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園林品味古人的詩與遠方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園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無不詮釋著主人的文心與修養

  陸紓文

  作為進博會主要拓展區,位於上海青浦的朱家角,承接著不斷放大的溢出效應,努力打造國家級5A景區。

  朱家角,舊稱「珠裡」,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又是上海近代工商重鎮。若從這個角度來品味鎮上的百年課植園,人們會驀然發現,看似一樣的白牆黛瓦,其實是有別於其他江南園林的——「課」所代表的學習、誠信、人文與「植」所代表的實踐、財富、實業,在這裡盡情相擁。

  作為中國傳統園林的代表,江南園林在其漫長的發展中既延續了風雅質樸的共性,又發展出地方風格的差異。身處園林,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亭臺樓閣、山水花草,還有中國古人的所思、所想、所為。

  江南文人園林蓬勃發展的背後,是古代士大夫對退隱息躬的田居生活的嚮往

  始建於1912年的朱家角第一莊園——課植園,至今走過百年。這座園子位於朱家角鎮西井街109號,因其宅主姓馬,又得名「馬家花園」。到過課植園的遊客,大抵都會對一塊書有「馬到成功」的馬頭狀太湖石記憶猶新。將這樣一塊石頭置於馬家花園,彩頭好,還點題。殊不知它只是開發課植園之人的好心臆測,反倒成了園中的突兀之處,更是對江南園林文化的誤讀。因為同大多數文人園林的主人一樣,「馬到成功」絕非宅主馬文卿的志向。

  江南私家園林的歷史源頭,可追溯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從漢末大亂到隋文帝統一中原的三四百年間,返歸自然的道家思想重獲重視,特別是莊子無為浪漫、逍遙優遊的隱士生活方式,成為士人們爭相仿效的對象。他們熱衷於在山水間靜思默想,清談玄理,以無為隱逸為清高。東晉南渡之後,中原士族遷移江南,江浙一帶的秀麗山水使他們嚮往自然的審美理想迅速得到滿足,於是出現了私家造園成風,名士愛園成癖的盛況。可以說,江南文人園林之所以能在當時蓬勃發展起來,有士大夫對遊居結合的理想生活的鐘愛,也有對退隱息躬的田居生活的嚮往。

  歷史上的蘇州,似乎永遠是失意文人與歸隱官員的天堂。位於城南三元坊附近的滄浪亭,是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歷史最悠久的園林之一。北宋慶曆年間,著名文人蘇舜欽被朝廷削職,舉家南遷,以四萬貫錢購得此處遺業,因愛其 「崇阜廣水,草樹鬱然」,有別於城中其他地方的景致,於是取《楚辭·漁夫》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之為滄浪亭。園內最精彩之處莫過於同外部水體的連接部分,復廊和渡橋而入的巧思既成全了園內借水成景的願望,又隔絕了河對岸城市的喧囂,將園主人當年「大隱隱於市」的避世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州城內另一古典園林「曲園」,是清末著名學者、樸學大師俞樾在大學士潘世恩故宅「躬後堂」廢地上建造的宅園。鹹豐五年,俞樾因被御史彈劾所出考題有割裂經義之嫌,罷官回鄉。此後,正當年富的俞樾一心讀書治學,以教育著書為生,終身不再仕。同治十三年,俞樾在李鴻章等人的資助下建造宅園,利用彎曲的地形鑿池疊石,栽花種竹,構築小園,名為「曲園」,乃取老子「曲則全」之意。他自號曲園老人,對宅園多有題詠,其中一首詩寫道:「園中一曲柳千條,但覺扶疏綠蔭繞;為惜明月無可坐,故於水面強為橋。平鋪石板儼成路,俯倚紅欄剛及腰;處置梯桄通小閣,差堪布席置茶銚。」俞樾建造曲園的初衷和構想,由此可見。

  蘇州之外,位於揚州古城東南的何園,乃園主人何芷舠在壯年辭官後斥巨資所建。進入何園大門,花木叢中迎面一道雲牆,上有何芷舠自書匾額「寄嘯山莊」,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依南窗以寄傲」 「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上海嘉定,秋霞圃內的山景湖石「南山」取自東晉陶淵明名句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北邊的「桃花潭」源自《桃花源記》,可見當年園主人對陶淵明高風亮節之仰慕。環桃花潭的建築中,「池上草堂」為園主人賞荷讀書之所。《池上篇》和《草堂記》同為唐代白居易的晚年作品,寄託了詩人退隱息躬的情懷。

  回看課植園,馬文卿將園名定為「課植」,乃寓「課讀之餘,不忘耕植」之意。晚年的馬文卿以 「農圃者」自居,為耕植親力親為,最終其實是以莊園式園林為載體,回歸一種自然、澄澈與安寧的生活。馬文卿這種對退隱息躬的田居生活的嚮往,與江南各地的園林主人別無二致。

  遍布江南各地的文人園林,無不凝聚著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的結晶

  俗語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兩地之所以被視作「天堂」,主要得益於園林風景之美。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並留下珍貴的詩篇畫卷,前者如書法大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後者如繪畫大師文徵明的《拙政園景圖》。可以說,凡是名垂中國藝術史冊的書畫家、文學家、詩人,都與園林有著不解之緣。

  作為傳統的文化發達之地,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人才輩出。那些滿腹經綸、致仕而歸的官僚,屢考不中而轉行經商的儒賈,以及在窮困潦倒之際擺弄花石以遣情懷的落拓文人,或鑿池堆山,或蒔花植木,為後世留下了最具影響力的文人園林。它們被建造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個清談讀書、觴詠娛情的美好環境。於是,以自然山水為楷模,輔以中國傳統文化之題名、匾額、楹聯的文人園林應運而生。

  名列「中國四大名園」的蘇州拙政園,其園名取自晉代文學家潘嶽《閒居賦》中的「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園中有一處「與誰同坐軒」,引用的是蘇東坡的詩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其西南是「留聽閣」,取自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園中主廳「遠香堂」和它面前的荷花池,所用的是周敦頤《愛蓮者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典故。小滄浪水院原是園主人讀書之處,閣外步柱上「清斯濯纓,濁斯濯足;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掛聯取自《楚辭·漁夫》,更是園主人心情的奧曲流露。

  與拙政園一起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網師園,中有一處「月到風來亭」,取自唐代韓愈詩 「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竹外一枝軒」取蘇東坡「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詩意,將竹枝與春水直接聯繫了起來。「小山叢桂軒」則引用北魏詩人廋信《枯樹賦》中「小山則叢桂留人」之意,有著迎接賓客,款留友人共賞美景的寓意。著名園林家陳從周就曾盛讚網師園 「清新有韻味,以文學作品擬之,正如北宋晏幾道小山詞之『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

  然而,有「書卷氣」的何止於一處網師園,一座姑蘇城?遍布江南的文人園林,無不凝聚著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的結晶。無錫有寄暢園,常熟有燕園,泰州有喬園,南京有瞻園,更不論與蘇州平分秋色的揚州,個園、何園、小盤谷各有千秋。到了滬上古鎮朱家角,一曲《牡丹亭》更是讓課植園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平添幾分韻味。每到日落時分,四百年前的音韻故事會在荷塘月色的江南園林中鋪展開來,好生悠揚。蓮池深處,春香伴著麗娘踏著細步、舞著曳地戲服的長長水袖緩緩而來,看那園中春花盛開,喜形於色。

  江南園林各異其趣,講究中西貫通的課植園暗合20世紀初上海社會形態的嬗變

  作為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支,文人園林有別於包羅萬象的帝王花園和耀府爭勝的貴族府第,亦有別於堆砌雕鏤的商賈花園和栽花點石的百姓庭院。在主人的思想境界與園林的詩意文心等共通點之外,江南園林同樣也存在著地方風格上的差異。雖造園之意相仿,功能要求趨同,但由於因地制宜,心裁別出,各地的園林建築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格局與風貌。

  江南各處的古典私家園林,以蘇州和揚州兩地為代表。前者屬江南水鄉,氣候溫潤,其園林與建築總是顯得婉約精緻,園林中特別注意水景的處理,給人以柔和清麗的印象。後者位於江北,卻又不屬於北方,建築風貌上既有北方之雄健,又不乏南方之秀麗。

  從規模上看,揚州園林中的假山比較高大,廳堂也相對敞寬。蘇州園林中主要廳堂一般面闊三間,而揚州何園的蝴蝶廳和個園的抱山樓都有七間之多。從風格上看,揚州園林的主人以富商居多,為同官府往來在建造時追求豪華,常有炫富之意。蘇州園林的主人多為退隱官僚,在建築和布景上不論富華,但求風雅。總的來看,揚州園林顯得大氣而疏朗,蘇州園林則委婉而精緻。有人說揚州園林像唐詩,蘇州園林像宋詞。這或許也與城市的文風習俗相關,就如同「揚州八怪」和「吳門畫派」,各異其趣。

  上海的文人園林雖不及蘇州、揚州這般久負盛名,但位於城隍廟的豫園、南翔鎮的古猗園、朱家角的課植園等,同樣是江南園林中不可多得的神來之筆,其中課植園尤以中西合璧的特點,暗合了20世紀初上海社會形態的嬗變。

  1912年始建課植園時,馬文卿58歲。一座園,他建了15年,不緊不慢。為造課植園,馬文卿曾遊遍江南園林,每見一處勝景,均不願放過,遂命工匠加以仿製,似乎建園過程,也是一種把玩。荷花池上一座九曲橋是仿上海豫園而建的;藕香閣與水月榭之間的一座亭子仿蘇州獅子林而建;迎賓廳南側一條長約20多米的碑廊,讓人疑心到了孤山;甚至石庫門建築的門楣也為一座樓閣所用。

  相傳課植園佔地96畝,植園佔去三分之二,後來課園喧賓奪了主,植園只留下極小的一部分。以現存較為完整的課園部分而言,廳堂區較為忠實中國傳統設計布局,而園林區則自由得多,隨處可見中式與西式的混搭。據說廳堂區先於園林區而建,由保守到開放,建築風格之變也是宅主思想之變。那正是風雲變幻的年月,西學教育衝擊著國學傳統。

  馬文卿到底是清末遺少,最先建造的課植園廳堂區不敢越雷池半步,有著中國古典建築的森嚴莊重:沿中軸線造「一壁三廳三井」,坐西朝東,位於園子前部中央。不過出了第三井,園子竟似換了新天地,無論是西洋的設計結構還是建築裝飾材料皆可「拿來」。園林區中央進深七米的花廳就相當摩登,廳堂應用近代建築技術取代了傳統廳堂的中間步柱,顯得格外寬敞明亮;天花板吊了頂,在潔白石膏板面拉出許多精美圖案;地面鋪的不是傳統的粘土方磚,而是從德國進口的五彩花紋水泥地磚;廊柱不用圓柱用方柱,欄板則為幾何圖案。據說原本廳堂的窗戶用的是彩色凸花玻璃,也是從歐洲進口的,只可惜如今「原裝」玻璃均已破碎,一塊未剩。

  課植園中的課園,似乎是中國傳統園林必不可缺的部分,真正別出心裁的是植園。如果說藏書樓是課園的點睛之作,那麼「耕九餘三」堂就是植園的神來之筆,只可惜,它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波中。朱家角的老人們記得,這幢建築位於園西北面,兩層高,用紅磚砌成,俗稱「紅樓」,樓額上刻有「耕九餘三」四個字。當時它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扎眼與突兀,因為相比藏書樓的中西合璧,「耕九餘三」堂是徹頭徹尾的西式建築,而與之毗鄰的卻是一大片水稻田。

  稻田旁要一幢漂亮的洋樓幹什麼?原來,「耕九餘三」堂門口曾有九畝水稻田,這裡培育的「青角薄稻米」,是當年青浦地區和朱家角盛產的品牌。人們通常認為「耕九餘三」針對的是人和地,殊不知商人出身的馬文卿追求的是同樣「耕九餘三」的利潤,即科學種田,提高產量,提升品性。擁有中西學養背景的馬文卿,有意讓課園的「學千悟萬」往經學線裝書上靠,讓植園的「耕九餘三」往科學試驗田上靠。於是,偌大的課植園便有了兩種風格和功能迥異的主題建築。或許「課與植」在定位之初就不僅僅是傳統的「耕讀情調」,更暗含了經學與科學的中西貫通。

相關焦點

  • 江南·人文|課植園的聯想,在江南園林品味古人的詩與遠方
    若從這個角度來品味鎮上的百年課植園,人們會驀然發現,看似一樣的白牆黛瓦,其實是有別於其他江南園林的——「課」所代表的學習、誠信、人文與「植」所代表的實踐、財富、實業,在這裡盡情相擁。作為中國傳統園林的代表,江南園林在其漫長的發展中既延續了風雅質樸的共性,又發展出地方風格的差異。
  • 拙政園:中國園林文化的一個頂峰,江南園林的代表
    至今,我華夏文明已傳承五千年之久,五千年的時間,足以讓滄海變成桑田,巨石化為齏粉,但我們中華文化始終永存,而在這五千年之中,中華文化也演變出太多讓世界驚嘆的文化分支,其中,中華的園林文化,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記,一景一物,無不體現出我們華夏人的精神追求以及知山樂水的哲學境界。
  • 在南昌城市印象店品味「詩和遠方」
    南昌,這座英雄之城不只有眼前的忙碌快節奏和繁雜還有詩和遠方2019年,詩言志,詩抒情,詩融畫,詩寓意。在南昌城市印象店品味「詩和遠方」,仿若置身北上廣……
  • 漫遊古典園林 感受江南春意
    行走在江南一帶,數不勝數的古典園林是遊玩的重點,以江南「四大名園」——南京瞻園、蘇州留園、拙政園、無錫寄暢園為首,它們代表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最高成就,同時涵蓋了儒釋道等哲學和宗教思想,將山水、建築與詩畫等藝術完美結合,春花與春水的襯託之下,在春天展現出更加生動多姿的色彩。
  • 張掖七彩丹霞,有你要的詩與遠方
    張掖七彩丹霞,有你要的詩與遠方 2020-06-09 0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品味最美椰城 共享詩和遠方
    走進海口山尾頭村,連片的紅樹林常年綠蔭蔥蔥,這裡既有漁家風情又具江南格調;既可以體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意,也可以走村串戶感受瓊北漁家生活。「海口的鄉村太美了,來了都不想走。」原標題:海口推出各具特色的旅遊產品和路線為就地過年增光添彩品味最美椰城 共享詩和遠方
  • 蘇州園林景觀的特色有哪些?
    蘇州古典園林景觀因為具有明顯的古、秀、精、雅特徵,而被賦予「江南園林景觀甲天下,蘇州園林景觀甲江南」的高度評價。 蘇州園林景觀的締造者們藉助高超的技藝、在有限的空間裡,採取疊山理水、栽植花木、搭配小型建築的手法,其中還點綴著各種各樣設計精美、極具藝術風味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各式擺件等等,其中www.hyjiashan.com很多是直接寄託人的情感與志趣、揭示古代哲理、文化觀念的內容,因此打造成了文人寫意風格的山水園林景觀,給了觀眾「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
  • 一個人的詩和遠方,行走在拙政園,這麼美的園林你一定要來一次!
    蘇州的古城區,沒有高樓大廈林立,沒有工廠喧譁繁忙,雖經時代更替也還保留著最平凡樸實的市井生活狀態,而讓人更醉心的莫過於隱跡於條條古巷中的蘇州園林。幾年前,我看過一本攝自拙政園的園林風光攝影集,對那濃鬱的江南園林風光、清逸的古樸的造園風格讚嘆不已。所以這次來到蘇州怎麼能不去看一看呢?
  • 啟園,真山真水的江南園林
    啟園,是相比較拙政園、留園和獅子林,人們不太常聽到,她可是唯一真山真水的江南園林。啟園小巧,依山傍水(太湖),得天獨厚,看上去尤其壯觀,風景如詩如畫。太湖遊船上觀看啟園啟園也叫席家花園,是席家後人子孫為了紀念老祖宗在東山太湖邊迎接康熙皇帝聖駕而建造的一座江南私家園林。
  • 詩和遠方
    從中原綠城遙望江南水鄉,那應該是「詩和遠方」了。他新近創作的百首《新鴛鴦湖棹歌》(以下簡稱「新棹歌」),吟唱的「詩和遠方」,就是那裡的山川風物、人文地理和文朋詩友。    鴛鴦湖,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其實,鴛鴦湖即現在的南湖,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興是中國革命的重鎮,可謂「龍興之地」;南湖,是中國革命航船的啟錨地,是誕生偉大史詩的地方。
  • 水墨江南,如詩如畫,這種江南中式別墅設計,清雅絕塵
    將一切美好,融於一房,這是家,更是飽含詩意的遠方。一束青植應天起,半塘青波春拂面。最愛園林式的中式別墅,進家後,關上門,便自成一格小世界,觀山觀湖觀樹觀心,好不自在。楓葉落紅,飛花若夢,將這般如詩般的美景請入生活,大概就是中式設計對此種美景的最大的尊重。
  • 高速服務區建園林,蘇州陽澄湖服務區再現詩畫江南
    高速服務區建園林,蘇州陽澄湖服務區再現詩畫江南 澎湃新聞 2020-10-08 13:50 來源:澎湃新聞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
    新華網旅遊頻道推出《「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注景區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  「全國首批十大旅遊休閒示範城市」——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幾何中心,北倚長江,南瀕太湖,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境,素有「太湖明珠」的美譽。
  • 大武漢也有「江南園林」,美如詩畫,非常適合古風寫真、漢服攝影
    蘇州園林之韻味——沿江古蹟,通幾許幽徑,沿幾許曲岸,方寸之間見飛鴻,實在清雅、別致。該景區規模不算大,但若細細賞析、品味,也得需要半天時間。而你也無法想像,在這大江之畔,漢陽龜山東麓的綠蔭掩映之下,晴川閣、禹稷行宮和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之間,不僅是有曲徑通幽之意境,曲岸迴廊之美妙,還有江南園林之韻味
  • 古人眼中江南春景有多美,這首宋詞告訴你,千萬和春住
    在江南幾乎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夢中的故鄉的樣子,那柔弱、不諂媚的春光,那種花鳥的話語令人憐愛,寂寞,那種永不消失的春愁,那種依依不捨的懷念,江南包含著淡淡的思念,濃厚的別緒,以及不斷持續的憂愁,江南的夜晚比白天更美,古代比現代更美。
  • 張掖有你要的詩與遠方!有山有水,有酒有故事~
    一詩與遠方是平淡生活中的英雄與夢想詩與遠方讓我們對生命充滿憧憬與希望佇立在鎮遠樓上眺望綠洲從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掠影中仿佛又看到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一路風塵靜默於大佛寺內凝視金經從古樸精湛的筆觸描摹的字裡行間仿佛又聽見了絲綢古道的梵語呢喃和駝鈴聲聲兩千多年以來
  • 遊覽了上海城隍廟,你一定不能錯過的江南古典園林之一——豫園
    豫園位於上海老城廂的東北部,東臨南仁街,北靠福佑路,西南與上海城隍廟接壤,是江南古典園林,有「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之稱。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及曾經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等等,豫園始建於明代,古人花費了將近二十年才成就了如今的豫園,它為古人的私人園林,因古人重視家庭和諧、親人平安,而「豫」有「平安」之意,有「豫悅老親」的意思,故取名「豫園」,寓意家人平安,家庭和睦,這與我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 蘇州園林圓你一個江南夢
    如果要將「江南」二字精確到某個點,大概只有蘇州最般配,因為江南的形與意,在此地皆清晰可尋。古人把它比作天堂,才子、帝王無不眷戀這張溫床。而今,人們在傍水的小鎮裡憶江南,也有人通過遊園來圓江南夢。這人間的四月天,和指南針一起去邂逅一場遊園驚夢吧~開始遊園之前,先點擊下方圖片看看這些園林,你去過幾個?
  • 春天,我們的「詩與遠方」|常州江南環球港:走出來,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江蘇省數字文化和智慧旅遊發展中心,共同調研採訪省內酒店、景點,聯合推出「春天,我 們的『詩與遠方』——江蘇文旅行業抗擊疫情全景掃描」系列報導,有意參與本次活動可聯繫我們。
  • 詩和遠方|偶爾苟且,平常讀詩,時常遠方 敢問路在何方
    不同的人,會譜寫不同的詩,會渴望不同的遠方。1.現狀如果能喝茶養花談詩書,誰會願意上班帶娃洗衣服?如果不是被生活摁在地上無情的摩擦,誰不想花時間去思考詩和遠方的田野?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說出來輕鬆,做出來需要多大的勇氣。誰的生活不是經常苟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