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相信很多人在提到宋朝文化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統治者重文輕武的思想,基於這種情況,宋朝社會中的文人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地位。而在封建社會中,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許多宋朝家長也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對其的教育培養。
由於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因此在宋朝中也出現了很多神童,這些神童真的像傳說中那樣出眾嗎?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那麼,為什麼在宋朝社會,會出現如此多的「神童」呢?
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童子舉開始出現
在宋朝社會中,由於重文輕武思想的盛行,很多人通過讀書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時,許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對其嚴格的教育。在這種教育環境之下,一些「神童」也隨之出現。
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作為科舉制度的衍生品,童子舉也開始在宋朝社會中流行起來。由於在當時的社會中,科舉制度主要以背誦書籍為主要考查方式,因此一些天賦出眾的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達到成人的背誦水平,國家統治者們為了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才能,也就開始舉辦了「童子舉」這種考試形式。在童子舉考試中規定,凡參加考試的考生年齡必須要12-16歲之間,只要能夠誦讀經文,不論家世,都可以參加。在北宋前期時,在唐代科舉的影響之下,主要的考試科目有進士、明經和諸科,而在王安石進行變法改革後,考試科目中的明經和諸科隨即廢止,以進士一科作為唯一科目。
比如說十二歲的邵煥、九歲的朱君踄、十歲的朱虎臣等,他們都因自己出眾的才華,而成為當時宋朝官場中最年輕的官員。在有了這種例子之後,宋朝中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希望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神童。就這樣,基於從小嚴苛的管教,孩子們開始讀書的年齡也是越降越低,許多小孩還沒有懂事的時候,就已經被家長逼著去背書了。
畸形的文化條件之下出現的種種神童
在這種相對畸形的文化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家長都開始了培養神童的工作。《論衡》中曾經有這樣的描述:「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片面地了解知識的話,只會使自己陷入到愚昧的境地中去。其實,這對於宋朝神童的培養來說,也是再確切不過的形容了。
在宋朝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認為背書就是最快捷的成名方式,因此很多神童雖然看起來非常厲害,但實際上他們除了背書,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知。在背書的過程中,為了追求效率,家長們也不會為其解釋書中的含義,這就導致了這些神童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正的知識內涵。很多神童在應對背書這種科舉考試的時候,雖然遊刃有餘,但如果問他們除了背書之外的知識的話,他們也是一概不知的。
曾經就有這樣一個毛遂自薦到皇帝面前的神童——萬頃,他對皇帝表示,自己能夠背出經史子集的全部內容,然而當皇帝希望他能現場吟詩一首的時候,他卻啞口無言。從這個故事中也能看出,當時的神童不過是在背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罷了,如果真的讓他們進入官場的話,恐怕許多人也難以承擔重任。
就這樣,一些神童雖然在最開始的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但當其真正進入到工作環境之後,卻會被那些腳踏實地學習的人逐漸甩在身後。可以說這些神童的出現,也是一定的時代悲劇所造就的結果,他們不僅失去了自己的童年,更失去了日後發展的機會。
結語
對於宋朝社會的兒童來說,他們所經歷的童年是非常黑暗的。由於當時的統治者重文輕武的思想不斷流行,再加上家長對於他們寄予厚望,就導致很多兒童在小的時候就要被迫開始不斷地學習。從宋朝時期的神童現象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過早地給孩子灌輸太多的知識的話,非但不會讓其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反而會害了孩子的一生。
對於現代家長而言,從宋朝神童的經歷中也能吸取到一定的教訓,在培養子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跟風,為孩子灌輸不正確的知識理論。對於一個人正常的學習發展來說,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要求,只有做到合理規劃學習內容,孩子的成長才會一帆風順。
參考資料:《論衡》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