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色長篇小說《守藏》最新修訂出版,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傳奇

2020-12-25 瀟湘晨報

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600年,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由青春文學暢銷書作家玄色最新修訂、《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作序的長篇小說《守藏》。這是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一部作品,也是玄色繼《啞舍》(精裝)系列之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再度合作。

《守藏》講述了「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故宮博物院接到指令,將文物「南遷」,一群身份各異的「守藏吏」護送國寶專列的故事。真實的歷史背景,輕鬆詼諧的文風,重述了「13427箱文物,跨越兩萬裡、十四年光陰、一場戰爭,無一損毀」的故宮文物南遷傳奇。小說融合古董、國學、歷史等元素,將世界文化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過程最艱辛的文物遷徙重現於讀者面前。尤其難得的是,古董難以言說的魅力在這部小說中得到精彩展現。誠如導演蕭寒在這部小說的序言所說:「故宮數以萬計的國寶從來都不是安然無恙地躺在展館中的,國難當頭時,它們經歷過一次跌宕起伏的冒險。基於故宮南遷的故事,玄色的小說《守藏》就講了這段文物史中的「傳奇之旅」。故宮文物南遷是故宮博物院乃至中華文化歷史上永遠值得追憶、回味的一頁,從過去到現在,從大漠敦煌到故宮深牆,從民間小巷到熱血戰場,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們永遠都在發著或許微弱卻始終燦爛的光。」

《守藏》的歷史背景十分清晰:1933—1947年,故宮博物院為躲避日軍戰火,曾有過一次浩大的文物南遷:13427箱文物分5批運至南京,「七七事變」後又分南、中、北三路輾轉西遷,水陸交通並用,分別在貴州安順、四川樂山和峨眉山「避難」達七八年之久,抗日戰爭勝利後才陸續集中到重慶,1947年「回遷」南京。

守護著國家的寶藏、守護著民族的尊嚴、守護著疆土的完整,不管是什麼身份,每個人都是守藏吏。在《守藏》中,無數人耗費心血、拼盡性命所守護的,不僅僅是一件件器物,更是民族的文化遺產,所誓死捍衛的,不僅僅是價值連城的寶物,更是民族的尊嚴。若沒有1933年那次「國寶南遷」,故宮博物院的有些國寶也許就此散落世界,更或者消失於世。今天的我們將無法看到五千年間,祖祖輩輩所孕育的文化瑰寶。

《守藏》延續了作家玄色對古董的熱愛與研究,通過閱讀小說可以進一步了解故宮文物的前世今生。創作手札中的一段話,詮釋了玄色創作這部小說的旨意:「謹以此書獻給那些為文物遷徙做出貢獻的學者和士兵們。今天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每一件古物,都是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保存下來的。向他們致敬。」

目前,《守藏》影視化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上遊薦書|故宮今年600歲,這部聚焦故宮國寶南遷之旅的青春文學...
    對故宮來說,2020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不光是它已經600歲了,同時也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當年那場戰爭,曾如此深刻地影響過故宮及其所藏文物的命運。所以,這也才有了本次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這部長篇小說《守藏》。儘管只是修訂版,但它仍吸引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蕭寒作序點讚。
  • 「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歷史將被搬上大屏幕
    故宮剛剛宣布,「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歷史將被搬上大屏幕  「九一八事變」後,面臨侵華日軍的威脅,故宮文物走上漫漫南遷路。這個被稱為世界歷史上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偉大奇蹟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波折,護寶人員在運寶途中又遭遇了什麼困難?
  • 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 故宮國寶再現文物南遷
    原標題: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 故宮國寶再現文物南遷   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記者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再現那場史詩般的文物南遷   隨著故宮熱、文物熱
  • 《國家寶藏》圈粉無數,重慶也記錄了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
    而第一期故宮博物院,護寶人就請來了王凱、李晨、梁家輝;分別推介各種釉彩大瓶、《千裡江山圖》和石鼓。其中也提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故事。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文物保護行動,在15年裡,南遷文物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 文化長徵:故宮文物南遷
    或遭毀壞,或被掠奪,戰火中的文物逃不開這兩種命運。1860年圓明園的那場大火還在灼痛記憶,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制定的《戰時清國寶物搜集辦法》尤其讓人警覺。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  第三批古物南遷木箱裝運情況。
  • ​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走過600個歲月的紫禁城,歷經文化傳承與歷史滄桑依舊屹立如昔,而走過95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始終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的舊藏珍寶。對於故宮文物的保護,南岸也曾參與其中,那是一段世界文物播遷史上的奇蹟,講述著從神武門到安達森洋行的「距離」。安達森洋行,位於南濱路文化產業園慈雲寺旁,始建於1890年代重慶開埠初期。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北京故宮院長反駁「珍貴文物都在臺灣」:北京故宮藏品是南遷文物的...
    「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在6月30日的「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普查清理計劃」發布會上首次主動公開提及這一話題。在他看來,事實並非如此。據悉,留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餘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南遷文物的20餘倍。
  • 重慶,上新了: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文物大遷徙——故宮文物南遷正式拉開序幕。1938年5月,在故宮文物南遷過程中,9000多箱故宮文物幾經輾轉從漢口運往重慶,分三處地址存放,其中一處便是重慶南岸區安達森洋行的4個倉庫,共在此存放文物3694箱。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存放巴縣、樂山、峨眉三路文物陸續集中於重慶南岸區,1947年5月至12月,全部南遷文物從重慶南岸區海棠溪碼頭運返南京。
  • 文物南遷路
    是遷還是留?留下,可穩軍心;遷出,易散難聚。但文物絕不能作為戰爭的賭注。「國家滅亡總有復興之日;文物被毀永遠不可復得」,「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中國人就不會做亡國奴」,文物南遷最終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見。1933年1月1日,萬裡長城起烽火;1月3日,山海關失守。最初不贊成文物南遷的故宮博物院秘書吳瀛臨危受命,出任文物南遷總押運官。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每件文物的包裝至少有4層:紙、棉花、稻草、木箱,有時候外面還套上個大鐵箱,從而大大降低了文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概率。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秘藏,堪稱國寶,其中就包括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快雪時晴帖》和在這批貨物中最重的十個石鼓。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大量珍貴文物因成功的南遷而倖免於難,那是一段艱苦的歷史,那是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故宮文物南遷木箱裝運圖這是一個關於承載的故事:故宮文物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飛馳的列車,遠航的江輪,山路上的汽車,激流中的竹筏承載了萬箱國寶;身軀柔弱、脊梁筆直的故宮人承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運送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峨眉山的抗戰史:輾轉千萬裡 護送故宮文物南遷
    中國網8月30日訊 抗日戰爭期間,為避免文物落入日寇魔掌,故宮博物院近兩萬箱文物輾轉南遷,其中7000多箱經南京、鄭州、寶雞、漢中、成都遷藏於峨眉縣武廟和大佛寺。從1939年6月至1946年9月,在峨眉存放了7年又3個月。故宮博物院護送文物南遷,輾轉上萬裡,書寫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奇蹟。
  • 故宮文物南遷路線圖揭秘(圖)
    這張示意圖詳細地標註了文物南遷的路線。  故宮文物南遷的具體路線是怎樣的?昨天,記載故宮文物南遷情況的珍貴史料被捐贈到故宮博物院,揭開了這個不為大陸所知的秘密。  這些史料由親自參與文物全程押送的那志良教授收集整理,包括文書、印章、照片、書法、勳章在內共150件,涵蓋了故宮建院初期25年間的史實,截止到文物運抵臺灣水溝庫房暫存為止。   由其兒媳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 兩千多箱「南遷文物」為何深藏南京博物院(圖)
    前兩年炒得特別熱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和『翡翠白菜』,當年也屬於『南遷文物』之列。」讓谷大任覺得遺憾的是,凡去過臺灣的人,必然要看臺灣的「故宮博物院」,因為臺灣早已把這批從大陸帶去的二千多箱「南遷文物」打造成臺灣旅遊的標誌性品牌。可是,來南京旅遊的遊客,卻常常無緣見識留在南京的「南遷文物」。
  • 故宮又要出新紀錄片了!這次講故宮文物南遷 5分鐘先導預告片先來...
    13000多箱故宮文物,踏上了南遷的路途,開始了輾轉遷徙的歷程。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收藏,是國寶級存在。在這些文物南遷的15年中,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史跡保護研究」的組成部分,《故宮文物南遷》大型紀錄片於2020年啟動。
  • 如果不是這些人的守護,故宮的大部分文物我們都看不到了
    最近在看一本與抗戰期間文物南遷有關的書《守藏》,這是一本據當年故宮文物南遷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民國群像小說。看了這本書挺有感悟的,《守藏》寫作的歷史背景十分清晰,就是1933-1947年故宮博物院為躲避日軍戰火而南遷的事件,這本書更生動地再現了文物南遷過程中驚心動魄的過程。
  •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近日開放 網友:坐等故宮角樓咖啡
    修繕後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實景拍攝)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建築有靈記住歷史梁思成先生說:「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凝動的音樂,是永恆的藝術。」建築有靈,記住歷史,見證崢嶸歲月,在去往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前,記者重溫了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