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之-富師爺當了窮老爺的家

2021-02-08 民間歷史故事

    清朝末年,地處西南邊陲的嘉宇縣土匪橫行,民不聊生。經當地縣令勵精圖治,恩威並重,圍剿黑風嶺山賊三年,終於將大當家「鑽天鷂子」一舉拿下。就在開刀問斬前夕,縣令卻突發中暑而亡。按照大清律例,凡是死刑犯,必須由當地縣令書寫罪狀,籤發生死令牌。原任縣令死了,繼任者還未接任。為了防止劫獄,只好將鑽天鷂子關押在一個秘密地點,其餘政事,均由縣丞劉文靜暫時代理。

  三個月後,從京城來了新任縣令顧大人。隨行的還有一位老者,是顧縣令的遠房親戚,充任師爺。顧縣令瘦骨嶙峋,衣衫襤褸,似是貧寒之士。相比之下師爺卻錦衣華服,紅光滿面。

  既然有了新任縣令,劉文靜作為縣丞,便配合顧大人的工作。幾日相處下來,劉文靜感覺這個新任縣太爺雖然讀書不少,但閱歷尚淺,滿口仁義道德、禮義廉恥,對於官場卻一竅不通。倒是那個師爺熟稔人情世故、官場規則,把政事處理得妥妥噹噹。不過人無完人,顧縣令雖然迂腐,但對當地百姓盡心盡力,有求必應。而那個師爺世事練達,卻像鑽到了錢眼兒裡,恨不得把地皮刮下三層。對於這種奇異組合,劉文靜已經見怪不怪了—就像戲文裡說的,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顧縣令裝清官,做給百姓和朝廷看;而師爺演小人,專門貪財斂錢。兩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這天顧縣令找到劉文靜,旁敲側擊問起鑽天鷂子的事情。劉文靜說鑽天鷂子罪大惡極,隨時可以將他斬首示眾,以洩民憤。顧縣令點點頭,告訴劉文靜,沒有他的親筆批示,任何人不能提審鑽天鷂子,尤其是師爺。

  劉文靜一愣:「師爺不是您的親信嗎?怎麼……」

  「別管那麼多,按我說的去做。」顧縣令臉上陰晴不定,劉文靜不敢多問。

  沒過幾天,師爺果然要提審鑽天鷂子,被劉文靜硬邦邦頂了回去。師爺氣鼓鼓地說:「好好好,你別拿姓顧的做擋箭牌,到時候有你好看!」

  當天深夜,顧縣令派人請劉文靜到內宅一敘,說有要事相商。等他趕到內宅廳堂,看到顧縣令和師爺分坐兩邊,滿地狼藉,看樣子兩人剛剛經過激烈爭吵。

  劉文靜正要詢問,師爺端出一個盤子,揭開上面的紅綢緞,白花花都是銀子。師爺說道:「這是二百兩白銀,黑風嶺二當家送來的。只要我們把鑽天鷂子放了,另有二百兩白銀相贈。」

  劉文靜混跡官場多年,來往貪官不知見了多少,但像師爺這樣不分輕重,什麼錢都敢收的主兒,還真是第一次見識。他趕緊向顧大人說明厲害:這鑽天鷂子是總督衙門親自督辦的案犯,不像普通犯人那樣可以瞞天過海。一旦被朝廷知道追究下來,那可是掉腦袋的大罪。嘉宇縣雖說地瘠民貧,一年下來也有百兩銀子收入囊中。為了區區四百兩銀子甘冒如此風險,實在得不償失。

  顧縣令頻頻點頭,很贊同劉文靜的觀點。然而師爺卻不管不顧,態度強硬,非要把這四百兩銀子拿下再說。在他眼裡,這四百兩紋銀比顧縣令的性命還要重要。說得顧縣令眼睛冒火,就是敢怒而不敢言。

  後來顧縣令懾於師爺淫威,收下四百兩白銀,將鑽天鷂子放虎歸山了。

  收受巨額賄賂的顧縣令依舊很寒酸,沒有添置一件新衣,吃的還是青菜豆腐,裝出一副兩袖清風的樣子。這讓劉文靜很是噁心。

  這天,顧縣令帶領一班衙役巡查四方,在一處狹窄山道突然被一伙人擋住去路,為首的竟然是鑽天鷂子。顧縣令雖然人多,但一聽鑽天鷂子大名,眾多衙役兵丁馬上作鳥獸散,只一袋煙工夫顧縣令和劉文靜就成了鑽天鷂子的囊中之物。

  到了黑風嶺山寨上,鑽天鷂子假心假意給他們鬆了綁,直截了當地說:「顧大人別來無恙。小弟請大人來此一敘,就是想把那四百兩銀子再贖回來。」

  顧縣令哆哆嗦嗦地說:「大王有所不知,那四百兩銀子並不在我手裡,都由師爺掌管。我那師爺是出了名的鐵公雞,只進不出。不如放過在下,我回去再想辦法湊出四百兩紋銀即還。」

  鑽天鷂子哈哈大笑起來:「這話還是說給三歲孩子聽吧。不吐出四百兩銀子,別想活著回去!」

  鑽天鷂子話音未落,顧縣令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了上去。在場土匪以為顧縣令狗急跳牆,要與鑽天鷂子拼命,沒想到顧縣令竟然一頭撞在柱子上,昏死過去。幸虧山寨裡有一個落草為寇的郎中,上前看了看,說只是皮外傷,並無大礙。

  鑽天鷂子吩咐郎中救活顧縣令,然後命劉文靜回去找師爺拿錢。

  劉文靜跌跌撞撞地跑回縣衙,將此事告訴師爺。果然如顧縣令所說,師爺一會兒說錢沒在他手裡,一會兒又說錢都花了,反正就是不想出錢贖人。劉文靜好說歹說,師爺這才鬆了口,答應明天一早去錢莊取銀子。

  到了第二天約定時間,劉文靜早早趕到師爺住處,敲了半天門,一點動靜也沒有。劉文靜情知不妙,撞開門,哪還有師爺的影子,連衣物都蹤跡全無,看來是連夜逃跑了。

  這下劉文靜犯難了。師爺可以逃走,但他是縣丞,又是當地人,不可能一走了之。於是聯絡當地富戶,勉強湊了五十兩紋銀,來到黑風嶺贖人。

  鑽天鷂子根本不相信師爺逃走的說辭,當時就要將劉文靜和顧縣令殺掉洩恨。多虧旁邊的三當家耳語幾句,鑽天鷂子才將劉文靜一同關入柴房。同時打發人向顧縣令的頂頭上司知府大人索要贖銀。

  劉文靜被帶進柴房,見到傷勢未愈的顧縣令。顧縣令對劉文靜的到來並不意外,言語間頗有嘲諷之意:「我猜師爺一定不肯拿錢,害你連日奔波,最後還是深陷囹圄。」

  劉文靜沮喪地說:「就算你猜到師爺不肯拿錢贖你,也沒必要想不開啊。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人活著,總會有機會。」

  「從放走鑽天鷂子的那一刻,我就必死無疑了。死在賊人手裡,好歹保全了名節,就算不死也為以後留了後路,這其中的道理你是不會明白的。」

  劉文靜神秘地笑了笑:「顧大人,凡事都有轉圜,生機也許就在今夜。」

  夜半時分,劉文靜推了推熟睡中的顧縣令:「大人,醒醒。我們要逃出去了。」顧縣令以為劉文靜在說夢話,可是當他睜開眼,驚奇地發現此時柴房門大開,一個守衛也沒有。劉文靜不由分說拽著他,一起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劉文靜帶著顧縣令七拐八拐,折騰大半夜,實在跑不動了,便坐在路邊休息。顧縣令氣喘籲籲地問劉文靜:「你怎麼把柴房門打開的?」

  劉文靜「撲通」一聲,跪在顧縣令面前:「大人恕罪。今日大人所受之罪,都是小人之過。」

  原來,劉文靜身為縣丞,卻與黑風嶺的三當家為同窗好友。三當家因家庭變故落草為寇,因粗通文墨,掌管山寨錢糧。三當家有好色的毛病,經常藉故下山尋花問柳,拿山寨的錢充當嫖資。鑽天鷂子風聞此事,要查他的帳目。三當家擔心東窗事發,通過劉文靜,把鑽天鷂子的行蹤告訴上任縣令,於是鑽天鷂子被捉拿歸案。

  為了救鑽天鷂子,二當家行賄上任縣令,被拒絕後將他暗害。知府為了顏面,將死亡原因改為中暑而亡。後來顧縣令走馬上任,二當家又行賄顧縣令。讓劉文靜和三當家沒想到的是,顧縣令竟然不顧身家性命答應此事。

  鑽天鷂子視財如命,為損失的四百兩銀子耿耿於懷。三當家察言觀色,主動承認貪汙公款的事實,並想出劫持顧縣令的方法立功贖罪。而劉文靜也對顧縣令要錢不要命的做法很是反感,於是兩人通力合作,將顧縣令「請」到黑風嶺上。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劉文靜怎麼也沒想到師爺竟然會攜款潛逃。劉文靜作為縣丞,只好拿著五十兩銀子上山交涉。事已至此,三當家害怕劉文靜洩露之前之事,只好將他偷偷釋放。而劉文靜看著受傷的顧縣令於心不忍,於是帶著他一起逃了出來。

  說明原委,劉文靜開導顧縣令:「大人,恕在下直言,當今之世做官不能不貪,但也要分個輕重緩急。假如當初大人拒絕了那四百兩銀子,也就不用受今日之苦。只要在任一天,那銀子自會滾滾而來,何必急這一時。」

  顧縣令長嘆一聲,似有難言之隱。

  劉文靜帶著顧縣令狼狽逃回縣衙。知府大人聽到消息,立刻趕了過來。顧縣令向知府說明原委。為了保護劉文靜,顧縣令只說自己打暈了看守,偷跑回來的,並未把劉文靜與三當家之事說出。

  待顧縣令說完,知府大人冷笑一聲:「如此說來,顧大人還真是有勇有謀!你身為七品官員,一縣百姓的父母官,為了蠅頭小利竟然把江洋大盜私自放了,又在賊穴被劫持多日,朝廷的顏面讓你丟盡了。來人,將他拿下,聽候發落!」可憐顧縣令剛逃出土匪的柴房,又進了知府的大牢。

  後來,劉文靜為顧縣令多方奔走,四處請託。朝廷念在他以死明志的分上,只是將他革職查辦,削職為民。

  降為普通百姓的顧縣令無依無靠,只能回京城老家。劉文靜前去送行。此時夕陽西下,秋風瑟瑟,顧縣令觸景生情,不住哀嘆。劉文靜寬慰道:「顧大人莫要傷感。回京城後四處打聽,也許能找到師爺的蹤跡,也不枉連日來的牢獄之災。」

  顧縣令低著頭:「那個師爺此時就在京城,並不難尋。」

  「那就太好了。讓他分你一半,也有二百兩銀子。」

  「此言差矣。我不但不敢去見他,還要躲著他呢—時至今日,我就把實情向劉兄一一道來。」

  原來,顧縣令自幼讀書,別無所長,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可如今這世道官不是讀書讀來的,而是花錢買來的。嘉宇縣縣令出缺,吏部明碼標價一千兩紋銀。顧縣令苦等多年,自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於是賣掉房產地契,東拼西湊,勉強湊了五百兩。剩下的五百兩,只能到錢莊借貸。錢莊提出的條件很苛刻,連本帶息要還七百兩。顧縣令咬牙答應。可問題又來了,房產地契早已賣掉,顧縣令身無長物,拿什麼做抵押呢?錢莊早有安排。讓一個可靠的老夥計充當師爺,一路跟隨。凡貪汙受賄所得銀兩,都由這個「師爺」保管。為了保證錢莊利益,早日收回貸款,師爺無所不用其極,什麼錢都敢收,什麼財都敢要。所以顧縣令被鑽天鷂子綁架後,師爺根本不顧他的死活,逃之夭夭。

  聽完顧縣令的解釋,劉文靜這才恍然大悟。

  顧縣令接著說道:「二當家送來四百兩,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賄賂,大概也有五六百兩了。回到京城後,錢莊不會太為難我。可是賣掉的房產地契,卻再也回不來了。別人當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我卻落得家破人亡。世道艱難,連做官也危機重重了。」

  劉文靜咂咂嘴,不知說什麼才好。

  轉眼一年過去。這天劉文靜到外省公幹,路過一個縣城,碰到當地縣太爺巡街,騎著高頭大馬招搖過市。而在縣太爺旁邊的,竟然就是那個攜款潛逃的「師爺」。一年未見,比以前更富態了。

  劉文靜問路邊開茶館的小老闆:「你們這個縣太爺是不是貪婪成性,把錢看得比命還重要?」

  小老闆看看四周無人,說道:「我們這個縣太爺啊,真是個摟錢的耙子,恨不得把蒼蠅都薅下二兩肉來。看樣子客官是過路的,怎麼知道我們縣太爺的事?」

  劉文靜笑了笑:「我不認識你們縣太爺,但我認識他旁邊的師爺……」

搜索<minjianlishigushi>

立即關注商務合作qq:328662397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師爺大多能說會道,天下師爺出紹興,但紹興的師爺又出之哪裡呢?
    天下師爺出紹興,說明紹興的人文歷史悠久、地方文化淵博,從而也說明紹興人頭腦靈敏、學識廣博,是各級官府不可缺少的優秀師爺。因此才會有「無紹不成衙」的諺語。「大明弘治開街市,盛唐乾寧名安昌」,古樸無華的橋上長廊這麼多年來,不知為多少人擋風遮雨,使人們免遭日曬雨淋之苦。
  • 師爺大多能說會道,天下師爺出紹興,但紹興的師爺又出之哪裡呢?
    天下師爺出紹興,說明紹興的人文歷史悠久、地方文化淵博,從而也說明紹興人頭腦靈敏、學識廣博,是各級官府不可缺少的優秀師爺。因此才會有「無紹不成衙」的諺語。「大明弘治開街市,盛唐乾寧名安昌」,古樸無華的橋上長廊這麼多年來,不知為多少人擋風遮雨,使人們免遭日曬雨淋之苦。
  • 「民間故事」民間神話故事手抄報之牡丹仙女,一步一步教你畫
    大家好,我是淘氣的小音符,民間神話故事手抄報合集來了,更多你不知道的民間故事都在這裡。民間神話故事手抄報之牡丹仙女底稿民間神話故事手抄報之牡丹仙女模板民間神話故事手抄報之牡丹仙女參考文字內容傳說有一個叫寶柱的人,出生在窮苦家庭,從小為了補貼家用開始賺錢,長大後
  • 【五龍民間故事】是誰偷了老爺頂的門?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五龍民間文藝」,「關注」後再點擊
  • 淮安故事 | 官場有風險,古今須謹慎——安老爺「頂缸」
    清代有部膾炙人口的俠義小說——《兒女英雄傳》,其故事的起因,就是男主人公安驥的父親安學海老爺在淮安「河工知縣」任上被陷害下獄,安驥前去營救,從而引出了其後一段兒女情長。安老爺被陷害「頂缸」的故事,對於清代河道水利工程的貪腐和官場險惡,有著鮮明的刻畫。
  • 民間故事:他被土匪綁了票
    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北莊有一農民,姓張,叫張大壯,以跟人家扛活兒為業。別看張大壯人窮,可他長得肥頭大耳,活脫脫一副富人相。但是他卻是天生的受苦命,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南莊有一地主,叫胡大發,家大業大,富得流油,光妻妾就有七房。
  • 深度解析讓子彈飛之馮小剛版湯師爺
    故事開始時,一行人坐著馬拉的火車上吃著火鍋唱著歌,車窗外映襯著夕陽,縣長三人團應情應景唱起了《送別》,生活好不愜意啊!當唱到「一壺濁酒盡餘歡」,縣長夫人將右手食指指向了湯師爺,師爺立刻有所意會,賣力地揮動著衣袖以示回應。歌曲唱罷,師爺顧不上將筷子放在桌上,而是將筷子迅速咬在嘴裡鼓掌誇讚縣長夫妻二人唱得好,動作雖然略顯滑稽做作,卻也一氣呵成。 接下來湯師爺一共拍了縣長三次馬屁。第一次是縣長跟他調侃是好吃還是好聽。湯師爺用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回答道:也好吃,也好聽,都好!都好!
  • 官老爺門前貼對聯炫耀,窮秀才見後簡單添了幾筆,官老爺看後氣暈
    這則故事屬於我國民間的奇聞趣事,關於人物的真實名字倒也沒有詳細記載。當時民間有一個官老爺,他憑藉自己極會奉承人的本事,在朝廷中混得相當不錯。但是這個老爺混好之後,並沒有幫助家鄉的老百姓,這倒也沒什麼,畢竟自己的錢財自己有決定的權力。
  • 紹興師爺遍全國:與師爺息息相關的美食
    意即紹興出師爺,紹興師爺遍及全國。師爺實為幕友,即舊時地方政府和軍隊裡的參謀、書記和辦理司法、錢糧等事務的下屬人員。至於師爺始於何代,今實難考究。用魯迅先生概括的話來說,是古時紹興的破落戶書香子弟從事的其中一條生路。這些人與科舉無緣後,就會做幕友,幕友被他們的軍政僚屬尊為上賓,稱「老夫子」,而對一般胥吏來說,因為他們是自己長官的師賓,便稱呼為「師老爺」,簡稱「師爺」。
  • 瀘州民間故事:老虎報恩,窮小夥終於娶到媳婦
    瀘州明朝初年有一戶個人姓李的年輕小夥,家很窮得靠撿柴養活他媽。人們叫他李撿柴。一天,李撿柴上山撿柴,碰到一隻老虎幼崽。它的腿斷了,睡在草裡驚叫喚。李撿柴見它可憐,把它背回家。縣老爺就把李檢柴抓去關起。李媽很傷心,對虎三說:「我兒遭關了,你有辦法救沒得?」虎三點了點頭。虎三跑到深山,大叫了幾聲,不一陣就喚來了很多老虎。虎三把老虎引到縣城,把城門圍起來。縣老爺聽說老虎圍了城,嚇得不得了。就貼出告示,說那個能把老虎攆走,隨便要啥,縣老爺都給。
  • 富和尚與窮和尚的故事
    富和尚與窮和尚的故事豐慧春 朔州市第四小學1四川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富裕,屬於高富帥那種類型,富和尚有很多粉絲,當然他耳邊經常聽到的是誇讚他帥氣的聲音,富和尚也驕傲地逢人便說:「我帥是應該的呀,難道能說是意外嗎
  • 《道師爺》中這隻山精野怪道行高深,關師爺與之一戰竟落得下風
    《道師爺》是一部奇幻類電影,背景是民國時代,以梁家仁主演的關師爺行走江湖作為主線,描述了山精野怪為害人間的三段小故事。不過,影片並不是多麼一本正經的去降妖除魔,而是加入了一些喜劇元素,尤其是林楓燁飾演的葉飛在劇中的搞逗表現,令影片的總基調顯得頗為喜感。
  • 富家小姐悔婚不肯嫁給窮書生,丫鬟願意代嫁,從此盡享榮華富貴
    在古代社會裡,都是父母包辦婚姻,所有的青年人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之事對於男女雙方都是天大的事。定了婚的家庭如果要悔婚,那是要遭到世人恥笑的,會被別人看不起,並不像現代社會自由戀愛,就是雙方訂婚了,如果有一方不滿意就算了。
  • 紹興師爺
    師爺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古代將帥出徵,治無常處,以幕為府,故稱幕府,其佐治人員則統稱幕僚。「幕人」職責就是掌管帷幕等物,並在周王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時張幕、設案。《周禮註疏》記載:「王出宮,則幕人以帷與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則張之」。
  • 民間故事:王哥的故事(七)
    #中國民間故事「老爺,您放心!我一定用這個竹籃把水打滿,並且一定在中午之前。」王哥拿著竹籃走出了財主家,跑到田裡尋找青蛙卵,碰巧正是青蛙產卵的季節,卵隨處可見。他把卵撈回家裡,然後將卵全部攪拌均勻,然後塗在竹籃裡邊,最後才回到財主家開始打水。剛到廚房,財主就已經坐在一旁等著他打水回來。
  • 喜鵲橋的由來(周寧民間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家喻戶曉,在福建周寧,有一則從「牛郎織女」衍生的民間故事《喜鵲橋的由來》,卻鮮為人知。2017年10月,老敬在下鄉時,聆聽一位92歲高齡老先生講述喜鵲橋的故事……。—— 題記。
  • 《道師爺》定檔9.7 懲惡揚善道是非因果
    世事難料人心似妖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該片講述了軍閥廝殺混戰,民不聊生,怪事層出不窮的民國時期,一代奇人關師爺行走江湖而引發的有關人性的三段故事。世事難料人心似妖,「吳老爺舉債難還,十字路祭妖求財」、「青樓怨,怨女苦盼舊人歸,痴情人,書生斷魂屍骨寒」及「葉飛棍打偷雞賊,黃仙尋仇鬥師爺」這三段奇異故事構成了道師爺的傳奇,也道出了該片善惡終有報的核心思想。
  • 清朝老照片:男孩為富家老爺上茶,戴眼鏡讀書人盯著鏡頭看!
    清朝老照片:男孩為富家老爺上茶,戴眼鏡讀書人盯著鏡頭看! 清朝老照片:男孩為富家老爺上茶,戴眼鏡讀書人盯著鏡頭看!這是1890年的照片,當年的照相還是很簡單的,人物是很突出的,背景上還沒有那麼的考究。
  • 徐渭:最富傳奇色彩的「紹興師爺」
    喻軍紹興人文之盛當屬江左之冠。六朝時,晉遷江左,中原衣冠鹹萃于越。後宋室南渡,生齒日增,經濟文化得以大跨步發展。餘每去紹興,緣景會情,總是流連忘返。特別是幾度訪謁青藤書屋,除熟知徐渭是書畫戲劇大師外,還了解到他是明朝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師爺。
  • 【趙縣民間故事】洨河是怎麼幹涸的
    杜冒煙出生貧寒,按理說應該同情窮人,可是,他卻為富不仁,不光招笆竿子長,有本事摟,還死扣爛黑,一毛不拔。有人說:「誰家窮也不能顧光窮,富也不能光富」。可他卻認定一個理:「要想窮了杜冒煙,除非橋塌洨河幹」。因為他看到大石橋那樣堅固,穩若泰山,洨河水是那樣浩大,源遠流長。他想河裡有水就能行船運貨,大橋不壞,就能過車走馬,橋上河下的「黃金」自然就能流進杜家的大門,他是不會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