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2020-12-09 百年中國史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最後,行政代理院長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承諾"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此後,近百萬件故宮文物從故宮運出。

故宮文物南遷

這批國寶最先存放在上海法租界內,1936年南京的朝天宮文物保存庫建成後,這批文物由遷入南京。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一三事變後,日本進攻上海,南京局勢緊張。這批文物再次踏上徵途,為防不測,這批文物一分為三,分別存放。「南線」經重慶轉運到貴州安順存放,「中線」經水路運到重慶,後轉移到樂山存放。「北線」經鐵路卡車輾轉運至四川峨眉存放。途中歷盡艱辛坎坷,險象環生,所幸文物完好無損。

國寶「西遷」途中

早在文物運出北京之時,故宮的專家們就找古玩商人學會了文物裝箱的方法:他們選用長三尺、寬高各一尺半的木箱來裝文物,每件文物在裝箱前都用紙、棉花、稻草層層包裹,再用繩子緊緊捆住,避免路途顛簸剮蹭造成損毀,對於字畫這類文物,還需要油紙包裹以防進水。

負責護送文物的部隊,是國民軍精銳部隊改編的二十九師某營,營長陶堅民。1940年陶奉調抗戰前線,繼任營長劉建國。1941年春,該營調走,接任部隊為中央軍委特別工作服務團第五連,連長馮昌運。兩支部隊軍紀嚴明,裝備精良,責任心強,有力地保證了故宮文物轉運安全。

當年存放故宮文物的樂山古佛寺遺址殘碑

抗戰結束後,三地存放的文物陸續運回南京。本計劃將文物運回北京,但隨著徐蚌會戰結束,人民解放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了。

1948年12月21日,經蔣介石批准,故宮南遷的文物開始運往臺灣,第一批文物由海軍部中鼎輪運送,共計320箱。第二批於1949年1月6日起運,由招商局的海滬輪載運,共運走1680箱,第三批由海軍部崑崙號運輸艦載運,於同月29日出發,共運走972箱。

另外還有中央博物館籌備處852箱文物一併運往臺灣。

蔣中正致杭立武請海軍派艦運送文物赴臺

雖然運到臺灣的國寶只佔故宮南遷文物中的四分之一,但大部分都是清宮收藏的精華,包括歷代名畫、書法,清宮內的全部藏書和最精美的宋瓷。其中的翠玉白菜、玉香爐、玉荷葉杯美輪美奐,精美絕倫,另外還有晉王羲之快雪時晴貼、戰國龍形佩、北宋,都是國寶中的國寶。

本來還有一千餘箱文物待運,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通電下野,李宗仁擔任代總統後,下令停止文物運臺。至此,故宮文物總共運往臺灣三批2972箱。

快雪時晴帖(晉代)
萬壑松風圖(北宋)
翠玉白菜(清朝)

這批文物運臺後,一時找不到足夠大的地方存放,只好先存放在臺中糖廠內。20世紀50年代初,這批珍寶被轉移到臺中霧峰鄉一個叫北溝的小山村存放。

這一放就是15年。直到1962年,臺灣當局才記起這批國寶,在臺北近郊陽明山腳下的外雙溪破土興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1965年,新建的博物院落成後,存放在霧峰鄉北溝的文物全部搬往新館。

至此,這些顛沛流離大半個中國的國寶,才算有了一個落腳之處。

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物南遷運臺,形成了今天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的局面。兩岸文物大多來自清宮舊藏,雖然分隔兩岸,但隔斷不了兩岸博物院同根同源的聯繫。兩岸藏品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遺產,兩岸故宮博物院都堅持弘揚中華文化,在歷史轉折關頭,道路不同,信念卻一樣。

1933年從北京故宮分5批運出的13427箱又64包的文物,經歷南遷、西遷、東歸的顛沛流離後,最終「一分為三」。一部分運往臺灣;一部分建國後回歸北京故宮;另外一部分,至今仍滯留南京。

相關焦點

  • 當年故宮文物被迫南遷,如今還有2000多箱遺留在南京,可惜了
    在90年前,故宮的文物卻被迫轉移,顛破流離了大半個中國,可謂「歷經風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擇其精要裝箱南遷,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 玄色長篇小說《守藏》最新修訂出版,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傳奇
    這是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一部作品,也是玄色繼《啞舍》(精裝)系列之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再度合作。《守藏》講述了「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故宮博物院接到指令,將文物「南遷」,一群身份各異的「守藏吏」護送國寶專列的故事。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每一件都進行了清點、核對、編號、造冊,由專家、公務員和領導組成負責組,按照文物門類進行分類,記錄人、審核人、唱票人、監理人都要籤字,每個箱子也有單獨編號。此後,文物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時間,一共打包出13427箱。
  • 重慶南濱路建故宮學院!抗戰時,這裡曾存放故宮南遷文物近4000箱
    如今,那4棟看起來不起眼的倉庫不僅經歷了百年風雨,在抗戰時還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盡到最大努力。現場相關負責人介紹,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從此,開始了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故宮文物南遷。
  • 北京故宮院長反駁「珍貴文物都在臺灣」:北京故宮藏品是南遷文物的...
    「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在6月30日的「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普查清理計劃」發布會上首次主動公開提及這一話題。在他看來,事實並非如此。據悉,留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餘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南遷文物的20餘倍。
  • 峨眉山的抗戰史:輾轉千萬裡 護送故宮文物南遷
    中國網8月30日訊 抗日戰爭期間,為避免文物落入日寇魔掌,故宮博物院近兩萬箱文物輾轉南遷,其中7000多箱經南京、鄭州、寶雞、漢中、成都遷藏於峨眉縣武廟和大佛寺。從1939年6月至1946年9月,在峨眉存放了7年又3個月。故宮博物院護送文物南遷,輾轉上萬裡,書寫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奇蹟。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漫長的南遷由此而始,流離顛沛給整個時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屏障失守、局勢險惡,故宮作為重要的文化寶庫,此刻全然暴露、危如累卵。面對北平隨時可能失守的危險,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自1月31日起將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裝箱運往上海,並由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門全力協助,以求完成故宮文物南遷計劃。
  • 兩千多箱「南遷文物」為何深藏南京博物院(圖)
    前兩年炒得特別熱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和『翡翠白菜』,當年也屬於『南遷文物』之列。」讓谷大任覺得遺憾的是,凡去過臺灣的人,必然要看臺灣的「故宮博物院」,因為臺灣早已把這批從大陸帶去的二千多箱「南遷文物」打造成臺灣旅遊的標誌性品牌。可是,來南京旅遊的遊客,卻常常無緣見識留在南京的「南遷文物」。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故宮文物部分南遷後,來不及運走的文物損失慘重。古文物館損失191箱、文獻館損失1734箱、前秘書處損失826箱、頤和園損失89箱、古物陳列所損失113箱,總計損失2953箱。另損失明代銅缸54件以及2尊銅炮,後日軍又從故宮劫走銅燈亭91個和銅炮一尊,統統用來煉銅,以補軍用不足。
  • 故宮文物南遷路線圖揭秘(圖)
    這張示意圖詳細地標註了文物南遷的路線。  故宮文物南遷的具體路線是怎樣的?昨天,記載故宮文物南遷情況的珍貴史料被捐贈到故宮博物院,揭開了這個不為大陸所知的秘密。   崑崙艦艦長日記   史料中還有一份負責押運第三批文物赴臺的崑崙艦艦長的日記,作為附件捐贈。日記中記載了文物押送中發生的故事,這些史料都為故宮文物南遷提供了詳細的研究資料。日記中記載,1949年1月29日927箱文物從大陸運往臺灣,由於崑崙艦的噸位不夠,連醫務室餐廳都塞滿了箱子。
  • 抗戰時故宮南遷:文物搬遷史的奇蹟
    以故宮轉移為題材的回憶錄《承載》的作者章劍華介紹說,「當時,故宮人光打包就花了大半年時間,一共打出13427箱。每件文物的包裝至少有4層:紙、棉花、稻草、木箱,有時候外面還套上個大鐵箱。這一步驟保證了運輸途中不論翻車、進水,損失都微乎其微。」章劍華說,如此精密的打包工程,主要出自故宮人自己的摸索和試驗。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眾人反對,一專家力排眾議,救下13000箱國寶
    此時,珍藏著中華五千年國寶文物的故宮博物院,面臨被劫掠的危險。為了保護這些國寶免遭厄運,有人提出「國寶南遷」的計劃。可是,這個請求遭到了大量的反對,這些反對的聲音裡,有的認為「寶物南遷大費周章,浪費人力物力不值當」;有的提出「應該將精力拿去抵禦外敵,遷移文物屬於捨本逐末」;也有人質疑「故宮寶物數量巨大,一旦運出去後要怎麼保存,存在哪裡,如果丟了怎麼辦」……總之,當時反對南遷的人佔了大多數。
  • 一口木箱揭故宮文物遷臺之謎
    (圖:故宮提供)日前國民黨代表陳麗旭一句「故宮國寶是國民黨從中國大陸帶過來的」,再度引發大家對70年前故宮國寶南遷臺灣的好奇。故宮正緊鑼密鼓籌備的年度大展「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早期歲月」,通過展覽解密故宮文物南遷的過程,並首次展出當年運送國寶來臺的箱子。當初是誰拍板決定送國寶來臺?為什麼現今臺北故宮所藏會是兩岸故宮「精品中的精品」?都可以通過這段歷史找到答案。
  • 文化長徵:故宮文物南遷
    從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北返(1950年從南京運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運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20年來輾轉上萬公裡,播遷10餘省,百萬餘件文物無一損毀,故宮先輩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的奇蹟。
  • 文物有靈,去臺北故宮看歷史|行舍的朋友們
    存包、購票,進到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並列的臺北故宮博物館有點小激動,從網上隨便搜搜就能看到:「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 60 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 14 類。
  • 如果不是這些人的守護,故宮的大部分文物我們都看不到了
    最近在看一本與抗戰期間文物南遷有關的書《守藏》,這是一本據當年故宮文物南遷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民國群像小說。看了這本書挺有感悟的,《守藏》寫作的歷史背景十分清晰,就是1933-1947年故宮博物院為躲避日軍戰火而南遷的事件,這本書更生動地再現了文物南遷過程中驚心動魄的過程。
  • 民國時故宮文物南遷:耗時1年打包,護衛騎兵跟著火車跑
    耗時一年整理包裝南遷文物1932年秋,故宮人開始對轉移文物的挑選,最終選定的珍品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還有《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以故宮轉移為題材的回憶錄《承載》的作者章劍華介紹說,「當時,故宮人光打包就花了大半年時間,一共打出13427箱。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文物南遷路
    從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北返(1950年從南京運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運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20年來輾轉上萬公裡,播遷10餘省,百萬餘件文物無一損毀,故宮先輩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的奇蹟。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歷史
    抗戰南遷        故宮博物院於抗日戰爭的前夕,選擇重要文物南遷。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後,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博物院文物南運。隔年,日軍攻佔熱河、進逼北平,故宮理事會要求博物院選擇院藏文物菁華裝箱儲置,開始南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