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教本·律宗 (二)談止持、作持、四分律及具足戒的八段五篇

2020-12-16 重樓逾陀

律宗 (二)

五、印度戒律分裂為五部

佛在世時,因事制戒 ,隨機散說,由是乃有戒律。佛滅後,優婆離結集律藏,升座誦讀,共八十次,名八 十誦律,這是戒律的根本。後百餘年,去聖漸遙,有一部分放逸 (1) 之徒,漸感覺戒律的拘束,由是乃擅 加修改。阿育王 (2) 時,優婆多 (3) 門下,分裂為五部,此五部中所用之律,亦各不同;薩婆多部名十誦 律,彌沙塞部名五分律,迦葉遺部名解脫律,摩訶僧祗部名摩訶僧祗律,曇無德部名四分律。以上除迦葉 遺部失譯外,其餘四部,皆傳於中國,然而弘布最廣,化緣獨深者,唯有四分律,後世叢林中傳授戒法, 皆以四分律為根據。

六、中國律宗的成立

元魏 (4) 以來,律師輩出,多主四分律,每加以疏釋 (6)。隋唐時,大乘佛法風行,此等小乘消極戒 律,漸感不適用,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觀察眾機,乃不得不以大乘教義,釋小乘法,於是就四分律,明 其戒體 (7),立其行相 (8),調和大小二乘,解行相應,遂成四分律專宗,亦名律宗,或南山宗。

七、止持作持律與四分律內容

釋尊所制戒,概括地說起來,不外止持與作持二門。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即是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 此戒以作善,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 盡一切戒律。四分律者,其中初分所明的,是 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 (9) 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及第四分內,又 分為二十犍度 (10),今列表於左:

八、具足戒分八段五篇

比丘及比丘尼二部戒本,名具足戒,簡稱具戒,受具足戒,亦間稱受具。其中分為八段,即一、波羅夷, 譯為斷頭,是極重罪 (11),

二、僧殘,是殘命義,必持眾僧行懺悔法而救之。

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確定也。

四、尼薩耆波逸提,譯為捨墮,舍是指犯罪品物,悉應舍與僧眾,墮謂犯 罪應墮地府。

五、 波逸提,譯為墮或單墮,義與前同。

六、提舍尼,謂可向人懺悔之罪。

七、眾學,謂比丘應學的戒。

八、 滅諍,謂滅息諍論。又此八段中,不定、 眾學、滅諍三段合為突吉羅,突是惡,吉羅是作,指身口二業惡 作之意,如是則八段便成五篇。今將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二百四十八戒,屬於此八 段及 五篇者,分別列表於左:

【注釋】

(1) 是唯識論中,二十隨煩惱之一,謂不守規矩也,又離善方便亦名放逸。

(2)譯曰無憂,公元前二百七十年間,統一全印度,保護佛教,派遣宣教師,大弘佛法於各 地,建立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供養舍利,為孔雀王朝雄主,參看中級第十六 課注十一。

(3)譯為大護、近護,為付法藏第五師。

(4) 南北朝時的北魏,本為託跋氏,孝文帝改姓元,故史稱元魏。

(6) 慧光作略疏四卷,智首作廣疏二十卷,法礪作中疏十卷,道宣作行事鈔、戒疏、業疏、拾毗尼義鈔,比丘尼鈔等,定賓作飾宗義記十卷,懷素作四分開宗記十卷,玄惲作毗尼討要 三卷,唐代疏釋此四分律者,有二十餘家。

(7) 道宣屢參加玄奘譯場,通達法相,故遵三時教,立三種戒體:對有教,以色法為戒體,對 空教,以非色非心法為戒體,對中道教,以心法為戒體。

(8) 以戒律雖就六塵施設,然而它卻能薰習阿賴耶識中種子,去惡生善,此亦根據法相義。

(9) 僧眾於七月十五日,夏安居已畢,在大會中,可以任憑眾人恣舉自己所犯之罪,對他比丘 而懺悔之,名為自恣,又名隨意,謂可以任他人隨意檢舉自己之罪也。

(10) 梵語犍度,華言聚,或蘊或結,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節之 意

相關焦點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國圖館藏最早的紙質寫本文獻:律藏初分卷第三
    其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一件,即為西涼建初十二年(417)十二月二十七日抄寫的《律藏初分卷第三》。所謂律藏,即佛教戒律類著作的總稱。這個卷子中的「律藏」,指的是《四分律》。戒律是佛教信徒的行為規範和僧團日常生活行事的綱紀,分止持戒和作持戒兩大部分:止持是制止身口意作惡的戒法,是禁止做的事情;作持是鼓勵身口意行善的戒法,是鼓勵做的事情。
  • 佛學:律宗道宣、法礪、道宣、懷素、五家七宗
    律宗是在唐代由道宣創立,因為該學派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道宣(公元596~667年),俗姓錢,十五歲於日嚴寺出家,先後從慧顴、智首學習律學,並於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終南山淨業寺潛心研究律學,開創了中國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
  • 「當代第一比丘尼"的一代佛學大師」
    聽講之餘,兼作藏漢翻譯,譯有《入菩薩行論廣解》、《毗盧儀規手印》等。     「不忍正法衰,不堪眾生苦。」為使正法住世,為普度苦海中的芸芸眾生,於一九四一年,法師毅然、決然地辭去四川省政府編譯員之職,於十方堂昌圓法師座下剃度出家,並依止於愛道堂能潛監院師修學,是年於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
  • 律學的繁榮:隋唐時期的律師和律學——王建光
    在這個過程中,《四分律》穩定了自己的地位。所以隋代佛教律學有兩個顯著的歷史成就:一是南北律學逐步走向統一,二是團結在《四分律》周圍的律師越來越多。在隋代,對《四分律》的突起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律師有洪遵、道洪和智首。  一、洪遵:創開《四分律》,盛宗帝裡  在《四分律》學的發展史中,先從道雲、後從道暉學律的洪遵是一個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 論弘一大師的弘律志行及其僧範律行——陳永革
    儘管弘一本人以南山律學為宗歸,但他同樣研習了《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並嘗撰《毗奈耶犯相摘記》。就中土律學而言,弘一還坦誠地指出,「若有餘力,再博涉《續藏經》中律部著作。懷素、允堪二師,雖與南山、靈芝異其軌轍,然各有所長,學者宜悉心詳覽焉。「於此可見,弘一法師自己雖歸宗於南山一素的弘律立場,但他在自己用力最勤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中,所表明的仍然是弘倡佛教戒律學的整體立志,而非拘限於一宗一派之得失。
  • 小談吃素與佛學知識
    一 、在家居士持「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二、沙彌,沙彌尼所持「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料,不歌舞視聽,不做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三、比丘,比丘尼所持「具足戒」,據《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條,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條。像我們平常人能夠做到「五戒」就很厲害了。這裡又突然想起了二師兄「八戒」,這個「八戒」就是上面說的「五戒」加上不塗飾香料,不做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二師兄就算成了正果還是沒有做到「八戒」,但是修了一個「慈悲心」足以。
  • 佛子當了解戒的內容,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
    這是在家男女居士所持基本戒律。1.不殺生。2不不與取,即不偷盜。3.不欲邪行,即不作夫婦之外的欲事。4.不妄語,即不說謊話。5.不飲酒。(二)八戒。這是針對那些無法穩定地持戒的在家信徒設立的又叫八關齋、八戒齋。八戒只需受持一晝夜,雖然要求較高但時間較短,因而容易受持。八戒包括:1.不殺生。2.不不與取。3.不非梵行。4.不妄語。5.不飲酒。6.不坐高廣大床。
  • 傳統僧人要受3壇大戒,如今僧人很難做到,特別是比丘戒的規制
    我們首先,回看佛教發展的歷史,從佛陀弘法教化的時候,是沒有戒律一說。只是教教大眾一些簡單的佛教精神,並以此依據來做為一些行事準則。這些思想在心中就夠了,不需要訴諸於文字來將其界定。不過,隨著佛的弟子越來越多,並形成一個很大的僧團時,問題就來了,有一些修行不夠的弟子,常常做些不該做的事。
  • 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出家人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五種;在家信徒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兩種以上總稱「七眾」。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比丘尼,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
  • 佛學:缽、幡、燭臺、香爐不僅僅是佛教用品,更具有不同的講究
    在佛學文化中,所有的寺廟中那些看似簡單的普通佛教用品,其實都深有學問,今天就為大家共享佛學:缽、幡、燭臺、香爐不僅僅是佛教用品,更具有不同的講究:缽"缽」是梵語,」缽多羅」的略稱,意譯應該叫作「應法器」,或是「應量器」。
  • 戒幢佛學研究所發布2020年秋季招生簡章
    戒幢佛學研究所標誌(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戒幢佛學研究所提供)研究所座落在美麗的園林寺院「蘇州西園戒幢律寺」中,並依託寺院進行辦學,堅持「學院叢林化、學修一體化」的辦學方式,注重學生信仰建設和僧格養成,及鑄就學生們「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禪定修行中增強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的「戒幢精神」。西園寺是全國首批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又是著名的宗教園林,享有「寺在園中,園即寺景」的美譽。
  • 犯了戒又該怎麼辦?
    不是說學了戒之後就能做得到,持戒守威儀是很難的,從某種角度講是不容易做到的。自力修行難,最基本的就是持戒難。持戒難,後面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就都難了。持戒都持不了,想有禪定,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禪定功夫也就開不了智慧。末法時代修行為什麼有教無行、難證果位?最重要一點就是戒持不了。
  • 五臺山獨特風採:顯密諸宗並弘 漢藏佛教共存
    澄觀開講新疏,影響日大,後為進一步闡述自己的思想,又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抄》90卷。澄觀駐錫五臺山20年,講演《華嚴經》達50遍,使五臺山真正成為當時華嚴學中心地之一,他自己因此功德被授以「清涼國師」的尊號,成為五臺山佛教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一代高僧。繼澄觀之後,華嚴五祖宗密亦於長慶元年(821)至五臺山弘傳華嚴教旨。此後五臺山僧人中弘傳華嚴宗的,還有後唐誠惠,後漢繼,北宋承遷及其弟子淨源。
  • 戒幢佛學研究所2020年秋季招生簡章
    研究所簡介  戒幢佛學研究所初創於研究所座落在美麗的園林寺院「蘇州西園戒幢律寺」中,並依託寺院進行辦學,堅持「學院叢林化、學修一體化」的辦學方式,注重學生信仰建設和僧格養成,鑄就學生們「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禪定修行中增強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的「戒幢精神」。