在當天夜裡,訓練班又來了13個人,是從軍校政訓班選出來的,包括倪中立、王雨人、李元超、趙斌承等人。
  從此,這23個人就開始了在香林寺的訓練,教官有梁乾喬、鄭介民、餘灑度、江雄風、徐亮等人。據學員李元超回憶:在東北訓練班的外院,當時還有軍事委員會軍事雜誌社。該班為了保守秘密,就利用軍事雜誌社為掩護,職員和學員都佩帶該社證章,往來文件也用該社的公文紙,所以當時一般人都知道該班是軍事雜誌社在那裡訓練通訊員,將來畢業以後給軍事雜誌社當通訊員寫稿子,根本不知道是戴笠在那裡訓練情報人員。其時不但外人莫名其妙,就是該班的炊事人員也只知道是軍事雜誌杜的訓練班。
  喬家才回憶:課目非常新鮮,他們從來沒有聽過。他們很奇怪,到張北分校當隊長,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怕關起來,也不敢問一聲。訓練四十天,不準外出。不準通信。不準交頭接耳,不準彼此談話,動不動就要關人,氣氛非常恐怖。令人心驚膽怕,有幾個膽小的,眼看著一天比一天消瘦了。這就是最早的香林寺訓練班。
    李元超回憶:1933年春,因為日軍進攻華北,該班即提前結束,所有23名學員由戴笠親自率領進駐平津一帶,從事收集日偽情報,當時隨同北上的還有鄭介民、徐為彬、江雄風等人。

戴笠像

東北訓練班的教官、學員們北上以後,香林寺並未寧靜,很快就與抗戰史上的另一件大事連到了一起。

1934年11月21—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京舉行了中國歷史上首次防空演習,史稱首都防空演習。

演習前,演習統裁部組織了攻擊航空隊、防禦航空隊、防空高射炮隊、空情部隊等各類演習部隊。其中空情部隊的空情接收由軍事委員會防空處報經軍事委員會批准,暫調南京警備司令部的中央通信所擔任此責。而通信所就駐紮於香林寺內,成立香林寺防空處,該處計有官佐49名,士兵161名。所內開設50門軍用電話交換機1部,交通部長途電話機1部,京滬鐵路特種電話機和津浦鐵路專用電話機各1部,市內自動電話機9部。

此次演習,出動各類演習隊伍數千人,天上飛機領空,地上高射炮實彈射擊,幾十個防空哨情報頻傳,交通、燈火、避難等管制宛如戰時,消防、救護、搶修等隊伍救護傷員、撲滅火險、搶修管線,戰爭氣氛濃烈,既鍛鍊防空隊伍,檢驗防空設施,也使市民受到防空教育。待到抗戰全面爆發,南京遭敵空襲時,全市以防空演習所取得的經驗教訓為借鑑進行部署,收到顯著效果。

首都防空演習圖

1935年,因業務演進,中央通信所改名為中央防空情報所,地點仍在香林寺。1936年隨防空處遷至雞鳴寺防空地下室。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後,香林寺亦遭兵火,生靈塗炭,日漸荒蕪。

抗戰勝利之後的1948年。時任國軍裝甲兵上校參謀長的蔣緯國為安定裝甲兵部隊官兵生活,鼓舞士氣,在香林寺設立中學一所,收容裝甲兵子弟,以解決其教育問題,解決官兵的後顧之憂,學校登記為「南京市私立宜寧中學」。蔣緯國兼任董事長,由他的夫人蔣石靜宜女士為首任校長,招收高、初中學生各一班,共計117人。而學校名字的宜寧二字,即取自石靜宜女士的名字和南京的簡稱「寧」。這時的香林寺才恢復了生氣,朗朗書聲飄蕩在昔日叢林的上空。但好景不長,由於局勢變化,當年12月學校由南京遷往上海水電路。1949年5月再遷臺灣,1951年11月,學校更名為「臺中市私立宜寧中學」,延續至今。

石靜宜女士像

撫今追昔,民國時香林寺由佛門清淨地到被軍方蠶食,由情報訓練班到軍方子弟中學,這段民國往事,既是中國近代以來佛學衰微的反映,也是中國軍民奮起抗戰,可歌可泣的一段壯歌!

 

參考資料:

1、鄒郎,戴笠新傳,臺灣新時代出版社,1983年版

2、喬家才,鐵血精忠傳,戴笠事業彙編,臺灣中外圖書出版社,1978年版

3、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市志,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

相關焦點

  • 看德化:千年古剎香林寺
    香林寺,原名湖山寺,位於德化縣西北部,距城關50公裡,坐落於葛坑鎮湖頭村貴湖山下,四周群峰拱護,碧水環繞,藏龍聚氣,堪稱風水寶地。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年),由泉州開元寺禪師釋守珍率徒許了他、鄭道微向當地信眾募資創建。
  • 德化|| 香林寺(香山書院)
    香林寺香火旺盛,常年香火繚繞,大殿壯觀,建築很有特色,尤其是它的磚瓦飛簷,色彩複雜,設計精巧。這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層巒聳翠,景色秀麗。
  • 在南京民國往事餐廳穿越民國
    2018.12.23,在南京夫子廟附近的民國往事餐廳,研究生同學南京師大博導J 教授偕夫人宴請我們一家。滿桌的菜餚最具當地特色的是鹹水鴨、鴨血粉絲湯、豬油炒飯,蒸蛋。而餐廳內外的布局,店鋪招牌、名星畫片、裝修整舊風格,充滿了上世紀二三四十年代的情調,就連跑堂的店小二都著粗布藍衫,而我們所在的包廂,也如同進到一間民國時期的店鋪。此情此景,頗有種穿越回民國時代的感覺。略感不足的是,餐廳內沒有背景音樂。如果再配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歌曲音樂,會讓人更有懷舊感和穿越感。
  • 帶你踏進甘肅古浪,如詩如畫香林寺
    趙鴻飛被人譽為古浪十大景區之一的香林寺位於古浪縣城南5公裡處的古浪峽內,此處地勢險要,從河床到山頂,高巖危聳,怪石林立,峭壁千仞,直插雲霄,風寒雲低,山高水長,蜿蜒崎嶇,香林寺就在峽谷西側,和對面的鐵櫃山隔河相望,形成天然的「秦關」、「雁塞」。香林寺自古以來,層戀疊嶂,氣候溫涼,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四季如畫。
  • 民國往事海派火鍋 麻辣鮮香的第一選擇
    民國往事海派火鍋位於哈爾濱市道裏區匯麗廣場B座7樓,歷經2020疫情後於十一小長假重新開業,憑藉優雅的環境、新鮮的菜品、周到的服務以及實惠的價格,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喜愛與認可。民國往事海派火鍋,整體的裝修風格是民國復古風,紅綠色的主色調,古典韻味的老上海風情讓人瞬間穿越。
  • 路客STORY:東山口的那一段民國往事
    本期路客STORY為大家分享東山復古民宿——民國洋房。地鐵東山口站E口出來,經過人群熙攘的東山百貨,穿過車水馬龍的廟前直街,往前走上10多米,喧囂即止,紅磚綠瓦的學校牆簷、樹木青翠的幽深巷道、斑駁光影的復古洋房...
  • 周雲鵬接臥底任務 《奉天往事》演繹爆笑民國傳奇
    網易娛樂8月1日報導 由範寒昀、吳靜擔任總製片人,李方遒、王強擔任製片人,李春嘯執導,周雲鵬、劉小光、宋曉峰、程野、王小虎、田娃、孫立榮、劉洋、賈舒涵、曹桐睿等主演的電影《奉天往事》將於8月14日登陸優酷視頻。
  • 周雲鵬新電影《奉天往事》定檔,遼寧民間藝術團轉戰民國喜劇!
    為了捧徒弟趙老師定期都會推出新作品,最近有一部由周雲鵬主演的網絡電影《奉天往事》定檔了,《奉天往事》將於11月8日在優酷視頻播出。《奉天往事》由李春嘯執導,周雲鵬、劉小光、宋曉峰、程野、王小虎、田娃、孫立榮、劉洋、賈舒涵、曹桐睿等主演,影片講述了民國年間,奉天城郊賣麻花的青年黃粱因高利貸追債,不顧妻子家玲反對,前往奉天城找機會賺大錢,不料卻意外捲入一場風波的故事。影片故事以民國時期為背景,軍閥張大昌無奈跑到東北,強佔奉天老笑仙馮知遠的大戲班作為臨時府邸,張大昌橫行鄉裡、禍亂民間。
  • 《民國密檔之婚夜驚魂》今日驚悚上線 揭秘民國往事
    4月16日,被譽為中國版「神探夏洛克」的《民國密檔之婚夜驚魂》正式上線愛奇藝vip電影頻道。本片由北京東方藝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星耀龍福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寧夏萃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傳媒以及新疆奧格未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風雨秦淮》精彩上演 「福興園」菜館帶你走進民國往事
    宿遷網訊(記者 王松竹/文 鄭緒軍/圖)動蕩民國,風雨秦淮。這是一個發生在老南京菜館的民國往事。舞臺上,一幢坐落在秦淮河邊的民國時期的老餐館,窗外是秦淮美景,江南韻味十足。以這家「福興園」菜館為演出背景,演繹著兩男一女跨越22年的愛情故事。年輕時,男一號的菜館少掌柜戀著親如兄妹的女一號,而女一號則愛著一位軍人。軍人要上戰場,女人愛的表達只能是「希望你活著回來。」女人執意要為上戰場的男人去做修女,念叨的只剩下「希望你回來,我照顧你。」
  • 民國往事,杜月笙為何在1949年逃離上海?
    引子上個世紀的民國,大量的報章,今已塵封,《圖遊華夏》百家號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潛心鉤沉,精心整理,匯成《民國往事》系列文章,供讀者朋友再回民國,同探百年間的悠悠往事。本期以1949年杜月笙逃離上海為內容,篇幅較長,全為真實圖文考證分析,喜歡野史的朋友請繞道。
  • 一百個人的民國三十七年圍城往事
    可是他波瀾不驚的神態告訴我,他就這樣對著他的外甥不知講了多少遍的那段往事,本是尋常家事,怎麼就引來了一個記者(或者是作家)風塵僕僕來聽呢?「長春-秦皇島」,多麼熟悉的路線,當年一家人出卡子一路回老家的路線,他坐在沙發上,一欠身,恍如隔世。「長春最東邊,東大橋還有嗎?」
  • [憶民國往事] 3日落地散拼: 莆田湄洲島,後黃村紅色記,媽祖賢良港動車三日遊
    [憶民國往事] 3日落地散拼: 莆田湄洲島,後黃村紅色記,媽祖賢良港動車三日遊                       逢周二,四,日發團尊貴品質住莆田市區準五星溫泉酒店,純玩溫湯健康遊。。。住豪華酒店,泡溫泉,看美景,賞媽祖溫泉,回憶舊時光後黃村【民國往事館】【紅色記憶珍藏館】,悠閒生活的好去,百年華僑收藏著上千件民國....【莆田易斯頓溫泉酒店】想找一個人少的地方體驗疫後第一次休閒旅行,
  • 帶你走進具有民國風情的港式茶餐廳,回憶一段民國往事!
    民國建築,其顯著特點是:既注意到保留中國的傳統風格,又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築風格,具有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渡階段的特點。在民國時期,香港主要受到英國的影響,從建築外觀上來看我國傳統風格變弱,而英式風格加重。民國時期的瓷磚以彩繪花朵為主,我們設計餐廳大堂棚頂的時候,率先採用彩繪花朵的瓷磚,後來考慮到燈光布置的問題,把棚頂的燈放置在瓷磚之中,形成不同於其他餐廳的棚頂。餐廳內部的包間完全採用英式風格,無論是從窗戶、桌椅、燈具還是電視,我們我們力求把英式風格與現代元素完美結合在一起,這樣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可以體會到時空交錯的感覺。
  • 南京鼓樓區|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梧桐樹下的民國時光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來到南京,多多少少都想著能找到點民國的記憶。曾經民國首都的點滴總歸是有的。但那些民國遺留的細節需要細心地尋覓。令人意外的是,在南京各個角落中,最有民國味道的卻是稍遠離市中心的西北面。
  • 往事如煙,民國時期那些五花八門的勳章
    民國初年,孫中山提議設置獎恤制度以撫慰為國捐軀的忠魂。民國時期的勳章可謂五花八門。在民國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及一些省份軍政機構即採用頒發勳章、獎章的方式,表彰、獎勵那些對民國創建作出過貢獻的各方面人士。星雲勳章依據1925年10月8日北京政府公布的《星雲勳章條例》的規定,凡民國官吏及人民有勳勞於國家或社會,及外國人於民國國家或社會著有勳勞者,均可頒給星雲勳章。
  • 凝固歷史與藝術的民國風建築
    民國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中最為震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西方文化大量滲入,中西結合在各個方面都誕生了全新的文化形態,中國建築在這一時期進入了一個急劇變化的階段,便誕生了我們常說的民國建築。在材料上,伴隨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磚塊、石材、水泥、玻璃等西方建築材料開始在中國得到大規模的運用,磚結構與石材立面成為現存民國建築的主要建築形式。在風格上,我們能夠看到歐式與中式、古典與現代各種建築流派的交相輝映,建築追求簡化裝飾與幾何造型。
  • 《奉天往事》熱播 導演李春嘯最愛即興加戲?
    11月8日,喜劇電影《奉天往事》在優酷上線獨播,其趣味的風格、密集的包袱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可謂為喜劇類網絡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該片導演李春嘯接受採訪,暢談電影創作時的諸多趣事。
  • 民國25年壹分:小面值銅幣,講述抗戰前夜的往事
    民國25年壹分直徑2.6釐米,重6.3克。 這枚銅幣從1936年開始鑄造,整個鑄造時間只有4年,到1939年即民國二十八年就中止了,加上當時民間仍然大量使用舊銅幣,所以該銅幣的發行量和存世量並不算大。 而1936年可以說是近代中國的一個分水嶺,發生了很多大事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