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獨木舟首次復原試製完成 下海試航

2020-12-23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07月21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李陽陽)在杭州湘湖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跨湖橋獨木舟。它在2002年發掘出土,經碳十四測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有「中華第一舟」美譽。

  最近,與「中華第一舟」的另一個消息再次引發大家的關注:經過復原試製,獨木舟複製品成功試航。

  昨天,錢報記者採訪到了中國遠古航海研究者、逆旅海洋文化記錄研究工作室發起人周海斌,他也是這次復原工作的直接參與者。他說,這次復原試製了兩種舟體,分別是單體式和單邊架式。兩條舟的下海實驗都很成功。「從實驗考古學的角度驗證了中國航海文明史至少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周海斌說。

  復原花了1年半

  整船沒有使用一塊金屬

  說起這起復原試製,周海斌感嘆真不容易。「2013年開始調研,2014年9月開始正式複製,其中尋找原始的工藝材料花費了很長時間。」

  獨木舟被發掘出來時殘缺不全,可以說只有一個輪廓。為了儘可能還原舟體的真實面貌,周海斌和同事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尋找史料。復原也是儘可能按照古老的造船工藝。「沒有使用任何金屬及塑料部件,全部使用木、竹、蘆葦、蒲草、山藤等天然材料。」

  整個復原調研、試製過程歷時超過了1年半的時間。復原試製,一共有兩種舟體形制,分別是「單體式」和「單邊架式」兩種舟體。

  單體式獨木舟即一艘獨木舟不添加其他結構部件,但是,使用單體式獨木舟航海,抗風浪能力差,較易側翻傾覆。而單邊架式獨木舟,是在獨木舟的一側,增加了一根同向浮材,並通過橫杆與獨木舟連接,具有很好的抗風浪、抗橫搖側翻的能力,可用於長距離航海。

  中國航海文明史

  獲得實驗考古學驗證

  昨天,錢報記者從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了解到,「跨湖橋獨木舟」的首次復原試製及下海試航,是基於正在進行的「中國遠古舟船文化學術研究」而開展的。

  7月11日,復原成功的獨木舟在福建東山海域下海試航。

  一開始,並不順利,光是船身的拼接就花費了好幾個小時。「在此次試航前幾天的測試過程中,由於海上風浪較大,單體式獨木舟還發生過一次側翻。」

  跨湖橋獨木舟出土後,有多位專家學者認為,它很可能是一艘具有邊架結構的複合型獨木舟。因此,此次復原的單邊架式獨木舟即是基於上述專家觀點並結合相關研究而試製的。據悉,下海試航過程中,單邊架式跨湖橋獨木舟穩定性非常好,行駛平穩,在風浪中橫搖幅度很小,不用擔心側翻傾覆。

  「這次復原試航,可以說從實驗考古學的角度,驗證了中國航海文明史至少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跨湖橋獨木舟出土後,有多位專家學者認為,跨湖橋獨木舟很可能是一艘具有邊架結構的複合型獨木舟,而具有邊架結構的複合型獨木舟是廣泛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島人」獨特的航海工具。

  因此,也有觀點認為,此次復原試製開啟了「邊架式複合型獨木舟起源於中國」的學術研究及探討。

相關焦點

  • 【厝邊事】「中華第一舟」首次復原試製完成並在東山島下海成功試航
    2002年出土於中國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中國及亞洲現存最古老的獨木舟,被譽為「中華第一舟」、「亞洲第一舟」、距今約8000年的跨湖橋獨木舟首次復原試製於近日完成,並於今天在福建東山島馬鑾灣中國帆船帆板東山基地下海試航成功。
  • 8000年前跨湖橋先民乘著獨木舟到過多遠?重新開放的跨湖橋遺址博物...
    而8000年前跨湖橋先民刳木為舟,也反映出他們對海洋的積極探索。浙江省文物局專家在開館致辭中說,跨湖橋遺址發現的獨木舟,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也反映了浙江沿海地區是我國航海文明主要發祥地之一的歷史。
  •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今天的「第二課堂」微課堂 邀請到了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講解員斯春暉 斯春暉 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講解員
  • 跨湖橋獨木舟上的一個洞 引發了一個研究課題
    浙江在線2月23日訊 帶著一雙藍色塑膠手套,吳健微微彎下身子,從獨木舟底部,輕鬆取出一塊巴掌大小的木頭,像打開機關一樣,船底出現一個20公分左右的洞。  眼前這條獨木舟,是著名的8000年前的跨湖橋獨木舟,也是迄今保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在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遺址廳,6.5米深的湘湖水下,它仍停泊在最初的地方。
  • 跨湖橋文化先民曾發明慢輪制陶術(圖)
    蕭山博物館館長施加農和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退休教授柳志青潛心研究數月,近日發現了一個木質陶輪底座,並由此證實了考古學家們關於跨湖橋文化先民已掌握陶輪技術的論點。  在蕭山博物館藏室裡,記者看到了一隻用石膏復原的黑光陶器罐,陶器表面黑而亮,陶器罐口有7條凸起的環狀平行弦紋。其他幾個黑光陶器罐口也有同樣的弦紋出現。
  • 跨湖橋出土史前獨木舟,舟底發現孔洞,古人竟用神秘膠水修補古船
    浙江跨湖橋遺址給出了具體的答案。(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跨湖橋遺址中,考古專家們出土了一件最早的獨木舟,並且根據獨木舟底部的孔洞,還找到了古人修補獨木舟的「特殊」膠水,究竟是什麼膠水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 湘湖邊,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明日歸來
    明天,蝶變歸來的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將重新對公眾免費開放。  從1月2日開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進行全面改造陳列。這次動靜非常大, 因為2009年9月28日,是它的出生日,走過11年的它,需要一個儀式,一次新生。  這座博物館,因一艘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而生。
  •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完成首次重磅升級,神奇世界就此打開!
    今天,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迎來了「重啟」的日子。從今年1月起,她經歷了開館以來的首次升級大改造。究竟有哪些大不同呢?跟著我們的記者先「雲遊」一番吧~如果把湘湖比成蕭山的寶藏,那麼,在地面6.5米下靜靜躺了8000年的那艘被譽為「中華第一舟」的獨木舟,便是開啟這片寶藏的鑰匙了。
  • 8000年前的獨木舟破了個洞,跨湖橋人用生漆打「補丁」
    帶著一雙藍色塑膠手套,吳健微微彎下身子,從獨木舟底部,輕鬆取出一塊巴掌大小的木頭,像打開機關一樣,船底出現一個20公分左右的洞。眼前這條獨木舟,錢報記者已來看望過多次,它不是普通的舟,而是著名的8000年前的跨湖橋獨木舟,也是迄今保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 直播回放丨8000年前的獨木舟精彩「歸來」
    從今年1月2日開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悄悄閉館9月28日,蝶變歸來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重新對公眾免費開放。那麼,這10個月,這艘在杭州湘湖6.5米深的水下,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獨木舟,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跟浙視頻記者一探究竟。
  • 杭州最古老的地方,有超過8000年的遺址,出土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這就是位於杭州湘湖遍的跨湖橋遺址,目前在這裡建造了一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是一個綜合反應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這裡的展陳區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題陳列和遺址保護廳組成。所以博物館一進入就能看到牆壁上一個概括性的青銅雕刻,以獨木舟為主,輔以在這裡出土的其他文物。
  • 一方湘湖水 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將浙江文明史前推至八千年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則是了解這段悠久歷史的最好去處。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位於風景秀麗的浙杭州市蕭山湘湖旅遊度假區,是一座綜合反映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和很多博物館不同的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是在發現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的遺址之上修建起來的專題類博物館,為了更好地去保護和研究人類歷史文明。
  • 我國最古老的獨木舟長啥樣?
    來自蕭山區博物館的近百件館藏文物,展品十分豐富,包括蕭山地區遠古時期獨木舟(複製品)、上古時代先秦硬陶與原始瓷、中古時期青瓷器等不同時段、不同類別的文化遺物,向觀眾講述古越文化獨特豐富的內涵。展出將持續到2021年1月8日。
  •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蝶變「歸來」!重磅升級,約起來吧!
    範方斌攝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是一座綜合反映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於2009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其中,「勇立潮頭」跨湖橋文化主題陳列廳分為「湖底的遺址、生活的畫卷、創造的藝術、信仰的力量、文明的交融」五個部分。遺址展示廳除對獨木舟核心區玻璃房進行改造外,還增加了關於獨木舟「周邊」解讀的展陳內容,分為「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回望、獨木舟遺蹟考古發掘現場、遺址保護學術研究、跨湖橋遺址保護工程、領先世界的海洋文明」五個區塊。
  • 9月28日,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精彩「歸來」!一睹獨木舟新風採
    通訊員 孫麗娟 記者 方亮今年1月,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進入全面閉館改造階段,遺址公園同時關閉。經過數月的艱苦奮戰,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陳列改造項目即將完工,將於9月28日精彩「歸來」,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四方賓客!
  • 杭州被遺忘的考古遺址,比河姆渡還要早1000年,卻少有人知
    ,是在跨湖橋文化遺址上建立的一座綜合反映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博物館佔地83畝,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展陳區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題陳列和遺址保護廳組成。跨橋湖遺址博物館,是浙江省繼河姆渡、良渚之後的又一家史前遺址博物館,距今達8000多年,比河姆渡還要早1000年,也是浙江省迄今命名的5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個,它的發現也讓浙江文明史追溯到了8000年之前。
  • 浙江省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陶器
    年代距今8400年至11400年。本世紀初發現於浦江黃宅鎮上山而命名。這是目前所知浙江最古老的陶器。儲食器類。敞口鼓腹,頭重腳輕,上豐下斂的設計,表明這種器物是定居的貯存器,下部或埋地下,或有相應支座支撐。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至8000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現於杭州蕭山跨湖橋。跨湖橋文化陶器仍以原始泥條盤築法為主,但已經出現慢輪修整技術,比上山文化有顯著進步。
  •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向前推進1000年
    2017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井頭山遺址800平方米的發掘。 2019年8月,聯合考古隊完成基坑工程。 2019年9月,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正式進入發掘階段。經過歷經半年多的考古發掘,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 回到八千年前:原始人的獨木舟可不只是一根木頭⑵
    >┃ NO.5 獨木舟能否遠航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引自《跨湖橋》)跨湖橋人建造的獨木舟,相比於筏或簡單的漂浮工具,對舟船發展來說是進步的。2001年跨湖橋遺址發掘現場跨湖橋人並不是我們幻想出來的人群,他們確實生活在8000-7000年前。2002年,人們在地下發現了他們生活的痕跡,這就是今天的跨湖橋遺址。
  • 我國最古老的獨木舟長啥樣?上海大學博物館再現悠悠越風
    來自蕭山區博物館的近百件館藏文物,展品十分豐富,包括蕭山地區遠古時期獨木舟(複製品)、上古時代先秦硬陶與原始瓷、中古時期青瓷器等不同時段、不同類別的文化遺物,向觀眾講述古越文化獨特豐富的內涵。展出將持續到2021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