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成為神童的代價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芝士鹹魚 十點人物誌 

前些日子,郎朗和妻子吉娜·愛麗絲在機場被偷拍,鏡頭裡,妻子拿著多數行李,郎朗手中卻空無一物。當事人並無表態,看客卻憤怒異常,郎朗雙手價值上億,可他的妻子愛麗絲也同樣是位鋼琴家。

更何況郎朗37歲,身量較少年時代略增幾分。而妻子愛麗絲剛滿24,德韓混血,明眸皓齒。

這本是夫妻的生活私事,因公眾人物身份生生被攤在陽光下,郎朗起初在微博道歉,「我以後得多幫我老婆提些行李。」看客又不樂意了,什麼叫幫呢,裡面沒有你的行李?

見效果甚微,隔了兩日,他又上傳一則短視頻,擺拍自己吃火鍋時為妻子夾菜的片段,既似力爭清白,又像諷刺。

郎朗是位名揚四海的鋼琴家,但如今,他在很多人眼裡彈琴時表情浮誇,生活中不修邊幅的胖子。

他向來不愛做表面功夫,對凡事都有自己的衡量。這些年逐漸轉向低調以後,他在音樂上的世界級成功卻逐漸被淡忘。

哪怕在眾多名流巨星中,郎朗也是極為特殊的一位。他的身上同時凝聚著中國式家長的期盼,與美國人信奉的 「通過不懈奮鬥便能換來美好生活」信念。

面對我們的採訪,這位頗受爭議的藝術家毫不掩飾自己曾經「功利」的那面,又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坦誠,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向我們分享他這三十多年遇到的困境:

「有的時候差那麼一點,如果意志力跟上了,就上去了。你的意志力沒有跟上也就下來了,就差那麼一點點。如果能扛過去,就會看到更高的一座山,就是這樣」。

 

天才

郎朗第一次和鋼琴打交道是在1984年的某個午後,兩歲的孩子看著電視裡的《貓和老鼠》有些痴了。

屏幕裡,湯姆貓身穿燕尾服,繫著白領結,活靈活現地走出來,向觀眾鞠躬,接著在琴凳坐下,開始演奏鋼琴,吵醒了正躺在琴弦上打盹的小老鼠傑瑞,起初節奏輕緩,隨著貓和老鼠的不斷鬥爭,鋼琴節奏也隨之愈來愈快。

▲ 《貓和老鼠》劇照

儘管湯姆的手看上去像義大利麵條,兩歲的郎朗也壓根不了解什麼是鋼琴家。不過那時他仍然覺得:哇,做鋼琴家真酷。手中不停跳躍的黑白鍵,迸發出每秒音符,仿佛在玩遊戲。

郎朗踮著腳,跑去家裡的立式鋼琴邊,彈出幾個與電視裡相似的零碎音調。本來父親朗國任還在犯困呢,瞥到兒子的行為時頓時清醒。

這是個天才,郎父在心裡想,眼睛也隨之發亮。

朗國任本來就學二胡多年,雖樂器不同,樂感卻相通,孩子有沒有天分一眼就能看出。當然,為了確認,他也找來好幾個專家跑來試郎朗的反應和靈敏度,結果如他所料。

他帶著郎朗拜訪瀋陽成立最好的音樂老師朱雅芬教授,讓孩子去彈一會兒鋼琴,朱教授頓了一會兒,「我會收他做學生,郎朗有天分。」

 「您認為郎朗到底多有天分。」

「相當有天分。」

多數父母聽到這話都會欣喜不已,郎國任卻沒露出笑意,反倒追問:郎朗一定要在全中國彈鋼琴拿第一名。然後是在全世界。這可能嗎?

問題問出的這一瞬間,朱教授就意識到,郎朗的父親對孩子成功的迫切。

郎朗無疑是有天賦的,他有敏銳的耳朵,寬大的手掌,和與生俱來的節奏感,不過朱教授看重的是他對鋼琴的精神,小小年紀,就有為了鋼琴願意放棄一切的執拗。

至此,郎朗3歲正式從師學琴,5歲在瀋陽當地辦公開獨奏,9歲拿全國第一。

對成功的渴望不僅是父親郎國任,郎朗也同樣這樣想。採訪時他告訴我們,「從5歲開始。我就覺得比賽是走向人生巔峰的。」

很快,郎朗就在瀋陽小有名氣,郎國任樂見其成,然而在他宏偉的音樂版圖裡,這只是極微小的一步。恰逢朱教授也建議,以郎朗的天賦一直留在瀋陽對未來很難有幫助。和朱教授談話後,郎父思前想後考慮了很久。

▲ 郎朗和父親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他對音樂沉迷已久,可特殊環境下,很難有所成就,他本以為心底裡野性的部份只是幻夢,而這時,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寄託點——兒子郎朗。

郎國任狠下心,義無反顧地辭去工作,帶著郎朗去北京求學,到最好的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還特意讓郎朗的母親則留在瀋陽,一是用微薄收入支撐著漂泊在外的父子,二是讓郎朗離開熟悉的環境與母親的慈愛,專心練琴。

所有人都說他們瘋了,只有郎父堅持:他們不了解我兒子的天才。

說這話時,他忽略了兒子郎朗看到那封辭職信時欲言又止的神情。

 

矛盾

剛去北京,郎朗父子二人住宿環境極差,住的是地下室,幾家人共用一間衛生間,琴譜都被老鼠啃了。天熱時,郎國任只能將薄書作扇替正在練琴的郎朗扇風。

父子倆吃著最便宜的打折蔬菜,忍著鄰居動輒上門抱怨的聲音,支撐他們的唯一動力就是要在北京上最好的音樂學校,跟全國最優秀的人比賽,然後獲勝。

郎父託關係找了位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郎朗第一次見到那位教授時,對方面無表情地問他有些什麼本事,郎朗有些緊張地彈完一首曲子,教授支著下巴「還湊合」。

跟著這位教授學習期間,與以往郎朗在瀋陽時常受到的褒獎完全不同,他還沒彈一會兒就會被叫停,教授不苟言笑地說他 「彈琴像東北人種土豆,精神頭像打砸搶。」

形容得極為不堪。不久,教授不願繼續教他,還告訴郎父,郎朗非但不是天才,連音樂學院都進不了。

郎父剛辭去瀋陽特警支隊這樣的「鐵飯碗」,和兒子破釜沉舟來北京。郎朗也一路順風順水,雖然父親教育嚴厲,卻始終浸泡在褒獎與讚揚的蜜糖中成長,多少有些「傲氣」蘊含其中。

冷不丁,有人告訴他們之前關於「第一名」、揚名中外的想法都成了夢。命運仿佛一把巨錘,把父子倆直直錘暈了過去。

倘若回瀋陽,他們會成為那些親戚朋友口中的笑柄,而繼續留在北京,也前路無門。進退兩難間,父子關係尤為劍拔弩張,郎朗練琴的時間越來越長,兩人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

多日來的憤懣之欠一個爆發點。就在某一天,郎朗從學校回去晚了,耽誤了練琴時間,雖然心理早有準備回家後迎面而來的會是父親的責難,可當他小心翼翼地步入家門時,還是不曾料到父親如此聲嘶力竭:

「你都上哪兒去了?回來這麼晚!你把自己的生活毀了!你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毀了!」

郎父甚至告訴他,他沒有理由再活下去了,邊說,邊遞給他藥瓶,給他兩個選擇,跳樓,或是吞藥。

在郎父看來,這不過是一個有些過火的威脅,裡面裝的也只是普通藥丸。在郎朗看來,卻成了多年後仍無法詮釋的噩夢。

朗國任是中國父母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曾經的夢想是當二胡獨奏家,每天在小樹林裡獨自練琴,在1500人裡脫穎而出進的部隊文工團。

可經歷了特殊年代的洗禮,他的夢想成空,便將未完成的夢投射到孩子身上,他將郎朗的未來同樣視作自己的終生事業。

年少時成名,父母的決策相當大,有時會產生一些很積極的東西,有時則是毀滅。

與父親矛盾爆發之後的一段時間,郎朗厭惡練琴,感到厭恨父親,他用拳頭猛擊牆壁,如同拳擊手猛擊自己的對手,還曾發誓再也不練鋼琴。

郎朗和父親最喜歡的音樂家都是莫扎特,不同的是,郎朗喜歡的是莫扎特音樂裡天才且神經質的一面,而父親則為莫扎特的故事感動。莫扎特是音樂神童,在他父親的引導下奔赴成功,郎父看來,父子倆共同獲得了不朽。

他卻忘了莫扎特被批駁的自理能力,與愛說大話、傲慢等缺點,莫扎特結婚沒有告知父親,也缺席了父親的葬禮。人人都說,老莫扎特是卓越的音樂教育家,卻是失敗的父親。

郎朗後來的成功,也讓無數家長都懷揣野心想要製造出第二個郎朗。然而,他並非是第一個鋼琴天才,此前,殷承宗、孔祥東等人都在鋼琴演奏領域頗有建樹,可無論此前此後,都只有一個郎朗。

郎朗是天賦+機遇+努力的結合,無法輕易模仿,其次,背後的代價也不可忽視。

對朗國任來說,郎朗既然已經成功,此前種種只有感慨沒有遺憾,而對於郎朗來說多年來父親長期咄咄逼人,讓兩人之間的關係難以貼近。

好在,他們的目標一致。在採訪時,郎朗提到「比賽拿到第一名以後,別人看到你,一點一點閃光。」

這是他的願望,也是父親朗國任的願望。

少有的溫情時刻是在一次郎朗出國比賽後,拿下了第一名,鏡頭一掃,恰好是朗國任看著兒子彈奏的身影,抹掉自己臉上的淚珠。

在此之前,朗國任幾乎從未哭過,當郎朗後來再問此事,只見父親裝作一無所知:我什麼時候哭過?你看到我哭過嗎?

 

Grate&famous?

15歲那年,郎朗遠赴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求學,這是美國極富盛名的音樂學院之一,一個天才被扔進一群天才之中,其中落差可想而知。

西方音樂也講究血脈純正,很多教授們總覺著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下,東方人彈不好那些西方深度樂曲。

郎朗心知肚明,如果自己想有所成就,必須得比西方人彈得更好,而且不止好一丁半點。

這對郎朗來說,像是場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而他遊刃有餘於其中規則,他將每場比賽看作一場決戰。鋼琴是他的武器,他想藉此打動所有人。

郎朗自身的心態上,屬於很有競爭心理的人。到了現在的人生階段,他在採訪中回味那時的心理,也有一些反思:我的心態太過於激進,太重視所謂的名次,總是在想怎麼樣得第一名。

大幾歲的學長告訴他:你要當偉大的藝術家,great artist,這才是你的人生目標,人生不能只追求famous,太俗了。

郎朗卯足勁兒向著名鋼琴家的路子奔去,誰也不能規定偉大與名望相悖,「(在樂壇能不能站住腳)關鍵是你彈得好,彈得好,就是偉大的音樂家。」

真正的職業轉機出現在1999年。

芝加哥的納維尼亞音樂節上,原本的鋼琴師身體不適,17歲的郎朗是第五替補,前面四個替補要麼同樣身體不適要麼對譜子不熟,這才輪到他上場。

時運來了,擋都擋不住。

這是場世紀明星音樂會,在場的音樂家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那批,對於十七歲的少年,這是個極為難得也極為危險的機會。

彈好了自然一夜成名,然而一旦演砸,他在這行業可就一輩子都出不了頭。

有些懼怕挑戰,有人卻天生是徵服者,壓力成了動力,危險反倒搖身一變成了誘惑。郎朗演奏完畢,掌聲如雷。

半個世紀以前,張愛玲就曾說過:出名要趁早。這件事成了郎朗人生中的轉折點,名望之門突然向17歲的少年打開。

一星期內,美國五大樂團中有四個打電話邀約,《芝加哥日報》稱這是音樂史上的奇蹟。那時郎朗特興奮:我的時代終於來了。

採訪間隙,我們聊到朗朗多次與世界頂級樂團合作的體驗,他告訴我們:

每次合作時,你會在登臺前一天想起,曾經有怎樣偉大的音樂家也在這登臺表演過,這在無形之中有很大壓力。但是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這樣的經歷,我不能去突破自己。

 

名望之後

2007年,郎朗登上中國福布斯名人榜,僅次於姚明之下,又將關乎古典音樂的國際大獎拿了個遍,還被授予「聯合國和平使者」,這些年來,他迅速積累起大量財富與外界認可。

既有巴倫勃依姆等傑出前輩賞識,又有長期演奏會票房第一的商業實力。他已經達成兒時的夢想,成為赫赫有名的傑出音樂家,達到自己目光所向的名望巔峰。

在這之後,他還能做什麼呢?

早年的留學經歷讓郎朗意識到,除去音樂學院圈子的專業人士之外,多數人對古典音樂全無概念。圈內人人皆知的偉大音樂家,只要出了這個圈,對普通人來說,甚至聞所未聞。

不知何時起,古典音樂成了一種高屋建瓴的東西。

聽眾中,上了年齡的老爺子老太太佔據多數。早年間,莫扎特、李斯特那個年代裡,大家都在一個小屋子裡,自然得講述曲子的寓意,而不是如今這般,演奏家們連笑都會被視作討好觀眾。

「我們就像那種怪博士的感覺,那種在科幻電影裡面的那種,好像跟真正的世界有隔閡。」

郎朗想著,等他能在古典音樂領域站住腳的那天,一定要改變一些東西。

於是,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舉動。他和虛擬歌姬洛天依合辦演唱會,又參加綜藝節目《吐槽大會》,穿著一身嚴肅的深藍西裝,頭髮梳稱光滑油亮,開口卻是:山丹丹那個紅豔豔。

這與人們心中音樂家的形象大相逕庭。

2016年,他與重金屬樂隊在格萊美合作演出,一些守舊的樂評人口誅筆伐,郎朗帶著東北口音模仿樂評人們的模樣「這麼彈蕭邦不高興,那麼彈莫扎特要跳河。」

但他心底壓根不在意,別人越讓他「應該」怎麼做,他卻如同叛逆少年,偏不去這麼做。郎朗告訴我們,「藝術就該這麼反覆地摩擦」。

早年間,他一直保持這一年150場演奏的高工作量,也接了很多品牌代言與廣告,音樂會票價比明星更高,有人說他過於商業化,會淪為工匠,而不是大師。

郎朗直接駁了回去:「我自己樂意,用不著別人管,我覺得什麼適合我,我就走什麼路。」

古典音樂這類高雅藝術領域,對已然站住腳的郎朗來說,做個眾人交口稱讚的大師,名望利益不在話下,他的反叛精神,倒真有幾分藝術家的灑脫。

他仿佛還是那個兩歲時被《貓和老鼠》打動的那個孩子。

郎朗從沒將古典音樂視作特定人群才能欣賞的陽春白雪:「聽音樂,主要是往情感上聽。因為在音樂的世界裡最後都是講的人性。」

或許正是音樂裡的人性,讓他遇見了如今的妻子。妻子吉娜性格溫柔,恰好彌補了他性子裡急的那一面, 曾經的天才琴童已經37歲,逐漸步入中年。過去的三十多年裡,郎朗始終保持著緊繃的一面。

如今,郎朗終於學會放鬆自己。

偶爾也會憶當年,想著那時有人提供經濟幫助,他和父母便不會有那麼多的困難與壓力,雖時間再回不到過去,他卻想幫助更多的孩子。

「重振古典音樂」成了他的自我使命。早在十年前郎朗就曾在紐約建立基金會,去年又在北京建立了基金會,他想讓那些有才能的孩子都能愛上音樂,而不用因為現實停步不前。

採訪期間,郎朗如同演奏會中那般,穿著挺闊的西裝,神採奕奕,看上去極為自信。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他說過的一句話:

「音樂改變了我的人生,我也希望音樂能改變所有人的人生。」

那一刻,他的眼中有一簇微弱的光。

註:圖片源於網絡。

 

今日互動

你怎麼看待郎朗父親的教育方式?

十點人物誌原創內容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相關焦點

  • 朗朗:成為神童的代價
    倘若回瀋陽,他們會成為那些親戚朋友口中的笑柄,而繼續留在北京,也前路無門。進退兩難間,父子關係尤為劍拔弩張,郎朗練琴的時間越來越長,兩人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多日來的憤懣之欠一個爆發點。莫扎特是音樂神童,在他父親的引導下奔赴成功,郎父看來,父子倆共同獲得了不朽。他卻忘了莫扎特被批駁的自理能力,與愛說大話、傲慢等缺點,莫扎特結婚沒有告知父親,也缺席了父親的葬禮。人人都說,老莫扎特是卓越的音樂教育家,卻是失敗的父親。郎朗後來的成功,也讓無數家長都懷揣野心想要製造出第二個郎朗。
  • 郎朗:成為神童的代價
    倘若回瀋陽,他們會成為那些親戚朋友口中的笑柄,而繼續留在北京,也前路無門。進退兩難間,父子關係尤為劍拔弩張,郎朗練琴的時間越來越長,兩人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多日來的憤懣之欠一個爆發點。莫扎特是音樂神童,在他父親的引導下奔赴成功,郎父看來,父子倆共同獲得了不朽。他卻忘了莫扎特被批駁的自理能力,與愛說大話、傲慢等缺點,莫扎特結婚沒有告知父親,也缺席了父親的葬禮。人人都說,老莫扎特是卓越的音樂教育家,卻是失敗的父親。郎朗後來的成功,也讓無數家長都懷揣野心想要製造出第二個郎朗。
  • 「第1集」從一個音樂神童到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都經歷了什麼?
    那麼,郎朗究竟是如何在父親郎國任的嚴苛教導和母親的全力支持下,成為國際鋼琴大師的呢?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故事。自打我記事以來,我的腦海裡就有音樂,像電影配樂一樣,為我生活中最難忘的時刻伴奏。——朗朗一個有著音樂夢想的家庭1982年,郎朗出生了。而從出生的那一刻起,這個家庭的音樂夢想似乎已經開始在這個孩子身上延續。
  • 溫故朗朗父親的教育方式
    在這之後,人就像一隻船漫無目的地到處漂流,受他的環境和他的心理幻覺所支配」本性賦予人們天賦,天賦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價值,一個本該成為畫家、音樂家、教育家的人,最後碌碌無為在環境中迷失自我,這或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
  • 成為天才有多不容易?或需要付出代價,看看心理學家的兒子!
    成為天才需要付出代價?心理學家的「天才兒子」,進入精神病院!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在某一方面表現出驚人的智力和創造力,但是成為天才又談何容易呢?如果人人都能成為天才,那麼天才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 為什麼郎朗能被稱為「神童」?
    文|698的久兒(富書專欄作者)專注,是一切成功的前提朗朗在最新一季的《青春環遊記》中成為遊戲黑洞,談話中無意間透漏了他的生活習慣。節目中大家一起吃火鍋,朗朗是從頭吃到尾,聲稱自己很愛吃火鍋但平時很少吃。
  • 王恆屹是如何成為神童的?
    王恆屹是如何成為神童的?
  • 宋朝神童為何如此多?淺談宋朝時期的神童舉
    由於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因此在宋朝中也出現了很多神童,這些神童真的像傳說中那樣出眾嗎?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那麼,為什麼在宋朝社會,會出現如此多的「神童」呢?比如說十二歲的邵煥、九歲的朱君踄、十歲的朱虎臣等,他們都因自己出眾的才華,而成為當時宋朝官場中最年輕的官員。在有了這種例子之後,宋朝中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希望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神童。就這樣,基於從小嚴苛的管教,孩子們開始讀書的年齡也是越降越低,許多小孩還沒有懂事的時候,就已經被家長逼著去背書了。
  • 剖析神童魏永康:孩子有自我的人生,不應成為父母的工具
    「話雖如此,但是生活中屢見不鮮;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神童是厲害,但是需要成為人才,變成對於社會有價值的人,還有很多的路要走。但是很多神童的半路泯然眾人,不單單是年少成名的難以適應,更多的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為了培養一個神童,幾乎就讓他把學習作為唯一的生活方式,搞得有一些所謂的神童,都十多歲了,連鞋帶都不會系,誇張點甚至是衣服不會穿,因為從睜眼他的父母就準備好了,給他穿上衣服,準備好食物,一切妥當之後,就開始了學習生涯。
  • 「小學生神童」鬧劇尷尬收場,這個過度崇拜「神童」的社會還會好嗎?
    教育總是繞不開一群特殊的群體,那就是—神童。 神童之所以「神」,是因為罕有,但在全民抓教育的如今,「神童」開始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 今年,雲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引發了社會關注。
  • 9歲「鋼琴神童」將在聊城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
    據中國山東網記者了解,李仁澤可以說是聊城的「鋼琴神童」,從4歲半就開始學習鋼琴,得益於聊城數十年鋼琴音樂藝術教育的積累以及名師的指點,目前他在聊城鋼琴界、音樂界早已聞名,並在國內也小有名氣。他將在本次鋼琴音樂會上演奏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蕭邦以及中國現代名家的經典代表作品,鋼琴音樂會期間,還將有大合唱、古箏表演等文藝節目。
  • 15歲華裔鋼琴神童走紅法國 音樂學業兩不誤
    參考消息網1月20日報導 英媒稱,一名15歲華裔鋼琴神童在法國走紅。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16日報導,2020年新年伊始,一位華裔少年成為法國的紅人。15歲的季恩顯在法國電視二臺「神童達人秀」中,不僅以傑出的鋼琴演奏拿下了器樂組的冠軍,更一舉奪得大賽總冠軍,成為節目自2014年開播以來唯一奪冠的華裔少年。
  • 神童孔子廟前題詩,縣令不信是他所寫,神童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古時由於醫療條件等原因,人們的壽命不長,十幾歲就結婚、立業,所以當時的孩子開蒙早,有條件的家庭一般三四歲就開始讓孩子識字讀書,因此在古時,出現神童也是件平常事。縱觀歷史,7歲上下能寫出經典詩句的神童還是挺多的,比如,黃庭堅在七歲的時候寫了《牧童詩》,寇準的《詠華山》也是7歲上下寫出來的,還有《詠鵝》的作者駱賓王,當時也只有七歲。
  • 朗朗&吉娜·愛麗絲:你是怎樣,你的世界就是怎樣
    朗朗跟老婆吉娜又上熱搜,每次熱搜的理由都是一樣,吉娜太好看了,身材也是一等一的好,朗朗是國際大鋼琴家,享譽世界,榮譽加身。所以每次的熱搜都會有「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等字眼。是啊,兩個人都足夠好足夠優秀,這也是他們能走在一起的必要條件吧。
  • 鋼琴家朗朗——中國的莫扎特
    在後來的採訪中朗朗自曝,在他兩歲半的時候被動畫片《貓和老鼠》中湯姆貓演奏的《匈牙利第二號狂想曲》吸引,對鋼琴家的手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自己也有這麼一雙神奇的手,當時家中他出生前就已購買的國產立式鋼琴,他通過自學彈出了基本旋律。這對於年紀這麼小的孩子來說,不得不承認有很大的音樂天賦。對曲子的敏感度也是驚人的。
  • 不要隨意給孩子扣「小神童」高帽
    肖澤華(三水)  今年才10歲的山東泰山小男孩蘇劉溢,參加高考,第一科提前半小時做完題目,成為泰山中學考點第一個走出考場的考生,被冠以「小神童」的高帽,備受稱讚。  熱衷造星,這是浮躁功利社會病的一個折射。每年高考完,「狀元熱」「神童熱」大肆喧囂,「明星」輩出,頗有炒作嫌疑,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 大清最後一個神童,死於2004年
    武訓是老江家的山東老鄉,生前行乞數十年,卻省吃儉用,在當地辦了三所學校,成為社會敬重的大善人,也是文化的代名詞。 「千古奇丐」轉世成了「大清神童」,真的神了!這神童算是糟了! 江希張不是第一個被過度包裝的神童,也不是最後一個。 中國自古不缺神童,而且是不同時代,就有不同類型的神童。那些被稱為神童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1.從君王到謀臣,先秦神童的神跡  神童是什麼?
  • 全球最令人驚嘆的「神童」【組圖】(全文)
    然而天妒英才,2012年1月,這名年僅16歲的神童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2004年,在拉德哈瓦9歲時,她就成為全球年齡最小的微軟認證工程師,被稱為電腦奇才。2005年,巴基斯坦總理曾授予拉德哈瓦法蒂瑪·真納金質勳章,表彰她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2006年,拉德哈瓦曾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微軟Tech-Ed開發者大會上發表過主題演講。比爾·蓋茨甚至親自邀請拉德哈瓦參觀微軟總部。
  • 他是最年輕的大學生,16歲又成為博士生,「神童」的現狀如何?
    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聊到一個關於神童張炘煬話題:神童張炘煬,堪稱一代傳奇,他曾經是國內最年輕的大學生,16歲那年又成為博士生,「神童」的現狀如何呢?   聊到這個話題,我有一個發現,但凡神童,其名字都很有個性,而且名字中出現生僻字的概率非常大,比如我上一篇寫到的張瑩嫇,很多人都不知道嫇(míng)字怎麼讀;再比如我們接下去要談到的張炘煬,有相當一部分人知道這神童姓張,但炘(xīn)煬(yáng)的讀音讓部分讀者抓狂。
  • 《三眼神童》原來是這樣誕生的
    這部新漫畫,就是《三眼神童》。1990年播出的動畫版《三眼神童》,就成了第一部沒有手塚治虫參與的手塚動畫片。動畫版《三眼神童》的導演植田秀仁雖然未曾與手塚治虫共事過,卻在冥冥之中有了微妙的因緣。植田秀仁後又執導了手塚另一部作品《熔巖大使》 1975年,志在成為漫畫家的植田秀仁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龍之子動畫公司。他所在的部門是龍之子的演出部,這是一個將分鏡腳本變為可執行任務的關鍵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