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歷史將被搬上大屏幕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故宮剛剛宣布,「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歷史將被搬上大屏幕

  「九一八事變」後,面臨侵華日軍的威脅,故宮文物走上漫漫南遷路。這個被稱為世界歷史上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偉大奇蹟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波折,護寶人員在運寶途中又遭遇了什麼困難?今天上午,在故宮博物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故宮影視研究所宣布將推出以故宮文物南遷為主題的電影項目,目前正與華誼兄弟、峨眉電影集團、騰訊等多家電影公司接洽,商談合作事宜。同時故宮還將推出以故宮文物南遷為主題的紀錄片項目,目前正在籌措資金和前期創作階段,爭取今年進入實際創作階段。

圖說:故宮文物南遷歷史將搬上大屏幕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璇 攝

  故宮文物南遷是故宮博物院歷史上的大事。1933年2月,19816箱72包15件又13扎,包含文獻檔案、圖書古籍、各類文物在內的「古物」在日軍侵入平津的緊要關頭分批南遷。1933年3月6日,第一批寶物1054箱成功運到了上海,這批寶物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四庫全書》等國寶。5月26日,第五批寶物共2118箱運到南京。1937年,受上海「8·13」事變的影響,已暫存南京的南遷文物又緊急分三路向西轉移,一路歷經艱難險阻,最終匯聚到抗戰大後方四川。抗戰勝利後,1946年北平西遷古物全部運回南京,經檢查,所有西遷文物幾乎無損,創造了二戰史上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蹟。

  據故宮介紹,在國際上搶救戰火威脅下國寶的史實中,中國的「古物南遷」是其中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深遠的行動,這不是簡單的搶救珍寶,而是一次真正的民族文化搶救行動。

  故宮文物南遷是中國當代文化史上神秘的一幕。南遷北返的途中到底有沒有文物丟失?參與當年「護寶」行動的人又是怎樣護寶的?這些疑問都將在影視作品中得以解答。

  2017年,故宮成立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此後,研究所一直致力於故宮文物南遷檔案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探索故宮文物南遷歷史再現和藝術創作的發展路徑。據了解,研究所通過實地走訪與探尋,調查了各地文獻、檔案和遺址、遺蹟的保存情況,尋訪當年曾經參與到這場「護寶」行動中的人員,親耳聆聽他們口中、為文獻檔案所不載的鮮活歷史,通過攝影、攝像、錄音等多種方式,補充、完善了相關影像資料。考察活動中新發現了一批與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相關的珍貴史料,並部分還原了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記憶,為故宮文物南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更充分的材料。(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璇)

來源: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圈粉無數,重慶也記錄了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
    而第一期故宮博物院,護寶人就請來了王凱、李晨、梁家輝;分別推介各種釉彩大瓶、《千裡江山圖》和石鼓。其中也提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故事。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文物保護行動,在15年裡,南遷文物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 玄色長篇小說《守藏》最新修訂出版,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傳奇
    這是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一部作品,也是玄色繼《啞舍》(精裝)系列之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再度合作。《守藏》講述了「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故宮博物院接到指令,將文物「南遷」,一群身份各異的「守藏吏」護送國寶專列的故事。
  • ​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看上去是幾棟破舊的倉庫,但它卻曾經是故 宮文物的「臨時避難所」,是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晚,北平全城戒嚴,南遷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軍隊全程護送,沿途軍警林立,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文物大遷徙正式拉開序幕。
  • 新民晚報數字報-故宮文物南遷將搬上大銀幕
    這個被稱為世界歷史上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蹟是怎麼完成的,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波折,護寶人員在運寶途中又遭遇了什麼困難?前天的故宮博物院新聞發布會上,故宮影視研究所宣布將推出以故宮文物南遷為主題的電影項目,目前正與華誼兄弟、峨眉電影集團、騰訊等多家電影公司接洽,商談合作事宜。同時故宮還將推出以故宮文物南遷為主題的紀錄片項目,目前正在籌措資金和前期創作階段,爭取2019年進入實際創作階段。
  • 文化長徵:故宮文物南遷
    或遭毀壞,或被掠奪,戰火中的文物逃不開這兩種命運。1860年圓明園的那場大火還在灼痛記憶,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制定的《戰時清國寶物搜集辦法》尤其讓人警覺。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  第三批古物南遷木箱裝運情況。
  • 故宮文物南遷路線圖揭秘(圖)
    這張示意圖詳細地標註了文物南遷的路線。  故宮文物南遷的具體路線是怎樣的?昨天,記載故宮文物南遷情況的珍貴史料被捐贈到故宮博物院,揭開了這個不為大陸所知的秘密。  「故宮文物南遷的真實史料留在大陸的並不多,我們以前只是對這段歷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具體在哪個時間點發生了什麼事情,經辦人是誰等細節問題,由於缺乏史料我們並不能清楚的了解。那教授的這批史料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表示,研究人員將對這批資料進行認真研究,使這批史料發揮更大的作用。
  • 重慶,上新了: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凝動的音樂,是永恆的藝術——梁思成建築有靈,記住歷史,見證崢嶸歲月建築有神,銘刻文化,承載命運記憶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出北平,2月5日,當夜北平全城戒嚴,故宮博物院第一批南遷文物從午門出發,
  •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近日開放 網友:坐等故宮角樓咖啡
    修繕後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實景拍攝)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建築有靈記住歷史梁思成先生說:「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凝動的音樂,是永恆的藝術。」建築有靈,記住歷史,見證崢嶸歲月,在去往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前,記者重溫了這段歷史。
  •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在南岸感受不一樣的「京味兒」
    在故宮博物館神武門西隅,喝一杯故宮角樓咖啡,成了遊客最「京味兒」的體驗。10月18日,記者從南濱路建設發展中心獲悉,不久後,這份獨有的「京味兒」在南濱路也能體驗到。借著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落地契機,故宮角樓咖啡也第一次走出「京城」,來到千裡之外的南岸南濱路,並將於近期開門迎客。試想一下,故宮的宮廷情懷,遇上山城的火辣誘惑,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即將開放
    12月14日,南岸區文化旅遊委發布預告: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將於近期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市民和遊客可到重慶南岸體驗不一樣的「故宮文化」。紀念館開館後,「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工作南岸區2020年實施的30個重點項目已完工7個,另有12個項目開工,11個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前期工作。
  • 抗戰時故宮南遷:文物搬遷史的奇蹟
    以故宮轉移為題材的回憶錄《承載》的作者章劍華介紹說,「當時,故宮人光打包就花了大半年時間,一共打出13427箱。每件文物的包裝至少有4層:紙、棉花、稻草、木箱,有時候外面還套上個大鐵箱。這一步驟保證了運輸途中不論翻車、進水,損失都微乎其微。」章劍華說,如此精密的打包工程,主要出自故宮人自己的摸索和試驗。
  • 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 故宮國寶再現文物南遷
    章劍華對故宮文化的造詣頗深,並長期致力於對故宮文化的挖掘和傳播,《故宮三部曲》曾獲得中國徐遲報告文學獎和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相比於以故宮的歷史、文物、建築等為題材的紀錄片,該劇首次聚焦於故宮文物南遷那段歷史史實,以劉燁飾演的軍官任弘毅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袁姍姍飾)護送國寶南遷為線索,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守護人歷經了生死劫難的故事。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重述故宮文物南遷往事廣受讚譽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原創話劇《朝天宮下》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獲邀參演 「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消息甫一公布,就引發諸多期待,在上座率75%的情況下,一票難求,全場售罄。
  • 峨眉山的抗戰史:輾轉千萬裡 護送故宮文物南遷
    中國網8月30日訊 抗日戰爭期間,為避免文物落入日寇魔掌,故宮博物院近兩萬箱文物輾轉南遷,其中7000多箱經南京、鄭州、寶雞、漢中、成都遷藏於峨眉縣武廟和大佛寺。從1939年6月至1946年9月,在峨眉存放了7年又3個月。故宮博物院護送文物南遷,輾轉上萬裡,書寫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奇蹟。
  • 南部新城要建故宮南遷文物博物館?朝天宮南遷文物倉庫的國寶終於有機會看了!
    △李石曾親書「故宮博物院"匾額(網絡圖)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這在當時,很多人接受不了,畢竟文物留下,可穩軍心,文物遷出,易散難聚。文物在上海保存了4年,直到1936年,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保存庫在南京朝天宮落成,所有暫放在上海的文物才安然遷到南京。沒想到的是,這些古物在南京剛安頓了半年,1937年,日本人就在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南遷古物又籠罩在日軍的戰火威脅之下,不得不再從南、中、北三路向大後方遷移。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每件文物的包裝至少有4層:紙、棉花、稻草、木箱,有時候外面還套上個大鐵箱,從而大大降低了文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概率。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秘藏,堪稱國寶,其中就包括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快雪時晴帖》和在這批貨物中最重的十個石鼓。
  • 故宮建院95周年 | 對話從神武門到安達森的南遷傳奇
    溯·歷史硝煙四起裡,它肩負重擔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晚,北平全城戒嚴,南遷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軍隊全程護送,沿途軍警林立,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文物大遷徙正式拉開序幕
  • 北京故宮院長反駁「珍貴文物都在臺灣」:北京故宮藏品是南遷文物的...
    「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在6月30日的「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普查清理計劃」發布會上首次主動公開提及這一話題。在他看來,事實並非如此。據悉,留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餘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南遷文物的20餘倍。
  • 石鼓:故宮南遷中最重的文物
    故宮南遷的時候,最重的文物是什麼?但最重文物是石鼓,一個石鼓差不多有一噸。當時條件簡陋,運輸過程極其困難。1933年,石鼓與故宮博物院大批文物一起南遷。先運至上海,1937年因戰事緊張,南遷文物分南線、中線和北線三路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