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7月21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李陽陽)在杭州湘湖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跨湖橋獨木舟。它在2002年發掘出土,經碳十四測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有「中華第一舟」美譽。
最近,與「中華第一舟」的另一個消息再次引發大家的關注:經過復原試製,獨木舟複製品成功試航。
昨天,錢報記者採訪到了中國遠古航海研究者、逆旅海洋文化記錄研究工作室發起人周海斌,他也是這次復原工作的直接參與者。他說,這次復原試製了兩種舟體,分別是單體式和單邊架式。兩條舟的下海實驗都很成功。「從實驗考古學的角度驗證了中國航海文明史至少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周海斌說。
復原花了1年半
整船沒有使用一塊金屬
說起這起復原試製,周海斌感嘆真不容易。「2013年開始調研,2014年9月開始正式複製,其中尋找原始的工藝材料花費了很長時間。」
獨木舟被發掘出來時殘缺不全,可以說只有一個輪廓。為了儘可能還原舟體的真實面貌,周海斌和同事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尋找史料。復原也是儘可能按照古老的造船工藝。「沒有使用任何金屬及塑料部件,全部使用木、竹、蘆葦、蒲草、山藤等天然材料。」
整個復原調研、試製過程歷時超過了1年半的時間。復原試製,一共有兩種舟體形制,分別是「單體式」和「單邊架式」兩種舟體。
單體式獨木舟即一艘獨木舟不添加其他結構部件,但是,使用單體式獨木舟航海,抗風浪能力差,較易側翻傾覆。而單邊架式獨木舟,是在獨木舟的一側,增加了一根同向浮材,並通過橫杆與獨木舟連接,具有很好的抗風浪、抗橫搖側翻的能力,可用於長距離航海。
中國航海文明史
獲得實驗考古學驗證
昨天,錢報記者從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了解到,「跨湖橋獨木舟」的首次復原試製及下海試航,是基於正在進行的「中國遠古舟船文化學術研究」而開展的。
7月11日,復原成功的獨木舟在福建東山海域下海試航。
一開始,並不順利,光是船身的拼接就花費了好幾個小時。「在此次試航前幾天的測試過程中,由於海上風浪較大,單體式獨木舟還發生過一次側翻。」
跨湖橋獨木舟出土後,有多位專家學者認為,它很可能是一艘具有邊架結構的複合型獨木舟。因此,此次復原的單邊架式獨木舟即是基於上述專家觀點並結合相關研究而試製的。據悉,下海試航過程中,單邊架式跨湖橋獨木舟穩定性非常好,行駛平穩,在風浪中橫搖幅度很小,不用擔心側翻傾覆。
「這次復原試航,可以說從實驗考古學的角度,驗證了中國航海文明史至少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跨湖橋獨木舟出土後,有多位專家學者認為,跨湖橋獨木舟很可能是一艘具有邊架結構的複合型獨木舟,而具有邊架結構的複合型獨木舟是廣泛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島人」獨特的航海工具。
因此,也有觀點認為,此次復原試製開啟了「邊架式複合型獨木舟起源於中國」的學術研究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